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擦擦造像的造型语言形式初探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由于栖息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使得我国藏族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藏传佛教是藏族的主要信仰,对藏族的文化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本文以迪庆擦擦造像艺术为例就藏传佛教擦擦造像的造型语言形式进行探析,希望可以为促进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及和参考。
  【关键词】藏传佛教;擦擦造像;语言形式
  【本文著录格式】 J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200-03
  【本文著录格式】余桂仙.藏传佛教擦擦造像的造型语言形式初探——以迪庆擦擦造像艺术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200-202.
  引言
  藏族长年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经济以及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中独立地发展了数千年的时间,再加上西藏地区地理位置上更加地靠近印度、尼泊尔,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习惯以及宗教信仰。擦擦佛像可以说是藏传佛教的代表象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对擦擦佛像的造型语言进行研究,是促进藏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实现汉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造型语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擦擦佛像的概述
  藏传佛教是我国西藏地区的主要宗教信仰,受到传统的印度佛教的影响在整个藏族地区内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擦擦佛像就是藏传佛教的象征之一。擦擦(tsha tsha )一词来源于印度梵语,具体的意义是模具制作的塔型、真言、和造像。传统的擦擦佛像的主要原材料是泥质和陶质。擦擦佛像属于泥塑佛像艺术,根据对西藏地区的擦擦佛像进行研究,可以得知擦擦佛像应该起源于古印度,是受到古印度文化影响的主要表现。意大利学者图齐曾在《西藏考古》一书中记载:“擦擦起源于印度古代及中世纪中部和北部方言中的一个词汇,与塔有密切关系……在塔内存放擦擦的习俗起源于印度石板塔肚存放圣物的风俗习惯。”根据文中的说法可知,擦擦佛像的产生以及发展是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1]。
  擦擦佛像也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为明显的象征。擦擦佛像以及其相关文化的传输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播。具体来说,擦擦佛像是一种特殊的供佛、礼佛的方式。根据擦擦佛像的发展以及历史沿革来研究,迪庆藏传佛教的传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吐蕃时代。这个时期汉藏之间处于冲突和融合时期,这段时间藏传佛教处在前弘期佛教以及苯教时期,因此这段时期的擦擦佛像是随着吐蕃与南诏政治、军事、经济的关系而传播;第二阶段为宋元时代,特别是元朝。元朝本身是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随着元朝统一大理,整个藏区都纳入到元朝版图之中,元朝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开始大力的扶持萨迦派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藏传文化的传播;第三阶段为明代时期。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与噶玛派噶玛巴系活佛关系密切,因而噶玛巴派得以盛行;第四阶段为清代。清代加强了对整个西藏地区的统治,和硕特部以及五世达赖喇嘛对整个藏区的经营以及清皇朝扶持格鲁派,使得格鲁派在滇川边境盛行,并传承到现在。迪庆境内的擦擦分布状况与藏传佛教信仰区域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制作擦擦是弘扬佛法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擦擦”佛像实物分析造像特点
  “擦擦”是藏传佛像的主要象征,通过对藏族地区的文化进行研究,从而可以发现最为早期的印度风“擦擦”佛像大多数是由红色陶土为主要的原料,边缘比较规整,具体的图案是身降塔、吉祥塔以及菩提塔,并且在其中印有大量的般若经咒。另外,藏地自身也开始自行的进行“擦擦”佛像的制作。并且内容以及题材越来越丰富,佛像上的咒文是由藏文转写的焚文,“擦擦”佛像制作的目的是积攒功德,消灾祈福。作为一种圣物,大部分的“擦擦”佛教储存在寺庙、岩窟、“擦唐”“门唐”以及玛尼堆处。
  具体来说,“擦擦”在工艺上分为两种,即单面模具制作的浮雕以及双面模具制作的圆雕。形制上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塔型以及圆雕形。在色彩上也可以分为素泥、设色、泥金或者二者兼具,另外,还有风干和烧制的区别。如果从成分上对“擦擦”佛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擦擦”佛像可以进一步的进行划分,最为一般的就是普通的随处可见的泥土,最为考究的则是阿嘎土。另一种成分就是“药擦”。所谓的“药擦”指的是用泥质药浆或者藏药炮制而成的原料。除此之外,还有用父母、兄弟、知己好友的骨灰、遗物以及泥土混合制成的“擦擦”,从而可以寄托哀思,将身体供奉于佛,这种制作原理比较类似于唐代的善业泥。
