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心兰质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yy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期“特级教师”我们向大家推荐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庄杏珍。
  庄杏珍今年80岁,从教60年。尽管她10多年前已经离开教学一线,但在苏州以至于江苏小教界,谈到她的才华、成就和个性,人们依然啧啧称赞:她的徒弟、学生,仍在以她作榜样,为师,或为人。
  读者朋友们如果细心,应该注意到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采写像庄杏珍这样告别一线的名教师。去年底,我们报道了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今年初,我们又采写了南通“五朵金花”。庄杏珍之后,我们还将陆续推出数学特级教师张兴华、翟裕康,思品特级教师言穆安、吕同德……我们认为,江苏作为教育大省,特级教师资源丰富,应该充分挖掘。而60岁以上的特级教师,人数虽然不多,但大多个性鲜明,才识过人,阅历丰富,尤其是基础教育不可多得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在他们身上,令人羡慕的不仅是名望、学养,更多的是我们今天为师、为人所日渐稀缺的性情、品格、心态,是那么一股“劲儿”!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至少能够部分再现老一辈名师叱咤教坛的身影,让有志于教育正在上下求索的今天的年轻人,领略什么是为名师的素质。如果大家能从他(她)们的故事中,发掘和整理出于己有用的经验,得到于今有益的启迪,并运用于为师为人的实践,那便是更大的造化啦。
  
  一
  
  生于1928年的庄杏珍今年80岁,从教60年。她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两大部分:1980年前,多姿多彩,经历丰富;1980年后,培养新人,情有独钟。
  庄杏珍还是一个小孩子时,就对文学和文字有天生的好感和悟性,略通诗书的父亲又培养和巩固了这种感情。比如,小杏珍看到离家多时的爸爸回来了很高兴,父亲就告诉她,这叫“少小离家老大回”。亲戚家的新媳妇三朝下厨,小杏珍跟着去看热闹,父亲说,这就是“三日人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父亲床边有一幅画,画上有一联“喜见红梅多结籽,笑看绿竹又生孙”,初识文字的小杏珍站在那儿看啊看,居然看出来“喜”和“笑”是一个意思,“红梅”和“绿竹”是对起来的,“啊,这就是对联啊!”这个“重大发现”让庄杏珍兴奋不已。
  童年生活的影响让她选择了就读苏州女子师范学校,1947年毕业后在苏州市平江中心小学当了语文教师。早年文学与生活互相映衬的接触经历,“无师自通”的领悟能力,不仅让庄杏珍在语文教学方面表现出足够的信心,还塑造了她凡事肯动脑子、不盲从、能创新的个性。
  1952年,庄杏珍调入苏州市实验小学。这所学校在当时的我国小学界可谓声名赫赫,对任职教师的要求所以也非常高——在其他小学任职教导主任以上是担任苏州实小普通教师的基本条件。
  实验小学是要实实在在承担实验任务的,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这个担子很快落到了庄杏珍身上。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建国伊始,这方面的研究没有任何现成经验,近乎一穷二白。庄杏珍翻着《人民教育》刊载的苏联专家普希金对北京某中学《红领巾》一课教学的评议,就从这篇文章开始,赤手空拳干了起来。
  说起这段时,庄杏珍轻轻叹了口气:“那时候啊,我成夜成夜地搞这些事情——一个人搞,没有人可以指导我。这样想对不对,那样做好不好?6周后就要公开教学了,我想来想去,觉得按苏联的五段教学法还是太死板,把我手脚都捆住了。”在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大气候下,这样想可是既要有底气,也要有勇气的。庄杏珍不考虑那么多,她觉得可以结合文章类型,灵活应用“五段教学法”,再参考苏联谢彼托娃的教学模式,“中国的小语阅读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原则”。
  6周后,庄杏珍开课,她的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市局领导和教研人员的认可。学期没结束,她就被借调到江苏省教育厅教材编写组编写教学参考书。那一年,她25岁。
  再以后的岁月。庄杏珍的人生就多姿多彩了:1955年前,每学期到省里编两到三个月的教参,1956年1月起有半年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当教材编辑,然后又有半年回到《江苏教育》编辑部当编辑;1957年2月起半年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当老师:后回到苏州市实验小学当教导处主任。1959年11月,再到北京人教社编小语教材,2年后回苏州市实验小学任原职。过了12年,又转到苏州市教研室待了一年半,再回到苏州市实验小学。1977年9月,被调到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会议小学语文组当编辑,2年后回到苏州市实验小学。从此就在苏州市实验小学当副校长、在苏州市教科所当科研员,从事教育科研、培养青年教师,再也没有离开过。
  那段让人眼花缭乱的经历赋予了庄杏珍非比寻常的眼光和阅历,也让她对事对人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她很关心今年刚刚出炉的温家宝总理两会报告中论述小学教育的那两句话,“就是开头两句”,她强调,“这下好了,总算有人知道基础教育的重要了。有人还不晓得小学的重要性。你一开始把苗扶正了,歪枝切掉了,他总归是向上长的。”
