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在建构与实施课程过程中,要求教师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予适宜的支持。作为管理者,为了让教师始终坚持儿童立场,成为拥有“儿童视角”的教育者,我们进行了探索。
既熟悉又陌生的光影活动
“有趣的光和影”是各课程指导用书中的经典主题活动,也是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在审议主题活动计划时,教研组长发现有的班级上报的活动计划中有“有趣的影子”“影子从哪里来”“有趣的光斑”“影子和我”“影子变变变”等,但不知道教师是从孩子的哪些问题和需求出发安排的。
我和班级教师进行了交流,询问他们课程建构的思路。他们认为“有趣的光和影”主题活动很经典,因此想到了直接借鉴。确实,这一主题活动有许多教师熟悉的经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这让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其实,教师能借鉴一些经典活动案例是好事,但依然要从孩子的问题入手,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和兴趣点。
为此,我召开了年级组教师会议,组织平行班的教师一起讨论。W老师认为:“既然有经典的活动,我们为什么还要重新建构呢?”X老师也说:“我们自己设计的课程肯定不如经典的课程。”L老师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孩子的经验和兴趣点也不同,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肯定会出现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现象。”但W老师说:“一方面,我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挺了解他们的。另一方面,我们选择经典活动时也都是建立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基础上的。”L老师则说:“活动开始之前如果能在孩子们自由观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主题网络,可能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最后,大家决定还是先让孩子们自主地游戏,捕捉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再考虑如何借鉴经典活动,并适时生成一些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影子游戏,那会不会成‘放羊’了呀?”有的教师还在犹疑。教师们的疑惑、纠结体现了新旧理念的交织。理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决定给教师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究、发现。于是,我跟教师们说:“我们无法确定主题走向时,可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或许就有方向了。”
于是,年级组的教师一起观察W老师班孩子们的自主游戏,发现孩子们的记录本上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太阳照着我们就会有影子?为什么影子总和我们连在一起,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和影子分开?为什么我们在阳光下做不同的动作,影子也会有变化?为什么有的影子颜色深,有的影子颜色浅?没有太阳的时候会有影子吗?要怎么样才能让影子消失?
年级组的教师们梳理发现孩子们的疑问主要集中在影子的产生、光的不同来源、影子和物体的关系、影子的变化等方面。W老师说,通过观察,了解了孩子们希望探究什么,也明白了该如何借鉴经典活动中的相关內容,而不是照搬照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师幼共同通过“找影子”游戏感知影子的产生条件;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有趣的影子”和户外游戏“踩影子”“藏影子”“画影子”“影子变变变”等体验“影子会变吗”(见图1);通过共同在班级里创设“烛光餐厅”“演皮影”“光影秀”“光影实验室”等区域活动,体验光影的艺术,还吸引了其他班级的孩子来参观和游戏。在探究过程中,小宇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我们动时,影子也会动,可为什么操场上不会动的大型玩具的影子也会移动呢?”真的是这样吗?于是,孩子们来到操场进行持续观察,还给大型玩具画影子。从上午到下午,孩子们发现大型玩具的影子变化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孩子猜测是因为太阳的位置变了。为了验证这个猜测,小辰说:“我们能不能回活动室做这个实验呢?”小霖说:“我们可以自己搭一个大型玩具。”小辰说:“那用什么代替太阳呢?”小宇说:“除了太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照出影子?”“手电筒。”“蜡烛。”“台灯。”孩子们纷纷想办法。接着,大家开启了一场探索光源和玩具之间关系的游戏:用搭建的积木代替大型玩具,用孩子们认为合适的各种光源代替太阳,模仿太阳升起和下落,记录影子的变化。大家发现真的是因为“太阳”位置的改变带来了影子的变化(见图2~5):光线从积木前面照过来,影子就在积木的后面;光线从积木后面照过来,影子就在积木的前面;光线越强,影子的颜色越深,光线弱了,影子的颜色会变浅。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惊奇地发现:光源离物体越近,影子就越大,光源离物体越远,影子就越小……
