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搞什么名堂?!
那时,何鹰供职某国家级培训基地,负责全国各省市局乃至副部级领导专业业务培训服务。
一期例行业务培训开班,何鹰突发奇想,想利用上课间歇为领导们安排一段小小的交响乐欣赏。经过反复遴选,他决定为领导们播放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5号》。这曲子曾被改编为轻音乐,知名度较高,旋律活泼,比较好听。
为了搞好这次袖珍音乐欣赏,何老弟煞费苦心,将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生平,创作匈牙利舞曲的过程以及相关音乐欣赏背景资料精心编辑排版,打印成一张类似节目单的资料单页,一一装进领导培训的资料袋中。
不料,何鹰并未通过组织批准的策划被培训基地领导发现了。
办公室里,何鹰被领导拍着桌子训个狗血喷头:“你搞什么名堂?!”责令他立即将已经塞在培训资料袋中的音乐欣赏单页迅速“招回”,下不为例。
满腔热血被兜头浇上一盆冷水,遭到组织果断制止的何鹰郁闷之极,跟我们聊起此事感慨不已,大骂领导有病。而坊间却普遍认为:领导正常,有病的是这小子。
几年之后,何鹰真“搞”出了名堂——一纸辞职报告“炒”掉领导,离开待遇不错的国家级培训基地,奔了俄罗斯圣彼德堡。
酒鬼
到圣彼德堡没几天,何鹰上街去看建筑。
为了让观赏更有感觉,他特意在腰带上别个WALKMAN(随身听录音机),听着音乐看建筑,“配乐”曲目则是他酷爱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可是没走多远,何鹰竟然被一醉鬼盯上了。你走多快,他追多快,最后何鹰竟然被一身酒气的家伙堵在了一个角落里。
这个身穿劣质西装,眼珠有些浑浊的中年男人用含混不清的俄文反复叨咕,但天书一般半句也听不懂。过了好半天,何鹰才从他比划的手势中明白这家伙想听自己的录音机。万般无奈,何鹰只好把耳机扣上他的耳朵,而自己则提高警惕,用手紧紧捂住腰间的录音机,以防不测。
酒鬼投入地听着,甚至还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摇头晃脑。那滑稽的样子让何鹰忍俊不禁,猛然想起侯宝林先生说的醉鬼相声段子,“别来这套!等我顺着手电筒光爬上去,您一关,我不就掉下来了吗?”
酒鬼并没有像何鹰担心的那样过分纠缠,几分钟之后,他就自己从头上取下耳机交回来,转身东倒西歪地踉跄离去。就在何鹰如释重负的时候,走出十来米的酒鬼突然停住脚步,扭头盯住何鹰,嘴里滑出一串俄文字眼。虽然那声音依然含混不清,但却有如晴天霹雳在耳边炸响——拉赫玛尼诺夫!
何鹰呆住了。
与大师面对面
爱乐音乐大厅坐落在普希金广场边上,由于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从外表看甚至让人难以联想到音乐厅。可是,这里却是圣彼德堡最重要的音乐活动场所。
1994年,当何鹰凭借俄罗斯地图和一本俄文字典找到这里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在未来的十多个月里,这座建筑将为自己带来什么,更不会意识到,就在这里,一位又一位原本印刷在磁带唱片说明册中、杂志封面上的大师会零距离站在自己面前。
何鹰清晰地记得,在这里第一位走进自己视线的大师是时任柏林爱乐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为了一睹这位德奥音乐诠释专家的风采,何鹰用20美元的天价(不远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剧场演出歌剧《茶花女》,票价合人民币1毛2)从一个票贩子手里买下一张黄牛票。进场之后,他并未坐在票面指定位置,而是转坐到了舞台乐队的后面,这样可以直视大师指挥风采。那天乐队演奏的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和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第五交响曲》,乐声如潮,何鹰感觉自己彻底被淹没了。
演出结束时,何鹰突然想到去求大师的签名。于是,他站立在音乐厅的门口,孤独地等待着大师出现。终于,阿巴多和他的助理推门走下台阶。何鹰快步迎上去,用手势比划着要求阿巴多为自己签名。大师迟疑了一下,将手中指挥棒筒交给身边的助理,让她先走一步到对面下榻的饭店等候,自己接过何鹰递过来的节目单一笔一划签好了名,微笑着点头告别离去。
柏林爱乐的首席指挥,世界乐坛第一把交椅啊!如此“大腕”竟得不到俄罗斯乐迷的热拥追捧,让人无法理解。不过,何鹰自己感觉很幸福。在后来的一篇文章里,他这样写道:“就在那一刻,我与阿巴多面对面站在马路牙子上。
今年新年音乐会,拉脱维亚著名指挥马里斯?杨松斯在金色大厅成功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为全世界的施特劳斯迷呈上了一台豪华的音乐盛宴。