  “擦擦”佛像属于比较典型的宗教艺术品,因此其造型语言形式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品而是属于佛门的形象,一般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佛门雕塑的特点。所谓的“相”和“好”是一种古代天竺佛教文化的精华,也是佛像的雕塑所遵循的唯一原则,也是为后世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在雕刻“擦擦”佛像的时候不能遵循这些原则,会塑造出不像佛的佛像,无法让信徒进行膜拜。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已经商业化的旅游景点以及盲目速成的新寺院中,在塑造佛像的时候这些地方容易出现偏差[2]。
  综上,“擦擦”佛像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往往需要遵循佛教的性质规定,尤其是对释迦摩尼像绝对不允许擅自进行更改,菩萨、金刚、佛母等其他佛门像也需要在形象语言上进行严格的规定,这使得“擦擦”的艺术性质以及艺术寿命受到了相应的性质。但是,藏传佛像作为一种比较典型的佛门艺术品,其雕刻工藝以及雕刻技巧十分高超,艺术语言形式的限制以及艺术性质使得技巧的发挥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导致“擦擦”技术几乎是至善至美的。并且可以充分的体现宗教艺术的多样性。目前,在考古领域出土的“擦擦”佛像除了在地域上存在差异,每一个佛像上都可以感受到雕刻者的艺术才华,充分的将艺术创造力得到极致的发挥。“擦擦”佛像是一种宗教文化符号,在极小的空间之内蕴含着比较丰富的文化资源,其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都可以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整个藏传佛教影响的地区,“擦擦”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出土物,其年代之广、风格之多变使得其拥有了不同于其他文物的艺术价值,可以说是研究我国藏传佛教文化的宝库,也是促进汉藏之间文化有效交流的关键。   (一)释迦摩尼的造像分析
  释迦摩尼可以说是佛教的创始者,原名为乔达摩悉达多,据佛教传说释迦摩尼出生在6世纪左右。其父是净饭王。但是,由于年代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这位佛门的创始者在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造像。一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佛陀造像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具体的原因是佛门的理念中将佛性作为一种超验而非人性的状态,并没有一个名为“崇拜”的概念。在这种背景下,早期的圣像具有比较丰富的象征意义,绝非是实在的人像,一般都采取手印、法轮、宝座等作为象征以此来代替释迦摩尼的真身。最早的释迦摩尼的佛陀真身像可能出现在孔雀王朝时期,之后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在佛教影响区域得到了传播,这个时期的造像往往具有比较典型的印度人特征,有一些受到古罗马、古希腊等地区影响的佛像往往具有比较典型的希腊化特征。
  释迦摩尼的造像姿势一共有五种,即成道像、说法像、布施像、降生像、涅槃像,这几种造像可以说是在佛教中最为常见的。但是,在目前出土的“擦擦”佛像中往往只存在一种形象即“结跏趺坐”形象,并没有其他的造像。具体原因可能是“擦擦”佛像的制作目的比较特殊。“擦擦”佛像制作的目是奇缘消灾,所以一般的“擦擦”佛像往往只有释迦摩尼佛结跏趺坐的形象。
  另外,“擦擦”佛像的造型演变以及其造型语言形式的发展基本上和藏族地区的金铜造像以及唐卡可以是一脉相承的,另外“擦擦”佛像自身还有比较明显的时代以及地域差距。通过对目前出土的“擦擦”佛像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早期的佛像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的发展直到后期和区域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可以逐渐在藏传佛教内部形成属于自身民族的特色。由此可见,“擦擦”佛像的衍生和发展也是正常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脉络。并且这条脉络是比较固定的,不会发生变化的。
  (二)无量寿佛的造像分析
  无量寿佛也是藏传佛教中比较重要的造像。无量寿佛即阿弥陀,在佛门中一般将阿弥陀佛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救世主,根据传统的印度佛教可以知道无量光佛以及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十三个名号之一,可是在藏传佛教中往往将这两个佛号作为独立的佛号进行参拜。藏传密宗的理论中无量光佛是原生的,无量寿佛是无量光佛化现以及派生,具体来说就是无量光佛为主,无量寿佛为次。在藏传佛教的影响区域。大部分的壁画、唐卡、塑像中都出现了无量寿佛的画像,但是无量光佛的很少。另外,无量寿佛以及无量光佛之间的造像具有比较明显的相似性,也是由于无量光佛以及无量寿佛之间比较明显的衍生关系[3]。
  一般“擦擦”佛像中的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的形象在进入明清时期之后逐渐成熟,因此通过对明清时期的佛像进行研究,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比较明显的特征。
  (三)金刚不动佛的造像分析
  金刚不动佛是佛教中的五方佛中的东方佛。在天竺佛教中,不动佛就是东方秒系净土教主。传授金刚不动佛为了成就无上道,往往需要建立一个对一切事物都不起妄念。一般而言,比较典型的佛像特征是面向饱满,双耳垂肩,体态匀称而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金刚不动佛最为重要的标志左手结禅定印手持一金刚杵。通过对元代的“擦擦”佛像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比较典型的早期外来艺术的风格,具有典型的尼泊尔特征。明清时期的“擦擦”佛像往往具有比较典型的藏传佛教的特征,这和藏族宗教文化的发展脉络不谋而合。针对金刚不动佛的做工以及艺术处理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从而可以体现不同地区的审美以及艺术修养。