  其实在1987年自己的一份材料里,庄杏珍就把这个意思具体化了。“在国民经济的整个序列中,学校是开发智力资源的基础工业。一切宏伟目标的决胜,最终都取决于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才能和素质。因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奠基工程的小学,现应以立志、为人、好学三大核心为基点,渗透于各科教学,融解于各种活动,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多取实效。”
  这种见识,加上讲述中的种种际遇,让我们觉得,庄杏珍只当个语文老师真是“屈就”了。 对于我们的慨叹,庄杏珍笑而不语。这个接受过叶圣陶、张磐石一类人物的亲身指点,与袁微子、莘乃珍、崔峦等人共过事,“经历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全过程”,在有些教学方法上可谓是“开山祖师”的老太太,只是淡淡笑着,说:“这个工作要叫自己长进的,所以我喜欢。”
  
  二
  
  首先,庄杏珍对于“拿来”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清醒从她起初辩证借鉴苏联教育模式的时候就开始了:“我不信神也不信鬼,我信真理,而且是实践过的真理。我不会迷信,不会轻信,也不会照搬,(这个方法)好在哪里,改进后能够更好的我就改进。我有我的主心骨。”
  “我从不绝对、笼统地褒一个贬一个,放一个学一个,也不愿对具体的某种教学方法作‘画瓢’式验证性的实践。我习惯于思索(求实质),对照(比现实),求实(取其合乎实际的精华进行验证式的实验,根据需要吸收、转化、融会在自己的思想和教学之中)。”
  “我要求自己有所知,有所思,然后有所为。自己的东西最可贵。”
  其次,庄杏珍对于学科教学的性质、特点、作用、目标达成度等有自己准确的理解和定位,这可能得益于她编写教材的经历,也可能她一直就有着这样的自觉:
  “我的实践,始终以‘德育先导,体育根本,智育核 心’为基本原则,视语文课为提高思想,开拓视野,培养意志,陶冶情操的主要阵地。坚持文道统一,摸索出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源于教材,重在感染’的理论和经验:重视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班队活动密切联系,与关系学科互相渗透,培养知与行、思想与智能全面提高、整体发展的学生。”
  庄杏珍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她是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这一点的。她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不该脱离语言训练的工作变成外加的:同样地,也不能脱离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探究孤立地进行字、词、句、篇章结构、标点符号的教学,那样,会把一篇完整的有强烈思想性的文章割裂成一堆零散的没有意义的语言训练材料——这样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语
  还是在那份材料里,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答案:“(我)出于对改革语文教学的一片至诚,立志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改革,通过自己的第一线工作为专门家编写中国的小语教学法提供素材,鼓励和团结广大教师共同教改。(因而)放弃了种种机会。”
  举个例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记述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前后经历的经典课文,其中有一个描写人物外形句子的教学片断。庄杏珍先指导学生把两类外形对起来看:写反动军警的,“粗大身材,满脸横肉,长着一双阴险眼睛”;写李大钊的,“灰色旧棉袍,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发下那副平静而慈祥的脸”。然后介绍李大钊遭受敌人折磨的细节材料,让孩子们从人物的外貌出发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让学生懂得,写人物外形,一是要抓住特征,=是要饱含感情,才能使人物形象立体化。在讲到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信仰慷慨就义时,庄杏珍又补充了一段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中的文字,抄在小黑板上,让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为对所教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第三,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庄杏珍强调了两个字:“熟”和“实”。
