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爱喝茶,中国茶艺举世无双。但真正的茶艺与民俗的嗜茶还是有区别的,民间的茶俗不仅没有茶居、茶室、茶品、茶具和“一嗅二闻三品四叹”的讲究,还坚持与吃紧密相连。“吃喝”二字,不能缺“喝”,所喝之物,酒茶比肩。
业界的大体观点是,嗜茶之风最盛之处,当属闽粤川三省。闽乃产茶大省,而粤川两地则被认为是茶文化与饮食文化融合得最具草根意识的地方。巴蜀一带,茶馆林立,民众喜在馆中摆龙门阵,纵论天下;而岭南大地,尤以粤桂两地说粤语的民众为甚,以“早茶”为一日之计――非喝不足以称“发市”(商界特指“每天做成的第一交易”)。倘若哪天没有“饮早茶”,那么,这一天肯定过得非常不带劲!
一
岭南大地民众早起洗簌完毕,出门见面的问候语就是:“你饮茶未?”无论城市乡镇,茶楼星罗棋布,自古有“茶楼多过米铺”之说。一年四季,每天早晨六七点,大家呼朋唤友,或举家出动,或双双对对,出行的目标只有茶楼。入得门来,往往熟稔之极地叫牌:“上一壶菊普,加一笼虾饺、一碟肠粉,来两碗艇仔粥……”这一天也就算开始了。
岭南大地,民众嗜好“早茶”也是有渊源的。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历史上也是对外经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集散中心。在唐朝名相张九龄的主持下,修建了一条连接长安与番禺(今广州市)的驿道,长达4000多公里。据明代大学问家张岱的描述,明朝中叶,“诸夷航海而至”,当时居住在广州的波斯、大食、天竺乃至于南洋一带的商人、僧侣及其眷属、随员,就达到了10余万人,而广州市当时的人口规模也就100多万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外国人。至今,广东省仍是中国第一大侨乡。到了近代,岭南大地又是推翻满清王朝的基地,最早听到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隆隆枪炮声――粤语中的“扯大炮”(意即吹牛),盖源于此。
海陆贸易如此之盛,民间交流如此之频繁,自然不可能时时处处以“酒”为媒介,以茶代酒则比较适宜。同时,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民众对主要以“御寒”为身体所需功能的酒的需求欲望也就并不强烈。再者,岭南民众相对性格温和,崇尚中庸,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也比较适合以“茶”,也包括茶品、茶艺、茶具,作为人际交往的桥梁。长此以往,“饮茶”也就成为了岭南民众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甚至已经成为他们深入骨髓的下意识行为的一部分,“早茶”的习俗就是这样炼成的。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都不能少。但是,这个顺序需要改一改,“茶”是排在第一位的。具体表现就是满大街都有“凉茶铺”,随时供应王老吉、生冲雷公根、竹蔗茅根茶等等名目繁多的“茶”,统称“广东凉茶”。而且,这些“广东凉茶”也时时刻刻有人追捧,须臾不可或缺。
二
粤语中的“喝”,不是喝茶喝水喝酒的“喝”,而是近似于气势汹汹的“汹”,比如“吆吆喝喝”,多用来表示语言行为、为人处世比较高调、张扬,多少含有一丝贬意。而喝茶喝酒喝水的“喝”,则用“饮”来表达,“饮早茶”即此谓也。
有时候,“饮早茶”也被称为“叹早茶”。“叹”之一字来源于中原古汉语,在粤语中有“坐拥”和“享受”的意思,十分传神。岭南民众不仅“饮早茶”之风很盛,连带着下午茶和夜茶也基本人满为患――不少人甚至是“直落”,从早喝到晚。
岭南民众习惯于把人生的追求统统简化为一个谋生的概念――“揾吃”。“揾”者,挣钱也。他们性格温和,为人不卑不亢,不与人很铁,也不跟人作对。上得茶楼,为的是休闲,聊的是海阔天空,大多是与人生宏旨没有什么关系的家长里短。所谓人生在世,宜求财不宜求气,喝茶也就喝出了一份恬淡的心境,也就是平平淡淡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茶楼也就是“家”的另一种虚设,不少茶楼的茶桌少则几十张,多则上百张,茶客一拨一拨的,总会有人落座。
