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的背后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li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课的背后是我们的汗水,是我们的喜悦,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我们进步的空间。《技术与人》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的第一章节的内容,是高中学生接触通用技术课程的第一节课。在南京市教研室2007年9月4号举办的第一次通用技术教研活动是作为示范课进行授课的。对于这节课,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还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它是一门注重创新的课程,更是一门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
  一、课前准备
  这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通用技术课,我在如何能让同学们很快进入课程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通用技术课程通常情况下都用案例分析进行引入。从案例分析中找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主题,来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在第一次备课的过程中我也是这样进行的。随着课题内容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地发现这样的引入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技术世界里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把备课工作先放了下来,进行了研究和调查。研究教材和课标,研究教学案例,研究我们的“一优二促”等等,在我县的“一优二促”工程里我找到了灵感——利用情境的创设来进行引入。创设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回到了原始社会。在那里,除了自然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该如何生存?先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思考时间(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进行)。展示原始社会人类的住所的发展情况。再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体验技术的无处不在。播放视频资料“决策者说”,总结:技术的灵魂是创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我从学生的想象力和观看录像资料两个方面入手,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十分明显,同时也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
  在教学过程的准备上,充分考虑了对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和对技术的敏感性的培养;在课堂的组织上安排了讨论、思考、现场辩论和实践活动等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安排的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等等。
  在课后的讨论过程中,我得到了其他老师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发现了有些地方还是需要改进的。
  二、课后反思
  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在情境创设的时候,学生基本都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学生思考的空间很有限的:(1)学生思考的方向是技术知识。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有些学生对技术还不是很清楚,他的思考就被什么是技术所束缚了;(2)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不够,有些学生正在思考就被我拉了回来;(3)学生对原始社会的技术状况不了解,是在一种模糊的状态下进行的思考。
  2.在对“决策者说”的延伸上还不够。尽管徐冠华部长对科技进步的核心就是“创新”进行了解释,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对此了解甚少。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创新”。這是在课后师生的交流中发现的。
  3.在对“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的案例分析中,对照明的前沿技术的扩展还不够。比如,在解释“LED灯”“金属卤化物灯”和“薄膜发光体”等前沿技术,应适当地补充些这方面的知识,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4.我的作业是“针对交通技术的发展谈谈此项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与价值写一篇短文。”在对作业进行筛选时,我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交通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的价值进行探讨,以对下节课的教学起铺垫作用。然而,有些同学很难进行资料的查询,毕竟不是每个学生的家里都有电脑,作为老师可以事先多准备些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进行筛选和总结,既可以完成作业,又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5.课堂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这样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对其他的环节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课余活动,延长了教学的有效时间。
  总之,每一节课对学生来说是45分钟,但对于我们老师不仅如此。当然,在备课的过程中的反复推敲、课后的认真反思确实对我们的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提高。
  一堂课的背后是我们的汗水,是我们的喜悦,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我们进步的空间。让我们成为背后的主角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秣陵中学)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就目前情况看,中学的教学活动大部分仍旧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就说明我们对教学过程复杂形态认识不足,所以把“传递—接受”式误以为是教学的唯一形式,因而导致了实践教学活动形态单一化的局面。  教学过程的构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因素。教是主导,是学的外因和条件,学是主体,其积极性、主动性是内因;教材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理解、消化和应
近代著名教育家夏正丏尊说:“教育,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爱”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在日常教学中,我就非常注意用爱的主题走进学生的心灵。  苏教版第一册《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它用秋姑娘写信的形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准备安全越冬的知识。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在阅读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总结出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积极情感因素的方法。  一、课堂教育:激发学生的快乐情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力丰富活跃。  1.创设交际情境  2.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把握三个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因此,教师是主导,
摘要: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体验为依据,系统讨论了美术教学的方法和思路,提出“教师角色、教学幽默、学会倾听和课堂合作”的教学观点。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师;教学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我认为应具备以下综合能力。  一、学会做导演  新课改强调将综合探究性的学习实施于课堂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将课上成按部就班、秩序井然的课
摘 要:问题是人类认知和发展的起点和动力。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淡薄,也长期被忽视,其思维开发和学习自主性无法展开。在如何促进学生提问这一步骤上仍然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在实践中,教师运用自己的灵感转化学生的灵感,对学生课堂提问的灵感进行捕捉和迅速转化,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动、灵动。不同的思想碰撞,不同问题的融合,能有效地促成动态课堂的生成。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问题转化  
“老师,为什么音乐课要在教室上,而体育课却能在室外上呢?”一个学生这样问我。是啊,为什么呢?我也这样问自己,或许是课型不同,又或许是课程内容需要,各有不同吧!真是这样吗?孩子随意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其一,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从小学起到现在,音乐课都是在教室里上的。似乎在我的潜意识里觉得音乐课就该在教室上(自己给孩子们上课也一直是在室内)。其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可能认为音乐课堂缺少像体育课
“在圣马克广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也没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我和先生一起来到了“海中的城”——威尼斯。与您一起细心观察异域风景,体验别样的风情,勾起我对欧洲的回忆。  七岁时,我去了欧洲。在威尼斯,我只迷恋于那五彩缤纷,花样繁多的面具。读了您的《威尼斯》,才发现我错过了著名的威尼
摘要:课前预设在整个新课程教学环节中是重中之重,只有课前用心准备好课堂预设,才可能使成功的高中化学课堂水到渠成。  关键词:课前预设;资源优势;教学情境;情感教育  从2008年到现在,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五个年头,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化学教师,我感触颇多。在课程内容上,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索性;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贴近学生实际,体现实践性。它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心理需求,“巧妙”地把新知识引入给学生,让他们对新知识产生“情感”,自然进入“角色”,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悬念,引起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探究学习
高中是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阶段。我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体会到,要想教好高中待进生,管理好班级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收放结合,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从大杯子到小杯子,到没杯子  对待进生的管理,就像将一个个决堤的海收到杯子里,又要有一个逐渐加强管理的过程,体现了教育管理中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对他们的管理分为由宽治到严治,再到“不治而治”的三个阶段,采用的是让学生先适应大杯子,再适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