  “熟”,首先要熟悉小学所有年段的语文教材各知识点的分布,上到什么课要把前面后面的相关点都串起来。一个生词,它的同义词在哪个年级哪一课里出现的,我们在什么地方又会再遇到它;一篇游记,前面学过哪些类似的,后面又将学到什么相关的……庄杏珍心里清清楚楚。她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按年段设计为生趣建基、夯实功底、共同赏析三大进程,每个进程在这个知识点上要达到什么要求,她都有自己的盘算。她说:“教语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知道衔接,把握各个阶段的关键问题,教高年级时就要全部都通,做到博而精,不放工夫进去学习不行。”
  “熟”的另一层要求是指熟悉课文。庄杏珍说:“我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程式,主张因材施教。在钻透教材、明确目的的前提下,为力争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设计一堂理想的课,犹如构思一件艺术小件,反复推敲,精心雕琢,关键在准备的工夫,只有这样,小件出手,才能光彩夺目……我把关键的力气花在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上。”
  至于“实”字,她说,基本要求是根据师生、教材的实际,教学目的定得“切实”;针对目标严格训练,“双基”抓得“扎实”;符合科学规律,立足学科特点,着眼实际效果,教学形式力求“朴实”。在这一基础上钻研精进,精益求精,才可能达到教学艺术的理想层次。
  正因此,庄杏珍的课总有着自己独到的地方。
  比如说,熟悉课文——“我教语文的时候,老想自己当年是怎么学的,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先拿来分析一下,再放在教学上。我重视实践的东西,飞在天上的理论,落脚不下来,我不能受惠。”“《背影》,就是我自己学的,一直到现在印象深刻。胡适的《爬山》,也是我自己学的,至今我爬什么山都还是这种感受。体会到这一点,我的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加强印象,字字人心,终身难忘。”
  再比如教学语言——“我在教学中,按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始终针对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的同一性,重视严格、循序地进行思维和语言的训练,依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语文本身的特点,坚持从语文的角度教学语文,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精当、优美,作为教材以外的‘教材’,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学生,并归纳出‘以形象的语言,教学生掌握语言的形象’的语文教学实质。”
  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庄杏珍说话,平实深刻,思路清晰而又生动形象,有的部分,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小文章。
  比如朗读——“注意从学生的朗读中,推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对教材的巧妙处理是庄杏珍最感得意的地方了——“不晓得有多少手段在里面啊!”她笑着,一一列举:教郭沫若的《石榴》,她让学生和她一起画石榴,一幅画上完一课;上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她画了一幅简笔画,然后让学生来改画,体会“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韵味;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她就每人发一张白纸,读诗作画,学生要真正理解了才能画得贴切,最近是竹,竹外是桃,还有鸭子…,-,
  “有时候上完课我都自己佩服自己,怎么能够想出这么聪明的主意!”说着这些往事,庄杏珍脸上放光,眉毛都要飞起来了。
  
  三
  
  和孩子们的感情,是庄杏珍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她年轻时候爱扎两根辫子。有一天,一位家长凑过来说,庄老师啊,你能不能把辫子剪短啊?天这么热,你看看你班上的女生,都学你的样扎两根辫子,我女儿也是。夏天头发长不好洗,你能不能到冬天再把辫子扎起来啊?庄杏珍一看,果然小姑娘们个个扎辫子,上课发言小辫子还一甩一甩的——同事们说,“就跟庄杏珍一个样”。“身教重于言教啊,老师的东西会不自觉地渗透到学生的细胞里去的。”庄杏珍说。所以,她总是十分小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一个小男生在学校爬树摘槐花,爬到高处手舞足蹈很开心。庄杏珍看到,心都要跳出来了。满肚子的担忧压着,走到树下,和声细气地叫:“下来吧,下来一定慢慢的啊,老师在下面接着你。”哄下树后一把抱住,眼泪就出来了。
  还有个学生家住运河对面,是个游泳能手,夏天在学校里吃完中饭,就跑到运河里游泳。庄杏珍不放心,每天就跟着去,站在岸上看着他。小家伙见老师在看,越发逞强,尽往轮船后面掀起的浪里钻,上来后还对庄杏珍说:“庄老师,你看我游得好吧!”把庄杏珍急的。有一次她吃饭吃得迟了,看看快要赶不上“游泳时间”,一路小跑地过去,一跤跌在岸边的泥坑里。小家伙看到老师摔倒了,飞快地爬上岸,嘴里直喊:“庄老师,是我不好,我以后再也不一个人离开学校下河游泳了!”后来,果然中午不再溜下河了。
  庄杏珍说,“春种秋实,你用爱抚育培养他们,他们就用爱关心、帮助你”。这种回馈在患难时期,比金子还要可贵。十年动乱一开始,庄杏珍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贴她的大字报,说她是“智育第一的刽子手”。庄杏珍想不通,不肯吃饭,孩子们竟捧着饭盒给她送饭。一个刚刚升到三年级的学生还去找造反派,边哭边喊,庄老师什么时候杀过人,你们为什 么说她是“刽子手”?