  三、藏传佛像和周边佛类造像的关系
  (一)藏传佛像和中原造像之间的对比
  藏传佛像造像和汉传佛教在佛像的造像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地域以及佛教传播时间等影响因素的差异,使得藏传佛像以及中原造像在风格、造像题材以及性质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4]。
  佛教传入中国一般被认为是两汉之际经过丝绸之路传入,而佛像这一理念的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并没有明确。最近几年,我国的历史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东汉桓灵二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并且举出了内蒙古的汉画中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佛门造像的特征。历史上比较明确的对佛门造像的记载则是在《三国志》一书之中,明确对当时的佛寺以及佛教造像进行了明确的记载,说明在东汉末年佛教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藏传佛教和中原佛教之间存在比较大的不同,其造像在内容和风格上兼容了显密佛像的特点,因此其主要的题材有塑佛、菩萨、佛母、罗汉、明王、护法等。其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佛像,佛有所谓的“欢喜佛”、观音像也有做“男身者”,各个佛像的比例、手印、姿势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具有比较典型的规范和鲜明的特征,但是汉传佛教的造型就比较随意,缺少比较统一的造像量度,许多作品往往会刻意的模仿唐代龙门石窟作品或者宋代的大足石刻风格,但是,在模仿中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使得佛像自身失去了其本质。
  根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可知,早期的藏传佛教在内地遗存最多的就是北京居庸关的云台。但是大部分的藏传佛教造像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以及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在吸取传统佛家造像的手法以及风格上往往会更加注重含蓄、温雅的形态上的体现,佛像中不再追求华丽和雕刻的细腻,从而逐渐形成了新的梵汉结合的全新造像。
  藏传佛教同中原佛教最为明显的差异就是第一尊位的区别,藏传佛教将上师作为第一尊位,所谓的上师指的就是为自己传授秘法的喇嘛。由于上师的特殊性和尊贵性,在“擦擦”佛像中存在上师的造像,并且格外的普遍,具体来说上师的造像包括各宗各派的创始人以及祖师,从而可以体现上师地位的尊贵性。
  (二)印度、尼泊尔对西藏造像的影响
  我国的西藏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接近印度以及尼泊尔,因此印度尼泊尔的造像以及文化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早期的“擦擦”佛像进行研究,可以得知早期的藏族文化受到了印度、尼泊尔文化的影响,因为这段时间的“擦擦”佛像具有比较典型的印度以及尼泊尔特征。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最后的辉煌时期在波罗王朝时期,这也是对藏传佛教影响最大的时期,这段时期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具有比较典型的印度人的特点。另外,作为释迦摩尼出生地的尼泊尔的造像风格也对“擦擦”佛像的风格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甚至在其艺术造型以及艺术语言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5]。
  四、总结
  藏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由于其地域的封闭性和交通的闭塞使得藏族文化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属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从而形成了完全不同于汉地文化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藏传佛教是藏族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在长期处于“政教合一”政治模式下的政权使得藏传佛教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因此为了加强汉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了解藏族文化的背景,需要对比较突出的藏语区的文化符号“擦擦”佛像进行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藏传佛教的了解,实现对传统藏传文化的复兴以及发展,促进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刘丞.先以欲勾牵 后令入佛智——简谈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中财神像造型的发展变化[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0(00):216-222.
  [2]韓瑛,朱秀莉,李昊.沙漠丝路背景下阿拉善地区传统聚落的形成与变迁——以鄂门高勒嘎查为例[J].新建筑,2020(06):136-141.
  [3]刘维新,郑志浩,罗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讲究方法论——兼谈西藏藏传佛教引导载体与进路[J].西藏研究,2020(05):1-12.
