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幂篱
“幂篱”的本意泛指一切覆盖下垂的东西,如马车上悬挂的帷帐、植物垂下的枝蔓等。而女子戴在头上用以遮蔽面容的布帛,因垂于脸周,故称为“幂篱”,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晋朝。训诂学著作《小尔雅·广服》谓:“大巾,谓之幂。”也就是说,“幂”就是古人覆盖在头上的一块大布巾。传说“幂篱”作为一种面衣,最早是西北骑马的少数民族男女为遮蔽风沙侵害而制,一般为黑色遮面布帛。南北朝各民族大融合之际,随丝绸之路上往来西域客商及北方少数民族频频南下、入主中原,幂篱也随之传人中原。《旧唐书·李密传》日:“乃简骁勇数十人,著妇人衣,戴幂篱,藏刀裙下,诈为妻妾,自率之人桃林县舍。”说的是隋末瓦岗寨首领李密巧妙“换装”逃脱唐高祖李渊派人追杀的故事,说明隋朝女子戴幂篱已很普遍。《旧唐书·舆服志》接着说:“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多著幂篱。”
随着唐王朝根基逐渐巩固,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繁荣,受胡汉文化交融的影响,唐朝女子服饰审美观更趋开放,展示美丽便成为势不可当的时代潮流,遮住漂亮容颜的幂篱自然日薄西山。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一655年),唐朝美女纷纷弃戴幂篱,一种更短且轻便的“太阳帽”——帷帽成为美女们外出的标配。《旧唐书·舆服志》谓:“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
帷帽
帷帽又称“席帽”,是一种高圆顶宽檐的笠帽,因帽檐周围垂桂一圈“帷”状的纱网而得名。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的传世名画<明皇幸蜀图)及陕西礼泉县昭陵发掘的燕德妃墓出土的《捧帷帽侍女图》壁画,均可清晰目睹帷帽样式:上部用细竹篾编织的宽檐笠帽,下部帽裙如蚕丝般细长柔软,长度可覆盖上身。史料记载,有的为防雨还会在表面刷一层桐油,然后以黑色纱网围绕帽檐一圈。考究的帷帽还会在帽裙上加饰珠翠,显得高档华贵。
透额罗
虽然唐高宗李治以“过为轻率,深失礼容”为由,两次下令禁止爱美女性佩戴帷帽,然而当时妇女相互效仿穿戴帷帽,已形成一股潮流和风尚,非禁令所能限制。因为帷帽不仅能彰显女性“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之美,而且其实用功能远比幂篱强大,宽大的帽檐可遮阳、挡尘、避雨,还可以把脸浅露出来,不会遮挡女性精美妝容和华丽衣饰,给人若隐若现的感觉,满足了女性爱美之心。到武則天时期,帷帽更加流行。《旧唐书·舆服志》日:“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幂篱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幂篱之制。”相传,艺术皇帝李隆基曾下令宫女以一种纱网贴于额头用以罩发,是用一种产于唐代常州的丝织品制成的装饰,名日“透额罗”。这种新型“太阳帽”经皇帝大力推广,一问世便名噪一时,都市年轻女子纷纷效仿。唐诗人元稹《赠刘采春》为此点赞:“新妆巧样画双蛾,满裹常州透额罗。”也就是说,唐开元、天宝后,幂篱、帷帽相继废除。
宋明以后,理学兴起,儒学标榜女子必须遵守三纲五常,行为恪守儒家道德伦理,妇女出门戴面衣习俗“死灰复燃”。北宋著名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明代文献学家王圻编撰的《三才图会·衣服图会》等传世图像资料中,人们再次看到帷帽的影子。从幂篱到帷帽再到透额罗,古代女性头饰品的演变,何尝不是古代女子大胆追求外在美的一个缩影?
“幂篱”的本意泛指一切覆盖下垂的东西,如马车上悬挂的帷帐、植物垂下的枝蔓等。而女子戴在头上用以遮蔽面容的布帛,因垂于脸周,故称为“幂篱”,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晋朝。训诂学著作《小尔雅·广服》谓:“大巾,谓之幂。”也就是说,“幂”就是古人覆盖在头上的一块大布巾。传说“幂篱”作为一种面衣,最早是西北骑马的少数民族男女为遮蔽风沙侵害而制,一般为黑色遮面布帛。南北朝各民族大融合之际,随丝绸之路上往来西域客商及北方少数民族频频南下、入主中原,幂篱也随之传人中原。《旧唐书·李密传》日:“乃简骁勇数十人,著妇人衣,戴幂篱,藏刀裙下,诈为妻妾,自率之人桃林县舍。”说的是隋末瓦岗寨首领李密巧妙“换装”逃脱唐高祖李渊派人追杀的故事,说明隋朝女子戴幂篱已很普遍。《旧唐书·舆服志》接着说:“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多著幂篱。”
随着唐王朝根基逐渐巩固,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繁荣,受胡汉文化交融的影响,唐朝女子服饰审美观更趋开放,展示美丽便成为势不可当的时代潮流,遮住漂亮容颜的幂篱自然日薄西山。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一655年),唐朝美女纷纷弃戴幂篱,一种更短且轻便的“太阳帽”——帷帽成为美女们外出的标配。《旧唐书·舆服志》谓:“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
帷帽
帷帽又称“席帽”,是一种高圆顶宽檐的笠帽,因帽檐周围垂桂一圈“帷”状的纱网而得名。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的传世名画<明皇幸蜀图)及陕西礼泉县昭陵发掘的燕德妃墓出土的《捧帷帽侍女图》壁画,均可清晰目睹帷帽样式:上部用细竹篾编织的宽檐笠帽,下部帽裙如蚕丝般细长柔软,长度可覆盖上身。史料记载,有的为防雨还会在表面刷一层桐油,然后以黑色纱网围绕帽檐一圈。考究的帷帽还会在帽裙上加饰珠翠,显得高档华贵。
透额罗
虽然唐高宗李治以“过为轻率,深失礼容”为由,两次下令禁止爱美女性佩戴帷帽,然而当时妇女相互效仿穿戴帷帽,已形成一股潮流和风尚,非禁令所能限制。因为帷帽不仅能彰显女性“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之美,而且其实用功能远比幂篱强大,宽大的帽檐可遮阳、挡尘、避雨,还可以把脸浅露出来,不会遮挡女性精美妝容和华丽衣饰,给人若隐若现的感觉,满足了女性爱美之心。到武則天时期,帷帽更加流行。《旧唐书·舆服志》日:“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幂篱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幂篱之制。”相传,艺术皇帝李隆基曾下令宫女以一种纱网贴于额头用以罩发,是用一种产于唐代常州的丝织品制成的装饰,名日“透额罗”。这种新型“太阳帽”经皇帝大力推广,一问世便名噪一时,都市年轻女子纷纷效仿。唐诗人元稹《赠刘采春》为此点赞:“新妆巧样画双蛾,满裹常州透额罗。”也就是说,唐开元、天宝后,幂篱、帷帽相继废除。
宋明以后,理学兴起,儒学标榜女子必须遵守三纲五常,行为恪守儒家道德伦理,妇女出门戴面衣习俗“死灰复燃”。北宋著名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明代文献学家王圻编撰的《三才图会·衣服图会》等传世图像资料中,人们再次看到帷帽的影子。从幂篱到帷帽再到透额罗,古代女性头饰品的演变,何尝不是古代女子大胆追求外在美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