  日子最难过的时候,一天,一个男孩子看左右没人,偷偷对她说,庄老师,我爸爸请你放学后到我家来,从厨房后门走。这位父亲是医学院的教授,当时也被打倒了。庄杏珍到了他家,就在厨房吃饭的小桌子旁,这个家长跟庄杏珍谈了两个多小时,给她详细地分析形势,安慰她。“我怕你出什么事情,一定要和你谈谈。”这个自身难保的教授在眼镜片后面认真地说。“守得云开见月明”后,庄杏珍获邀参加一个教育界人士的聚会,在名单上看到了那个家长的名字。知道他也来了,庄杏珍就到处找,哪知道家长也在找她,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两人穿过大厅,穿过人群,手握到了一起,百感交集。
  “那种情况下还有人关心我,总算是很欣慰的事。”庄杏珍轻轻地说。回想起孩子们对她的好,庄杏珍总是
  
  四
  
  从1953年10月开始公开教学,到上世纪90年代上完最后一节公开课,庄杏珍的课堂始终敞开着,有段时间,几乎是每天开、每周开,随堂课就是公开课。庄杏珍笑称自己是“在挑重担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副担子,一头是沉甸甸的语文教改,另一头,庄杏珍又自觉自愿地放上了“培养青年教师”。
  “培养老师,我用了二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真的是大公无私。”庄杏珍认真地说。
  怎么样个“无私”呢?随时听课是肯定的,其他只要“培养老师”需要,庄杏珍毫无保留地奉献。学校在推广教改成果时,让其他语文老师也上公开课,可老师们摸不着路数干着急。庄杏珍一看,先“集体备课”——把凝结自己多年心血的备课本拆开,一人发一张,抄起来再说。
  早在从北京编写教材回来以后,庄杏珍就一面积极实践教改,一面筹划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推广成果,全面培养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结语时加一句苏州普通话:“蛮有劲的!”好像平白添了一些干劲似的。“孩子们跟他们中学、大学的老师都没有这么好,因为小学最需要老师的帮助,你对他的作用最大。”
  有一次,庄杏珍找一个当医生的学生去看病。事办完了,这个中年医生很不好意思地说,庄老师,你在我这黑板上再写两个字吧,你的字真漂亮,我一直就想再看看——“你看,这种感情没有办法买到。所以做教师是很高尚、很神圣的事情。教师工作的快乐是其他行当品尝不到的,蛮有劲的!”庄杏珍抿着嘴,眼睛眯缝着,一副甜蜜得没法说的样子。
  怎样对待学生?庄杏珍自己曾总结过经验,“关键在于对祖国未来真挚的爱。做到爱而不宠(爱全体。不偏爱,不娇宠),急而不躁(对问题生不能‘视若无睹’,而需‘耿耿于怀’,设法疏导、和解,但不是埋怨、火暴),严而不凶(要求合理,辅导科学,训练严格,不是简单粗暴,急于求成)”。
  我们问,您从教这么多年,有没有遇到过自己对付不了的学生?