  [4]旦科.“新时代的宗教工作”系列报道之三十 做好新时代西藏宗教工作 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J].中国宗教,2020(09):29-32.
  [5]党措.藏传佛教寺院管理“融入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以青海省果洛州民创工作进寺院为个案[J].青海社会科学,2020(03):155-159.
  作者简介:余桂仙(1980-),女,云南香格里拉,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藏品研究、保护、利用。
其他文献
【摘要】舞蹈和杂技都是人体美学的表演展示技法,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表现形式、表演技巧上各有特色。在杂技创作的过程中,融合了舞蹈中的表演方法和技巧,使杂技的表现形式有了较大的突破,其艺术造诣也有所加深,使传统的杂技表演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本文从艺术融合的角度出发,简述舞蹈在杂技创作中的作用,希望能与相关人士探讨、交流。  【关键词】艺术的魅力融合;舞蹈在杂技;创作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
10月16日晚,《胡适留学日记》以上亿价格成交,创下文人日记世界拍卖纪录。这样一本记录留学见闻与思想的胡适日记,为何会价值斐然?  20世纪初,胡适是当时新青年心中的“新文化偶像”,代表着一种新思潮。  1917年,年方26岁的胡适,掀起文学革命,领军新文化运动,一出场就倾倒众生,并非偶然。本名胡嗣穈的胡适4岁丧父,在绩溪老家读私塾时就不同凡响,对古典文学颇有兴趣。15岁那年,他读了严复的《天演论
【摘要】近年来,海沧街道青礁村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等一系列指示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强村”的理念,按照“传承耕读文化、推进转型就业、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幸福家园”的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创办芦塘书院为平台和依托,把传承耕读文化、乡贤文化、乡愁文化、家风家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着力打好文化兴村强村主动牌、组合拳,
【摘要】图像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美术史研究方法,强调对美术作品的题材、意义、和文化含义的研究,旨在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文化的、科学的解释。《游园惊梦》是喻红绘画的代表作品,她将中国的古典故事“刻舟求剑”“瞎子摸象”“水中捞月”“百子图”具有教化意义的经典故事进行再次创作,使之与原生意义相背离,产生了新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掌握图像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喻红的油画作品《游园惊梦》的内在文化含义、社会背景
【摘要】河洛大鼓是洛阳及其周边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近几年,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得如火如荼,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了起来。河洛大鼓与产业化的结合为河洛大鼓重新注入活力,但如何形成河洛大鼓音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运营与良性发展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对于河洛大鼓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目前研究此领域与相关的学者和艺人尚且秉持不同甚至争执的一些观点,本文将以河洛大鼓产业化发展问题为
【摘要】事实证明,对文化遗产带来最大破坏的不是大自然的力量,也不是没有完善的相关保护措施,而是从根本上就没有响应的保护观念。这也是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特别是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承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非遗保护;增强理念;传承精髄;文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那些无形又源远流长的代表民族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接近湮灭边缘……目前,我国的非
【摘要】在学习《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颇有很多的感悟,在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因此我对这篇文章的结构、研究方法及学术态度方面作进一步赏析。  【关键词】秦序;坐部伎;立部伎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李寿的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凌前公社焦村,在1972年时因墓里严重积水导致天井塌陷。由此于1973年3月至8月对此墓进行了发掘,随后由陕西省博物馆、
【摘要】族群认同是一种多维立体的理论,强调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中去探索族群文化内涵。兴仁县大山镇尔期村 坪子上组作为当地少有的苗族村组,尽管与周边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文化交融过程中接纳了部分外来文化元素,但在族群内部仍有“倔强”的一面。而烧灵仪式音乐则是该族群所要强调的文化元素之一。本文以族群认同视角为主线,旨在探索出烧灵仪式音乐、社会、文化认同的内涵。  【关键词】苗族烧灵仪式音乐;音乐认同;社会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经济支撑与旅游导向密切相关,为了复兴历史街区,许多城市大力开辟旅游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旅游业带动了历史街区的空间消费,空间消费也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透过“空间消费”的概念,考察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最具典型风貌河段”的空间效应演进,通过分析空间塑造、符号消费以及空间价值的变迁,提出了人的行为和消费体验对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消费”研究的意义。  
【摘要】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著有《清真集》。在词的创作中,周美成常以“清圆”二字点缀词篇,而这二字又与其词以富艳精工、广采集美为总格调的艺术特点有密切联系。本文从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周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苏幕遮·燎沉香》和《花木兰》入手,试探究“清圆”在其词的艺术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清圆;集成;人工思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陈振孙在《直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