在对W老师班级光影主题活动的跟踪研讨中,教师们渐渐达成了共识:如果从孩子的实际认知冲突中生发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尽可能给孩子足够的体验时间、充足的讨论空间、充分的试误机会;教师基于孩子的问题开展课程活动,孩子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课程建设应立足本园、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追寻适宜的课程内容。同时,我也发现,利用合适的时机组织教师开展同伴互助式研讨、跟班互动式研讨,不仅能拓宽教师的视野,减轻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而且能将个体的经验进行群体分享,解决教师们共同的问题,使课程研究的效益最大化。
长长的甘蔗探究活动
在“植物过冬的秘密”主题活动中,H老师班的孩子们对大棚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观察记录了种在大棚里的甘蔗发芽、长苗的过程,还对一节节甘蔗横着种在土里发芽的现象感到很好奇(见图6)。然而,“植物过冬的秘密”主题活动结束了,新的主题活动开始了。一天,H老师跟我说:“我们班的孩子亲手种下这种甘蔗,对甘蔗的感情非同一般。现在主题活动结束了,他们还时不时会去看甘蔗的长势,想继续探究甘蔗的生长过程。我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新的主题活动已经开始了,甘蔗的生长周期又特别长,我应该支持孩子们去探究吗?”我想,H老师的问题是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值得大家探讨。我便将这个问题发到幼儿园的教师群里,我相信集体的智慧会让个体增长智慧。“H老师,你们班种甘蔗的活动很有意思,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小Z老师说。X老师说:“是啊,继续探究下去一定很有价值。”“H老师,有没有想过两个主题活动同时进行?过程中若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H老师的师傅C老师说。H老师能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萌发主动研究课程的意识非常好,同事们的支持也让H老师受到鼓舞,但由于没有相关经验,H老师还有一些顾虑。我想,这时我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于是我对她说:“有这么多人支持你,你就大胆去做吧!甘蔗生长的时间跨度长,对甘蔗的观察、探究可以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不会和其他主题活动发生冲突的。”我想起曾经研读过的《甘蔗有多高——幼儿测量概念的学习》和《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这两本书。前者记录了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后者探讨了如何根据孩子已有经验开展项目活动,支持孩子的深度学习。我将这两本书推荐给了H老师,同时建议她可以投放一些相关的图书。我们打算将甘蔗主题活动和其他主题活动同时进行,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或许会带给孩子惊喜。 在年级组的课程分享会上,H老师经常会跟大家分享孩子们和甘蔗的故事。孩子们一开始发现甘蔗长出了像小草一样的嫩芽,感觉和街上卖的甘蔗形象差太远了,不禁产生了疑问:到底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以后可以吃的甜甜的甘蔗呢?于是大家进行了猜测,对比网上寻找到的图片,才发现中间细细的茎以后就能变成甘蔗能吃的部分。可是等了好几个星期也不见甘蔗变粗,于是孩子们隔三岔五地追问H老师:“甘蔗怎么这么细呀?什么时候才能吃呀?”H老师下载了甘蔗生长的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只有到了成熟期才是甘蔗丰收的时候。
随着甘蔗渐渐长高,孩子们说:“甘蔗长到了我的胸前。”“甘蔗长到了我的肩膀。”“甘蔗长到了我的头顶。”当甘蔗超过孩子们的身高时,孩子们找来了市尺、卷尺等工具测量甘蔗有多高(见图7~9)。有的孩子用市尺以首尾相连的方法来量,每量一次便在甘蔗上做上记号;有的孩子直接用卷尺量,可是甘蔗比伸开的双臂还要长,孩子们想到了站到椅子上量或找同伴帮忙量;有的孩子用数学活动中学到的“自然测量”的方法找塑料棒、绳子来量……孩子们说:不管甘蔗长得多高,我们都有办法测量。
当甘蔗长到“伸长期”时,有一天,孩子们看到甘蔗叶子被园丁蒋爷爷剥下来丢弃了,不禁大呼:“植物没有叶子是要死掉的呀!为什么要把甘蔗的叶子剥下来呀?”通过与蒋爷爷的对话,孩子们这才知道甘蔗长到这个阶段需要剥掉一部分叶子,让甘蔗的茎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减轻病虫害藏身的危害,还可以提高甜度。孩子们这才放心。
随着甘蔗的日渐“壮大”,甘蔗地可供孩子们行走的路越来越窄,但孩子们却越来越喜欢穿过这条路来观察甘蔗(见图10)。有一天,豪豪路过的时候发现手臂被甘蔗叶子擦到了,有点红有点痛,于是他和几个同伴找来放大镜仔细研究,发现甘蔗叶子表面有很多细细密密的小刺(见图11)。这天晚上,爸爸妈妈们陪伴孩子翻阅百科全书、上网搜索,共同寻找甘蔗叶子的秘密。第二天回到幼儿园,大家进行分享,发现大自然中像甘蔗一样的叶子还有很多,教师还讲述了《鲁班造锯》的故事,大家知道了鲁班就是受到叶子的启发发明了锯子。孩子们兴奋地说: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说不定也能做一个小小发明家。
在观察甘蔗时,孩子们发现它与种植园旁边的竹子挺像的,都是一节一节的。竹子和甘蔗是好朋友吗?它们都是树吗?H老师把《最甜的甘蔗》《十万个为什么》等相关图书投放到了阅读区。通过阅读,孩子们发现小狗也把甘蔗和竹子搞错了,看来甘蔗和竹子还真的挺像的呢。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发现虽然它们都是一节一节的,但是甘蔗比幼儿园的竹子更粗、更软。不料,这个结论马上遭到了有些孩子的反对,因为幼儿园的竹子细细的,但山上的竹子却很粗。大家还发现:甘蔗的叶子长长的,会垂下来,而竹叶比甘蔗叶小多了;竹子是空心的,可以切开来烧竹筒饭、做笔筒等,幼儿园还有用竹子做的小玩具,可是甘蔗切开来是实心的,有很多水分,也不能做玩具。孩子们翻看了图书区的《十万个为什么》之后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禾本科植物,都跟草是亲戚,但不是树。
