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
地理的世界就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给学生的思维解套,就需要教学跳出课本的框框,还学生生动的课堂,还教育初心,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首先,旁征博引,让课堂“活”起来。
激活课堂就要把大千世界引入课堂,在新、奇、趣的氛围中展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利用学生的求新、寻奇、凑趣的特点开展教学,则事半功倍。要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首先目标要明确,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理清需要备的这节课的重难点,围绕重难点寻求网络素材,整理加工,生成一堂新鲜生动的地理课。
如果说课堂内容“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那么形式的“活”可以释放孩子们的个性。十多岁的孩子正是思维活跃,爱积极,愿表现的年纪,形式多样的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角色的饰演,剧本的编排,辩论赛的材料搜集,赛歌会等都能够刺激学生的每个细胞,打开他们的思维,形成多彩的地理课堂。
例如随着雾霾天气日数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关注环境,我举行了辩论赛,题目是《中国应该不应该在消耗大量的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要求正反方在课下搜集资料整理支持自己的论点,找出相关证据资料驳斥对方。
正方根据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各种资源丰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国力强盛了,科技发达了,我们再抓环境保护和治理也不晚展开论述。
反方根据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许多资源都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和漫长的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而且这些资源是地球馈赠给我们人类的财富,我们不能因一时之需,涸泽而渔。不能牺牲人们健康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等方面展开论述。
最后以反方的觀点:“我们应充分吸收英美等国家的教训,不能先发展再治理,也不能边发展边治理。我们提倡在科学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我国经济”结束。
学生在激烈的唇枪舌战中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语言,在材料搜集中感受生态环境的重要,形成人地协调的思想。
其次,搜集“引子”,让生活“活”起来。
生活中不是缺少地理,而是缺少发现。 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地理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渠道,还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由丰富的表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找到答案。
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灵感。在学习中国的气候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向你的父母及亲属收集描述有关天气或气候的谚语,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将汇总的谚语写在板报上进行小组评比,看谁的小组最棒。
学生在收集谚语的过程中参与社会,与人交流。谚语来自民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观察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总结经验形成的智慧结晶。同时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总结生活中的地理规律,体味“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困惑,感受地理的有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的快捷,生活中的四季鲜果不断,全国各地的水果都涌现在我们生活中。在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前,鼓励学生搜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色水果,分享比较各区域间水果的差异,探究西北地区瓜果比北方地区(学生所在的地区)甜的原因。分析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地球自转,让学生观察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学习地球公转,让学生观察冬夏季节阳光通过窗户照入室内的面积大小;学习降水,让学生观察四季降水的变化;生活中电子地图的使用;天气预报的收看收听;雾霾天气的增多,对我们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我们北方地区冬季落叶,河流结冰,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大;我们北方地区屋顶的坡度;我们的主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地理课堂的有效“引子”。在有趣的鲜活的“引子”做铺垫,做衔接,我们的课堂更丰满,学生的生活更多彩。
再次,设计地理假想问题,让思维“活”起来。
设计假想问题时,要有科学根据,要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程度,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假想点,而且要有明确的教学意图。假想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可采取变位、变形、变向、变量、变质、变时、变运动形式等方法。例如学习了影响降水的因素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对中国的降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变形假想)
学习地形对气候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落基山的走向是东西方向,北美气候会有何变化?(变向假想)。
学习地球公转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的热带、温带、寒带的面积将会怎样变化?(变量假想)假如地轴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的,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和极昼极夜现象吗?(变质假想)
学习地球自转后思考: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我们还会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吗?(变运动方向)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吗?昼夜的更替周期发生怎样的变化?(变时运动)
假想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去体验地理事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火花。
最后,建立立体评价机制,让学生的个性“活”起来。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在评价中要肯定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成功的学生”,每位学生就像一桶金,需要教师来挖掘他们的价值。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建立量化成长档案,量化内容多,条目细,每个努力的学生都能获得加分的机会,例如表现奖(朗诵、演唱)、进步奖、设计奖(导入新课设计、实验设计、问题设计)、合作奖等。“跳一跳,就能够到苹果”,让学生时常尝到甜头,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周一量化,一总结、一评比,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予以及时表扬,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春雨的魅力在于唤醒万物,教师的魅力在于用良言来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在自信、活泼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地理的世界就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给学生的思维解套,就需要教学跳出课本的框框,还学生生动的课堂,还教育初心,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首先,旁征博引,让课堂“活”起来。