何鹰清晰地记得,18年前的一天,在圣彼德堡爱乐大厅正是杨松斯让自己“不知肉味和水味”,那次此君指挥演奏的是马勒《第二交响曲》。虽然当时的他并没有今天这样大的名气,然而那细腻的表现力和对乐队出色的掌控真是让人难忘,使得何鹰夫妇二人在所有听众都散去后还执着守候在音乐厅楼下,等待这位激情大师在节目单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楼下徘徊的中国年轻乐迷夫妇被杨松斯夫人从窗户里看见,遂请进音乐厅休息室。
老吊灯,欧式沙发,三角钢琴,宽敞的厅堂,高大的窗户,厚厚的窗帘……眼前就是圣彼德堡爱乐乐团的指挥休息室。何鹰四处扫望着想,当年执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伟大指挥姆拉文斯基就曾在这里歇息。
热情的扬松斯主动跟何鹰夫妇寒暄,问他们喜欢用俄文,用德文,还是用英文交流,情急之下,有些局促的何鹰竟冒出一句,用中文。他记得自己在签名完毕临出门的时候,又冒出一句特“官方”的邀请:“希望能在北京看到您的演出!”
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何鹰疯狂欣赏了150余场大大小小的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演出,平均三天一场。先后与近20位世界指挥演奏大师“零距离”接触,索要了他们的签名。
在与诸多大师“面对面”中,让何鹰印象深刻的有两次。
一次是见俄罗斯裔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指挥家罗斯特罗波维奇。1994年,这位大师率领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回到自己的祖国访问演出。听完他指挥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罗米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何鹰举着节目单和签字笔,守候在老罗退场的必经之路边,早早做好了准备。老罗刚一出现,何鹰最先冲将上去,让他签了名。而当等在一边的大批俄罗斯乐迷如梦初醒蜂拥而上的时候,剧场工作人员和保安人员早已经手拉手组成了一道铜墙铁壁,保护着老罗去了后台。那天演出后,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只为何鹰一个乐迷签了名。
何鹰回国前夕,正逢著名意大利指挥大师朱里尼来到俄罗斯圣彼德堡,指挥圣彼德堡爱乐乐团演出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当时,朱里尼大师已经80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激情荡漾,执棒上台率领乐队精彩演出,让场内听众为之倾倒。
何鹰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他一如既往早早守候在门边,等着大师留下宝贵的名迹。然而,就在朱里尼老人健步走来,何鹰将笔纸恭敬奉上的时候,却被旁边的工作人员无情阻拦,理由是大师身体有恙。何鹰慌忙招呼站在一旁的老婆赶快给自己跟大师合影,老婆相机都没来得及掏出来,就被涌过来的乐迷挤到一边。
就这样,与朱里尼的邂逅没能留下任何记录,成了何鹰的终生遗憾。
《在水一方》
1993年12月的某天下午,何鹰夫妇走进圣彼德堡一幢灰色公寓。穿过一个不长的走廊,他们停在一扇门前,按响门铃。门上,一块不大的木头标牌清晰地写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故居。
与先前参观过的“故居”相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居所似乎更真实,更“生活”。
衣柜里挂满了衣服,窗台上绿植茂盛,乐谱平整地摞在桌边,沙发前面的茶几上,还压着张名片。何鹰饶有兴味地凑近辨别,上面的名字竟然是: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公寓的人们似乎并没有因为有如此大名鼎鼎的邻居而异样。他们依然买菜出行,在门口彼此寒暄,讨论天气变化什么的。
故居里只有何鹰夫妇二位拜谒者,很安静,没有尘世的喧嚣。那60多岁的管理接待员阿姨温文尔雅,并不饶舌,只是在客人移动脚步走动参观的时候才不失时机地介绍几句。
从阿姨的介绍中何鹰夫妇了解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著名的音乐自传《我的音乐生活》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平时到这里来参观的人并不多,多是附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学生。
听说何鹰夫人吴彤女士是小学音乐教师,阿姨脸上现出了兴奋。她走到钢琴边把围绳解开,用手势邀请吴彤老师演奏一曲。由于这一场景出现得比较突然,何鹰夫妇有些紧张。要知道,这架钢琴上可能响起过交响诗《舍赫拉查达》或《野蜂飞舞》的旋律,而琴边伫立聆听的或许是穆索尔斯基、居伊、巴拉基列夫、鲍罗丁这帮俄罗斯音乐“强力集团”的大腕儿们!