初冬,终于迎来了甘蔗的成熟期,甘蔗就要收获了。孩子们戴上手套,在教师的帮助下拔起一根又一根甘蔗,一起扛回了班级(见图12~13)。甘蔗的皮有点硬,而孩子正处在换牙期,很难直接品尝整根的甘蔗。有教师犹豫地说:“要不让他们带回家吃吧?”我知道让孩子们带回家吃是最方便的,但是这样也会让孩子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于是,我启发教师们:“带回去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也是一种方法,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体验呢?”于是,大家群策群力,有的教师联系水果店,有的教师发动家长借来甘蔗削皮机、甘蔗切割机、甘蔗榨汁机等。甘蔗皮硬,削皮只能由成人操作。而水果店里的切割机很大,也不适合孩子们操作,怎么办呢?种甘蔗的蒋爷爷组装了孩子能操作的甘蔗刀,只需一只手扶住甘蔗,一只手往下压刀柄就行了(见图14~15)。孩子们还讨论着甘蔗要切成多长才方便食用,认为小朋友牙齿不好,不容易咬,所以要切得短一点,一节甘蔗可以切成四五段;而老师们牙齿好,所以给他们品尝的可以切得长一点。孩子们终于品尝到了生长了8个多月的甘蔗,他们还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和老师们送去了甘蔗和甘蔗汁,同时给培植甘蔗的蒋爷爷送去了感谢信。孩子们一边品尝一边还在讨论:这一盆甘蔗都是同一根甘蔗上切下来的,怎么会有的甜,有的不太甜呢?我们种出来的绿皮甘蔗和街上卖的紫皮甘蔗味道会一样吗?要是弟弟妹妹们明年还想吃,我们要怎么留下种子呢?孩子们还和蒋爷爷约定来年春天再种甘蔗,并且要种上紫皮甘蔗用于观察比较。
回首和甘蔗相伴的历程,教师们笑称这是有史以来时间跨度最长的主题活动了。他们意识到:生活处处皆课程,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孩子的想法,捕捉孩子的认知冲突和经验,适时支持孩子的需要,一定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
难忘的园庆活动
在建园30周年之际,幼儿园决定举行庆祝活动。听到这个消息,教师和家长们都非常激动。教师说:“我们要策划一些有意义的庆典活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做一些和园庆有关的纪念品,让园庆更有仪式感。”……家长说:“我也是从这个幼儿园毕业的,可以寻找一些校友一起聚聚,聊聊小时候的事情。”“邀请一些媒体,来宣传一下我们幼儿园吧。”……
面对教师、家长们的建议,我陷入了思考。确实,这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我们可以邀请曾在这里学习、工作的校友来参加活动,聊聊以前的幼儿园;可以制作一些纪念册、纪念品;可以让在园的孩子和家长参加庆典活动。但是,这些都是成人的想法,幼儿园的园庆活动不同于社会机构的庆祝活动,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于是,我请教师们思考:如何让孩子理解“园庆”?孩子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孩子們最想了解什么?孩子们能做什么?又最想做什么?如何让活动深入每个孩子的内心,并成为他们成长的契机?于是,教师和孩子们聊起了以下话题:关于生日,关于庆祝,关于30年有多长,关于以前的幼儿园和小朋友…… “幼儿园30岁生日是不是就是园长妈妈30岁了呀?”“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会给我买大蛋糕,好朋友还会送我礼物。幼儿园的好朋友是谁呢?是不是我们小朋友和老师呀?”
“上次妈妈给我办了一个生日会,好朋友都来我家唱歌玩游戏呢!能不能让园长妈妈给幼儿园办一个生日会,我们一起来唱生日歌、吃蛋糕?”
“幼儿园30岁了,不知道以前的房子是怎么样的?那时候有我们现在这么好玩的滑梯和沙池吗?那时候有我们现在这么多人吗?”
“我妈妈今年也是30岁,幼儿园和妈妈一样大啊!那以前读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现在有多大了呀?”
“我爸爸妈妈说他们也是从这个幼儿园毕业的,幼儿园30岁生日会时他们能不能来参加呀?”……
果然,孩子们的想法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各班教师根据孩子们的想法,梳理出了“寻访曾经的区幼人”“石榴树下的歌咏会”“我是幼儿园设计师”“甜甜的生日蛋糕”“我是幼儿园小主人”等活动。
在寒假来临之际,我们发布了一则信息,请在园的每一个孩子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进行“寻访曾经的区幼人”活动。我们要求活动主要由孩子来完成,家长帮忙填写寻访单,内容包括寻访人和被寻访人姓名、关系、被寻访人毕业时间、问答内容等。我们设置的访谈问题是“1 N”式的:“1”是幼儿园的规定提问“请您讲讲在幼儿园时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N”是由孩子自由提问。由于幼儿园覆盖的小区相对集中,孩子们很容易找到邻居中的校友。后来,孩子和家长们感受到了活动的意义和乐趣,他们并不满足在邻居中寻访校友,有的通过越洋电话找到了在国外求学的校友,有的通过春节聚会找到了已经在外地工作的校友,有的甚至找到了幼儿园第一届、第二届毕业的校友。孩子们的充分准备、热忱交流、礼貌待人和认真聆听也感动了被寻访到的“区幼人”,有的不仅回答了孩子们的提问,还提供了工作、生活的照片及视频,这更激发了孩子们的成就感(见图16~17)。开学后,孩子们还在班级里展示交流寻访单、讲述寻访故事:一位2006年毕业的校友说老师带领他进行安全演习的情形让他印象深刻;一位2000年毕业的校友记起他对幼儿园“六一”时获得的奖品爱不释手;一位1990年毕业的校友对幼儿园的大型玩具记忆犹新,等等。孩子们由此渐渐理解了30岁跟爸爸妈妈的年龄差不多,知道了以前的幼儿园、大型玩具和最早的教师们的样子,了解了那时候小朋友经常做的游戏“红灯绿灯”“老鹰捉小鸡”“荷花荷花几时开”,等等。