民众中大多有这样的共识,有朋自远方来,自己无论怎样的生活拮据,请朋友上茶楼是最起码的待客之道。
三
岭南民众很好客,他会请你喝茶,尤其是“饮早茶”,但很少请你喝酒。
这“饮早茶”可不仅仅是“饮”,内容可就包含太广了,简直就是各种点心和小吃的大聚汇,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色香味形俱全。仅仅是粥品,就有柴鱼花生粥、生滚鱼片粥、瑶柱蛤蚧粥、鱼翅鸡煲粥、皮蛋瘦肉粥、白果腐皮粥、花蟹海鲜粥、猪骨菜干粥、青口螺肉粥、猪红葱花粥、百合莲子粥等。
供应的笼仔味有虾饺、干蒸、烧麦、凤爪、豉汁排骨、牛肉精丸、双冬田鸡、粉饺、叉烧蟹王包,另包括滴珠豆浆、各式艇仔粥、各式肠粉,百式百味。
应市的糕饼则有九层马蹄糕、青豆牛肉饼、鲜肉芋丝饼、玉米煎饼、甜香麦饼、莲藕鱼肉饼、五味芋丝糕、珍珠南瓜饼、香煎虾饼、脆酥南瓜饼、荷香糯米饼等,品种可达150多种。
而且,这些上得了台面的食品在厨艺上显然更富于粤菜的“专业性”――注重食材的时令性、来源的广泛性,以及讲究原汁原味;也因外来人口的众多而显得更具包容性,而包容性也包括了在饮食传统上的核心挖掘与相互迁就。
四
在岭南大地茶楼酒楼“饮早茶”,少不了会有一款名为“云吞”的食物。不少北方朋友认定,北方的“馄饨”和南方的“云吞”是一回事――其实谬矣。
在岭南民众心目中,说粤语要讲究“口彩”,要讨吉利。所以苦瓜不能叫“苦瓜”,要叫“凉瓜”;猪舌头因避“舌”(蚀)讳,要叫“猪利”,凡“舌头”都叫“利前”,或叫“猪横利”;雨伞有个“一拍两散(伞)”的谐音,所以雨伞叫“遮”,寓意“遮风避雨”。北方的“馄饨”在南方人听起来有“混沌”之嫌,不太吉利;而南方的同类小吃则更精致,更顺溜爽滑,食之如云飘逸,可以大口吸溜而下,故谓之“云吞”,其名十分形象傳神。
在制作工艺方面,“云吞”与“馄饨”外形类似,其用料和烹调要求却不相同。“馄饨”讲究“大肉馄饨”,“云吞”却没有“大肉”一说。正宗的粤式云吞,无鲜虾不可理喻,其馅所用鱼肉或牛肉必须用木锤在木墩上捣打成泥状,搅至起胶,挤成丸状,或者做馅,才会爽口筋道;云吞皮要非常细薄,云吞面的面条必须是有蛋香的鸡蛋面,入口要爽滑弹牙;汤底也非常重要,须是用干货八爪鱼或蚝豉加胡椒粉(粤语忌“胡焦”,称之为“古月粉”)来“吊味”,汤水清澈,清香扑鼻,而不见一点油星,这样做出的“云吞”或“云吞面”才算上乘。
五
岭南民众喝茶喝久了,喝多了,也喝出了一副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的心态和境界。广东、广西的许多城市大多临江依山而建,年年都有水患。洪水来时,民众会很从容地与之做“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周旋,十分老练且淡定。
但无论洪水如何凶猛,“饮早茶”是雷打不动的。有些地势低矮的街区,洪水都已经漫进家门了,那里的市民依然会先找个地方喝早茶。甚至还有些人置洪水于不顾,仍是坚持划小船过江上茶楼。坐在临江茶楼上,他们看着洪水汹涌而来,却没有半点惊慌。
千百年与大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告诉他们,年年岁岁,洪水肯定是要来的,也肯定是要退的,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和法则,就像人有生老病死、命运有兴旺阻滞一样,一切都很正常,没有什么值得抱怨,只需顺其自然。只要还有钱喝茶,这也就足够了。
喝茶喝到这个份上,可谓上品。
业界的大体观点是,嗜茶之风最盛之处,当属闽粤川三省。闽乃产茶大省,而粤川两地则被认为是茶文化与饮食文化融合得最具草根意识的地方。巴蜀一带,茶馆林立,民众喜在馆中摆龙门阵,纵论天下;而岭南大地,尤以粤桂两地说粤语的民众为甚,以“早茶”为一日之计――非喝不足以称“发市”(商界特指“每天做成的第一交易”)。倘若哪天没有“饮早茶”,那么,这一天肯定过得非常不带劲!
