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品质表现。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本设计旨在将这种慈溪特有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相叠加融合,让文化和设计方法相辅相成,再在强调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成整个设计,慈溪身后的文化底蕴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自然的山水与现代的交相辉印,都将传达着一种时代脉搏的强烈信息。这便是“重规叠矩,乐享生态”的内在含义。
关键词:重规叠矩 乐享生态 叠 重复 累积 累加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环境设施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设计内容,它遍布于我们所有外部空间环境中。环境设施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特定需求,同时其作为一种“城市元素”将直接反映环境空间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造型要素,也是环境艺术的一部分。
公共设施“用”与“美”的结合,形态的创意设计和材质、工艺制造等都是城市环境品质的体现。城市广场中公共设施的品质,也是城市环境品质的体现,他们的造型设计是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部分,应该有整体的规划。
一 设计主题:“叠”文化
水门绿园广场拟规划面积约8600平方米,位于浒山街道,东为南门大街,西为水门路,南为水南路,北为新市街,西面是慈溪市人民大会堂,东面、南面为旧城改造后的中央商务区,北面为农业银行,共同构成了慈溪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绿地原是一传统的街心公园,在各项基础设施上已明显滞后整体的功能,不能顺应整个城市的发展,故拟在此地对绿地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形成现代的休闲、活动、娱乐、文化的广场景观。
本次的广场设计考虑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对广场内部所有的环境设施小品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贝聿铭说道:“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在晋唐时期,慈溪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将两种迥然不同的新旧风格结合在一起展现美感又使其在当地文化底蕴之下不显突兀?这便是本设计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叠”文化在本广场环境设施中的运用
(一)仿古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现代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简洁,去除多余的装饰,摆脱束缚。而中国传统观念也一直有自然朴素美的观念。于是,综合两种相似的含义,便有了“不能繁复,要简单。越是简单的、朴素的、自然的、就越是美的”,这一结论。本设计便将这两种不同风格下的共通之处渗透进了作品之中,尽量让作品外观简洁大方。
接下来便是材料的问题。仿古建筑大多以青砖和木材为主要材质,简洁古朴。看似复杂却干;争利落的木结构更是建筑结构中的经典。而现代主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的运用。本设计旨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将两类材料结合在一起。
广场内的设施小品,采用求“真”、求“逸”、求“幽”的设计手法,运用“现代拼接”的方式,将质朴、古典、更能亲近人的木材与干净利落的现代材料相结合。利用简单的几何外形使之成立得更加理所当然,不显突兀。对于个别建筑小品,外观主要采取仿古建筑的形式,但在结构上摈弃原有复杂的木构,而采用钢化结构,采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在外观上,用单纯的几何形体代替复杂的仿古装饰。这样,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信息,又赋予作品以新的时代气息,也较好地使两种风格材料运用到了一起。
(二)环境设施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环境设施的文化特征最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时代性上。地方文化的独特内涵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筑景观风格、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所构成。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些内涵的综合体,它的创作过程即是对这些内涵的再提炼、再演绎过程。
设计可以将慈溪当地文化历史以人文关怀的形式融入环境设施,渗透进公共空间,使环境设施在具有功能和审美的作用外,更起到指向性的引领作用,从而提升慈溪文化底蕴形象。
研究慈溪当地文化不能发现慈溪是个文化个性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慈溪长达7000年的历史,孕育传承了“围垦、移民、青瓷”三大地域文化。而且慈溪人文荟萃,名人大家辈出。故有东汉隐士严子陵、东晋天文学家虞熹、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南宋哲学家黄震、清代文人高士奇,近代有革命先烈马宗汉、教育学家杨贤江、爱国侨商吴锦堂、工笔花乌画家陈之佛、上海滩工商巨子虞洽卿、散文家余秋雨等。