中六班的孩子从校友提供的照片中看到了老幼儿园的样子,那时候没有大大的沙池和各种功能室,教学楼只有一幢,房子也是低低矮矮的。强烈的对比让孩子们产生了幸福感和自豪感,他们畅想起了“未来的幼儿园”:“我想把房子造在大树上,我们都在树上玩游戏。”“我要造个恐龙幼儿园,房子是恐龙形状的。”“幼儿园像童话王国,房子可以自动旋转。”于是,每个孩子都拿起画笔绘制设计图,准备用各种材料创作心目中未来的幼儿园。通过小作者们的描述和大家的投票,“鸟巢游泳馆”“快乐城堡王国”“旋转大楼”等五个未来幼儿园的设计方案入围,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搭建(图18~20)。我和教研组长经常被中六班的教师邀请去参观孩子们正在创作的作品。我跟教师们说:“好的活动一定会把活动的自主权、话语权交给孩子们。在活动中,你们坚守儿童立场,尊重孩子的想法,善于发现孩子思维的闪光点,为你们和孩子们点赞。”其他班级的教师和孩子也对他们的作品赞叹不已。园庆那天,中六班的孩子自豪地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创造的“未来幼儿园”。
中一班孩子们的心愿是给幼儿园做个超级大的生日蛋糕。为此,他们首先参观了蛋糕店,收集各种蛋糕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形状、颜色,还用橡皮泥练习做一些小蛋糕。最后他们决定用大小不同的脸盆或者纸箱搭出三层圆形或方形蛋糕,再用海绵纸和超轻黏土做成奶油铺在上面,最后把每个孩子做的小橡皮泥蛋糕点缀在上面。做完大蛋糕,孩子们意犹未尽,还尝试用乐高积木、雪花片、纸盒等各种材料制作出了各种蛋糕。园庆那天,中一班孩子制作的蛋糕被放在大厅最醒目的位置,孩子们开心地向客人们介绍制作蛋糕的过程。教师们感慨:孩子们的想象太丰富了,真想不到他们能做出这么多各色各样的蛋糕!只有到儿童中去,才能发现每个儿童迥异的创造力;只有到儿童中去,才能发现每个儿童各有各的美丽。
大三班的孩子听说园庆期间会有很多客人来幼儿园参观,于是自告奋勇:“我们做小导游迎接客人们的到来,可以吗?”获得园长和教师的鼓励后,孩子们开始思考:“客人需要哪些帮助呢?我们应该怎么跟客人打招呼?我们要为客人准备什么?我们要向客人介绍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最后他们形成以下方案:要面带微笑,挂上礼仪绶带迎接客人;要叫他们客人老师或者叔叔阿姨,要有礼貌地说“您好”“请”;要准备一些水果、零食招待他们;要把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客人留下好印象;要准备话筒、照相机采访客人;要分组向客人介绍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升旗台、活动室、功能室、沙池、户外活动区,等等。孩子们经过分组竞选,成立了“迎宾小分队”“清洁小分队”“后勤小分队”“导游小分队”,事后,孩子们成就感满满。难忘的园庆,让教师和孩子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与教师们分享了我的体会:“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多想想自己小时候是怎么理解问题的,尽可能去了解孩子,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困惑点,以孩子喜欢的方式组织活动。”
“石榴树下的歌咏会”则是大五班打算邀请全园孩子共同参加的园庆活动。他们走遍幼儿园每一个角落,选择举办歌咏会的場地。通过观察、比较、投票,最终打算在一棵和幼儿园同龄的石榴树下举办歌咏会。这里场地开阔,而且恰逢石榴花开,特别美丽。
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们纷纷表达了心目中最美的“石榴树舞台”:“舞台应该很大”“舞台上有五颜六色的灯光”“有背景”“有话筒”。用什么材料打扮舞台呢?孩子们的想法很多:“用灯笼”“用漂亮的花”“用彩旗和彩带”“用亮晶晶的东西”。孩子们把表演区中的纱巾、彩纸挂起来当作舞台背景,用美工区中的花束、花环、玻璃纸以及幼儿园过节时用的彩旗、灯笼当作灯光设备打扮“石榴树舞台”,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把设想变成了现实,孩子们觉得这样的舞台最美。
在歌咏会上表演什么节目呢?孩子们纷纷提出建议:“过生日一定要唱生日快乐歌。”“幼儿园过生日时园歌是一定要唱的。”“唱我们学过的所有开心的歌。”“现在是春天,唱一首春天的歌吧!”“跳个海草舞,现在最流行了。”“光我们班表演节目太少了,邀请其他班小朋友也一起来唱歌跳舞吧。”
制作怎么样的邀请函呢?孩子们的想法是:“邀请函上要有石榴树。”“还有小朋友在唱歌。”“还有好听的歌声符号。”做好的邀请函送给谁?“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送给隔壁班小朋友。”“送给园长妈妈和老师们。”
为了顺利开展活动,孩子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怕大家找不到演出地点,孩子们合作绘制了会场地图;为了让参加的小朋友有序就坐,孩子们制作了门票;为了有更好的演出效果,孩子们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了服装;演出当天需要有人维持现场秩序,孩子们就用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了工作证;为了让参加的人都知道有些什么节目,孩子们还制作了节目单……孩子们分成“门票制作组”“服装道具组”“节目单设计组”“工作人员组”,忙得不亦乐乎,产生了“我是幼儿园小主人,我为幼儿园过生日”的自豪感。
歌咏会终于开幕了,弟弟妹妹们都来助阵,教师和孩子们一起高歌,爸爸妈妈也来为孩子们加油。一场特殊的生日歌咏会、一份真挚的祝福让孩子们激动而快乐(见图21~22)。
在和孩子们共同经历的园庆活动中,教师时时刻刻和孩子们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教师经常会不约而同地和孩子们想到一块儿去,相信这就是教师所拥有的“儿童思维”。
教师研究园本课程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而幼儿园管理者的适时引导与支持,让教师体会到了自己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的成长,引发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点燃了他们继续尝试的热情。如何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始终彰显儿童立场,增强课程实施方案的科学性,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重难点,提升课程品质,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既熟悉又陌生的光影活动