  她想了一会说:“没有”。顿了顿,声音很肯定:“从来没有碰到过不好收拾的班,什么样的顽皮孩子,到我身边就好了。”
  这就是好教师的力量。
  “我培养青年教师是有方法的。先听课,听一节课后心里就有数了,这节课课前花了多少工夫,这个人的致命缺点和突出优点是什么。都知道了,还要归归类。自己造了一张表,哪一批人是高精尖要求,哪一批人是基本要求,谁的优点正好就是谁的缺点,等等。下面就是去听课,听课也有方法,就专门带他去听相对应的那个人的课,让他自己认识,在实践当中认识,别人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这个工作结束就着手上课。备课我都是手把手教的,有时也让他们互相取经。再下面就开课,开课有几个种类,有的是向大城市开,有的是小范围开。有的就是随便听听。哪些人开哪些课,我心里也盘算的。开完课后就要评课——听课是次要的,评课是主要的。关键是听课后的讨论,借这个人的课堂实践来讨论,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这就是我们教学长进的关键。几轮下来,就可以了。”
  “我是开门上课的,喜欢听课的就可以来。但要觉得做语文教师实在有味道才可以(进入培养行列),既有我们自己学校的,其他学校的尖子也一个都不落,我都是无私地帮助他们。”
  “我内心的要求:每指导一次公开课,就要既出课(有新意的课),又出人(有发展的人)。”
  “我赞成师徒结对,总感到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上说,都应该大胆地撒开去,慎重地收回来——影响带动大批,然后在自然形成的优势中选育好苗。”
  她不仅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发挥作用,还把影响扩大到苏北地区去。“教育应该是雪中送炭,不需要锦上添花,我们所有的力量要帮助苏北那里提高。当时没有人去,我是第一个去苏北(开课的),一部车子开15个小时才到,上完课再开15个小时回苏州,一回家就进教室上课,我不休息的!”那时候的庄杏珍。通身上下,洋溢着一派干“革命工作”的激情。
  她最敬重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市第一任教育局局长瞿芭丰,说他“一双布鞋踏遍苏州城里城外”。她一生践行的也就是这种踏实作风。江苏省劳动模范黄桂娟,苏州市语文教研员黄年胜,苏州市新城花园小学校长吴云霞,江苏省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都是她不计辛苦踏踏实实“带出来的”。
  现在的庄杏珍,仍然担任着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教学顾问,定期不定期的,到课堂里转转看看;苏州地区乃至其他地方认识不认识的老师,要请她帮着看看课,摸上门去,她也来者不拒。除了闲时烧烧菜,唱唱歌,她的那颗心,还在为教育、为语文教学跳动着:她的个性,还是那样坦诚和直率,讲起话来,也还是快人快语:
  “(当老师)只要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就可以)。不是谁受益,受益的是你自己。校长谁不需要好老师,既然当了老师,为什么不当好老师呢?真的要把工作做好。最终得益的是学生。”
  “青年教师应该要深入地理解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我们有责任把小学教育搞好,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神圣的工作,事关下一代的幸福成长。认识了这个意义就会热爱教师工作,为了要当好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让自己认认真真地学习,充实自己,学高为人师,身正为师表。”
  “特级教师先要看德行,然后再看技术。首先看能不能重视小学生的基础教育。高中、大学的优秀生源都是从小学送过去的。搞基础教育责任是非常重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它创设人生的基础。一个人从小学出来,以后基本就定型了。但现在有些教师给孩子们看的,都不是良好的习惯。小学教师不培训,没有相对的严格要求,是教不好学生的——现在有的老师出言吐语,根本不像教师。”
  “我不是很赞成搞双语教学,小学基础教育的重点在语文、数学,外语不能喧宾夺主。学语言的基础在汉语言上,应该在汉语基础上再学外语,弄通了百样通。”
  “(对于教育现代化)什么叫做现代化,与提高质量有什么内在联系?提出的口号学校实现有没有困难,能不能检查少一点,而是辅导多一点?”