一
岭南大地民众早起洗簌完毕,出门见面的问候语就是:“你饮茶未?”无论城市乡镇,茶楼星罗棋布,自古有“茶楼多过米铺”之说。一年四季,每天早晨六七点,大家呼朋唤友,或举家出动,或双双对对,出行的目标只有茶楼。入得门来,往往熟稔之极地叫牌:“上一壶菊普,加一笼虾饺、一碟肠粉,来两碗艇仔粥……”这一天也就算开始了。
岭南大地,民众嗜好“早茶”也是有渊源的。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历史上也是对外经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集散中心。在唐朝名相张九龄的主持下,修建了一条连接长安与番禺(今广州市)的驿道,长达4000多公里。据明代大学问家张岱的描述,明朝中叶,“诸夷航海而至”,当时居住在广州的波斯、大食、天竺乃至于南洋一带的商人、僧侣及其眷属、随员,就达到了10余万人,而广州市当时的人口规模也就100多万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外国人。至今,广东省仍是中国第一大侨乡。到了近代,岭南大地又是推翻满清王朝的基地,最早听到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隆隆枪炮声――粤语中的“扯大炮”(意即吹牛),盖源于此。
海陆贸易如此之盛,民间交流如此之频繁,自然不可能时时处处以“酒”为媒介,以茶代酒则比较适宜。同时,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民众对主要以“御寒”为身体所需功能的酒的需求欲望也就并不强烈。再者,岭南民众相对性格温和,崇尚中庸,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也比较适合以“茶”,也包括茶品、茶艺、茶具,作为人际交往的桥梁。长此以往,“饮茶”也就成为了岭南民众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甚至已经成为他们深入骨髓的下意识行为的一部分,“早茶”的习俗就是这样炼成的。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都不能少。但是,这个顺序需要改一改,“茶”是排在第一位的。具体表现就是满大街都有“凉茶铺”,随时供应王老吉、生冲雷公根、竹蔗茅根茶等等名目繁多的“茶”,统称“广东凉茶”。而且,这些“广东凉茶”也时时刻刻有人追捧,须臾不可或缺。
二
粤语中的“喝”,不是喝茶喝水喝酒的“喝”,而是近似于气势汹汹的“汹”,比如“吆吆喝喝”,多用来表示语言行为、为人处世比较高调、张扬,多少含有一丝贬意。而喝茶喝酒喝水的“喝”,则用“饮”来表达,“饮早茶”即此谓也。
有时候,“饮早茶”也被称为“叹早茶”。“叹”之一字来源于中原古汉语,在粤语中有“坐拥”和“享受”的意思,十分传神。岭南民众不仅“饮早茶”之风很盛,连带着下午茶和夜茶也基本人满为患――不少人甚至是“直落”,从早喝到晚。
岭南民众习惯于把人生的追求统统简化为一个谋生的概念――“揾吃”。“揾”者,挣钱也。他们性格温和,为人不卑不亢,不与人很铁,也不跟人作对。上得茶楼,为的是休闲,聊的是海阔天空,大多是与人生宏旨没有什么关系的家长里短。所谓人生在世,宜求财不宜求气,喝茶也就喝出了一份恬淡的心境,也就是平平淡淡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茶楼也就是“家”的另一种虚设,不少茶楼的茶桌少则几十张,多则上百张,茶客一拨一拨的,总会有人落座。