“有趣的光和影”是各课程指导用书中的经典主题活动,也是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在审议主题活动计划时,教研组长发现有的班级上报的活动计划中有“有趣的影子”“影子从哪里来”“有趣的光斑”“影子和我”“影子变变变”等,但不知道教师是从孩子的哪些问题和需求出发安排的。
我和班级教师进行了交流,询问他们课程建构的思路。他们认为“有趣的光和影”主题活动很经典,因此想到了直接借鉴。确实,这一主题活动有许多教师熟悉的经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这让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其实,教师能借鉴一些经典活动案例是好事,但依然要从孩子的问题入手,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和兴趣点。
为此,我召开了年级组教师会议,组织平行班的教师一起讨论。W老师认为:“既然有经典的活动,我们为什么还要重新建构呢?”X老师也说:“我们自己设计的课程肯定不如经典的课程。”L老师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孩子的经验和兴趣点也不同,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肯定会出现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现象。”但W老师说:“一方面,我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挺了解他们的。另一方面,我们选择经典活动时也都是建立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基础上的。”L老师则说:“活动开始之前如果能在孩子们自由观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主题网络,可能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最后,大家决定还是先让孩子们自主地游戏,捕捉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再考虑如何借鉴经典活动,并适时生成一些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影子游戏,那会不会成‘放羊’了呀?”有的教师还在犹疑。教师们的疑惑、纠结体现了新旧理念的交织。理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决定给教师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究、发现。于是,我跟教师们说:“我们无法确定主题走向时,可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或许就有方向了。”
于是,年级组的教师一起观察W老师班孩子们的自主游戏,发现孩子们的记录本上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太阳照着我们就会有影子?为什么影子总和我们连在一起,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和影子分开?为什么我们在阳光下做不同的动作,影子也会有变化?为什么有的影子颜色深,有的影子颜色浅?没有太阳的时候会有影子吗?要怎么样才能让影子消失?
年级组的教师们梳理发现孩子们的疑问主要集中在影子的产生、光的不同来源、影子和物体的关系、影子的变化等方面。W老师说,通过观察,了解了孩子们希望探究什么,也明白了该如何借鉴经典活动中的相关內容,而不是照搬照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师幼共同通过“找影子”游戏感知影子的产生条件;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有趣的影子”和户外游戏“踩影子”“藏影子”“画影子”“影子变变变”等体验“影子会变吗”(见图1);通过共同在班级里创设“烛光餐厅”“演皮影”“光影秀”“光影实验室”等区域活动,体验光影的艺术,还吸引了其他班级的孩子来参观和游戏。在探究过程中,小宇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我们动时,影子也会动,可为什么操场上不会动的大型玩具的影子也会移动呢?”真的是这样吗?于是,孩子们来到操场进行持续观察,还给大型玩具画影子。从上午到下午,孩子们发现大型玩具的影子变化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孩子猜测是因为太阳的位置变了。为了验证这个猜测,小辰说:“我们能不能回活动室做这个实验呢?”小霖说:“我们可以自己搭一个大型玩具。”小辰说:“那用什么代替太阳呢?”小宇说:“除了太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照出影子?”“手电筒。”“蜡烛。”“台灯。”孩子们纷纷想办法。接着,大家开启了一场探索光源和玩具之间关系的游戏:用搭建的积木代替大型玩具,用孩子们认为合适的各种光源代替太阳,模仿太阳升起和下落,记录影子的变化。大家发现真的是因为“太阳”位置的改变带来了影子的变化(见图2~5):光线从积木前面照过来,影子就在积木的后面;光线从积木后面照过来,影子就在积木的前面;光线越强,影子的颜色越深,光线弱了,影子的颜色会变浅。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惊奇地发现:光源离物体越近,影子就越大,光源离物体越远,影子就越小……
在对W老师班级光影主题活动的跟踪研讨中,教师们渐渐达成了共识:如果从孩子的实际认知冲突中生发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尽可能给孩子足够的体验时间、充足的讨论空间、充分的试误机会;教师基于孩子的问题开展课程活动,孩子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课程建设应立足本园、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追寻适宜的课程内容。同时,我也发现,利用合适的时机组织教师开展同伴互助式研讨、跟班互动式研讨,不仅能拓宽教师的视野,减轻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而且能将个体的经验进行群体分享,解决教师们共同的问题,使课程研究的效益最大化。
