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大语文教师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可是好像总感觉越改问题越多、越严重。个中的问题何在?笔者认为,忽视对传统教学的继承,违背汉民族语言之特点,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语文教育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富矿中寻找当代语文教学的新路。因为任何事物的传承与创新,都是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实现的。
一、强调诵读
古代的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开始,就日诵不辍,因此古时有读书“口舌生疮”之说,古人之所以这样强调诵读,固然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更与汉语言的特点有关,由于汉语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的方块字构成的,因此,一方面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实现识字悟义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深切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像汉语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如果不是通过诵读是很难品味出来的。除语音美外,其它诸如词汇美、句式美等,也莫不都需在反复诵读中予以体会。至于诵读还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古人也是早就认识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但在目前,诵读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是一落千丈了。事实上,孩子们学的科目又多又杂,且分到语文这一科目的时间有限,并在浩繁的题海中疲于奔命,哪来的兴致又哪来的时间精力去诵读?更不用说养成诵读的习惯了。面对这种现状,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他们说: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而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诵读便是语文教学上的“返朴归真”,这是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的一项重要措施。语文教学虽然包含的因素很多,但它是一个整体,而要把握这个整体,诵读则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注重练字
众所周知,由于汉文字的特点,中国的书法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朵艺术奇葩,字如其人,古时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首先就是看他写的字,因此注重练字就必然地成为我国文化教育中特有的优良传统。由于过去用来写字的工具仅毛笔一种,不仅携带不便,而且书写费时费事,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
现在,毛笔在书写中地位差不多全为钢笔、中性笔、圆珠笔所替代。诚然,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因为这些笔较之毛笔使用起来省时省事,而且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卫生。但这种进步同时也造成了令人惋惜的后果,那就是注重练字的优良传统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差不多丢光了,这不能不是当今语文教育的失策。
从实用的角度而言,钢笔等硬笔是绝对便利,随着电脑的普及,有时连笔都不要了,但目前毛笔还有用武之地,其一是传统的书法艺术继承需要毛笔(硬笔书法艺术代替不了传统的书法艺术);其二是一些特殊的书写场合要用毛笔;其三是孩子们练习字的结构和布局仍以毛笔为宜。从语文教育来说,至少在小学阶段应训练学生用毛笔写字的能力和习惯,为其书法基础打下坚实的功底,这将是一辈子受用的事。
三、训练属对
所谓属对就是对对子,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特有的训练项目和训练方法。古人练对子,主观上大概是为作诗和写骈体文作服务,而客观上其作用远远超过这个范围,是一个波及面很广的综合性语文基础训练,同时又是操作性很强的一种训练方法。
属对训练首先是语音训练。因为属对要讲平仄,这就得掌握阴阳上去(或平上去入)四声。不熟悉语音,属对就不能做到和谐悦耳。
属对训练也是词汇训练,它是以词为单位的,涉及到词的性质、词的意义、词的类别、词的感情色彩等等。属对讲究炼字(词),力求配对的字(词)必须贴切、得体,所以词汇训练同时也是语感训练。
属对训练更是语法训练,它是严格按照语法结构来组合词语的。
属对训练还是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属对中要经常用到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自不必说。对于概念、比较、分类等逻辑关系,学生也是在属对训练中积累了许多感性经验。
今天的语文教育无须着力培养学生作写古诗的能力,但从“通文理”的角度来考虑,古人的属对训练值得我们借鉴。
四、文史渗透
在古人的观念里,文史是不分家的,一般地,优秀的历史作品往往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字最早就是用来记载历史的,能够传世的典范文章,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历史见解。翻开作为传统教材的《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就不难明白这一点。教材上的文史渗透决定了教学上的文史渗透,如果说“文”是“道”的载体,那么“史”就是“道”的体现,文道统一就是在文史渗透中得以有效实现的。其次,由于古人写史崇尚征实而又讲究春秋笔法和文字简练,因些文史渗透的语文教育对塑造民族性格以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学而时习之
中国的语言文字一向讲究精炼,简约,内容讲究含蓄,隐含信息多,读者很难对有分量的文章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因些适当的点拔不可少。但古人在这方面往往走向极端,旧时的先生不是讲得太少就是根本不讲,或者把讲局限在教会认字上。这样,孩子们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去“习”,当然成了苦差事。但现在,我们常抱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态度,教得太多,讲得太多,而留给他们“习”的地盘太小太窄。所以有人批评当前的语文教育“讲风太盛”,是切中要害的。