这一些列的背景材料都可以渗透进环境设施的设计之中。本设计考虑采用图腾、景墙、文化长廊等形式展示慈溪各色文化。以图画搭配文字的方式,展示慈溪历代名人事迹或慈溪人民辛勤的历史,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市民观赏起来更加形象,通俗易懂,而且形式较活泼,可以避免沉闷的尴尬。大面积的装点也填补的景观的空白,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丰富。
三 案例具体分析
环境设施的内容广而大,从大空间到小空间、从室内到室外、从个人设施到公共设施,只要有人生存的空间环境里无处不存在环境设施。而在城市广场这样一个大型的公共空间中,环境设施基本应有四类设施。公共系统设施包括:卫生设施、交通设施、休息设施和游乐设施。景观系统设施包括:建筑小品、水景设施、绿化设施和景观雕塑等。安全系统设施包括:管理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最后便是照明系统设施。这么多的设施在设计上一定要有整体的规划,从属于环境整体构架,符合设计的总定位,这样才不会出现形散,眼花缭乱的感觉。以下对本设计个别环境设施案例进行解剖分析。
垃圾桶的设计。针对垃圾桶的设计,除去基本的功能性,我们还希望在其结构处理上有新的创意,不是干篇一律的质感设计,使垃圾桶不再是一个污浊的象征,而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以简洁的倒置立方体作为垃圾箱投口,运用原木的材质,而投口下方的支架则不锈钢架做三点固定的简单支撑。而最为特色的则是垃圾箱的储存区域为裸露状态,垃圾袋悬挂在立方体下部,这样的内胆不但取放方便,而且更加凸显简洁的现代设计风格。
休憩设施的设计。广场内的座椅以立方体为基本形体,运用铸钢与木质材料的结合,造型简洁现代,同时考虑到中国传统意味,在座椅周身表面采用漏窗等形式的传统纹样。
照明设施。广场内主要设置高杆等与地灯两种形式的照明设施。来要创造与整体主题相符气质相吻合的灯具,形式上采集了中国灯笼的元素,对其进行形态重组,将圆形改成正方体,表面采用木质镂空的形式,形成空透灵秀的灯具外形。而支架材料采用亚光不锈钢和合金杆件为主,凸显其现代材料的精美性。
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是为残障人士和老弱病人提供便利和安全的设施,为他们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便利条件。本设计在中心抬升广场的两边都设置了残疾人坡道。按照标准设置的残疾人坡道形式比较枯燥。于是我们在坡道的两边设计了坡状的景墙,景墙上绘制慈溪人民开垦围湖等历史文化图案,这样的方法便可以将人文关怀参透进环境设施的任何一个小角落。
其余的各色设施小品均用类似的设计手法,形式相近,在广场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 结束语
景观艺术不仅是功能性之物或是漂亮衣裳,它既能优化环境又能赋予环境以艺术生命力。现代景观借助于现代技术与艺术,试图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空间关系,为人提供某种视觉参照物,消除环境对人的压抑感。而一件华服的精致与否取决于细节,于是,设计师们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来丰富视觉空间。而这些作品的特点综合起来大致归纳为:情感体验化、艺术的技术化与回归自然化。
所以在环境设施的艺术创作中,设计师首先需要理解环境的特点及其功能,然后合理地运用环境艺术语言,用现代的技术,恰如其分而又不失其本身功能的情况下的展示环境艺术所独具的魅力。
关键词:重规叠矩 乐享生态 叠 重复 累积 累加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环境设施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设计内容,它遍布于我们所有外部空间环境中。环境设施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特定需求,同时其作为一种“城市元素”将直接反映环境空间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造型要素,也是环境艺术的一部分。
公共设施“用”与“美”的结合,形态的创意设计和材质、工艺制造等都是城市环境品质的体现。城市广场中公共设施的品质,也是城市环境品质的体现,他们的造型设计是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部分,应该有整体的规划。
一 设计主题:“叠”文化
水门绿园广场拟规划面积约8600平方米,位于浒山街道,东为南门大街,西为水门路,南为水南路,北为新市街,西面是慈溪市人民大会堂,东面、南面为旧城改造后的中央商务区,北面为农业银行,共同构成了慈溪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绿地原是一传统的街心公园,在各项基础设施上已明显滞后整体的功能,不能顺应整个城市的发展,故拟在此地对绿地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形成现代的休闲、活动、娱乐、文化的广场景观。
本次的广场设计考虑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对广场内部所有的环境设施小品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贝聿铭说道:“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在晋唐时期,慈溪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将两种迥然不同的新旧风格结合在一起展现美感又使其在当地文化底蕴之下不显突兀?这便是本设计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叠”文化在本广场环境设施中的运用
(一)仿古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现代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简洁,去除多余的装饰,摆脱束缚。而中国传统观念也一直有自然朴素美的观念。于是,综合两种相似的含义,便有了“不能繁复,要简单。越是简单的、朴素的、自然的、就越是美的”,这一结论。本设计便将这两种不同风格下的共通之处渗透进了作品之中,尽量让作品外观简洁大方。
