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手引发轩然大波
1999年12月18日,一条消息震动了网络界:国内著名的网站163.net(163电子邮局)被出售,这成了国内第一宗大规模的网站交易。卖家是广州电信局所属飞华电信工程有限公司,买家是深圳新飞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交价为5000万元人民币。报道称,之所以卖掉这家中国第一家免费电子邮局,是因为其前途受到资金匮乏的威胁,不得不作出"靓女先嫁"的选择。
一名已从飞华跳槽到新飞网的高层人士称,飞华经营电子邮局20个月来,迄今已投入 400~600万元,而20个月的广告收入仅70 万元。现在每月日常开支及邮箱系统升级换代的费用已让飞华不堪重负。目前,新的竞争者不断出现,许多知名网站也纷纷提供免费电子邮箱服务,且容量更大。163电子邮局的经营模式已受到极大挑战。在与国外大型软硬件厂商洽谈系统升级事宜后,飞华发现更新的费用在600万美元以上,这显然不是现在的飞华所能承担的。
那么,把这条"食肉恐龙"交给别人去抚养,同时将资产变现也不失为一条上策。据称交易是得到飞华董事会全体董事一致同意的。但很快,有关这笔交易的争议开始出现。先是人们发现新飞网的重要骨干都是原飞华的员工,且传闻广州电信局数据分局局长(兼飞华董事长)将出任新飞网首席执行官,使交易有"左手卖给右手"之嫌。5000万卖得值不值顿时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从纵向看,飞华在经营163邮局20个月的时间里,向它投入了400~600万元,1年多的时间里升值10倍左右卖出,应当是一笔划算的交易;从横向看,网络正在迅速升温,一些知名网站往往靠出让部分股权即能融资数百万美元。拥有180万用户,在网站排名榜上名列前5名的163电子邮局整体出让仅得5000万元人民币,显然"贱卖"了。
此后,广州市电信局及广东省邮电管理部门相继声明对交易并不知情,令争议再度升温,并引发是否有国有资产流失、163电子邮局是否要收回的疑问。一时间,各种传说甚嚣尘上,而各方当事人的沉默又给交易带来了更多的猜测。最后,当一些人们深信不疑的"基本"事实---如飞华的性质、交易的时间、买家的身份、交易资金的来源等---也开始变得模糊时,这场交易、这些公司、这个事件整个就成了一个谜。
飞华的身份之谜
飞华是谁的公司?在许多人脑海里,包括与飞华打了多年交道的客户心中,无一例外地觉得飞华是广州电信局数据分局全资拥有的国有企业,甚至与数据分局不过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而已。至少也是戴着国企的帽子。但飞华高层最新的说法是:飞华是员工自己所有的集体企业。
据飞华总经理及电信局数据分局副局长胡海涛介绍,飞华1992年成立,原先只是数据分局下属的一个门市部,卖点传真机、电话机、打印机之类,并没有独立法人资格。1995年单独注册成立公司,50万元注册资金由数据分局职工福利基金支付,董事会7名董事中,董事长由数据分局局长担任,而大部分成员则来自数据分局工会。公司并在此后将业务逐步转向网络数据服务。至于企业性质,现在就众说纷纭了。用胡海涛的话来说,许多政府部门办的"三产"公司,性质本来就说不清,是一笔糊涂账。
在2000年1月6日飞华所属"广州视窗"网站上,则有如下说明:
广州市飞华电信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Internet信息服务的公司,成立于 1995年,其主管单位是广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公司主要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网站建设、电信数据产品销售和承接网络工程建设。经过3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Internet服务公司,提供多方面的Internet服务。公司定义是"飞华就是Internet服务"。在此说明的最后,注明此网站为"广州市电信局版权所有"。
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飞华"拥有"的网站,如广州视窗,163电子邮局(转让前)的主页上注明的是"广州市电信局版权所有"?难道"集体企业"飞华的资产就这样被广州电信局所剥夺?飞华的利益岂非大大受损?广州电信局岂非大大违法?
