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5以内加法”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出示例题,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然后完成相关的练习。
其实,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更应该是对加法含义的理解。由此可见,上述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方面显然是不够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加法的意义,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呢?下面是我听的两节“5以内加法”的课例。
【课例】
课例一:
一、复习旧知
游戏完成数的组成与分成。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出示例题图)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用自己的话说出图意。)
生1:他们在浇花。
生2:本来有3个人在浇花,后来又来了2个人。
生3:现在一共有5个人。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4:原来有3个人在浇花,又来了2个人,合起来一共有5个人。
2.谈话: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在数学上就可以表示成3 2=5。(板书:3 2=5)
课例二:
一、课前游戏,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拍手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4、5的分与合。)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创设情境,感受含义。
1.例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你们瞧,有几个勤劳的同学正在劳动呢。
(出示例题图:3个同学浇花的画面)
师:你看到有几个同学在浇花?
生1:3个。
生2:有3个同学在浇花。
师:现在呢?(出示又来了2个同学)
生1:又来了2个同学。
生2:有3个同学在浇花,又来了2个同学。
师:哪个同学能再说说这幅图的意思?你还能用动作表示吗?
生1:先有三个同学在浇花(左手出示三根手指),后来又来了2个同学(右手出示2根手指),一共是5个同学(边说边做出动作:将手指合到一起。)
(在说的同时,老师相应板书:先、后、一共)
师:你说得很完整,动作也很形象。还有谁能说一说?
指名多名学生说一说,并相应表演。
2.试一试图
师:课间活动了,同学们在玩荡荡板呢,看!
(出示试一试的图:以动画的形式出示)
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什么?
生1:有3个同学。
生2:左边有1个同学,右边有2个同学。
生3:先上来1个同学,又上来2个同学,合起来是3个同学(边说还边做了动作)。
老师又请了几个学生说一说。
3.教师补充的图。
师:课间活动结束后,接着是一堂美术课,瞧,小明正在练习画圆呢。
(边说边演示:先出示3个圆,又出示1个圆)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生:小明先画了3个圆,又画了1个圆,合起来是4个圆。
(同时呈现上面的三幅图)
教师和学生一起比较三幅图,说一说相同的地方,总结出: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用加法来计算。
【思考】
在上面的两个课例中,很明显,第二个课例更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说”数学,在语言的表达中充分感知和理解加法的意义。
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贴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确实,言为心声,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说
愉快的心情,宽松的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学生敢“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先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评价,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予一些热情和期待。并且允许﹑鼓励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教学,比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要好很多。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胆量大了,“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也掌握得比较牢固。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智力。
二、创设情景,使学生想说
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尤其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情境,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这种吸引力的作用下,学生很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
如在教学“认识>、=、<”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森林运动会的故事,当运动会的音乐响起,运动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进场,同学们既兴奋又感慨,个个聚精会神。当我说:“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分别有几只吗?”同学们发言非常热烈。接着,我没有按照书上的顺序来进行,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两种小动物比一比他们的个数,孩子们可高兴了,比较了“小兔和小猴”“小兔和小熊”“小猴和小松鼠”“小松鼠和小熊”等等。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很活泼融洽,同学们思维活跃,个个都想说、喜欢说。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叶圣陶先生要求在说话训练时能为学生设计一种“境界”,“迫使学生的口头表达愿望合理且丰富地产生”。特别是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更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消除心理压力。比如,分与合、加法与减法这两个单元,我就充分利用书本中小蜜蜂采蜜、小兔拔萝卜、小鸽子送信等情境,并且放大了这些情境,让同学们在情景中畅所欲言,激发了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供模式,使学生会说
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许多学生只会做题目而不会说。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核心,构建出一个统一的思考模式,给学生一个比较具体的“台阶”去认识和理解。
如上面的第二个课例中,教学的是“5以内的加法”。学生对加法的意义很难理解,刚开始也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教师在教学时,抓住了一个同学完整的叙述,板书出:先、后、一共,让那些表述有困难和刚开始没有理解的孩子有一个清晰的思考模式。所以在教师创设的3个情境中,孩子们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很多本来不敢说的孩子也纷纷发言。
在这一节计算教学中,利用提供模式的方法,有效地化解了语言表达的难点,又由于模式比较简洁,容易上口,学生们都很喜欢。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能清晰地说出计算的过程,原本枯燥的计算课变得容易有趣。
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渗透到每天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中。
“5以内加法”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出示例题,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然后完成相关的练习。
其实,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更应该是对加法含义的理解。由此可见,上述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方面显然是不够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加法的意义,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呢?下面是我听的两节“5以内加法”的课例。
【课例】
课例一:
一、复习旧知
游戏完成数的组成与分成。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出示例题图)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用自己的话说出图意。)
生1:他们在浇花。
生2:本来有3个人在浇花,后来又来了2个人。
生3:现在一共有5个人。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4:原来有3个人在浇花,又来了2个人,合起来一共有5个人。
2.谈话: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在数学上就可以表示成3 2=5。(板书:3 2=5)
课例二:
一、课前游戏,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拍手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4、5的分与合。)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创设情境,感受含义。
1.例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你们瞧,有几个勤劳的同学正在劳动呢。
(出示例题图:3个同学浇花的画面)
师:你看到有几个同学在浇花?