民众中大多有这样的共识,有朋自远方来,自己无论怎样的生活拮据,请朋友上茶楼是最起码的待客之道。
三
岭南民众很好客,他会请你喝茶,尤其是“饮早茶”,但很少请你喝酒。
这“饮早茶”可不仅仅是“饮”,内容可就包含太广了,简直就是各种点心和小吃的大聚汇,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色香味形俱全。仅仅是粥品,就有柴鱼花生粥、生滚鱼片粥、瑶柱蛤蚧粥、鱼翅鸡煲粥、皮蛋瘦肉粥、白果腐皮粥、花蟹海鲜粥、猪骨菜干粥、青口螺肉粥、猪红葱花粥、百合莲子粥等。
供应的笼仔味有虾饺、干蒸、烧麦、凤爪、豉汁排骨、牛肉精丸、双冬田鸡、粉饺、叉烧蟹王包,另包括滴珠豆浆、各式艇仔粥、各式肠粉,百式百味。
应市的糕饼则有九层马蹄糕、青豆牛肉饼、鲜肉芋丝饼、玉米煎饼、甜香麦饼、莲藕鱼肉饼、五味芋丝糕、珍珠南瓜饼、香煎虾饼、脆酥南瓜饼、荷香糯米饼等,品种可达150多种。
而且,这些上得了台面的食品在厨艺上显然更富于粤菜的“专业性”――注重食材的时令性、来源的广泛性,以及讲究原汁原味;也因外来人口的众多而显得更具包容性,而包容性也包括了在饮食传统上的核心挖掘与相互迁就。
四
在岭南大地茶楼酒楼“饮早茶”,少不了会有一款名为“云吞”的食物。不少北方朋友认定,北方的“馄饨”和南方的“云吞”是一回事――其实谬矣。
在岭南民众心目中,说粤语要讲究“口彩”,要讨吉利。所以苦瓜不能叫“苦瓜”,要叫“凉瓜”;猪舌头因避“舌”(蚀)讳,要叫“猪利”,凡“舌头”都叫“利前”,或叫“猪横利”;雨伞有个“一拍两散(伞)”的谐音,所以雨伞叫“遮”,寓意“遮风避雨”。北方的“馄饨”在南方人听起来有“混沌”之嫌,不太吉利;而南方的同类小吃则更精致,更顺溜爽滑,食之如云飘逸,可以大口吸溜而下,故谓之“云吞”,其名十分形象傳神。
在制作工艺方面,“云吞”与“馄饨”外形类似,其用料和烹调要求却不相同。“馄饨”讲究“大肉馄饨”,“云吞”却没有“大肉”一说。正宗的粤式云吞,无鲜虾不可理喻,其馅所用鱼肉或牛肉必须用木锤在木墩上捣打成泥状,搅至起胶,挤成丸状,或者做馅,才会爽口筋道;云吞皮要非常细薄,云吞面的面条必须是有蛋香的鸡蛋面,入口要爽滑弹牙;汤底也非常重要,须是用干货八爪鱼或蚝豉加胡椒粉(粤语忌“胡焦”,称之为“古月粉”)来“吊味”,汤水清澈,清香扑鼻,而不见一点油星,这样做出的“云吞”或“云吞面”才算上乘。
五
岭南民众喝茶喝久了,喝多了,也喝出了一副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的心态和境界。广东、广西的许多城市大多临江依山而建,年年都有水患。洪水来时,民众会很从容地与之做“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周旋,十分老练且淡定。
但无论洪水如何凶猛,“饮早茶”是雷打不动的。有些地势低矮的街区,洪水都已经漫进家门了,那里的市民依然会先找个地方喝早茶。甚至还有些人置洪水于不顾,仍是坚持划小船过江上茶楼。坐在临江茶楼上,他们看着洪水汹涌而来,却没有半点惊慌。
千百年与大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告诉他们,年年岁岁,洪水肯定是要来的,也肯定是要退的,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和法则,就像人有生老病死、命运有兴旺阻滞一样,一切都很正常,没有什么值得抱怨,只需顺其自然。只要还有钱喝茶,这也就足够了。
喝茶喝到这个份上,可谓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