那么,在产权上,飞华与电信局是互不相干的关系?部分交叉的关系?还是两位一体的关系?飞华董事会的"工会"成员也许代表着飞华员工的利益(甚至产权),但担任着数据分局局长的董事长代表哪一个股东的利益和哪一部分股权呢?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衡量,董事会并不等同于企业的所有者,真正的所有者是全体股东,董事会由股东大会批准任命。那么,飞华的股东是谁?谁来批准任命飞华的董事会并行使监督职能?这个角色只可能是飞华的"主管部门"广州电信局。飞华总经理胡海涛承认,没有向主管部门请示汇报至少违背办事程序,省市电信部门组成调查组进入调查也是首先提这个理由。电信部门虽然承认对飞华没有直接投资,但从他们理直气壮地介入调查来看,他们显然认为自己就是飞华的真正股东,甚至是唯一股东。
当然,"集体企业"之说是一个脆弱的、牵强的说法。也有违现在的政策规定---外资、集体和私人还没有资格提供目前飞华所提供的全套电信服务。这些业务部分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由电信局专营的业务。
卖者无奈,买者无影
说起来,当1999年下半年飞华准备对163.net进行"资本运营"时,它还并没有从法律上拥有这个域名。而从它"紧急"买进到最后卖出,中间的间隔只有3个多月。从这个角度上看,飞华倒像是这场域名交易的"中间人"---从网易买进,向新飞网卖出。
1998年1月24日,飞华以119万元从网易手中购买免费电子邮件系统时,对163.net域名,说明是由网易附送。这一含混的表述被飞华忽略了过去---或许在那时,这个域名还丝毫显不出它的特异,任何人对它的未来都还是心中无底。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卖家网易对这笔交易并不甘心,这个域名的注册人丁磊始终相信,由自己来做这个网站可以做得更好。
在此后的1年多,在人人都知道163电子邮局已归属飞华的时候,这个域名的注册人实际上还是丁磊,没有丝毫改变。
这个重大的疏忽在飞华准备进行"资本运营"时被它的律师发现了。飞华只有再去找丁磊谈,并于1999年7月28日签署了一个"补充"合同,将163.net域名的所有权真正拿到手中。至于"补充"合同的价格,"不少于上次交易的价格"。因为现在的163.net如日中天,已不是昔日的无名之辈了。
而163电子邮局的买家新飞网又是何方神圣呢?据说,它是由3名姓王的留美学生创办,资金十分充足---新飞网特别强调的是,那些资金都来自国内。这也许是为了表明交易符合"禁止外资投资互联网内容服务业务"的规定。1999年7月底8月初双方开始接触,交易成交时间是1999年11月16日。而新飞网在深圳工商登记的时间也是1999年11月16日,营业执照注册时间是12月3日。在注册地深圳,新飞网是个"空壳",既无人员也无标牌。据说3个留学生老板太忙,整天在美国、香港处理事情,没有时间过来。
新飞网运作都在广州,其中大约10名左右骨干来自飞华。迄今为止,尚未有记者识得其老板的庐山面目。现在,新飞网与飞华的关系之密切,让人感觉到它们不仅是处于"蜜月期"的交易伙伴,而且是一对并肩作战的网上战友。在印制的大幅宣传画上,飞华的网站"广州视窗",新飞网的网站"163.net"及刚创办的电子商务网站"1hao.com"被放在一块。交易完成多日后,多位飞华公司的员工还在忙着同时为"163.net"及"1hao.com作宣传,因为他们一直被公司告知"新飞"和"飞华"是兄弟公司。不过,媒体的报道现在让他们有点无所适从了。
为"摘帽"而交易?
一名原飞华高层人士介绍说:当时我收到的要求进行投资洽谈的函件就有20多封,可以想象董事长收到的会有多少了。互联网的金钱热火已经烧到了163电子邮局这里。此后,电子邮局的融资之路如何展开,相关人士都讳莫如深。
在新飞网提供的资料上,"163电子邮局大事记"里也只提到"1999年7月底,飞华公司开始与投资者洽谈
163电子邮局的合作、合并、融资或出售的多种可能性"。不过,上述高层人士提到,确有许多投资者因飞华的电信背景和国有体制而退却。尤其是后来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提出,中国将对外资投资互联网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即使在加入WTO后仍是如此,一席话使得海外风险投资更是踌躇不前。
飞华也许有自己的种种融资设计,但在不明朗的政策面前,和在不同于一般私营网络公司的体制之下,它能选择的回旋空间委实有限。至于它是如何下了"卖"的决心,又是如何下了摘"国企帽子"的决心,个中曲折心理,实难为外人所了解。有人评论说:飞华卖163
电子邮局,某种程度上是为自己赎身,用5000万元为自己摘掉国企这顶帽子,为今后的融资扫除障碍。
可以肯定的是,飞华卖163电子邮局,并非这么一次交易那么简单。在1999年10月,飞华就请广州某权威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资产评估,结果是870万元。后来又请国外某评估公司评估,结果是5000万元。最后的交易价格正以这个"国际标准"的评估结果为准。所以把工夫做足,或许正是为了少留隐患。而在交易中特意聘请了一家国外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和一家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全套文件的准备就显然不是只为这一次交易了。