长长的甘蔗探究活动
在“植物过冬的秘密”主题活动中,H老师班的孩子们对大棚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观察记录了种在大棚里的甘蔗发芽、长苗的过程,还对一节节甘蔗横着种在土里发芽的现象感到很好奇(见图6)。然而,“植物过冬的秘密”主题活动结束了,新的主题活动开始了。一天,H老师跟我说:“我们班的孩子亲手种下这种甘蔗,对甘蔗的感情非同一般。现在主题活动结束了,他们还时不时会去看甘蔗的长势,想继续探究甘蔗的生长过程。我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新的主题活动已经开始了,甘蔗的生长周期又特别长,我应该支持孩子们去探究吗?”我想,H老师的问题是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值得大家探讨。我便将这个问题发到幼儿园的教师群里,我相信集体的智慧会让个体增长智慧。“H老师,你们班种甘蔗的活动很有意思,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小Z老师说。X老师说:“是啊,继续探究下去一定很有价值。”“H老师,有没有想过两个主题活动同时进行?过程中若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H老师的师傅C老师说。H老师能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萌发主动研究课程的意识非常好,同事们的支持也让H老师受到鼓舞,但由于没有相关经验,H老师还有一些顾虑。我想,这时我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于是我对她说:“有这么多人支持你,你就大胆去做吧!甘蔗生长的时间跨度长,对甘蔗的观察、探究可以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不会和其他主题活动发生冲突的。”我想起曾经研读过的《甘蔗有多高——幼儿测量概念的学习》和《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这两本书。前者记录了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后者探讨了如何根据孩子已有经验开展项目活动,支持孩子的深度学习。我将这两本书推荐给了H老师,同时建议她可以投放一些相关的图书。我们打算将甘蔗主题活动和其他主题活动同时进行,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或许会带给孩子惊喜。 在年级组的课程分享会上,H老师经常会跟大家分享孩子们和甘蔗的故事。孩子们一开始发现甘蔗长出了像小草一样的嫩芽,感觉和街上卖的甘蔗形象差太远了,不禁产生了疑问:到底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以后可以吃的甜甜的甘蔗呢?于是大家进行了猜测,对比网上寻找到的图片,才发现中间细细的茎以后就能变成甘蔗能吃的部分。可是等了好几个星期也不见甘蔗变粗,于是孩子们隔三岔五地追问H老师:“甘蔗怎么这么细呀?什么时候才能吃呀?”H老师下载了甘蔗生长的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只有到了成熟期才是甘蔗丰收的时候。
随着甘蔗渐渐长高,孩子们说:“甘蔗长到了我的胸前。”“甘蔗长到了我的肩膀。”“甘蔗长到了我的头顶。”当甘蔗超过孩子们的身高时,孩子们找来了市尺、卷尺等工具测量甘蔗有多高(见图7~9)。有的孩子用市尺以首尾相连的方法来量,每量一次便在甘蔗上做上记号;有的孩子直接用卷尺量,可是甘蔗比伸开的双臂还要长,孩子们想到了站到椅子上量或找同伴帮忙量;有的孩子用数学活动中学到的“自然测量”的方法找塑料棒、绳子来量……孩子们说:不管甘蔗长得多高,我们都有办法测量。
当甘蔗长到“伸长期”时,有一天,孩子们看到甘蔗叶子被园丁蒋爷爷剥下来丢弃了,不禁大呼:“植物没有叶子是要死掉的呀!为什么要把甘蔗的叶子剥下来呀?”通过与蒋爷爷的对话,孩子们这才知道甘蔗长到这个阶段需要剥掉一部分叶子,让甘蔗的茎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减轻病虫害藏身的危害,还可以提高甜度。孩子们这才放心。
随着甘蔗的日渐“壮大”,甘蔗地可供孩子们行走的路越来越窄,但孩子们却越来越喜欢穿过这条路来观察甘蔗(见图10)。有一天,豪豪路过的时候发现手臂被甘蔗叶子擦到了,有点红有点痛,于是他和几个同伴找来放大镜仔细研究,发现甘蔗叶子表面有很多细细密密的小刺(见图11)。这天晚上,爸爸妈妈们陪伴孩子翻阅百科全书、上网搜索,共同寻找甘蔗叶子的秘密。第二天回到幼儿园,大家进行分享,发现大自然中像甘蔗一样的叶子还有很多,教师还讲述了《鲁班造锯》的故事,大家知道了鲁班就是受到叶子的启发发明了锯子。孩子们兴奋地说: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说不定也能做一个小小发明家。
在观察甘蔗时,孩子们发现它与种植园旁边的竹子挺像的,都是一节一节的。竹子和甘蔗是好朋友吗?它们都是树吗?H老师把《最甜的甘蔗》《十万个为什么》等相关图书投放到了阅读区。通过阅读,孩子们发现小狗也把甘蔗和竹子搞错了,看来甘蔗和竹子还真的挺像的呢。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发现虽然它们都是一节一节的,但是甘蔗比幼儿园的竹子更粗、更软。不料,这个结论马上遭到了有些孩子的反对,因为幼儿园的竹子细细的,但山上的竹子却很粗。大家还发现:甘蔗的叶子长长的,会垂下来,而竹叶比甘蔗叶小多了;竹子是空心的,可以切开来烧竹筒饭、做笔筒等,幼儿园还有用竹子做的小玩具,可是甘蔗切开来是实心的,有很多水分,也不能做玩具。孩子们翻看了图书区的《十万个为什么》之后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禾本科植物,都跟草是亲戚,但不是树。
