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方式和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小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通过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由于他们的年龄小,自我学习的意识非常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只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善于组织好、引导好学生,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这是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也明确的指出了语文课和语文老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我以为,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学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第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语文课文中表达的情感,以情动人,引人入境。与其让学生生硬地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还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得经典台词。第三,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应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这样学生自然具有学习的兴趣。譬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不妨先问学生:为什么要打?在什么地方打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被打者的感受的?打的结果如何?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抓住课文重点。
二、交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已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重视强调教师“怎样教”,却忽略了学生“怎样学”。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中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挖掘更深、更广的思考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如课文《跳水》的教学,当学生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跳水还有其它的办法吗?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不要只是局限在课本内容的教学上。其实,小学阶段的很多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得很。
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课堂内的知识放在课堂外学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说的。
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让学生去观察一下自己喜爱的景物,然后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文章写一篇散文,这可能要比让他们背诵一篇散文好很多。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回商人,并建议他们把合法得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钱来之不易”,更主要让学生知道把用自己汗水换来的钱交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富翁。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艺术品,发明一样哪怕只有自己才用的上的东西。使学生领略到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冲动和发明灵感的火花。
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的是为了创新。
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个好习惯,养成这个好习惯,对人的发展终生受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小學阶段,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学习新知识阶段,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阅读时养成以下习惯:边看边查,遇到生字新词,随时查阅工具书;边看边想,做到阅读时全神贯注;边看边画,随时在课本上圈出生字新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语文是语文老师的语文,更是每个学生的语文,语文老师应该是一把打开学生智慧的钥匙。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优势,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心与心交流,最终让学生迸发出人文的智慧的火花。
小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通过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由于他们的年龄小,自我学习的意识非常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只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善于组织好、引导好学生,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这是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也明确的指出了语文课和语文老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我以为,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学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第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语文课文中表达的情感,以情动人,引人入境。与其让学生生硬地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还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得经典台词。第三,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应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这样学生自然具有学习的兴趣。譬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不妨先问学生:为什么要打?在什么地方打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被打者的感受的?打的结果如何?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抓住课文重点。
二、交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已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重视强调教师“怎样教”,却忽略了学生“怎样学”。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法指导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中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挖掘更深、更广的思考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如课文《跳水》的教学,当学生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跳水还有其它的办法吗?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不要只是局限在课本内容的教学上。其实,小学阶段的很多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得很。
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课堂内的知识放在课堂外学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说的。
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让学生去观察一下自己喜爱的景物,然后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文章写一篇散文,这可能要比让他们背诵一篇散文好很多。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回商人,并建议他们把合法得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钱来之不易”,更主要让学生知道把用自己汗水换来的钱交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富翁。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艺术品,发明一样哪怕只有自己才用的上的东西。使学生领略到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冲动和发明灵感的火花。
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的是为了创新。
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的习惯是一个好习惯,养成这个好习惯,对人的发展终生受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小學阶段,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学习新知识阶段,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阅读时养成以下习惯:边看边查,遇到生字新词,随时查阅工具书;边看边想,做到阅读时全神贯注;边看边画,随时在课本上圈出生字新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语文是语文老师的语文,更是每个学生的语文,语文老师应该是一把打开学生智慧的钥匙。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优势,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心与心交流,最终让学生迸发出人文的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