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彜尊二咏词艺术特色探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c3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芬灿在《纳兰词序》云:“倚声之学,唯国朝为盛。文人才士,磊落间起,词坛月旦,咸推朱、陈二家为最。”这里的“朱”就是指清康熙间词人朱彜尊,他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开山词人,对清词的兴盛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咏”词在朱彜尊词集中占重要位置,兹就其咏史、咏物词的共同艺术特色作一探讨。
  
  一.写景衬情、咏物抒怀、以人喻己的喻衬手法的运用
  
  1.写景衬情:意象蕴意丰富,意境含蓄深沉
  朱彜尊的咏史、咏物词,所选意象都很典型,蕴含着无限的情思。如《卖花声·雨花台》一词,是词人登临南京名胜雨花台,触目伤怀而作。南京本为明朝建都立国之地,昔日此地人潮涌动,歌舞升平,繁华热闹,而此时词人所见,却是一片衰残景象:凋衰的残柳,无力地低垂在秦淮河边;涌动的潮水,拍打着无语的古城,继又寂寞地退回;此地曾为六朝故都,六朝的繁盛一去不返,而今只剩下一片寒瑟的秋草,和空无一人的雨花台。昔日秦淮河畔多的是妓院酒楼,酒旗飘飘,珠歌声声,华灯高照,游人如织。而今呢,酒旗斜挂,早已破烂不堪;歌板散落,满地狼藉一片;游人绝迹,只有渔翁垂钓持竿。昔盛今衰的巨大落差,如何不让人落泪伤怀!而“衰柳”、“潮水”、“空城”、“寒草”、“空坛”等自然物象和零落的歌板、破烂的酒旗、持竿的钓叟等人事物景则是引发词人怀古伤今思绪的客观触媒,也是给读者无限想象的具体景物。这些物象本身皆为衰残之景之物,营造的是一种破败凄凉的氛围,如此场景,怎能不引发深怀易代之感的词人的悲情愁绪呢?
  2.咏物抒怀:看似状物,实则写人
  《长亭怨慢·雁》是一首托意深微的咏物词,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此词“感慨身世,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正因此,《长亭怨慢·雁》中虽字字写雁,描摹秋雁在凉秋南归途中的凄凉行程及在此行程中的动态、静态、情态,而其中意味,明眼人自可明晓,此实则句句写人之遭际与悲情。词的起句:“结多少、悲秋俦侣。”写雁在凉秋时节结伴多少寒鸣之侣,实则喻指自己结识了诸多同怀易代深悲的抗清志士,朱彜尊的家庭在浙江嘉兴为旺族,父辈广交复社人士,清兵南下侵占江南各地时,作者已十七岁,其从祖朱大定在家乡起兵抗清,兵败被俘不屈死。这一家世使朱彜尊在青年时期即怀易代之悲,后于二十八岁时因谋生远走岭南,结交了抗清志士屈大均等。三十岁时北返,曾客游绍兴,与绍兴由魏耕、钱缵曾、祈班孙、朱士稚、陈三岛五人结成的反清团体往来吴越间,交谊甚笃。后魏耕等因与东南沿海武装抗清的郑成功、张煌言等来往频多并向之献策以抗清而被人告发,或诛或放,词人朱彜尊也几及于难,避祸温州,欲走海上,后闻事解,乃远走山西,先后游幕于大同、太原,曾与顾炎武相过从。雁之处于“北风”、“凉波”中,感恨“门孤”、“月冷”,惊怯于“败荷疏雨”间,低飘于“碧天羅暮”中,则是喻指词人及其所结抗清志士虽欲反清复明,无奈反清义举屡屡受创,反清志士屡遭缉戮,生余者也是奔走逃亡,惊怯有余,回天无力的心情。于清秋凉波中思恋温暖的南方的雁,与词人于惊怯奔走间有思恋自己的故乡江南之意自然相通喻衬。由此看来,《长亭怨慢·雁》中所写负荷了深重哀愁的秋雁,与深怀家国之悲、身世之恨的词人何其相似!以雁喻人,雁人为一,何其妙极!
  3.以人喻己,襟怀谁与诉说
  《水龙吟·谒张子房祠》上阕写道:“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算论功三杰,封留万户,都未是、平生意。”在长期的楚汉相争中,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一展雄韬伟略,使汉由弱变强,并最终战胜楚王,成就了千秋帝业。他也在刘邦论功行赏时被与萧何、韩信同列三大功臣之一,并受封为留侯,虽然功名成就,但这却非张良一生为之奋斗的本意:张良家庭世代深受韩国恩典,在韩国被秦攻灭后,他曾聘请大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狙击秦始皇博浪沙(河南原阳南)中”,欲以洗报亡国之恨,不想误中副车,计划破灭。后张良投身项梁军中,仍念念不忘复兴韩国,曾在项梁立楚怀王时,提出同时立韩王后代韩成为王的请求,并获得准许。不料事隔不久,韩成却被项羽杀害,张良报国之愿亦随之最终破灭。词中张良这种英雄失意的幽伤与隐痛,正与词人自己的遭际与心迹相似。朱彜尊的祖上在明代曾做过大学士,深受朝恩,明亡后他与顾炎武、屈大均等参加过抗清复明活动,只是后来清朝统治逐渐稳固,才使他图报故国的愿望无法实现。这种心存故国、思恩图报的缱绻情结,在当时又能与何人诉说?于是词人便借凭吊张良彭成遗庙之际,以人喻己,把古今同一的悲憾表达得妙合无垠。
  