生1:3个。
生2:有3个同学在浇花。
师:现在呢?(出示又来了2个同学)
生1:又来了2个同学。
生2:有3个同学在浇花,又来了2个同学。
师:哪个同学能再说说这幅图的意思?你还能用动作表示吗?
生1:先有三个同学在浇花(左手出示三根手指),后来又来了2个同学(右手出示2根手指),一共是5个同学(边说边做出动作:将手指合到一起。)
(在说的同时,老师相应板书:先、后、一共)
师:你说得很完整,动作也很形象。还有谁能说一说?
指名多名学生说一说,并相应表演。
2.试一试图
师:课间活动了,同学们在玩荡荡板呢,看!
(出示试一试的图:以动画的形式出示)
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什么?
生1:有3个同学。
生2:左边有1个同学,右边有2个同学。
生3:先上来1个同学,又上来2个同学,合起来是3个同学(边说还边做了动作)。
老师又请了几个学生说一说。
3.教师补充的图。
师:课间活动结束后,接着是一堂美术课,瞧,小明正在练习画圆呢。
(边说边演示:先出示3个圆,又出示1个圆)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生:小明先画了3个圆,又画了1个圆,合起来是4个圆。
(同时呈现上面的三幅图)
教师和学生一起比较三幅图,说一说相同的地方,总结出: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用加法来计算。
【思考】
在上面的两个课例中,很明显,第二个课例更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说”数学,在语言的表达中充分感知和理解加法的意义。
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贴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确实,言为心声,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说
愉快的心情,宽松的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学生敢“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先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评价,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予一些热情和期待。并且允许﹑鼓励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教学,比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要好很多。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胆量大了,“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也掌握得比较牢固。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智力。
二、创设情景,使学生想说
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尤其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情境,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这种吸引力的作用下,学生很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
如在教学“认识>、=、<”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森林运动会的故事,当运动会的音乐响起,运动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进场,同学们既兴奋又感慨,个个聚精会神。当我说:“同学们,你知道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分别有几只吗?”同学们发言非常热烈。接着,我没有按照书上的顺序来进行,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两种小动物比一比他们的个数,孩子们可高兴了,比较了“小兔和小猴”“小兔和小熊”“小猴和小松鼠”“小松鼠和小熊”等等。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很活泼融洽,同学们思维活跃,个个都想说、喜欢说。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叶圣陶先生要求在说话训练时能为学生设计一种“境界”,“迫使学生的口头表达愿望合理且丰富地产生”。特别是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更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消除心理压力。比如,分与合、加法与减法这两个单元,我就充分利用书本中小蜜蜂采蜜、小兔拔萝卜、小鸽子送信等情境,并且放大了这些情境,让同学们在情景中畅所欲言,激发了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供模式,使学生会说
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许多学生只会做题目而不会说。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核心,构建出一个统一的思考模式,给学生一个比较具体的“台阶”去认识和理解。
如上面的第二个课例中,教学的是“5以内的加法”。学生对加法的意义很难理解,刚开始也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教师在教学时,抓住了一个同学完整的叙述,板书出:先、后、一共,让那些表述有困难和刚开始没有理解的孩子有一个清晰的思考模式。所以在教师创设的3个情境中,孩子们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很多本来不敢说的孩子也纷纷发言。
在这一节计算教学中,利用提供模式的方法,有效地化解了语言表达的难点,又由于模式比较简洁,容易上口,学生们都很喜欢。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能清晰地说出计算的过程,原本枯燥的计算课变得容易有趣。
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渗透到每天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