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是王国维美学理论的特色。他的“境界说”并非只是对中国传统意境理论简单的继承,更是中国美学领域进入现代的一个开拓性标志。在接受了西方哲学思潮后,王国维将中国传统意境理论延伸、构建为自身的“境界说”。本文将王国维“境界”理论进行人学维度的具体化探讨,分析其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性贡献及其思想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境界说 范畴 人本 发展
从学界关于探究意境理论的诗学谱系中可以看到,传统文论中的“气韵说”、“神韵说”、“兴趣说”等理论都可作为“意境论”的内涵与外延,都可寻觅到“境”、“意境”、“境界”的影子。所以,大致可认为,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一方面熔铸了中国传统的中和哲学,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方人本主义文化:尤其是尼采、叔本华的理论。他尝试着以艺术醇真、去功利性的品格来涵养生命,追求一种艺术化的本真生命状态。正是王国维这种文艺审美方式,构筑起了其人学意蕴的美学观,给中国美学领域注入了现代人本主义的精神。因此,作为王国维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境界说”正鲜明体现了其思想中人学意蕴,也正是这一特征,成为了其理论对于传统美学理论向前迈进的重要标志。
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始终围绕着人生与艺术两元素的关系,他秉持着知识观应与哲学、美学中的人本理论高度一致。从《人间词话》中的讨论来看,他的“境界”说是沿着严羽的“兴趣”、阮亭的“神韵”等理论而来的。不过,意境范畴到了王国维这里,才被自觉运用到对文学本质的分析上,并明确地把“境界”列为一个独立的美学概念,将其推举为最高的美学范畴。
具体来说,王国维所提倡的“境界”,首要探讨的便是人生的境界。其境界理论不仅是对传统意境理论中情景交融美学规定的继承,又对创作者的重要性进行了规定。所以,这些作为诗美的特征的理念,其实都源自于诗人之魂。他提出:“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1]在他看来,“境界”首先是指诗词中被艺术地呈示出的生命体悟,而这些感悟又发自诗人的价值取向、精神高度以及胸怀抱负。可见人本思想对于王国维评判作品高低好坏的重要性。
王国维认为文学艺术的高度源于人本身的境界,他把创作主体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定高度。因此,他提出了我们通常所熟知的,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需经历的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2]他把意境“生命化”,使得文学艺术来承担起人的真实境界表现的任务,使人的生存依托于文学艺术。这种美学观是在老庄哲学与西方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内在化、系统化,三境界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客观真理,更是为了人生,而人生才是根本之所在。
同时,王国维将创作主体进行了诗人和一般人的区分。他认为,在真正诗(词)人的境界中,人格与修养是诗人所必备的要素。因而,凡是大家、大诗(词)人、“第一流之作者”及天才必然是有伟大的人格。他认为,诗人要有不同于他人的一种超越的眼界,要“通古今而观之”;又要忘却自己的身份,拥有平视与内省的眼光去看待、去真诚地体会万事万物,就是既要“轻视外物”又要“重视外物”。只有“轻视外物”,才能使万物皆被我所驱使而人本身不被万物所拘限,因此才能有超越外物的客观观照;但同时重视拥有外物的态度,才能与一切所书写的对象取得最本真的共鸣,才能拥有进入到生命体自身最深刻的感受。也就是说,诗人对所书写的景物及情意不但须具有真切之感受,还要对此种感受须具有能予以真切地表达。对于一个真正伟大的作者而言,必须要平衡外物与内心,才能达到“能观”“能写”的“大诗人”境界。这是王国维对于“生命”和“人生”意识的自觉追求和有意强调。
可见其评价作品是结合创作者主体的人格性情,诗人把切身感受到的诉诸文字,所谓“嬉笑怒骂皆文章”,这便是“大诗人”的境界,因而他赞颂陶渊明、苏东坡。这是同人的真实存在、获得最高解脱密切相关的意境。这种境界主要在于内心、在于真感情、在于人生的真实存在而不在外物。
而王国维强调创作者的主体作用,明显带有西方个性自由的色彩,这与古人把道德伦理作为评判人格的标准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属于传统伦理哲学,而是更广泛与深刻的宇宙生命哲学。因为伦理、伦常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有新的伦理所替代,但追求人生、自然及宇宙的永恒相关性才是至高境界。也就是说,人本身意义的维度的突显和人与艺术关系的维度怎样得以突显,成为了王国维构建自身“意境”理论的重心。
因此,王国维的“境界”理念发展到此时,大体可认为“意境”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而“境界”注重的则是侧重于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思索,即诗性精神空间。“境界”相对于传统“意境”理论,是一个更具人学情致的范畴,是他把人学作为美学评判标准的发展性贡献。
总之,较之传统意境范畴,王国维不仅提出了一种文艺学的概念范畴或风格、特征,而且深刻揭示了藝术表层与深层的人文内涵,成为中国美学走向近现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逻辑环节,这是王国维通过对本土传统意境理论的现代改造的典型个案。通过对王国维境界理论的考察,才能对其文艺理论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此外,我们还需对其理论的人文文化涵义进行进一步地延伸性构建。
注释:
[1] 黄霖.人间词话导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7.
[2] 吴洋注释.人间词话[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64.
参考文献:
[1]叶嘉莹.由<人间词话>谈到诗歌的欣赏,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 韩林德.境生象外[M]. 北京: 三联书店,1995.