初冬,终于迎来了甘蔗的成熟期,甘蔗就要收获了。孩子们戴上手套,在教师的帮助下拔起一根又一根甘蔗,一起扛回了班级(见图12~13)。甘蔗的皮有点硬,而孩子正处在换牙期,很难直接品尝整根的甘蔗。有教师犹豫地说:“要不让他们带回家吃吧?”我知道让孩子们带回家吃是最方便的,但是这样也会让孩子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于是,我启发教师们:“带回去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也是一种方法,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体验呢?”于是,大家群策群力,有的教师联系水果店,有的教师发动家长借来甘蔗削皮机、甘蔗切割机、甘蔗榨汁机等。甘蔗皮硬,削皮只能由成人操作。而水果店里的切割机很大,也不适合孩子们操作,怎么办呢?种甘蔗的蒋爷爷组装了孩子能操作的甘蔗刀,只需一只手扶住甘蔗,一只手往下压刀柄就行了(见图14~15)。孩子们还讨论着甘蔗要切成多长才方便食用,认为小朋友牙齿不好,不容易咬,所以要切得短一点,一节甘蔗可以切成四五段;而老师们牙齿好,所以给他们品尝的可以切得长一点。孩子们终于品尝到了生长了8个多月的甘蔗,他们还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和老师们送去了甘蔗和甘蔗汁,同时给培植甘蔗的蒋爷爷送去了感谢信。孩子们一边品尝一边还在讨论:这一盆甘蔗都是同一根甘蔗上切下来的,怎么会有的甜,有的不太甜呢?我们种出来的绿皮甘蔗和街上卖的紫皮甘蔗味道会一样吗?要是弟弟妹妹们明年还想吃,我们要怎么留下种子呢?孩子们还和蒋爷爷约定来年春天再种甘蔗,并且要种上紫皮甘蔗用于观察比较。
回首和甘蔗相伴的历程,教师们笑称这是有史以来时间跨度最长的主题活动了。他们意识到:生活处处皆课程,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孩子的想法,捕捉孩子的认知冲突和经验,适时支持孩子的需要,一定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
难忘的园庆活动
在建园30周年之际,幼儿园决定举行庆祝活动。听到这个消息,教师和家长们都非常激动。教师说:“我们要策划一些有意义的庆典活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做一些和园庆有关的纪念品,让园庆更有仪式感。”……家长说:“我也是从这个幼儿园毕业的,可以寻找一些校友一起聚聚,聊聊小时候的事情。”“邀请一些媒体,来宣传一下我们幼儿园吧。”……
面对教师、家长们的建议,我陷入了思考。确实,这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我们可以邀请曾在这里学习、工作的校友来参加活动,聊聊以前的幼儿园;可以制作一些纪念册、纪念品;可以让在园的孩子和家长参加庆典活动。但是,这些都是成人的想法,幼儿园的园庆活动不同于社会机构的庆祝活动,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于是,我请教师们思考:如何让孩子理解“园庆”?孩子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孩子們最想了解什么?孩子们能做什么?又最想做什么?如何让活动深入每个孩子的内心,并成为他们成长的契机?于是,教师和孩子们聊起了以下话题:关于生日,关于庆祝,关于30年有多长,关于以前的幼儿园和小朋友…… “幼儿园30岁生日是不是就是园长妈妈30岁了呀?”“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会给我买大蛋糕,好朋友还会送我礼物。幼儿园的好朋友是谁呢?是不是我们小朋友和老师呀?”
“上次妈妈给我办了一个生日会,好朋友都来我家唱歌玩游戏呢!能不能让园长妈妈给幼儿园办一个生日会,我们一起来唱生日歌、吃蛋糕?”
“幼儿园30岁了,不知道以前的房子是怎么样的?那时候有我们现在这么好玩的滑梯和沙池吗?那时候有我们现在这么多人吗?”
“我妈妈今年也是30岁,幼儿园和妈妈一样大啊!那以前读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现在有多大了呀?”
“我爸爸妈妈说他们也是从这个幼儿园毕业的,幼儿园30岁生日会时他们能不能来参加呀?”……
果然,孩子们的想法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各班教师根据孩子们的想法,梳理出了“寻访曾经的区幼人”“石榴树下的歌咏会”“我是幼儿园设计师”“甜甜的生日蛋糕”“我是幼儿园小主人”等活动。
在寒假来临之际,我们发布了一则信息,请在园的每一个孩子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进行“寻访曾经的区幼人”活动。我们要求活动主要由孩子来完成,家长帮忙填写寻访单,内容包括寻访人和被寻访人姓名、关系、被寻访人毕业时间、问答内容等。我们设置的访谈问题是“1 N”式的:“1”是幼儿园的规定提问“请您讲讲在幼儿园时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N”是由孩子自由提问。由于幼儿园覆盖的小区相对集中,孩子们很容易找到邻居中的校友。后来,孩子和家长们感受到了活动的意义和乐趣,他们并不满足在邻居中寻访校友,有的通过越洋电话找到了在国外求学的校友,有的通过春节聚会找到了已经在外地工作的校友,有的甚至找到了幼儿园第一届、第二届毕业的校友。孩子们的充分准备、热忱交流、礼貌待人和认真聆听也感动了被寻访到的“区幼人”,有的不仅回答了孩子们的提问,还提供了工作、生活的照片及视频,这更激发了孩子们的成就感(见图16~17)。开学后,孩子们还在班级里展示交流寻访单、讲述寻访故事:一位2006年毕业的校友说老师带领他进行安全演习的情形让他印象深刻;一位2000年毕业的校友记起他对幼儿园“六一”时获得的奖品爱不释手;一位1990年毕业的校友对幼儿园的大型玩具记忆犹新,等等。孩子们由此渐渐理解了30岁跟爸爸妈妈的年龄差不多,知道了以前的幼儿园、大型玩具和最早的教师们的样子,了解了那时候小朋友经常做的游戏“红灯绿灯”“老鹰捉小鸡”“荷花荷花几时开”,等等。
