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价值呈现的多元性,几乎在所有经历过阅读的人那里,都能达成共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般的读者,无论他从文本里读出什么,都是情理之中的事,都是能够被接纳和认可的。而对于教师,尤其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阅读作为教材的文本时,就失去了这份自由,也少了些快意和任性。站在文本与学生中间的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必须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与引领。既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如何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个最佳平台,让作为例子的文本所承载的养分,像阳光雨露一般去滋养,去润泽所有学生,对于教师任重而道远。
语文课堂上用文本濡染、浸润学生,也应该如母亲养育孩子般谨严。选入教材的文本,作为一个例子,可圈可点的地方必然多得不可胜数。“教什么”直接决定着“怎样教”,同时极大影响教的效果。教师以教者的身份,直面文本,在千回百转的搜寻与敲打中,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这样才有能力规划学生的学习。才能带给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震撼。
像把脉一样,号准文本的教学价值,对于大多数老师,并非易事。但文本的教学价值,也并不是无凭无据,找不到依托的!综观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所有语文课文,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教材的难易、知识点的分布,能力的达标、语文素质的培养,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以单元常态分布的课文,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被每个单元前的导语隆重托出,又被置于单元后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再度举起,此呼彼应。教材在每个单元前后,既然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文本的教学价值,做过明确的提醒,至少也是不大隐晦的暗示。那么,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似乎能手到擒来。
其实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教材能带来的,关于文本的教学价值,其实只是方向性的。因为导语与园地,提及的是一个单元里的几篇课文的共同点,也就是在价值上有着共同倾向的地方。这样的提示与指点,必然带着很大的弹性与不确定性。
如何核准文本的教学价值,还需要教师对文本来一趟“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搜索,进行一番艰苦卓绝的甄别。我们需要苦苦思索的是:在处于同一个单元的相同主题下的文本中,此文本不同于彼文本的地方是什么?该文本着力突出的到底是哪个点?还是以赞美友情为例,如果文本显现的,既是爱与包容,又是坦诚与热情,还有信任与忠诚。这时候让你拟定文本的教学价值,的确有些棘手。而我们此刻需要关注的,是先探访全篇,再对每一段、每个句子甚至某个词语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察与抚摸,我们就能揣摩出某些逼近文本教学价值的东西。
科学地界定文本的教学价值,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能。只有始终秉承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学才能摆脱耗时低效的弊端。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不易,恪守它更加艰难。 四年前年级组的一位年轻老师,执教二年级课文《邮票齿孔的故事》。执教前的集体备课中,教者对此刻的教学价值把握得不错。老师在备课时是做足了功课,也下了不少功夫的。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如果不是后面出现的一个小插曲,教者是不大容易发现自己在恪守文本教学价值时的摇摆和犹疑的。《邮票齿孔的故事》后面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出来的?课的尾声,教师抛出了这道题,学生的答案却无一例外,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在这里——“那个人想了想,从西装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邮票很容易地便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显然,学生把带针孔的邮票的来历,当成了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教师纵有回天之力,可下课铃声在此刻已无情响起。老师早已错失了领着学生走出混沌的时间。问题在哪里?本课的教学价值是基于单元教学的这样一个大前提:每一种发现和发明,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以此来确定《邮票齿孔的故事》的教学价值,自然应该引领学生追寻阿切尔发明带齿孔邮票的过程,看他受到过怎样的启发,经历过怎样的思考,付出过何等努力,从而感受到只要用心和坚持,就能享受到创造的快乐!把这一核心价值既当作起点,又当作终点,让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一价值展开,课后的习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教师因为在邮票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学生有一种邮票的价值远胜过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素养的获得的错觉。从而顾此失彼,偏离了轨道。
教什么明确了,怎样教也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所有的策略中,最好的策略应该是最贴近学生认知、情感、思维方式,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热衷于参与的策略。《晏子使楚》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本所在单元关注的重点是感受语言的艺术。而《晏子使楚》这一课的文本价值,应该是感悟晏子语言的机制与巧妙。有人可能会说,贯穿全篇的是晏子对齐国尊严的维护,所以爱国才是凸显该文本教学价值的核心。其实这里没有矛盾,维护国家尊严有很多方式,可以是慷慨解囊,也可以是浴血奋战,还可以是一首献给祖国的抒情诗,一幅赞美祖国的山水画。而文本中的晏子,只是一番机智巧妙的应对,就让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在一个虎视眈眈的大国面前傲然崛起!这全得益于晏子语言的机智与巧妙。借助孩子富于同情心、爱打抱不平的心里,我们先可以让孩子罗列楚王的种种丑恶行径,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受到楚王羞辱的不是晏子,而是他们自己,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击。倘若谨守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古训,又该怎样反击?可晏子的反击与大家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高明之处?晏子赢得的到底是什么?