  二.写景状物:动静结合,角度多变
  
  朱彜尊写景状物,常从多角度观察,既写景物的静态,又绘景物的动态。如《卖花声·雨花台》描写兵燹后南京雨花台的凄惨景象时,既看到了衰残的垂柳、寒枯的秋草和静默的雨花台等静景,又写到了来来回回击打空城的秦准河水、飞来飞去的燕子等动景;静景似是无语低泣,动景似是更显此地的孤寂荒寒。自然物象如此,人事变迁更是让人悲怅:昔日人来人往、歌乐飘飞的酒店已是门庭冷落,无人造访,唯有老翁于河边孤单地垂钓,倍显此地荒凉。静景与动景交相辉映,自然与人事自然契合,面对此番情景,如何不勾引起词人的无限家国兴亡的哀愁!又如《长亭怨慢·雁》状写归途中的秋雁,时摹其如参差不齐的筝柱排落于平沙的落地暂憩之形,时摹其如悬针垂露般高飞入云霄的云天直上之状;时摹其憩息于汀渚眷顾江南之情,时摹其惊怯于败荷疏雨间的惊移不定之态。或落或飞,肖其形状;或恋或惊,逼其情态,可谓曲尽物态。又如《水龙吟·谒张子房祠》写张良彭城遗庙的萧条凄凉之状:长满绿幽幽的苔藓的石阶,横卧地上的断裂石碑,幽然空闭的斑驳古墙:静物无言,却是萧条满目。此时若有风,当有涛声阵阵、枫叶声声,来打破这幽寂与单调。涛林有声,却更凄凉在心!
  
  三.或用典,或化用前人诗句,己意自然融铸
  
  朱彜尊泛览群书,学识渊博,故写诗赋词时,常可巧妙化用古人词句。他或正用其意,融铸己心:《卖花声·雨花台》“潮打城还”就自然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中的诗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在让人感受到眼前景象之凄凉的同时,又融入古人的历史苍凉感,诗便倍增其冷。“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则既化用了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诗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既使人想到江山破碎、城空巷冷的家国覆亡之哀愁,又让人感受到物是人非、往事远去的感喟不尽的悲慨,更添人之悲愁。
  或反用其意,表露哀情:《卖花声·雨花台》“衰柳白门湾”,化用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诗句“白门柳花满店香”,李白诗中的白门(指南京,南朝时人称此地都门是“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柳絮飘飞,柳香扑鼻,而朱彜尊眼中的南京柳树则只剩柳枝低垂、叶衰香冷,今昔对比,让人好不伤感!“花雨空坛”,雨花台本因南朝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上天为之感动而降花如雨的传说而得名。想自六朝以来,南京城人烟阜盛,富丽繁华,而今却只落得荒凉破败,萧条冷清,相形之下,悲痛何极!
  或巧妙关合,有所喻指:《长亭怨慢·雁》“紫塞门孤,金河月冷”,化用骆宾王《秋雁》诗“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句,但变骆诗中的“玉塞”为“紫塞”,意指雁门。(据《佩文韵府》引《古今注》:“一云:雁门草皆色紫,故名紫塞”;又鲍照《芜城赋》有“北走紫塞雁门”句)这样,既指《山海经·海内西经》中“雁出其间”的记述,使之与词题“雁”相扣合,又暗指诗人此时往来之地山西(雁门关在山西大同、太原间),意指词中之雁实亦词外之我。金河(陈熙晋《骆临海集注》举“《郡国志》云:云中郡有紫河镇,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意与上同。这样,紫塞金河之雁的“孤”“冷”实喻指客游山西词人的悲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陈、朱才力极富,求之宋名家亦不多觏。”此处“朱”即指朱彝尊。由上述对朱彝尊二咏词艺术特色的探讨,我们可管中窥豹,觑见朱彝尊之与陈维崧并称“朱陈”(或“陈朱”)的才华笔力,略晓其能开清初影响巨大的浙西词派的原因。也许朱词的上述特色,也正是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有“近人慑于陈、朱之名,以为国朝冠冕”此等高度评价的断语的缘故之一吧。
  
