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前奏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的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多、学习任务重,加上升学压力,所以在很多层面上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我提出了“课前动一动”的大胆设想。通过三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锻炼了胆魄、增长了知识、发展了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前三分钟”具体的操作步骤分为三步走:备、讲、议。备,就是在每次课前三分钟,都要求有一名学生提前一周准备,准备好所讲的内容,通过老师的审定,然后要用材料纸工工整整的誊写好(这样同时也达到了练字的效果),再自己多练习,做到脱稿上台演讲。讲,就是要求学生在讲台上,好好把握三分钟的时间,把他要讲得内容大声、流利、抑扬顿挫地讲出来。议,就是当主讲者结束他的演讲后,同学们针对他的这次演讲议一议,议的时候重在鼓励,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闪光点发扬光大。
  根据年级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课前三分钟”分成了五个板块。现将其具体实施的方法一一介绍,与大家分享。
  一、课前小成语。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校门,对什么都感兴趣,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具备儿童的心理特征,因此,在七年级上学期,我为学生安排了课前小成语的内容。
  成语内容短,容易理解,寓意深刻,迎合了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讲者提前一周准备好成语故事,并熟读成诵。演讲时,要求学生提前讲成语故事并板书至黑板,讲完后,要求其他同学做好笔记,并写下寓意,加以理解。在议的环节,要求学生从声音、语速、情感等多方面作评价,以促进演讲者演讲水平的提高。
  二、课前一推荐。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所好转,并且有了课外阅读的欲望。因此,在这一个阶段,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读更有深度的读物,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因此,在七年级下学期,我安排了课前推荐一本书的活动。要求主讲者提前一个月读好一本书,并针对这本书写好推荐材料,要求有书名、作者、推荐理由,并熟读成诵,通过推荐,能调动很大一部分同学的课外阅读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课前赏诗词。这两个环节安排在八年级阶段,上学期赏唐诗、下学期品宋词。要求学生每人每周读懂一首唐诗宋词,并能背诵。然后针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可以品字嚼词、可以分析诗词背景、可以赏写作手法、可以品人物情感,形式不限、长短不定,但要求思想深刻,写好赏析材料,并由老师把关通过。在赏析当天,要求主讲者讲诗词板书至黑板,其他同学做好笔记,并一起熟读成诵,增加积累。
  四、课前小评议。到了初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看待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这一学期,我安排了课前小评议一环节。我鼓励学生对身边所发生的事进行敏锐的观察,并进行仔细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具体操作的方法,首先由主讲人确立好一个论点,然后由同学们展开评议,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洞察能力,又给学生的个性发展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地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文学小评论。到了初三下期,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学生开始向自己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提出质疑,对文学名著进行深度的探讨,甚至是与作者截然相反的认知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个环节,要求主讲者提前写好自己的文学小评论,并交老师审定,老师也可针对他的评论提出引导性的建议。在学生演讲完后,鼓励学生共同质疑,共同探讨,但不形成肯定性的结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再读名著的兴趣,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通过三年的探索,课前动一动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根据调查,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同学,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课前三分钟的到来。课前三分钟虽然时间很短,经过精心的设计,学生在台下准备资料的同时也阅读了大量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几年下来,班上的学生个个能说会道,胆识过人,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明显增强。语文是一个极具人文魅力的学科,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实践证明,课前三分钟的展示平台,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
其他文献
高效率、低成本作为高效课堂的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传统课堂的教学表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基本上表现为:(1)教师方面,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
期刊
实践表明: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敢于打破旧的教学“框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采用的“习作配画”就是一项新的举措.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一、抓住兴趣,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机会  长期以来,教师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者,是一张白纸可以
期刊
课堂效率如何,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需要每一个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疏浅见解。  一、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谈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往往先谈到的是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下功夫,教师高效率地上好每一堂课非常重要。因而造成很多老师重课内文本教学而轻课外的素质培养。当学生拿到一篇陌生的课文既没兴趣,又
期刊
古人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生活有曲折,文章在反映生活时也应该曲折有致,波澜起伏。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相反,平铺直叙的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呆板、单调,索然寡味。难怪一位前苏联诗人说:“一支文笔太均匀,通篇都一平如水,尽管是晶华耀眼,毕竟要令人瞌睡。”所以叙事作文,要尽量写出曲折变化,也就是要兴起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
期刊
笔者在近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学生出现了情感冷漠、情感缺乏、情感偏差的倾向,甚至有心理障碍(从心理学角度讲)的倾向。如在一次《惬意》命题作文中,我对学生的不良情感做了归类:以暑假里不用学习整天沉迷在网络世界为惬意;以游戏中“杀了好些人”为惬意;以半夜起来偷别人的“农作物”(一种网络游戏)为惬意;以将老师推下楼梯为惬意等等。这绝不是笔者危言耸听,应该说,学生的情感也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的流露
期刊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身处其中,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探索求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淘汰。邓小平同志早已提出“计算机必须从娃娃抓起”这一伟大的远见。这个“从娃娃抓起”就是告诉人们培养人才的学校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目前我们的课堂都以操作、再操作,实践、再实践为主要授课方式。其实这门学科不仅仅只有技术,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培养“查找信
期刊
一、自我解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似乎好教好学,但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其实并不多,怎么办?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学生的趣味。  语言文字是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绝不是死水一潭。语言的丰富生命力体现在:(1)语言是人类丰富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2)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力量;(3)语言是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产物。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此基础上使语文教学富有生命力。  首先
期刊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考古诗文是必考内容,但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不大,面对这一问题,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琢磨了一些教学方法。我认为古诗文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整体感知,理解词句,激发情趣,品味鉴赏。  一、对古诗文的整体感知  阅读一首古诗词,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读要让学生读懂诗中的内容,描写了什么景物,
期刊
新课程对作文的界定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它表明了写作是个体生命的精神现象,是人的内在心智活动的“物化”形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期刊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与学生产生共鸣的佳作,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它与学生交流探讨。下面就本课的教学谈一谈我眼中的《桥之美》。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