何夫人终于禁不住诱惑,坐上琴凳激情弹奏了一曲。
好多年之后,我曾就心中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问题非常严肃地向何鹰求答:“你老婆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故居里的钢琴演奏的什么曲子?”
这家伙警觉地看看左右,趴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我认识的音乐爱好者多“不靠谱”。而如此这般辞去工职远赴异国它乡欣赏音乐的,唯何鹰一人。
1994年下半年,何鹰回国,他撰写的“我与大师”系列文章随之出现在报端刊头和广播节目中。再后来,何老弟一猛子扎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公司,一心一意做起国际著名乐团引进演出工作来。
这些年,不少著名交响乐团和演奏大师在何鹰策划斡旋中来华演出亮相。计有:俄罗斯圣彼德堡爱乐交响乐团,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意大利圣切契里亚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美国国家交响乐团,俄罗斯鲍罗丁四重奏团,著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阿什肯纳吉,德国著名女小提琴家穆特等。■
那时,何鹰供职某国家级培训基地,负责全国各省市局乃至副部级领导专业业务培训服务。
一期例行业务培训开班,何鹰突发奇想,想利用上课间歇为领导们安排一段小小的交响乐欣赏。经过反复遴选,他决定为领导们播放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5号》。这曲子曾被改编为轻音乐,知名度较高,旋律活泼,比较好听。
为了搞好这次袖珍音乐欣赏,何老弟煞费苦心,将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生平,创作匈牙利舞曲的过程以及相关音乐欣赏背景资料精心编辑排版,打印成一张类似节目单的资料单页,一一装进领导培训的资料袋中。
不料,何鹰并未通过组织批准的策划被培训基地领导发现了。
办公室里,何鹰被领导拍着桌子训个狗血喷头:“你搞什么名堂?!”责令他立即将已经塞在培训资料袋中的音乐欣赏单页迅速“招回”,下不为例。
满腔热血被兜头浇上一盆冷水,遭到组织果断制止的何鹰郁闷之极,跟我们聊起此事感慨不已,大骂领导有病。而坊间却普遍认为:领导正常,有病的是这小子。
几年之后,何鹰真“搞”出了名堂——一纸辞职报告“炒”掉领导,离开待遇不错的国家级培训基地,奔了俄罗斯圣彼德堡。
酒鬼
到圣彼德堡没几天,何鹰上街去看建筑。
为了让观赏更有感觉,他特意在腰带上别个WALKMAN(随身听录音机),听着音乐看建筑,“配乐”曲目则是他酷爱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可是没走多远,何鹰竟然被一醉鬼盯上了。你走多快,他追多快,最后何鹰竟然被一身酒气的家伙堵在了一个角落里。
这个身穿劣质西装,眼珠有些浑浊的中年男人用含混不清的俄文反复叨咕,但天书一般半句也听不懂。过了好半天,何鹰才从他比划的手势中明白这家伙想听自己的录音机。万般无奈,何鹰只好把耳机扣上他的耳朵,而自己则提高警惕,用手紧紧捂住腰间的录音机,以防不测。
酒鬼投入地听着,甚至还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摇头晃脑。那滑稽的样子让何鹰忍俊不禁,猛然想起侯宝林先生说的醉鬼相声段子,“别来这套!等我顺着手电筒光爬上去,您一关,我不就掉下来了吗?”
