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起始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历史的第一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根据的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激发兴趣,树立信心;主抓重点,巧施点拨;传授学法,自主学习;传授学法,自主学习;总结归纳,提炼升华,上好起始课。
【关键词】历史;起始课;方法
学生初次接触历史,多为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但并不晓得采取什么学习方法,从何处入手,情感郁积于心,不知所措,正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窘况,教师此时要正视学生的郁积,采取疏导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习历史”、“怎样学习历史”,个人认为只要是一堂历史起始课,能解决这个三个问题,基本上算是一堂成功的起始课。本人在历史起始课中,往往采取以下几个环节。
1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为了让学生领会历史这门课程的内涵,第一堂历史课,我往往不长篇大论,也不直接向学生灌输历史的概念之类,有时借助乡土材料让学生感知历史,如我们黄垓乡是孔子弟子——冉子的故乡,由身边的乡贤触摸历史这门课程的内涵;有时由日常俗语引入,我们这里将“上厕所”称之为“解手”,其实这包含了明朝辛酸的移民故事,引入我们都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我们本身就是历史的延续;有时由学生观看过的历史类连续剧引入,如新拍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有宋江和公孙胜在玉米地打斗的情节,请问符合历史真实吗?总之让学生认识历史这门学科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是鲜活的,而不是僵死的枯树,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排遣心中的块垒冰雪,策马扬鞭,驰骋在历史学习的大道上。
2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主抓重点,巧施点拨
历史课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将上下五千年简而化之为薄薄两册小册子,可谓是简之之至,加以知识点之琐碎、人事之众多,朝代更替之繁复,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殊为不易,教师应当在起始课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挥点拨的效果,正所谓妙笔一点,山水生色。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教师只言片语,轻拢慢捻,以四两拨千斤,让学生把握一条历史发展主线,认识一种历史面貌,塑造一种情感体验。即把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顺序性,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面貌,浓化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主线,我往往借助《中国历代王朝口诀》来引导学生梳理出中国古代史发展时间主线;同时适时讲述腊八粥的特征,腊八粥之所以香醇,是因为能够将多种的豆类,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味道。通过腊八粥比喻成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来使学生领会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面貌。为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自己往往讲述苏武牧羊、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之类爱国故事,初步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传授学法,自主学习
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时,尤其是观念的学习时,往往觉得力不从心,如坠五里雾中,教师应当本着巧把金针度于人的原则,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足量的历史学习素材,努力创设使学生顿悟的条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力度一到,天花坠地,顿悟自至,教师在此阶段应当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完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如此则教师幸甚、学生幸甚。
我引入了两则材料,在十八世纪中期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高度赞颂中国的政体:“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伏尔泰甚至还感叹:“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但是二三十年后,访问中国的英国使节马嘎尔尼却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他断言,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它将永远不能修复”。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呢?我通过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历史第一课中,幡然顿悟,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危害。
4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事物的完结是下一个起点的开始,同样说起始课的完结,是为了后续历史课的更好地开展。在起始课临近结束时,教师要努力营造“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让学生品啜到历史这杯酽茶的回甘。可尝试让学生走进历史,代古人立言,替古人咏志,让自己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得之淡然,知其必然,顺其自然。实现学生与课程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和谐,认知与情感的契合。
比如为了营造“余韵”我往往以激励性的语言结束起始课:“历史从未远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告别了贫穷,这是我们父辈的奋力拼搏的结果,可以说他们创造了历史,他们就是历史的本身,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躬身反思应该创造我们的历史呢?”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将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心,赏心悦目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升华学生的历史情,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4] 林丙义、郭景扬:《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刘宗华、孙恭恂:《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关键词】历史;起始课;方法
学生初次接触历史,多为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但并不晓得采取什么学习方法,从何处入手,情感郁积于心,不知所措,正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窘况,教师此时要正视学生的郁积,采取疏导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习历史”、“怎样学习历史”,个人认为只要是一堂历史起始课,能解决这个三个问题,基本上算是一堂成功的起始课。本人在历史起始课中,往往采取以下几个环节。
1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为了让学生领会历史这门课程的内涵,第一堂历史课,我往往不长篇大论,也不直接向学生灌输历史的概念之类,有时借助乡土材料让学生感知历史,如我们黄垓乡是孔子弟子——冉子的故乡,由身边的乡贤触摸历史这门课程的内涵;有时由日常俗语引入,我们这里将“上厕所”称之为“解手”,其实这包含了明朝辛酸的移民故事,引入我们都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我们本身就是历史的延续;有时由学生观看过的历史类连续剧引入,如新拍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有宋江和公孙胜在玉米地打斗的情节,请问符合历史真实吗?总之让学生认识历史这门学科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是鲜活的,而不是僵死的枯树,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排遣心中的块垒冰雪,策马扬鞭,驰骋在历史学习的大道上。
2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主抓重点,巧施点拨
历史课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将上下五千年简而化之为薄薄两册小册子,可谓是简之之至,加以知识点之琐碎、人事之众多,朝代更替之繁复,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殊为不易,教师应当在起始课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挥点拨的效果,正所谓妙笔一点,山水生色。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教师只言片语,轻拢慢捻,以四两拨千斤,让学生把握一条历史发展主线,认识一种历史面貌,塑造一种情感体验。即把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顺序性,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面貌,浓化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主线,我往往借助《中国历代王朝口诀》来引导学生梳理出中国古代史发展时间主线;同时适时讲述腊八粥的特征,腊八粥之所以香醇,是因为能够将多种的豆类,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味道。通过腊八粥比喻成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来使学生领会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面貌。为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自己往往讲述苏武牧羊、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之类爱国故事,初步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传授学法,自主学习
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时,尤其是观念的学习时,往往觉得力不从心,如坠五里雾中,教师应当本着巧把金针度于人的原则,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足量的历史学习素材,努力创设使学生顿悟的条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力度一到,天花坠地,顿悟自至,教师在此阶段应当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完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如此则教师幸甚、学生幸甚。
我引入了两则材料,在十八世纪中期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高度赞颂中国的政体:“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伏尔泰甚至还感叹:“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但是二三十年后,访问中国的英国使节马嘎尔尼却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他断言,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它将永远不能修复”。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呢?我通过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历史第一课中,幡然顿悟,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危害。
4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事物的完结是下一个起点的开始,同样说起始课的完结,是为了后续历史课的更好地开展。在起始课临近结束时,教师要努力营造“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让学生品啜到历史这杯酽茶的回甘。可尝试让学生走进历史,代古人立言,替古人咏志,让自己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得之淡然,知其必然,顺其自然。实现学生与课程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和谐,认知与情感的契合。
比如为了营造“余韵”我往往以激励性的语言结束起始课:“历史从未远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告别了贫穷,这是我们父辈的奋力拼搏的结果,可以说他们创造了历史,他们就是历史的本身,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躬身反思应该创造我们的历史呢?”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将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心,赏心悦目的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升华学生的历史情,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历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4] 林丙义、郭景扬:《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刘宗华、孙恭恂:《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