由此看来,文本的教学价值的选择,与符不符合学情关系不大。应该说,你依据教材,所做出的正确选择,无论选择出的教学价值,深浅、难易如何,只要是合理的,都是可行的。问题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深入浅出,如何引领学生诗意地穿行在语言文字中,创造性地落实这一核心价值。文本的教学价值,既是方向,也是目标,更是撬动课堂的指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自觉地将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到底。
语文课堂上用文本濡染、浸润学生,也应该如母亲养育孩子般谨严。选入教材的文本,作为一个例子,可圈可点的地方必然多得不可胜数。“教什么”直接决定着“怎样教”,同时极大影响教的效果。教师以教者的身份,直面文本,在千回百转的搜寻与敲打中,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这样才有能力规划学生的学习。才能带给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震撼。
像把脉一样,号准文本的教学价值,对于大多数老师,并非易事。但文本的教学价值,也并不是无凭无据,找不到依托的!综观小学至高中阶段的所有语文课文,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教材的难易、知识点的分布,能力的达标、语文素质的培养,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以单元常态分布的课文,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被每个单元前的导语隆重托出,又被置于单元后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再度举起,此呼彼应。教材在每个单元前后,既然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文本的教学价值,做过明确的提醒,至少也是不大隐晦的暗示。那么,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似乎能手到擒来。
其实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这样简单,教材能带来的,关于文本的教学价值,其实只是方向性的。因为导语与园地,提及的是一个单元里的几篇课文的共同点,也就是在价值上有着共同倾向的地方。这样的提示与指点,必然带着很大的弹性与不确定性。
如何核准文本的教学价值,还需要教师对文本来一趟“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搜索,进行一番艰苦卓绝的甄别。我们需要苦苦思索的是:在处于同一个单元的相同主题下的文本中,此文本不同于彼文本的地方是什么?该文本着力突出的到底是哪个点?还是以赞美友情为例,如果文本显现的,既是爱与包容,又是坦诚与热情,还有信任与忠诚。这时候让你拟定文本的教学价值,的确有些棘手。而我们此刻需要关注的,是先探访全篇,再对每一段、每个句子甚至某个词语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察与抚摸,我们就能揣摩出某些逼近文本教学价值的东西。
科学地界定文本的教学价值,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能。只有始终秉承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学才能摆脱耗时低效的弊端。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不易,恪守它更加艰难。 四年前年级组的一位年轻老师,执教二年级课文《邮票齿孔的故事》。执教前的集体备课中,教者对此刻的教学价值把握得不错。老师在备课时是做足了功课,也下了不少功夫的。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如果不是后面出现的一个小插曲,教者是不大容易发现自己在恪守文本教学价值时的摇摆和犹疑的。《邮票齿孔的故事》后面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出来的?课的尾声,教师抛出了这道题,学生的答案却无一例外,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在这里——“那个人想了想,从西装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邮票很容易地便撕开了,而且撕得很整齐。”显然,学生把带针孔的邮票的来历,当成了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教师纵有回天之力,可下课铃声在此刻已无情响起。老师早已错失了领着学生走出混沌的时间。问题在哪里?本课的教学价值是基于单元教学的这样一个大前提:每一种发现和发明,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以此来确定《邮票齿孔的故事》的教学价值,自然应该引领学生追寻阿切尔发明带齿孔邮票的过程,看他受到过怎样的启发,经历过怎样的思考,付出过何等努力,从而感受到只要用心和坚持,就能享受到创造的快乐!把这一核心价值既当作起点,又当作终点,让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一价值展开,课后的习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教师因为在邮票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学生有一种邮票的价值远胜过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素养的获得的错觉。从而顾此失彼,偏离了轨道。
教什么明确了,怎样教也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所有的策略中,最好的策略应该是最贴近学生认知、情感、思维方式,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热衷于参与的策略。《晏子使楚》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本所在单元关注的重点是感受语言的艺术。而《晏子使楚》这一课的文本价值,应该是感悟晏子语言的机制与巧妙。有人可能会说,贯穿全篇的是晏子对齐国尊严的维护,所以爱国才是凸显该文本教学价值的核心。其实这里没有矛盾,维护国家尊严有很多方式,可以是慷慨解囊,也可以是浴血奋战,还可以是一首献给祖国的抒情诗,一幅赞美祖国的山水画。而文本中的晏子,只是一番机智巧妙的应对,就让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在一个虎视眈眈的大国面前傲然崛起!这全得益于晏子语言的机智与巧妙。借助孩子富于同情心、爱打抱不平的心里,我们先可以让孩子罗列楚王的种种丑恶行径,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受到楚王羞辱的不是晏子,而是他们自己,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击。倘若谨守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古训,又该怎样反击?可晏子的反击与大家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高明之处?晏子赢得的到底是什么?
由此看来,文本的教学价值的选择,与符不符合学情关系不大。应该说,你依据教材,所做出的正确选择,无论选择出的教学价值,深浅、难易如何,只要是合理的,都是可行的。问题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深入浅出,如何引领学生诗意地穿行在语言文字中,创造性地落实这一核心价值。文本的教学价值,既是方向,也是目标,更是撬动课堂的指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自觉地将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