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集结号”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jayl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集结号》正在全国热映。“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是这部电影写在宣传海报上的主旨。影片讲述的故事是:一位老兵回忆当年没有听到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军号吹响而战友们却全部牺牲,他又跟随队伍的步伐南征北战。当他终于回到当年发生血战的旧窑场,发现战场遗址已因煤矿开采而面目全非。除他之外,没有人相信就在这个窑场下面,躺着几十名牺牲的战友。而真实的“集结号”更让人追思不已。
  湖北老营盘的墓地的来由很简单:这里曾有一座野战医院,收治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南方剿匪中负伤的战士,不治牺牲者就近掩埋在山坡上。后来随着医院撤销,墓地被荒草掩埋,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寻找“失踪”的烈士
  
  2005年,为准备红军建军80周年,湖北赤壁市公安局干部余法海受“组织委托”来寻找这些墓碑。余法海开始为所有埋在老营盘的战士寻找亲属,到2007年12月10日,余法海他们一共找到了80名战士的亲属。
  墓地9排9号墓主为梁亮城,1951年3月在广西宜州老家从军时只有19岁。家人最后得到的消息是他和战友在十万大山剿匪时被土匪包围在山洞里。
  梁亮城的姐姐告诉余法海,一同从军的乡亲回来说,那一仗梁亮城所在的部队断粮后坚守了十多天,伤亡大半。援军到来后,幸存的战士因为在阴冷的山洞里呆的时间过长,都得了风湿病,被抬出山洞。然而,战斗过后就没有人知道梁亮城的下落。当邻里迎回复员战士,或者收到阵亡通知书的时候,“失踪”二字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总让梁家人有莫名的压力。
  墓碑上的记载显示,53军650团见习文教梁亮城于1953年6月21日牺牲在老营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根据历史资料,梁亮城在十万大山被围可能是战友口误,因为十万大山剿匪在1951年2月就结束了。21兵团53军217师650团于1951年4月进入桂西剿匪,梁亮城可能在桂西的战斗中受伤,或是1951年9月53军番号取消前因伤病进入67预备医院。
  无论何种情况,老营盘墓碑上的寥寥数字,足以彰显梁亮城本来拥有的荣誉。2007年4月27日,梁亮城的姐姐和妹妹赶到赤壁,跪在已经开始风化的墓碑前哭得说不出话来:“可找到你了!”
  60年来,9排5号墓的孙兴孝在家乡湘西吉首连个革命军人的身份都没有。孙兴孝的侄女说,1947年国民党抓壮丁,孙兴孝被抓,此后音信全无。解放后的几十年里,孙家总是抬不起头,“别人家都是解放军,就我们家小叔跟着国民党走了。”目前已经无法查实孙兴孝何时何地加入解放军,但墓碑上清楚地显示着他最后的身份:湖北大冶军分区粮秣员,1952年7月20日牺牲。
  第10排10号墓的幕碑上刻着“胡金海,第12军35师104团8连战士,四川江津高歇乡人。1953年牺牲,牺牲时22岁。”然而胡金海本人在当年治愈后返回了部队。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胡金海抱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墓碑,孩子一样地大哭起来,冲着墓碑连喊了3声:“你到底是谁呀!”
  