[3] 夏中义.王国维:世纪苦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段春娟.王国维境界说新论[J].理论学刊,2006,(8):115—117.
关键词:境界说 范畴 人本 发展
从学界关于探究意境理论的诗学谱系中可以看到,传统文论中的“气韵说”、“神韵说”、“兴趣说”等理论都可作为“意境论”的内涵与外延,都可寻觅到“境”、“意境”、“境界”的影子。所以,大致可认为,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一方面熔铸了中国传统的中和哲学,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方人本主义文化:尤其是尼采、叔本华的理论。他尝试着以艺术醇真、去功利性的品格来涵养生命,追求一种艺术化的本真生命状态。正是王国维这种文艺审美方式,构筑起了其人学意蕴的美学观,给中国美学领域注入了现代人本主义的精神。因此,作为王国维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境界说”正鲜明体现了其思想中人学意蕴,也正是这一特征,成为了其理论对于传统美学理论向前迈进的重要标志。
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始终围绕着人生与艺术两元素的关系,他秉持着知识观应与哲学、美学中的人本理论高度一致。从《人间词话》中的讨论来看,他的“境界”说是沿着严羽的“兴趣”、阮亭的“神韵”等理论而来的。不过,意境范畴到了王国维这里,才被自觉运用到对文学本质的分析上,并明确地把“境界”列为一个独立的美学概念,将其推举为最高的美学范畴。
具体来说,王国维所提倡的“境界”,首要探讨的便是人生的境界。其境界理论不仅是对传统意境理论中情景交融美学规定的继承,又对创作者的重要性进行了规定。所以,这些作为诗美的特征的理念,其实都源自于诗人之魂。他提出:“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1]在他看来,“境界”首先是指诗词中被艺术地呈示出的生命体悟,而这些感悟又发自诗人的价值取向、精神高度以及胸怀抱负。可见人本思想对于王国维评判作品高低好坏的重要性。
王国维认为文学艺术的高度源于人本身的境界,他把创作主体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定高度。因此,他提出了我们通常所熟知的,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需经历的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2]他把意境“生命化”,使得文学艺术来承担起人的真实境界表现的任务,使人的生存依托于文学艺术。这种美学观是在老庄哲学与西方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内在化、系统化,三境界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客观真理,更是为了人生,而人生才是根本之所在。
同时,王国维将创作主体进行了诗人和一般人的区分。他认为,在真正诗(词)人的境界中,人格与修养是诗人所必备的要素。因而,凡是大家、大诗(词)人、“第一流之作者”及天才必然是有伟大的人格。他认为,诗人要有不同于他人的一种超越的眼界,要“通古今而观之”;又要忘却自己的身份,拥有平视与内省的眼光去看待、去真诚地体会万事万物,就是既要“轻视外物”又要“重视外物”。只有“轻视外物”,才能使万物皆被我所驱使而人本身不被万物所拘限,因此才能有超越外物的客观观照;但同时重视拥有外物的态度,才能与一切所书写的对象取得最本真的共鸣,才能拥有进入到生命体自身最深刻的感受。也就是说,诗人对所书写的景物及情意不但须具有真切之感受,还要对此种感受须具有能予以真切地表达。对于一个真正伟大的作者而言,必须要平衡外物与内心,才能达到“能观”“能写”的“大诗人”境界。这是王国维对于“生命”和“人生”意识的自觉追求和有意强调。
可见其评价作品是结合创作者主体的人格性情,诗人把切身感受到的诉诸文字,所谓“嬉笑怒骂皆文章”,这便是“大诗人”的境界,因而他赞颂陶渊明、苏东坡。这是同人的真实存在、获得最高解脱密切相关的意境。这种境界主要在于内心、在于真感情、在于人生的真实存在而不在外物。
而王国维强调创作者的主体作用,明显带有西方个性自由的色彩,这与古人把道德伦理作为评判人格的标准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属于传统伦理哲学,而是更广泛与深刻的宇宙生命哲学。因为伦理、伦常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有新的伦理所替代,但追求人生、自然及宇宙的永恒相关性才是至高境界。也就是说,人本身意义的维度的突显和人与艺术关系的维度怎样得以突显,成为了王国维构建自身“意境”理论的重心。
因此,王国维的“境界”理念发展到此时,大体可认为“意境”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而“境界”注重的则是侧重于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思索,即诗性精神空间。“境界”相对于传统“意境”理论,是一个更具人学情致的范畴,是他把人学作为美学评判标准的发展性贡献。
总之,较之传统意境范畴,王国维不仅提出了一种文艺学的概念范畴或风格、特征,而且深刻揭示了藝术表层与深层的人文内涵,成为中国美学走向近现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逻辑环节,这是王国维通过对本土传统意境理论的现代改造的典型个案。通过对王国维境界理论的考察,才能对其文艺理论理解得更透彻、更全面。此外,我们还需对其理论的人文文化涵义进行进一步地延伸性构建。
注释:
[1] 黄霖.人间词话导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7.
[2] 吴洋注释.人间词话[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64.
参考文献:
[1]叶嘉莹.由<人间词话>谈到诗歌的欣赏,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 韩林德.境生象外[M]. 北京: 三联书店,1995.
[3] 夏中义.王国维:世纪苦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段春娟.王国维境界说新论[J].理论学刊,2006,(8):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