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叶:“最美母亲”的润物无声

来源 :女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lcc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书叶,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妇女,用一颗善良的母爱,扶助两个小姑长大成人;用18年的宝贵光阴,践行着自己赡养公爹的诺言;付出比别人更多艰辛的慈母心,培养一双儿女健康成长并学业有成,她的事迹受到街巷邻居的赞美,让四邻羡慕。
  是嫂嫂又是“母亲”
  韩书叶是武安市西土山乡人,她25岁嫁入婆家,婆婆在她丈夫9岁时因病去世,丈夫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里,还有两个妹妹,当时一个6岁,一个3岁。为了3个孩子,那时30岁出头的公公没有再婚。韩书叶嫁入婆家后,耳闻目睹,深知公公的不易,因而对老人格外孝顺。想到两个小姑从小失去母亲,怜悯之心顿起,于是韩书叶主动承担起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她对两个小姑格外地关心和疼爱,就像关心自己的亲闺女一样,不仅为她们衣食住行操心,还十分关心她们的婚姻大事。在精心为两个小姑筹备嫁妆时,她面带微笑把两个小姑拉到身边说:“虽咱家条件不好,但嫁妆别人有的咱都要有,别人没有的,只要你们俩喜欢,想买什么我都满足。”嫂子的一席温暖话语,感动得俩个小姑直掉眼泪。在农村有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的习俗,她担心两个小姑回来时老父亲一人对她们照顾不周,自她们俩结婚后,她就每年初二在家陪着她们,而自己却择日再向自己的父母拜年。正是生活的平凡点滴缔造了姑嫂间深厚的感情,两个小姑对嫂子的感情不亚于父亲,以至于她们回娘家时,进门第一声先叫“嫂子”,而不是先叫“爹”,嫂子如果不在家,她们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养活你
  韩书叶一家,除丈夫在国税局工作外,其他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家主要靠丈夫的工资生活,丈夫是全家的“脊梁”。为了丈夫能在外专心工作,家里的活她全部承担,然而就在家里对幸福生活充满憧憬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1995年9月,丈夫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去世。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全家刚刚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一切憧憬瞬间化为灰烬。韩书叶顿时瘫软在地,那一刻时空好像突然凝滞。她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她哭得撕心裂肺。
  年届六旬的公公更是哭得痛不欲生。老人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来又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的不幸都降临到他的头上。看着悲痛欲绝的公公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韩书叶毅然擦掉泪水,蹲在公公面前,说:“爹,他走了,不是还有我吗?只要我还活着,就养活你!一定会照顾好你的晚年。”
  从此,坚强的韩书叶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兑现着郑重的承诺
  “只要我还活着,就养活你!”时光飞逝,18年的风风雨雨,韩书叶没有食言,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曾经的承诺。韩书叶深知,自己已然是全家唯一的“脊梁”。为了孤苦伶仃的老人,为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不管这副担子有多重,她都要昂首挺胸挑起来,完成丈夫未尽的职责和义务。
  她起早贪黑地料理家务,春种夏播,秋收冬藏,靠微薄的农业收入维持全家老小的生计;她克勤克俭,勤俭持家,靠节衣缩食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读书;她不辞辛劳,耐心细致,竭尽所能伺候着日渐衰老的公公。
  丈夫走时,女儿16岁,儿子14岁,都正在讀初中,她自己没上过几天学,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所以她咬着牙,再苦再累也要供两个孩子读书,不能让孩子们因为没钱或有生活压力而中途辍学,否则她会伤心,更会觉得对不住死去的丈夫。她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几年也不添置一件新衣服,家里很少能吃上一顿肉,她把从牙缝中挤出的每一元钱,用在两个孩子读书上。在她的感染下,两个孩子很懂事,也很努力,女儿考取了一所中专院校,儿子考取了一所大专院校,并且顺利完成了学业。
  丈夫走后,两个小姑也想着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去住,但一想到公公倔强的性格,况且这么多年来从未离开过家,担心他心里受委屈,于是她毅然把老人留在自己的身边孝敬。
  韩书叶对“孝敬”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孝敬不仅仅是让老人吃好穿好,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让老人生活在一个开心、顺气、乐观的环境中,心情好比什么都重要。公公年事已高,双腿患了关节炎、骨质增生,她就多方求医问药,还专门买了两副护膝戴在老人腿上;冬天家里没装暖气,全家人都睡着凉冰冰的床,考虑到公公身体不能受冷,她专门给公公盘了火炕;公公血压有点儿高,她就往家买了一台血压计,每天给公公测量血压,遇有血压不稳定,就询医用药;公公喜欢听戏,知道哪儿唱戏,就扶他出去听会儿戏,散散心,还专门买了小收音机、戏剧光盘给老人解闷;老人的衣服不管是怎么弄脏的,她从不嫌弃,每次都给老人洗得干干净净,让老人穿得整整齐齐舒舒服服。
  如今,80多岁的公公身体依然健康,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邻居们都知道老人有个孝敬的好儿媳。现在要是有人问老人健康长寿的秘绝是什么,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会很自豪地告诉你:“得有个像俺这样孝敬的好儿媳妇才行。”