  预备医院里的生死情意
  
  1951年10月,老营盘医院正式收治了从锦州转来的297名志愿军伤员。到1956年医院撤销,67预备医院共收治各类伤员1200多名,其中近千名为志愿军伤员。最终142名战士在67预备医院故去,既有普通战士、卫生员、炊事员,也有班长到营团级干部。都是普通人,没有什么英雄人物?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18岁。
  67预备医院曾大规模接收过6批伤病员,其中4批是来自东北的志愿军伤病员,特别是1952年10月医院接收了300多名直接由朝鲜战地转来的伤员。这批伤员随“列车医院”从朝鲜经东北一直开到南方,从南京绕道湖南,最后开到附近的赵李桥。护士王宗翰说,当时伤员从赵李桥火车站下车,就用马车、担架送到十几里外的67预备医院。
  每次有伤病员送到,医院都会组织医护人员和村民进行输血。一些战士跟敌人拼刺刀,被扎穿胸膜,在朝鲜只能简单包扎一下。送到赤壁后打开绷带,肠液都已经把伤口的药布浸透了。医护人员回忆说,一些战士手臂、腿脚受伤后,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肢体坏死,送到67预备医院后唯有即刻截肢。
  1951年10月29日,由朝鲜战场转回的67军199师516团1营3连战士张敦林去世,成为第一位牺牲在67预备医院的伤员。自这天起至1955年2月4日,共有142名伤员在67预备医院逝世。医院工作人员用附近得胜山上的树木做棺材,花8元钱请石匠刻一块碑,将他们全部安葬在附近的山坡上。
  天津士兵王家蚴由广州一个兵站转到67预备医院时还不到20岁。他在家乡入伍后,跟随南下工作团一路向南,由于疲劳和水土不服,在中南军政大学工作时患上了肺结核。“那个时候肺结核没法治,到医院只能养着,命好就挺下来了,命不好就死掉了。”王家蚴说,那种生死未卜的感觉最折磨人了。
  王家蚴同屋曾住了一个叫杨允正的文工团员,广东人,会拉京胡,这在文化生活单调的野战医院里很受大家欢迎。“他高兴时就到病房门口拉几个曲子,病友们就围在他身边听。”杨允正去重病区前,还把一本《华南歌声》送给了王家蚴,里面有一首他谱的曲子。不到两个月,王家蚴去重病区看杨时,杨允正已经身形消瘦,说话也没力气,杨让他帮忙写封家信,没多久,杨就去世了。
  死亡有时非常突然,刚刚还说笑的战士,吐了几口血就死掉了。身边的病友一个一个转入重病区和故去,王家蚴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向家里写信时不敢说自己得了肺结核。病愈后回到天津,母亲知道他患病的经历后沉默了半天,最后说:“回来就好,能回来就是幸运了。”
其他文献
不管是站立街头指路的身影,还是赛场内随时等候擦拭地板的工作人员,不论是镜头前光彩迷人的笑脸,还是运动员身后那些沉重器械的搬动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当奥运会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志愿者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赛会志愿者报名突破100万人,城市志愿者报名达到120万。  数字增长的原因,有人解释:这来自参与者的“愿动力”。这个词可以分为“愿”和“动力”两个方面。“愿”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
期刊
那年,我在大学的团委工作,有一个勤工俭学的大一学生给我做助手。他叫罗朴生,我们都叫他小罗。小罗来自湘北农村,家境十分贫困,当时还欠着部分学费没有交。他个子小小的,平时很沉默,偶尔生涩短促的答话透露着他内心的自卑。   有一次,他在整理我的柜子时,忽然从里面掏出一件白色T恤衫,然后走过来对我说:“张老师,你们这个衣服是发给志愿者的吧,能不能送我一件?”   我深知他生活困难,夏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可他
期刊
从小就经常听大人们总念叨什么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其实,这只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引子    1900年8月16日,(光绪二十六年7月20日)八国联军攻到了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北京城可就乱开了。第二年,有一个叫璞尔生的丹麦商人,趁“庚子之乱”擅自把自己在天津租界里经营的电话延伸到了北京,私自在城里和东交民巷架设电话线路,并在东城船板胡同设立了“电铃公司”。这
期刊
我讨厌的地方,一是不干净的厕所,二是太精英荟萃的“沙龙”。  西方人见面时,从来不问:“你吃饭了吗?”   中国人极少有为了维护自我而大声说“不”的。正如中国人即使在厕所见了面也要问:“吃了没有?”   “创收”取代“发财”,其实还是“发财”的那点儿意思,但听着比“发财”就现代多了。而且,还格外体现出了“靠诚实的劳动”赚取金钱的庄重。   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私自利和个性独立,像劣酒和酒精一样常被混
期刊
昆曲中,究竟有什么样的梦幻能够让我们蓦然心惊?在梦幻里面,我们究竟能触摸到什么?它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有意义吗?我们就从昆曲的“梦”说起吧。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牡丹亭》,因为在最近这几年中,青春版、厅堂版的《牡丹亭》演出了很多次;大家可能也知道杜丽娘,这样一个美丽的太守之女,她的生死缘起都因为一个梦。其实,她做梦的地方并不远,就在她家的后花园。杜丽娘长到16岁,竟然从来没有去过自己家的后花园,因
期刊
一些人认为婚姻是上帝或是命运安排的,这里有段姻缘也算是天公作美。  她独自一人静静地躺在湖心的小独木舟里,一边看书,一边进行着日光浴,有一架很大的飞机从上空掠过。第二天她还是躺在那里,那架飞机又一次从空中飞过。第三天那架飞机又出现了,并反复地从她头顶上空俯冲飞过。她惊慌起来,以致小舟倾覆,无情地将她抛入湖水中。  她发誓要让那个飞行员受一辈子的苦。44年过去了,她一直按照自己的誓言去做,今天她依然
期刊
曾经,听同事讲过一段往事。  有一年夏天,同事和几个朋友相约去小梅沙游泳,游得正欢时,突然发现自己远在海滩的另一头,环顾四处,居然没有朋友半个身影。赶紧朝着海岸,游呀游,总也到不了岸,累了,却还是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茫然之时,眼前出现一个男孩,同事慌忙游向他,说:“我游不动了,游不到岸了,你能带着我游回去吗?”男孩不说话,只是伸出手,拉着同事的胳臂一起游,到了海滩,男孩气喘吁吁地说:“可以了吗
期刊
人生其实就像是一个个经典的菜谱:  童年——菠萝烧肉。香甜可口,人见人爱,回味无穷,只不过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已经没有了。  上学——凉拌苦瓜丝。苦中带甜,当我端上桌时,朋友碍于面子,不得不吃几口,可当真正品出味道时,菜也见底了。  上班——油炸花生米。淡淡的香。只能一颗一颗地慢慢品尝,当你吃烦了,想换一道其他的耐吃的菜,结果换上来的其实只是水煮花生米。  金钱——红烧肉。异香扑鼻,肥而不腻。吃上去
期刊
补丁  童年最先接触这个词。母亲   在煤油灯下缝合,我那些顽劣的日子   捅出那么多破洞。母亲总在   夜深人静时,数着有月光或无月光的针脚  把泥土捻得细细,将苦涩缝合   在我的衣裤上,我的蹦跳摸爬滚打  母亲无怨无歇地缝补。我  打破邻家小弟的头,我拆下隔壁的篱笆  我敲碎阿婆的泥菩萨……母亲缝补  补丁挽着母亲的手,补丁挽来母亲的白发  而现在。母亲补丁我且行且吟的思想  我补丁母亲的日
期刊
什么是CPI?    CPI(Consumer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作为一种价格指数,CPI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一方面,CPI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数据,为一国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科学依据。由于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