  刘吉美,教师,现居山东无棣。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时都有搜肠刮肚之苦,提襟见肘之窘。勉强成文,或言之无物的“客里空”,或胡编乱造的“想当然”,没有具体内容,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害怕作文的心理。如何克服这种心理呢?可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增强写作的信心,变“害怕”为“喜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只要我们敏锐观察生活,真情体验生活,别具一格地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需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尽量少“灌输”,少问,鼓励学生多问,指导学生自学方法,不断强化学生质疑与自学能力。  一、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学的成与败,在于学习者质疑评判了多少,问了多少为什么,而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知识,学生又接受了多少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本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自然的深刻感受,集结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把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个工
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的“暴长”,童年期身心模式被打破,致使身心发展处于重重矛盾之中,而不同的学生其心理和行为表现又不尽相同,很难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从日常小事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应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倾听学生的闲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为班主任,从早到晚和学生打交道,了解学生的信息也多,如果合理地整理这些信息,抓住有用
课改给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知不觉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等趋向,语文课的“本色”开始变得模糊。“本色语文”成为人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的“亮点”。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教学行为”,还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让迷失自我的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
传统小说讲故事、讲道理;现代小说讲意境、讲隐喻。或许我们可以大致这样说。前者让我们聚焦于不平凡的过程、人物性格的成长,获得精神的陶冶;后者则以形式表达上的特别引导我们反思自我生存、生命和境遇,寻求洞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寒露寒》,似乎哪一种都不属于。  这篇小说有跌宕起伏,这次聚会邀约到底目的何在?会对主人公现在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和影响?但当我们看到最后,却全然忘记了前面的疑问与铺垫,就好像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校本研究教学改革逐步落实实施的主力军,是来自一线的教科研团队。校本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是学校发展的羽翼,是优质学校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2011年以来,徐州市第十三中在校本教科研团队建设和学习共同体的打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究,其中“复盘式评课”系列主题教研,成为学校草根的校本教研,带动学科教研团队逐步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在“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备课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很多教师以及学校都十分注重备课这一环节。当前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大,而教育教学也在逐步深入,因此仅仅靠教师个人备课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我们探索一种更好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衍生出来的备课形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的良好途
什么是音乐?我找不到确切的定论,什么是语文?也不能一言以蔽之。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我经常想:音乐,是不是低唱的语文?语文,是不是浅吟的音乐?试想想,一篇文章谱上合适的曲子就可以当歌唱,宋词不就是可以谱曲演唱的吗?一首首优美的曲子给人无尽的遐想和享受,不是也可以演绎成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吗?“歌曲”,去掉“曲”,不就是优美的诗歌吗?于是,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总喜欢有意无意地引进音乐。  1.引进音乐导入新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逐渐变得优秀呢?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的正确体现将是学生学习优秀的关键!  一.接受我们面对的现实  一所学校招进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老师就必须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即使有老师调动到别的学校,你依然要面对该所学校所招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接受他们,言行情绪等都流露出“看不起”他们的倾向,那么学生也不会接受你这个老师,即使你是最优秀的老师,有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顺利让他们接受你——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