  “(对于高中要做优、初中要均衡、小学要做美的提法)我想不通怎么美。用了1个多亿造一个小学,这就是美吗?美是对的,但均衡、优异都要从小学开始,现在最被架空的就是基础教育。”
  ……
  说起这种种不良现象,老太太再也不笑了,板着脸,火气和火力都不小。“我是有点另类的。”庄杏珍说。自打有些地方特级教师开课要卖票,她就再也不开课:某地一家机构要借着她的名号搞教师培训,她只要挂个名、说两句就会有优厚的报酬,庄杏珍不干,“我不能沦落到做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
  “另类”,这个80岁老太太送给自己的评价令我们肃然起敬。是什么使她始终腰背挺直?老太太一笑:“无欲则刚。没有欲望的人不会弯曲,也不会肮脏。什么样的人生最有意义?指导我一生的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这一生回过头去看,是没有后悔的。对于我自己的选择,我一点不后悔。”
其他文献
[摘 要] 除了直接来自生活的数学概念之外,相当一部分数学概念都是通过推理得出的,数学规律往往也都是通过推理得出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视野之下,这种推理必须遵循严格的逻辑,因此逻辑推理可以说是数学知识建构的最基本的方式.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要让学生在逻辑推理的过程当中树立起尊重逻辑、不迷信权威的信念,只要这一信念得以树立,那逻辑推理的教学内涵也就更加丰富. 在逻辑推理
[摘 要] 学生偏向知识性、智能性的兴趣来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求知欲,为此,在常态复习课中,教师要充分锁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的需求,结合复习内容,有的放矢,精准定位,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品味付出后的硕果.  [关键词] 最近发展区;初中数学;复习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 通俗来说就是在教学中确定儿童发展与学校教学的可能性关系时,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师应着眼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而进行有意义的研究、设计与教学,本文结合数学活动中观察、思考、实践、表达这四个重要的数学活动环节,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 探究意识;初中数学;观察;实践;思考;表达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评价,学生能否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其数学能力强弱的具体表现. 因此,教师应
[摘 要] 数学概念是数学理论的基石,也是数学方法的依据,是有效数学学习的支柱. 在中考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如何夯实这一基础,如何达成知识与技能的同步提升成为一线教师重点研究的一项课题.  [关键词] 概念;初中数学;一轮复习  初三一轮复习以温故基础、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概念教学在复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数学概念往往比较轻视,认为概念的复习显得有些“多余”. 传统的复
[摘 要] 初三复习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与提升,还有方法与思想的领悟与应用. 在初三的复习课中,我们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开启从基础到提升,从典型到系列,从问题到方法,从解题到能力的进阶之旅,而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还可以让教师教得滋润,真正达到减负增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三数学;复习;能力  复习课是初三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是对已学知识的再認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实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增强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将课堂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会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学生们在实践基础上发现问题,又返回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相关知识,使得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双方形成互补关系.  [关键词]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数学教学;互补  在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一圆形纸片的圆心为点O,点Q是圆内异于O点的一定点,点A是圆周上一点. 把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Q重合,然后展平纸片,折痕与OA交于P点. 当点A运动时点P的轨迹是(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摇?摇?摇?摇?摇 D. 抛物线  2. 设F1,F2为双曲线C:■-■=1(a>0,b>0)的焦点,A,B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顶点,以F1F2为直
[摘 要] 以北师大版“生活中的轴对称”章节起始课——“轴对称现象”为例,展示在教学中如何抓住美育渗透的切入点(“术”),重点研究美育渗透的方法(“法”),最终指向美育渗透的终极目标(“道”);整节课让学生在“真动口、真动手、真动脑”中,体会“生活美”和“文化美”,尝试“解释美”和“创造美”,感悟“数学美”,最终再次“创造美”.  [关键词] 轴对称图形;成轴对称;数学美;美育渗透  《关于深化教
[摘 要] 几何动点图形问题是中考热点问题之一,常以动点为基础,形成一系列的关于线段、图形面积、特殊图形等问题,问题解析需要理解其中的运动规律,转化动点条件,构建几何模型,实现问题的简单直观化. 文章将一道动点形成的特殊三角形问题为例,进行方法指导、过程探究,并进行教学总结探讨.  [关键词] 动点;特殊三角形;建模;方法;微设计  几何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动态问题类型,由动点形成的特殊图形问题在中
[摘 要] 数学离不开推理,没有推理就没有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通过推理可以演绎出新的知识,可以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是推理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今天的教学面临着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基于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及数学规律所描述的关系去进行推理论证,更加是推理论证能力培养的重要思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能力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谈到推理能力的培养,好像是一件再寻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