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作者立足于我国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和教学实际,对中职学校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从教学模式入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作者在总结已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中职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分层教学实践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所作的调查问卷发现,中职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除少数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基本只停留在初步应用和简单操作上,远未达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并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如今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当前面向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基本只适用于同一个层面的学生,尚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要求单一。教材中的应用实例脱离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少,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
2.教学模式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还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充分给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全面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该教学模式在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整体较差。
3.教学手段问题
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验教学都是“一刀切”,考试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理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基于分层教学的实践
1.实践方案
笔者选取了2007级机械工程系的两个专业班进行等组实验,041班(45人)为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042班(44人)为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经过一学期实验后,笔者考查两个班的教育教学效果:一是对阶段性考试、期中及期末计算机统考成绩进行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计算机成绩影响的效果;二是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方面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所产生的影响效果。
2.实践过程
为了与现有教学体系充分兼容,也为了使该分层教学体系切实可行,笔者采用班内隐式分层形式。隐式分层使班级中学优生能够发挥影响力,起带头作用,使学困生避免了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学习进程的差异而容易产生的自卑和消极心理。班内隐式分层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是学优生,电脑操作基础好,计算机学习兴趣浓厚;B层是中等生,对计算机知识略有了解;C层是学困生,对电脑没有兴趣或是毫不了解。分层后,笔者建立了学生学习档案,跟踪记录各层学生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分层,笔者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层次,允许组间流动,注意层间转换。随着学习的不断进展,学生的层次组成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B层的学生逐渐增多,C层的学生逐渐减少并最终“消亡”。分层建组后,笔者依据教学大綱,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笔者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C层学生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操作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B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让各层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上紧紧围绕各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能有效减少和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无效的脑力、体力劳动。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时,可节约60%的时间。
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根据每个章节的难度确定是否分层,分几层和怎样分层,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拔高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让不同层次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选做不同的练习;课堂练习既要有面向全体的“合”,又要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
课外作业的分层主要体现在作业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不同,重点是引进激励机制,即每次作业,每个层次都选出榜样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有比较,有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上进心。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上机辅导时,教师应提前布置好上机作业和练习,让学生独立实习或采取小组互助练习,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基本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对于拔高内容或典型问题,教师应先演示,再让学生自由练习,以避免学生盲目摸索,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在实验室统一说明,如果时间有限,有一些问题教师可在下一次课堂讲授中分析、总结。教师要精心设计实习题目,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能力。
笔者对平时阶段性的测验和期末考试,采取笔试或笔试 上机或上机多种形式。考题由两部分构成,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必做,分值为100分;附加题一般是两道,各10分,满足B层学生和A层学生的需要,附加题的得分取25%计入总分。分层测验对A、B层学生有促进作用,同时因分值比例较小,不太影响C层学生的成绩分布。
3.实践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教学班的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从041班与042班的成绩统计表来看,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班,在平均分和优秀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班。这说明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教学质量确有明显效果。
三、结论和思考
以上分层教学的实践结果表明,分层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差异所造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相关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达到教育部提出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茂.演变中的美国“分层教学”[J].教书育人,2005,(3).
[2]刘文霞,叶琳.分层教学中的目标管理闯题[J].青海师范中职学报,2006,(1).
[3]陆英.隐式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5,(25).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分层教学实践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所作的调查问卷发现,中职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除少数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基本只停留在初步应用和简单操作上,远未达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并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如今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当前面向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基本只适用于同一个层面的学生,尚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要求单一。教材中的应用实例脱离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少,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
2.教学模式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还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充分给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全面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该教学模式在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教学开展困难,教学效果整体较差。
3.教学手段问题
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验教学都是“一刀切”,考试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理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基于分层教学的实践
1.实践方案
笔者选取了2007级机械工程系的两个专业班进行等组实验,041班(45人)为实验班,采用分层教学,042班(44人)为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经过一学期实验后,笔者考查两个班的教育教学效果:一是对阶段性考试、期中及期末计算机统考成绩进行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计算机成绩影响的效果;二是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造性等方面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所产生的影响效果。
2.实践过程
为了与现有教学体系充分兼容,也为了使该分层教学体系切实可行,笔者采用班内隐式分层形式。隐式分层使班级中学优生能够发挥影响力,起带头作用,使学困生避免了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学习进程的差异而容易产生的自卑和消极心理。班内隐式分层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是学优生,电脑操作基础好,计算机学习兴趣浓厚;B层是中等生,对计算机知识略有了解;C层是学困生,对电脑没有兴趣或是毫不了解。分层后,笔者建立了学生学习档案,跟踪记录各层学生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分层,笔者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变化调整层次,允许组间流动,注意层间转换。随着学习的不断进展,学生的层次组成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B层的学生逐渐增多,C层的学生逐渐减少并最终“消亡”。分层建组后,笔者依据教学大綱,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合理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笔者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C层学生能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操作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B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让各层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上紧紧围绕各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能有效减少和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无效的脑力、体力劳动。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时,可节约60%的时间。
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根据每个章节的难度确定是否分层,分几层和怎样分层,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拔高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让不同层次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选做不同的练习;课堂练习既要有面向全体的“合”,又要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
课外作业的分层主要体现在作业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不同,重点是引进激励机制,即每次作业,每个层次都选出榜样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有比较,有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上进心。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机和行为。
上机辅导时,教师应提前布置好上机作业和练习,让学生独立实习或采取小组互助练习,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基本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对于拔高内容或典型问题,教师应先演示,再让学生自由练习,以避免学生盲目摸索,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在实验室统一说明,如果时间有限,有一些问题教师可在下一次课堂讲授中分析、总结。教师要精心设计实习题目,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能力。
笔者对平时阶段性的测验和期末考试,采取笔试或笔试 上机或上机多种形式。考题由两部分构成,基本题要求全体学生都必做,分值为100分;附加题一般是两道,各10分,满足B层学生和A层学生的需要,附加题的得分取25%计入总分。分层测验对A、B层学生有促进作用,同时因分值比例较小,不太影响C层学生的成绩分布。
3.实践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教学班的学生成绩明显提高。从041班与042班的成绩统计表来看,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班,在平均分和优秀率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班。这说明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教学质量确有明显效果。
三、结论和思考
以上分层教学的实践结果表明,分层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差异所造成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相关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达到教育部提出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茂.演变中的美国“分层教学”[J].教书育人,2005,(3).
[2]刘文霞,叶琳.分层教学中的目标管理闯题[J].青海师范中职学报,2006,(1).
[3]陆英.隐式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