酒鬼并没有像何鹰担心的那样过分纠缠,几分钟之后,他就自己从头上取下耳机交回来,转身东倒西歪地踉跄离去。就在何鹰如释重负的时候,走出十来米的酒鬼突然停住脚步,扭头盯住何鹰,嘴里滑出一串俄文字眼。虽然那声音依然含混不清,但却有如晴天霹雳在耳边炸响——拉赫玛尼诺夫!
何鹰呆住了。
与大师面对面
爱乐音乐大厅坐落在普希金广场边上,由于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从外表看甚至让人难以联想到音乐厅。可是,这里却是圣彼德堡最重要的音乐活动场所。
1994年,当何鹰凭借俄罗斯地图和一本俄文字典找到这里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在未来的十多个月里,这座建筑将为自己带来什么,更不会意识到,就在这里,一位又一位原本印刷在磁带唱片说明册中、杂志封面上的大师会零距离站在自己面前。
何鹰清晰地记得,在这里第一位走进自己视线的大师是时任柏林爱乐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为了一睹这位德奥音乐诠释专家的风采,何鹰用20美元的天价(不远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剧场演出歌剧《茶花女》,票价合人民币1毛2)从一个票贩子手里买下一张黄牛票。进场之后,他并未坐在票面指定位置,而是转坐到了舞台乐队的后面,这样可以直视大师指挥风采。那天乐队演奏的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和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第五交响曲》,乐声如潮,何鹰感觉自己彻底被淹没了。
演出结束时,何鹰突然想到去求大师的签名。于是,他站立在音乐厅的门口,孤独地等待着大师出现。终于,阿巴多和他的助理推门走下台阶。何鹰快步迎上去,用手势比划着要求阿巴多为自己签名。大师迟疑了一下,将手中指挥棒筒交给身边的助理,让她先走一步到对面下榻的饭店等候,自己接过何鹰递过来的节目单一笔一划签好了名,微笑着点头告别离去。
柏林爱乐的首席指挥,世界乐坛第一把交椅啊!如此“大腕”竟得不到俄罗斯乐迷的热拥追捧,让人无法理解。不过,何鹰自己感觉很幸福。在后来的一篇文章里,他这样写道:“就在那一刻,我与阿巴多面对面站在马路牙子上。
今年新年音乐会,拉脱维亚著名指挥马里斯?杨松斯在金色大厅成功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为全世界的施特劳斯迷呈上了一台豪华的音乐盛宴。
何鹰清晰地记得,18年前的一天,在圣彼德堡爱乐大厅正是杨松斯让自己“不知肉味和水味”,那次此君指挥演奏的是马勒《第二交响曲》。虽然当时的他并没有今天这样大的名气,然而那细腻的表现力和对乐队出色的掌控真是让人难忘,使得何鹰夫妇二人在所有听众都散去后还执着守候在音乐厅楼下,等待这位激情大师在节目单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楼下徘徊的中国年轻乐迷夫妇被杨松斯夫人从窗户里看见,遂请进音乐厅休息室。
老吊灯,欧式沙发,三角钢琴,宽敞的厅堂,高大的窗户,厚厚的窗帘……眼前就是圣彼德堡爱乐乐团的指挥休息室。何鹰四处扫望着想,当年执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伟大指挥姆拉文斯基就曾在这里歇息。
热情的扬松斯主动跟何鹰夫妇寒暄,问他们喜欢用俄文,用德文,还是用英文交流,情急之下,有些局促的何鹰竟冒出一句,用中文。他记得自己在签名完毕临出门的时候,又冒出一句特“官方”的邀请:“希望能在北京看到您的演出!”