现在,交易者一再强调163电子邮局是哪个公司的并不重要,关键是谁能给它最大的支持,给网民最好的服务。他们对记者说:"163邮局不是属于哪个公司的,它属于全中国。"作为一种可贵的理想,这是相当打动人的说法。但在资本控制的社会里,现实总是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冷酷。(摄影:谢成华)附:163电子邮局大事记
1998年1月24日,与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签定《 购买大容量邮局系统》合同,当时系统容量30万户,总价格119万元。
1998年2月16日,163电子邮局投入试运行。
1998年3月16日,163电子邮局正式开通。
1998年6月30日结束的第2届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中,刚刚展露头角的163.net获得了第10名。
1998年10月,163电子邮局登记用户突破30万户的设计容量。
1998年9月开始,163电子邮局开始了无休止的扩容升级,飞华开始遇到资金困难。
1998年12月7日,163电子邮局访问人次达到1000万。
1998年年底以来,163电子邮局获得一系列荣誉:CNNIC全国网民投票评选的"98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十佳网站"第3名;被《互联网周刊》评为"十大中文网站"之一;1999年5月在第2届中关村电脑节中被网民评为"十大中文知名网站"首位。
1999年2月5日,开通了以163.net为后缀的个人主页基地,成为中国最大、最受欢迎的个人主页基地。
1999年6月14日,163电子邮局登记用户达100万。
1999年6月30日结束的CNNIC第3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中,163.net获得第5名。1999年7月初,飞华与多家世界级的系统软硬件供应商洽谈163电子邮局改造方案,其所需投资额达数百万美元。
1999年7月28日,飞华与网易签订了购买163.net域名所有权合同。
1999年7月底,飞华公司开始了与投资者洽谈163电子邮局的合作、合并、融资或出售的可能。
1999年10月7日,登记用户达150万。
1999年11月16日,飞华公司与深圳新飞网签定了买卖合同,飞华将出生20个月的163电子邮局转让给新飞网公司,飞华在此次交易中获得近10倍的投资回报。
1999年12月,163电子邮局扩容升级成功,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并增加了强大的垃圾邮件抵御功能、灵活方便的邮件处理功能、全面的邮件转发功能及多风格页面选择功能。且容量由2M
增加到5M。(资料由新飞网公司提供)
1999年12月18日,一条消息震动了网络界:国内著名的网站163.net(163电子邮局)被出售,这成了国内第一宗大规模的网站交易。卖家是广州电信局所属飞华电信工程有限公司,买家是深圳新飞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交价为5000万元人民币。报道称,之所以卖掉这家中国第一家免费电子邮局,是因为其前途受到资金匮乏的威胁,不得不作出"靓女先嫁"的选择。
一名已从飞华跳槽到新飞网的高层人士称,飞华经营电子邮局20个月来,迄今已投入 400~600万元,而20个月的广告收入仅70 万元。现在每月日常开支及邮箱系统升级换代的费用已让飞华不堪重负。目前,新的竞争者不断出现,许多知名网站也纷纷提供免费电子邮箱服务,且容量更大。163电子邮局的经营模式已受到极大挑战。在与国外大型软硬件厂商洽谈系统升级事宜后,飞华发现更新的费用在600万美元以上,这显然不是现在的飞华所能承担的。
那么,把这条"食肉恐龙"交给别人去抚养,同时将资产变现也不失为一条上策。据称交易是得到飞华董事会全体董事一致同意的。但很快,有关这笔交易的争议开始出现。先是人们发现新飞网的重要骨干都是原飞华的员工,且传闻广州电信局数据分局局长(兼飞华董事长)将出任新飞网首席执行官,使交易有"左手卖给右手"之嫌。5000万卖得值不值顿时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从纵向看,飞华在经营163邮局20个月的时间里,向它投入了400~600万元,1年多的时间里升值10倍左右卖出,应当是一笔划算的交易;从横向看,网络正在迅速升温,一些知名网站往往靠出让部分股权即能融资数百万美元。拥有180万用户,在网站排名榜上名列前5名的163电子邮局整体出让仅得5000万元人民币,显然"贱卖"了。
此后,广州市电信局及广东省邮电管理部门相继声明对交易并不知情,令争议再度升温,并引发是否有国有资产流失、163电子邮局是否要收回的疑问。一时间,各种传说甚嚣尘上,而各方当事人的沉默又给交易带来了更多的猜测。最后,当一些人们深信不疑的"基本"事实---如飞华的性质、交易的时间、买家的身份、交易资金的来源等---也开始变得模糊时,这场交易、这些公司、这个事件整个就成了一个谜。
飞华的身份之谜
飞华是谁的公司?在许多人脑海里,包括与飞华打了多年交道的客户心中,无一例外地觉得飞华是广州电信局数据分局全资拥有的国有企业,甚至与数据分局不过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而已。至少也是戴着国企的帽子。但飞华高层最新的说法是:飞华是员工自己所有的集体企业。