  18年中,韩书叶用坚强的身影,乐观的精神,度过了难熬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如今,全家人其乐融融,美满幸福,80多岁高龄的老公公依然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一双儿女已分别成家立业,而她仍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家庭之中,只因为对家人的爱,只因为自己的孝心,只因为自己曾经的一个诺言。
其他文献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度至上”的时代:出名要趁早,致富要加快,爱情依赖速配,技能可以速成,冲冲冲,赶赶赶,内心仿佛总有一个声音驱使着我们身不由己地旋转,拼命地赚钱,辛苦地育儿,快餐果腹,行色匆匆。然而,当过劳死、抑郁症、亚健康开始笼罩职场阴魂不散,当急功近利的育儿方式开始剥夺宝贵的童年,当浮躁的情绪在整个社会迅速蔓延……我们真的应该停下来反思,是否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快?  一、
期刊
2012年的9月,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但我的心情,却像6月的梅雨季节,晦暗潮湿。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去大学报到了,儿子峻峻却还呆在家里,没有方向。因为高考失利,峻峻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这几个月,他一直沉浸在自责、负疚中,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孩子这样,让我的心里特别难受。像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我也曾对峻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考取好的大學,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工作稳定,生活无
期刊
婚姻走到十几年,孩子都12岁了,这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平淡,每天一家三口,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各自过着三点一线的日子。一到晚上,孩子写完作业守着故事书,老公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我抱着电脑不撒手。要论点共同的“爱好”,那更是没有了。  一天,我在上网时,逛到一个博客,看到人家一家三口玩像皮泥的一系列照片,生生是羡慕得不得了,手当即便痒痒了。  话说当年我的手还是相当巧的,于是乎立马儿在网上订购了几大包
期刊
在情感中,有些女人总是难以让男人想起,还有些女人,总是让人记挂,这不能单纯说是情事复杂,而是一种气质和特性的综合效力。  女友A,走到哪里都容易被男人喜欢。她是江南人,说话很温柔,从不着急,对男人的态度不卑不亢,但很能体谅人。她的男人缘好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她不小心摔伤了腿,她先生正好在外地开会,她高中的8位男同学一起把她抬到了医院,轮流照顾她。这阵势,连医生都惊讶。她从不献媚,也不风流,但男人
期刊
一  老公最近迷上了“微信”,走到哪里都不忘记自拍几张,传到圈里,不停刷新朋友们的评论。他给我扫盲,教我如何查阅好友相册。我无意中发现,老公某好友的相册里出现了一组合影:合影中老公和一位年轻女士靠得很近……  我醋意大发,像“侦探”一样趁着老公睡觉时将他朋友圈好友们的相册浏览一通:  相册泄露了很多秘密,老公最好的朋友W竟在搞婚外恋,时不时给老公发微信要求“打掩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公和
期刊
在旁人眼里,他俩应该是最好的一对,郎才女貌,夫妻俩都有很好的职业。年纪轻轻的,房子,车子,人家有的,他们早就有了。然而,这个家庭并不幸福。夫妻俩常常为了一丁点小事大动干戈,弄得婚姻一地鸡毛。他把这一切归咎于妻子的不知足,以及她跋扈的性格。  一日偶尔遇见妻子的闺蜜玲玲,闲聊了一阵,问起妻子对婚姻到底有哪些不满。闺蜜说:其实也没太多问题,以我所见,你们的矛盾根源大约就在于你的大男子主义吧!你性格有点
期刊
铁血柔肠,军人用情诗打动女学生  1953年,在一位夜校老师的介绍下,军人出身、很有些文采的父亲,认识了美丽的、有大好前途的母亲。她18岁,他长她7岁。她的父母强烈反对这门婚事。那时军队还实行供给制,年轻军人每月只有10几块钱津贴,她的母亲常念叨,嫁给一个穷当兵的有什么好?但碍于老师的情面,女学生勉强与军人交往起来。  军人的他一眼就被女学生的美丽所吸引,聪明才智也找到了用武之地。他送给女学生一支
期刊
婚后,我和老公的事业都处于上升期,常常忙得忘享受生活。职位越来越高,收入越来越好,却也越来越压抑,赚钱的速度似乎永远赶不上物价。  投资,成了必然趋势。我们的业余时间,基本也都用在了如何理财上。买股票,买基金,买理财产品,甚至也开始执行母亲教导我们的勤俭持家理念,在很多地方缩减开支。如此下来,手头也算宽裕,只是我们却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时常有辞职归隐田园的冲动。  单位的一次培训课上,授课老师聊起
期刊
菜市場有我不少点头之交,我每天去买菜,他们每天守着摊子,一来二去,便熟了。他们不知道我叫什么,我自然也不清楚他们姓甚名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见面时默契地点点头,或者给对方送上一个亲切的微笑。偶尔在挑菜或者找零的时候,我们还会聊聊上涨的物价,空气里的雾霾,交流一下育儿心得,切磋水煮鱼的几种做法。  我不怎么喜欢吃肉,平日基本以素食为主,所以常去买蘑菇和豆制品。卖蘑菇的是一个相貌清秀的女人,遗憾的是,她
期刊
也许是由于工作忙碌,生活不规律,疏于护理的缘故,刚过而立之年的我,与同龄人相比,倍显憔悴。皮肤黑黄暗沉,眼角皱纹越来越深,而且眼袋也若隐若现,特别是早上起床,那眼圈,简直就跟国宝差不多。  就在我为自己这张脸而沮丧,苦寻改善的方法不着的时候,有次在街上遇到了久不见面的好朋友玫,看着她那比实际年龄年轻好多的脸蛋,惊讶之余禁不住问她:“你看上去肤色这么好,一定是时常光顾美容院吧?”  见我问起,玫微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