接下来便是材料的问题。仿古建筑大多以青砖和木材为主要材质,简洁古朴。看似复杂却干;争利落的木结构更是建筑结构中的经典。而现代主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的运用。本设计旨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将两类材料结合在一起。
广场内的设施小品,采用求“真”、求“逸”、求“幽”的设计手法,运用“现代拼接”的方式,将质朴、古典、更能亲近人的木材与干净利落的现代材料相结合。利用简单的几何外形使之成立得更加理所当然,不显突兀。对于个别建筑小品,外观主要采取仿古建筑的形式,但在结构上摈弃原有复杂的木构,而采用钢化结构,采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在外观上,用单纯的几何形体代替复杂的仿古装饰。这样,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信息,又赋予作品以新的时代气息,也较好地使两种风格材料运用到了一起。
(二)环境设施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环境设施的文化特征最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时代性上。地方文化的独特内涵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筑景观风格、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所构成。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些内涵的综合体,它的创作过程即是对这些内涵的再提炼、再演绎过程。
设计可以将慈溪当地文化历史以人文关怀的形式融入环境设施,渗透进公共空间,使环境设施在具有功能和审美的作用外,更起到指向性的引领作用,从而提升慈溪文化底蕴形象。
研究慈溪当地文化不能发现慈溪是个文化个性鲜明,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慈溪长达7000年的历史,孕育传承了“围垦、移民、青瓷”三大地域文化。而且慈溪人文荟萃,名人大家辈出。故有东汉隐士严子陵、东晋天文学家虞熹、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南宋哲学家黄震、清代文人高士奇,近代有革命先烈马宗汉、教育学家杨贤江、爱国侨商吴锦堂、工笔花乌画家陈之佛、上海滩工商巨子虞洽卿、散文家余秋雨等。
这一些列的背景材料都可以渗透进环境设施的设计之中。本设计考虑采用图腾、景墙、文化长廊等形式展示慈溪各色文化。以图画搭配文字的方式,展示慈溪历代名人事迹或慈溪人民辛勤的历史,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市民观赏起来更加形象,通俗易懂,而且形式较活泼,可以避免沉闷的尴尬。大面积的装点也填补的景观的空白,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丰富。
三 案例具体分析
环境设施的内容广而大,从大空间到小空间、从室内到室外、从个人设施到公共设施,只要有人生存的空间环境里无处不存在环境设施。而在城市广场这样一个大型的公共空间中,环境设施基本应有四类设施。公共系统设施包括:卫生设施、交通设施、休息设施和游乐设施。景观系统设施包括:建筑小品、水景设施、绿化设施和景观雕塑等。安全系统设施包括:管理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最后便是照明系统设施。这么多的设施在设计上一定要有整体的规划,从属于环境整体构架,符合设计的总定位,这样才不会出现形散,眼花缭乱的感觉。以下对本设计个别环境设施案例进行解剖分析。
垃圾桶的设计。针对垃圾桶的设计,除去基本的功能性,我们还希望在其结构处理上有新的创意,不是干篇一律的质感设计,使垃圾桶不再是一个污浊的象征,而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以简洁的倒置立方体作为垃圾箱投口,运用原木的材质,而投口下方的支架则不锈钢架做三点固定的简单支撑。而最为特色的则是垃圾箱的储存区域为裸露状态,垃圾袋悬挂在立方体下部,这样的内胆不但取放方便,而且更加凸显简洁的现代设计风格。
休憩设施的设计。广场内的座椅以立方体为基本形体,运用铸钢与木质材料的结合,造型简洁现代,同时考虑到中国传统意味,在座椅周身表面采用漏窗等形式的传统纹样。
照明设施。广场内主要设置高杆等与地灯两种形式的照明设施。来要创造与整体主题相符气质相吻合的灯具,形式上采集了中国灯笼的元素,对其进行形态重组,将圆形改成正方体,表面采用木质镂空的形式,形成空透灵秀的灯具外形。而支架材料采用亚光不锈钢和合金杆件为主,凸显其现代材料的精美性。
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是为残障人士和老弱病人提供便利和安全的设施,为他们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便利条件。本设计在中心抬升广场的两边都设置了残疾人坡道。按照标准设置的残疾人坡道形式比较枯燥。于是我们在坡道的两边设计了坡状的景墙,景墙上绘制慈溪人民开垦围湖等历史文化图案,这样的方法便可以将人文关怀参透进环境设施的任何一个小角落。
其余的各色设施小品均用类似的设计手法,形式相近,在广场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 结束语
景观艺术不仅是功能性之物或是漂亮衣裳,它既能优化环境又能赋予环境以艺术生命力。现代景观借助于现代技术与艺术,试图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空间关系,为人提供某种视觉参照物,消除环境对人的压抑感。而一件华服的精致与否取决于细节,于是,设计师们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来丰富视觉空间。而这些作品的特点综合起来大致归纳为:情感体验化、艺术的技术化与回归自然化。
所以在环境设施的艺术创作中,设计师首先需要理解环境的特点及其功能,然后合理地运用环境艺术语言,用现代的技术,恰如其分而又不失其本身功能的情况下的展示环境艺术所独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