据飞华总经理及电信局数据分局副局长胡海涛介绍,飞华1992年成立,原先只是数据分局下属的一个门市部,卖点传真机、电话机、打印机之类,并没有独立法人资格。1995年单独注册成立公司,50万元注册资金由数据分局职工福利基金支付,董事会7名董事中,董事长由数据分局局长担任,而大部分成员则来自数据分局工会。公司并在此后将业务逐步转向网络数据服务。至于企业性质,现在就众说纷纭了。用胡海涛的话来说,许多政府部门办的"三产"公司,性质本来就说不清,是一笔糊涂账。
在2000年1月6日飞华所属"广州视窗"网站上,则有如下说明:
广州市飞华电信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Internet信息服务的公司,成立于 1995年,其主管单位是广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公司主要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网站建设、电信数据产品销售和承接网络工程建设。经过3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Internet服务公司,提供多方面的Internet服务。公司定义是"飞华就是Internet服务"。在此说明的最后,注明此网站为"广州市电信局版权所有"。
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飞华"拥有"的网站,如广州视窗,163电子邮局(转让前)的主页上注明的是"广州市电信局版权所有"?难道"集体企业"飞华的资产就这样被广州电信局所剥夺?飞华的利益岂非大大受损?广州电信局岂非大大违法?
那么,在产权上,飞华与电信局是互不相干的关系?部分交叉的关系?还是两位一体的关系?飞华董事会的"工会"成员也许代表着飞华员工的利益(甚至产权),但担任着数据分局局长的董事长代表哪一个股东的利益和哪一部分股权呢?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衡量,董事会并不等同于企业的所有者,真正的所有者是全体股东,董事会由股东大会批准任命。那么,飞华的股东是谁?谁来批准任命飞华的董事会并行使监督职能?这个角色只可能是飞华的"主管部门"广州电信局。飞华总经理胡海涛承认,没有向主管部门请示汇报至少违背办事程序,省市电信部门组成调查组进入调查也是首先提这个理由。电信部门虽然承认对飞华没有直接投资,但从他们理直气壮地介入调查来看,他们显然认为自己就是飞华的真正股东,甚至是唯一股东。
当然,"集体企业"之说是一个脆弱的、牵强的说法。也有违现在的政策规定---外资、集体和私人还没有资格提供目前飞华所提供的全套电信服务。这些业务部分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由电信局专营的业务。
卖者无奈,买者无影
说起来,当1999年下半年飞华准备对163.net进行"资本运营"时,它还并没有从法律上拥有这个域名。而从它"紧急"买进到最后卖出,中间的间隔只有3个多月。从这个角度上看,飞华倒像是这场域名交易的"中间人"---从网易买进,向新飞网卖出。
1998年1月24日,飞华以119万元从网易手中购买免费电子邮件系统时,对163.net域名,说明是由网易附送。这一含混的表述被飞华忽略了过去---或许在那时,这个域名还丝毫显不出它的特异,任何人对它的未来都还是心中无底。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卖家网易对这笔交易并不甘心,这个域名的注册人丁磊始终相信,由自己来做这个网站可以做得更好。
在此后的1年多,在人人都知道163电子邮局已归属飞华的时候,这个域名的注册人实际上还是丁磊,没有丝毫改变。
这个重大的疏忽在飞华准备进行"资本运营"时被它的律师发现了。飞华只有再去找丁磊谈,并于1999年7月28日签署了一个"补充"合同,将163.net域名的所有权真正拿到手中。至于"补充"合同的价格,"不少于上次交易的价格"。因为现在的163.net如日中天,已不是昔日的无名之辈了。
而163电子邮局的买家新飞网又是何方神圣呢?据说,它是由3名姓王的留美学生创办,资金十分充足---新飞网特别强调的是,那些资金都来自国内。这也许是为了表明交易符合"禁止外资投资互联网内容服务业务"的规定。1999年7月底8月初双方开始接触,交易成交时间是1999年11月16日。而新飞网在深圳工商登记的时间也是1999年11月16日,营业执照注册时间是12月3日。在注册地深圳,新飞网是个"空壳",既无人员也无标牌。据说3个留学生老板太忙,整天在美国、香港处理事情,没有时间过来。
新飞网运作都在广州,其中大约10名左右骨干来自飞华。迄今为止,尚未有记者识得其老板的庐山面目。现在,新飞网与飞华的关系之密切,让人感觉到它们不仅是处于"蜜月期"的交易伙伴,而且是一对并肩作战的网上战友。在印制的大幅宣传画上,飞华的网站"广州视窗",新飞网的网站"163.net"及刚创办的电子商务网站"1hao.com"被放在一块。交易完成多日后,多位飞华公司的员工还在忙着同时为"163.net"及"1hao.com作宣传,因为他们一直被公司告知"新飞"和"飞华"是兄弟公司。不过,媒体的报道现在让他们有点无所适从了。
为"摘帽"而交易?