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何鹰疯狂欣赏了150余场大大小小的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演出,平均三天一场。先后与近20位世界指挥演奏大师“零距离”接触,索要了他们的签名。
在与诸多大师“面对面”中,让何鹰印象深刻的有两次。
一次是见俄罗斯裔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指挥家罗斯特罗波维奇。1994年,这位大师率领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回到自己的祖国访问演出。听完他指挥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罗米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何鹰举着节目单和签字笔,守候在老罗退场的必经之路边,早早做好了准备。老罗刚一出现,何鹰最先冲将上去,让他签了名。而当等在一边的大批俄罗斯乐迷如梦初醒蜂拥而上的时候,剧场工作人员和保安人员早已经手拉手组成了一道铜墙铁壁,保护着老罗去了后台。那天演出后,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只为何鹰一个乐迷签了名。
何鹰回国前夕,正逢著名意大利指挥大师朱里尼来到俄罗斯圣彼德堡,指挥圣彼德堡爱乐乐团演出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当时,朱里尼大师已经80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激情荡漾,执棒上台率领乐队精彩演出,让场内听众为之倾倒。
何鹰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他一如既往早早守候在门边,等着大师留下宝贵的名迹。然而,就在朱里尼老人健步走来,何鹰将笔纸恭敬奉上的时候,却被旁边的工作人员无情阻拦,理由是大师身体有恙。何鹰慌忙招呼站在一旁的老婆赶快给自己跟大师合影,老婆相机都没来得及掏出来,就被涌过来的乐迷挤到一边。
就这样,与朱里尼的邂逅没能留下任何记录,成了何鹰的终生遗憾。
《在水一方》
1993年12月的某天下午,何鹰夫妇走进圣彼德堡一幢灰色公寓。穿过一个不长的走廊,他们停在一扇门前,按响门铃。门上,一块不大的木头标牌清晰地写着: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故居。
与先前参观过的“故居”相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居所似乎更真实,更“生活”。
衣柜里挂满了衣服,窗台上绿植茂盛,乐谱平整地摞在桌边,沙发前面的茶几上,还压着张名片。何鹰饶有兴味地凑近辨别,上面的名字竟然是: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公寓的人们似乎并没有因为有如此大名鼎鼎的邻居而异样。他们依然买菜出行,在门口彼此寒暄,讨论天气变化什么的。
故居里只有何鹰夫妇二位拜谒者,很安静,没有尘世的喧嚣。那60多岁的管理接待员阿姨温文尔雅,并不饶舌,只是在客人移动脚步走动参观的时候才不失时机地介绍几句。
从阿姨的介绍中何鹰夫妇了解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著名的音乐自传《我的音乐生活》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平时到这里来参观的人并不多,多是附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学生。
听说何鹰夫人吴彤女士是小学音乐教师,阿姨脸上现出了兴奋。她走到钢琴边把围绳解开,用手势邀请吴彤老师演奏一曲。由于这一场景出现得比较突然,何鹰夫妇有些紧张。要知道,这架钢琴上可能响起过交响诗《舍赫拉查达》或《野蜂飞舞》的旋律,而琴边伫立聆听的或许是穆索尔斯基、居伊、巴拉基列夫、鲍罗丁这帮俄罗斯音乐“强力集团”的大腕儿们!
何夫人终于禁不住诱惑,坐上琴凳激情弹奏了一曲。
好多年之后,我曾就心中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问题非常严肃地向何鹰求答:“你老婆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故居里的钢琴演奏的什么曲子?”
这家伙警觉地看看左右,趴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我认识的音乐爱好者多“不靠谱”。而如此这般辞去工职远赴异国它乡欣赏音乐的,唯何鹰一人。
1994年下半年,何鹰回国,他撰写的“我与大师”系列文章随之出现在报端刊头和广播节目中。再后来,何老弟一猛子扎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公司,一心一意做起国际著名乐团引进演出工作来。
这些年,不少著名交响乐团和演奏大师在何鹰策划斡旋中来华演出亮相。计有:俄罗斯圣彼德堡爱乐交响乐团,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意大利圣切契里亚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美国国家交响乐团,俄罗斯鲍罗丁四重奏团,著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阿什肯纳吉,德国著名女小提琴家穆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