一、强调诵读
古代的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开始,就日诵不辍,因此古时有读书“口舌生疮”之说,古人之所以这样强调诵读,固然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更与汉语言的特点有关,由于汉语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的方块字构成的,因此,一方面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实现识字悟义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深切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像汉语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如果不是通过诵读是很难品味出来的。除语音美外,其它诸如词汇美、句式美等,也莫不都需在反复诵读中予以体会。至于诵读还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古人也是早就认识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但在目前,诵读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是一落千丈了。事实上,孩子们学的科目又多又杂,且分到语文这一科目的时间有限,并在浩繁的题海中疲于奔命,哪来的兴致又哪来的时间精力去诵读?更不用说养成诵读的习惯了。面对这种现状,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他们说: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而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诵读便是语文教学上的“返朴归真”,这是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的一项重要措施。语文教学虽然包含的因素很多,但它是一个整体,而要把握这个整体,诵读则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注重练字
众所周知,由于汉文字的特点,中国的书法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朵艺术奇葩,字如其人,古时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首先就是看他写的字,因此注重练字就必然地成为我国文化教育中特有的优良传统。由于过去用来写字的工具仅毛笔一种,不仅携带不便,而且书写费时费事,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
现在,毛笔在书写中地位差不多全为钢笔、中性笔、圆珠笔所替代。诚然,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因为这些笔较之毛笔使用起来省时省事,而且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卫生。但这种进步同时也造成了令人惋惜的后果,那就是注重练字的优良传统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差不多丢光了,这不能不是当今语文教育的失策。
从实用的角度而言,钢笔等硬笔是绝对便利,随着电脑的普及,有时连笔都不要了,但目前毛笔还有用武之地,其一是传统的书法艺术继承需要毛笔(硬笔书法艺术代替不了传统的书法艺术);其二是一些特殊的书写场合要用毛笔;其三是孩子们练习字的结构和布局仍以毛笔为宜。从语文教育来说,至少在小学阶段应训练学生用毛笔写字的能力和习惯,为其书法基础打下坚实的功底,这将是一辈子受用的事。
三、训练属对
所谓属对就是对对子,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特有的训练项目和训练方法。古人练对子,主观上大概是为作诗和写骈体文作服务,而客观上其作用远远超过这个范围,是一个波及面很广的综合性语文基础训练,同时又是操作性很强的一种训练方法。
属对训练首先是语音训练。因为属对要讲平仄,这就得掌握阴阳上去(或平上去入)四声。不熟悉语音,属对就不能做到和谐悦耳。
属对训练也是词汇训练,它是以词为单位的,涉及到词的性质、词的意义、词的类别、词的感情色彩等等。属对讲究炼字(词),力求配对的字(词)必须贴切、得体,所以词汇训练同时也是语感训练。
属对训练更是语法训练,它是严格按照语法结构来组合词语的。
属对训练还是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属对中要经常用到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自不必说。对于概念、比较、分类等逻辑关系,学生也是在属对训练中积累了许多感性经验。
今天的语文教育无须着力培养学生作写古诗的能力,但从“通文理”的角度来考虑,古人的属对训练值得我们借鉴。
四、文史渗透
在古人的观念里,文史是不分家的,一般地,优秀的历史作品往往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字最早就是用来记载历史的,能够传世的典范文章,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历史见解。翻开作为传统教材的《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就不难明白这一点。教材上的文史渗透决定了教学上的文史渗透,如果说“文”是“道”的载体,那么“史”就是“道”的体现,文道统一就是在文史渗透中得以有效实现的。其次,由于古人写史崇尚征实而又讲究春秋笔法和文字简练,因些文史渗透的语文教育对塑造民族性格以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学而时习之
中国的语言文字一向讲究精炼,简约,内容讲究含蓄,隐含信息多,读者很难对有分量的文章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因些适当的点拔不可少。但古人在这方面往往走向极端,旧时的先生不是讲得太少就是根本不讲,或者把讲局限在教会认字上。这样,孩子们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去“习”,当然成了苦差事。但现在,我们常抱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态度,教得太多,讲得太多,而留给他们“习”的地盘太小太窄。所以有人批评当前的语文教育“讲风太盛”,是切中要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