激活课堂就要把大千世界引入课堂,在新、奇、趣的氛围中展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利用学生的求新、寻奇、凑趣的特点开展教学,则事半功倍。要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首先目标要明确,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理清需要备的这节课的重难点,围绕重难点寻求网络素材,整理加工,生成一堂新鲜生动的地理课。
如果说课堂内容“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那么形式的“活”可以释放孩子们的个性。十多岁的孩子正是思维活跃,爱积极,愿表现的年纪,形式多样的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角色的饰演,剧本的编排,辩论赛的材料搜集,赛歌会等都能够刺激学生的每个细胞,打开他们的思维,形成多彩的地理课堂。
例如随着雾霾天气日数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关注环境,我举行了辩论赛,题目是《中国应该不应该在消耗大量的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要求正反方在课下搜集资料整理支持自己的论点,找出相关证据资料驳斥对方。
正方根据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各种资源丰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国力强盛了,科技发达了,我们再抓环境保护和治理也不晚展开论述。
反方根据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许多资源都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和漫长的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而且这些资源是地球馈赠给我们人类的财富,我们不能因一时之需,涸泽而渔。不能牺牲人们健康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等方面展开论述。
最后以反方的觀点:“我们应充分吸收英美等国家的教训,不能先发展再治理,也不能边发展边治理。我们提倡在科学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我国经济”结束。
学生在激烈的唇枪舌战中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语言,在材料搜集中感受生态环境的重要,形成人地协调的思想。
其次,搜集“引子”,让生活“活”起来。
生活中不是缺少地理,而是缺少发现。 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地理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渠道,还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由丰富的表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找到答案。
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灵感。在学习中国的气候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向你的父母及亲属收集描述有关天气或气候的谚语,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将汇总的谚语写在板报上进行小组评比,看谁的小组最棒。
学生在收集谚语的过程中参与社会,与人交流。谚语来自民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观察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总结经验形成的智慧结晶。同时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总结生活中的地理规律,体味“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困惑,感受地理的有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的快捷,生活中的四季鲜果不断,全国各地的水果都涌现在我们生活中。在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前,鼓励学生搜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色水果,分享比较各区域间水果的差异,探究西北地区瓜果比北方地区(学生所在的地区)甜的原因。分析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地球自转,让学生观察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学习地球公转,让学生观察冬夏季节阳光通过窗户照入室内的面积大小;学习降水,让学生观察四季降水的变化;生活中电子地图的使用;天气预报的收看收听;雾霾天气的增多,对我们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我们北方地区冬季落叶,河流结冰,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大;我们北方地区屋顶的坡度;我们的主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地理课堂的有效“引子”。在有趣的鲜活的“引子”做铺垫,做衔接,我们的课堂更丰满,学生的生活更多彩。
再次,设计地理假想问题,让思维“活”起来。
设计假想问题时,要有科学根据,要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程度,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假想点,而且要有明确的教学意图。假想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可采取变位、变形、变向、变量、变质、变时、变运动形式等方法。例如学习了影响降水的因素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对中国的降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变形假想)
学习地形对气候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落基山的走向是东西方向,北美气候会有何变化?(变向假想)。
学习地球公转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的热带、温带、寒带的面积将会怎样变化?(变量假想)假如地轴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的,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和极昼极夜现象吗?(变质假想)
学习地球自转后思考:如果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我们还会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吗?(变运动方向)假如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吗?昼夜的更替周期发生怎样的变化?(变时运动)
假想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去体验地理事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火花。
最后,建立立体评价机制,让学生的个性“活”起来。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在评价中要肯定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成功的学生”,每位学生就像一桶金,需要教师来挖掘他们的价值。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建立量化成长档案,量化内容多,条目细,每个努力的学生都能获得加分的机会,例如表现奖(朗诵、演唱)、进步奖、设计奖(导入新课设计、实验设计、问题设计)、合作奖等。“跳一跳,就能够到苹果”,让学生时常尝到甜头,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周一量化,一总结、一评比,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予以及时表扬,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春雨的魅力在于唤醒万物,教师的魅力在于用良言来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在自信、活泼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