中六班的孩子从校友提供的照片中看到了老幼儿园的样子,那时候没有大大的沙池和各种功能室,教学楼只有一幢,房子也是低低矮矮的。强烈的对比让孩子们产生了幸福感和自豪感,他们畅想起了“未来的幼儿园”:“我想把房子造在大树上,我们都在树上玩游戏。”“我要造个恐龙幼儿园,房子是恐龙形状的。”“幼儿园像童话王国,房子可以自动旋转。”于是,每个孩子都拿起画笔绘制设计图,准备用各种材料创作心目中未来的幼儿园。通过小作者们的描述和大家的投票,“鸟巢游泳馆”“快乐城堡王国”“旋转大楼”等五个未来幼儿园的设计方案入围,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搭建(图18~20)。我和教研组长经常被中六班的教师邀请去参观孩子们正在创作的作品。我跟教师们说:“好的活动一定会把活动的自主权、话语权交给孩子们。在活动中,你们坚守儿童立场,尊重孩子的想法,善于发现孩子思维的闪光点,为你们和孩子们点赞。”其他班级的教师和孩子也对他们的作品赞叹不已。园庆那天,中六班的孩子自豪地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创造的“未来幼儿园”。
中一班孩子们的心愿是给幼儿园做个超级大的生日蛋糕。为此,他们首先参观了蛋糕店,收集各种蛋糕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形状、颜色,还用橡皮泥练习做一些小蛋糕。最后他们决定用大小不同的脸盆或者纸箱搭出三层圆形或方形蛋糕,再用海绵纸和超轻黏土做成奶油铺在上面,最后把每个孩子做的小橡皮泥蛋糕点缀在上面。做完大蛋糕,孩子们意犹未尽,还尝试用乐高积木、雪花片、纸盒等各种材料制作出了各种蛋糕。园庆那天,中一班孩子制作的蛋糕被放在大厅最醒目的位置,孩子们开心地向客人们介绍制作蛋糕的过程。教师们感慨:孩子们的想象太丰富了,真想不到他们能做出这么多各色各样的蛋糕!只有到儿童中去,才能发现每个儿童迥异的创造力;只有到儿童中去,才能发现每个儿童各有各的美丽。
大三班的孩子听说园庆期间会有很多客人来幼儿园参观,于是自告奋勇:“我们做小导游迎接客人们的到来,可以吗?”获得园长和教师的鼓励后,孩子们开始思考:“客人需要哪些帮助呢?我们应该怎么跟客人打招呼?我们要为客人准备什么?我们要向客人介绍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最后他们形成以下方案:要面带微笑,挂上礼仪绶带迎接客人;要叫他们客人老师或者叔叔阿姨,要有礼貌地说“您好”“请”;要准备一些水果、零食招待他们;要把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客人留下好印象;要准备话筒、照相机采访客人;要分组向客人介绍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升旗台、活动室、功能室、沙池、户外活动区,等等。孩子们经过分组竞选,成立了“迎宾小分队”“清洁小分队”“后勤小分队”“导游小分队”,事后,孩子们成就感满满。难忘的园庆,让教师和孩子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与教师们分享了我的体会:“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多想想自己小时候是怎么理解问题的,尽可能去了解孩子,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困惑点,以孩子喜欢的方式组织活动。”
“石榴树下的歌咏会”则是大五班打算邀请全园孩子共同参加的园庆活动。他们走遍幼儿园每一个角落,选择举办歌咏会的場地。通过观察、比较、投票,最终打算在一棵和幼儿园同龄的石榴树下举办歌咏会。这里场地开阔,而且恰逢石榴花开,特别美丽。
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们纷纷表达了心目中最美的“石榴树舞台”:“舞台应该很大”“舞台上有五颜六色的灯光”“有背景”“有话筒”。用什么材料打扮舞台呢?孩子们的想法很多:“用灯笼”“用漂亮的花”“用彩旗和彩带”“用亮晶晶的东西”。孩子们把表演区中的纱巾、彩纸挂起来当作舞台背景,用美工区中的花束、花环、玻璃纸以及幼儿园过节时用的彩旗、灯笼当作灯光设备打扮“石榴树舞台”,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把设想变成了现实,孩子们觉得这样的舞台最美。
在歌咏会上表演什么节目呢?孩子们纷纷提出建议:“过生日一定要唱生日快乐歌。”“幼儿园过生日时园歌是一定要唱的。”“唱我们学过的所有开心的歌。”“现在是春天,唱一首春天的歌吧!”“跳个海草舞,现在最流行了。”“光我们班表演节目太少了,邀请其他班小朋友也一起来唱歌跳舞吧。”
制作怎么样的邀请函呢?孩子们的想法是:“邀请函上要有石榴树。”“还有小朋友在唱歌。”“还有好听的歌声符号。”做好的邀请函送给谁?“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送给隔壁班小朋友。”“送给园长妈妈和老师们。”
为了顺利开展活动,孩子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怕大家找不到演出地点,孩子们合作绘制了会场地图;为了让参加的小朋友有序就坐,孩子们制作了门票;为了有更好的演出效果,孩子们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了服装;演出当天需要有人维持现场秩序,孩子们就用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了工作证;为了让参加的人都知道有些什么节目,孩子们还制作了节目单……孩子们分成“门票制作组”“服装道具组”“节目单设计组”“工作人员组”,忙得不亦乐乎,产生了“我是幼儿园小主人,我为幼儿园过生日”的自豪感。
歌咏会终于开幕了,弟弟妹妹们都来助阵,教师和孩子们一起高歌,爸爸妈妈也来为孩子们加油。一场特殊的生日歌咏会、一份真挚的祝福让孩子们激动而快乐(见图21~22)。
在和孩子们共同经历的园庆活动中,教师时时刻刻和孩子们在一起,正因为如此,教师经常会不约而同地和孩子们想到一块儿去,相信这就是教师所拥有的“儿童思维”。
教师研究园本课程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而幼儿园管理者的适时引导与支持,让教师体会到了自己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的成长,引发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点燃了他们继续尝试的热情。如何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始终彰显儿童立场,增强课程实施方案的科学性,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重难点,提升课程品质,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