一名原飞华高层人士介绍说:当时我收到的要求进行投资洽谈的函件就有20多封,可以想象董事长收到的会有多少了。互联网的金钱热火已经烧到了163电子邮局这里。此后,电子邮局的融资之路如何展开,相关人士都讳莫如深。
在新飞网提供的资料上,"163电子邮局大事记"里也只提到"1999年7月底,飞华公司开始与投资者洽谈
163电子邮局的合作、合并、融资或出售的多种可能性"。不过,上述高层人士提到,确有许多投资者因飞华的电信背景和国有体制而退却。尤其是后来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提出,中国将对外资投资互联网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即使在加入WTO后仍是如此,一席话使得海外风险投资更是踌躇不前。
飞华也许有自己的种种融资设计,但在不明朗的政策面前,和在不同于一般私营网络公司的体制之下,它能选择的回旋空间委实有限。至于它是如何下了"卖"的决心,又是如何下了摘"国企帽子"的决心,个中曲折心理,实难为外人所了解。有人评论说:飞华卖163
电子邮局,某种程度上是为自己赎身,用5000万元为自己摘掉国企这顶帽子,为今后的融资扫除障碍。
可以肯定的是,飞华卖163电子邮局,并非这么一次交易那么简单。在1999年10月,飞华就请广州某权威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资产评估,结果是870万元。后来又请国外某评估公司评估,结果是5000万元。最后的交易价格正以这个"国际标准"的评估结果为准。所以把工夫做足,或许正是为了少留隐患。而在交易中特意聘请了一家国外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和一家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全套文件的准备就显然不是只为这一次交易了。
现在,交易者一再强调163电子邮局是哪个公司的并不重要,关键是谁能给它最大的支持,给网民最好的服务。他们对记者说:"163邮局不是属于哪个公司的,它属于全中国。"作为一种可贵的理想,这是相当打动人的说法。但在资本控制的社会里,现实总是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冷酷。(摄影:谢成华)附:163电子邮局大事记
1998年1月24日,与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签定《 购买大容量邮局系统》合同,当时系统容量30万户,总价格119万元。
1998年2月16日,163电子邮局投入试运行。
1998年3月16日,163电子邮局正式开通。
1998年6月30日结束的第2届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中,刚刚展露头角的163.net获得了第10名。
1998年10月,163电子邮局登记用户突破30万户的设计容量。
1998年9月开始,163电子邮局开始了无休止的扩容升级,飞华开始遇到资金困难。
1998年12月7日,163电子邮局访问人次达到1000万。
1998年年底以来,163电子邮局获得一系列荣誉:CNNIC全国网民投票评选的"98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十佳网站"第3名;被《互联网周刊》评为"十大中文网站"之一;1999年5月在第2届中关村电脑节中被网民评为"十大中文知名网站"首位。
1999年2月5日,开通了以163.net为后缀的个人主页基地,成为中国最大、最受欢迎的个人主页基地。
1999年6月14日,163电子邮局登记用户达100万。
1999年6月30日结束的CNNIC第3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中,163.net获得第5名。1999年7月初,飞华与多家世界级的系统软硬件供应商洽谈163电子邮局改造方案,其所需投资额达数百万美元。
1999年7月28日,飞华与网易签订了购买163.net域名所有权合同。
1999年7月底,飞华公司开始了与投资者洽谈163电子邮局的合作、合并、融资或出售的可能。
1999年10月7日,登记用户达150万。
1999年11月16日,飞华公司与深圳新飞网签定了买卖合同,飞华将出生20个月的163电子邮局转让给新飞网公司,飞华在此次交易中获得近10倍的投资回报。
1999年12月,163电子邮局扩容升级成功,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并增加了强大的垃圾邮件抵御功能、灵活方便的邮件处理功能、全面的邮件转发功能及多风格页面选择功能。且容量由2M
增加到5M。(资料由新飞网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