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z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大语文教师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可是好像总感觉越改问题越多、越严重。个中的问题何在?笔者认为,忽视对传统教学的继承,违背汉民族语言之特点,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语文教育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富矿中寻找当代语文教学的新路。因为任何事物的传承与创新,都是在吸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实现的。
  一、强调诵读
  古代的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开始,就日诵不辍,因此古时有读书“口舌生疮”之说,古人之所以这样强调诵读,固然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更与汉语言的特点有关,由于汉语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的方块字构成的,因此,一方面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实现识字悟义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深切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像汉语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如果不是通过诵读是很难品味出来的。除语音美外,其它诸如词汇美、句式美等,也莫不都需在反复诵读中予以体会。至于诵读还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古人也是早就认识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但在目前,诵读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是一落千丈了。事实上,孩子们学的科目又多又杂,且分到语文这一科目的时间有限,并在浩繁的题海中疲于奔命,哪来的兴致又哪来的时间精力去诵读?更不用说养成诵读的习惯了。面对这种现状,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他们说: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而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诵读便是语文教学上的“返朴归真”,这是还语文教学本来面目的一项重要措施。语文教学虽然包含的因素很多,但它是一个整体,而要把握这个整体,诵读则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注重练字
  众所周知,由于汉文字的特点,中国的书法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朵艺术奇葩,字如其人,古时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首先就是看他写的字,因此注重练字就必然地成为我国文化教育中特有的优良传统。由于过去用来写字的工具仅毛笔一种,不仅携带不便,而且书写费时费事,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
  现在,毛笔在书写中地位差不多全为钢笔、中性笔、圆珠笔所替代。诚然,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因为这些笔较之毛笔使用起来省时省事,而且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卫生。但这种进步同时也造成了令人惋惜的后果,那就是注重练字的优良传统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差不多丢光了,这不能不是当今语文教育的失策。
  从实用的角度而言,钢笔等硬笔是绝对便利,随着电脑的普及,有时连笔都不要了,但目前毛笔还有用武之地,其一是传统的书法艺术继承需要毛笔(硬笔书法艺术代替不了传统的书法艺术);其二是一些特殊的书写场合要用毛笔;其三是孩子们练习字的结构和布局仍以毛笔为宜。从语文教育来说,至少在小学阶段应训练学生用毛笔写字的能力和习惯,为其书法基础打下坚实的功底,这将是一辈子受用的事。
  三、训练属对
  所谓属对就是对对子,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特有的训练项目和训练方法。古人练对子,主观上大概是为作诗和写骈体文作服务,而客观上其作用远远超过这个范围,是一个波及面很广的综合性语文基础训练,同时又是操作性很强的一种训练方法。
  属对训练首先是语音训练。因为属对要讲平仄,这就得掌握阴阳上去(或平上去入)四声。不熟悉语音,属对就不能做到和谐悦耳。
  属对训练也是词汇训练,它是以词为单位的,涉及到词的性质、词的意义、词的类别、词的感情色彩等等。属对讲究炼字(词),力求配对的字(词)必须贴切、得体,所以词汇训练同时也是语感训练。
  属对训练更是语法训练,它是严格按照语法结构来组合词语的。
  属对训练还是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属对中要经常用到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自不必说。对于概念、比较、分类等逻辑关系,学生也是在属对训练中积累了许多感性经验。
  今天的语文教育无须着力培养学生作写古诗的能力,但从“通文理”的角度来考虑,古人的属对训练值得我们借鉴。
  四、文史渗透
  在古人的观念里,文史是不分家的,一般地,优秀的历史作品往往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字最早就是用来记载历史的,能够传世的典范文章,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历史见解。翻开作为传统教材的《古文观止》《昭明文选》就不难明白这一点。教材上的文史渗透决定了教学上的文史渗透,如果说“文”是“道”的载体,那么“史”就是“道”的体现,文道统一就是在文史渗透中得以有效实现的。其次,由于古人写史崇尚征实而又讲究春秋笔法和文字简练,因些文史渗透的语文教育对塑造民族性格以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学而时习之
  中国的语言文字一向讲究精炼,简约,内容讲究含蓄,隐含信息多,读者很难对有分量的文章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因些适当的点拔不可少。但古人在这方面往往走向极端,旧时的先生不是讲得太少就是根本不讲,或者把讲局限在教会认字上。这样,孩子们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去“习”,当然成了苦差事。但现在,我们常抱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态度,教得太多,讲得太多,而留给他们“习”的地盘太小太窄。所以有人批评当前的语文教育“讲风太盛”,是切中要害的。
其他文献
好的音乐是优秀的演唱家唱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导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点燃火把的火种,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如何设计好一堂课的导语,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应该具有哪几个特点呢?导语应该如何设计?本文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一、导语的特点  (1)针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以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低头做事,更要抬头看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作为德育管理者,德育之路很多很多,如何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创新、去总结,只要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取得进步,我们就是开路先锋,引路人。在整个德育网络体系当中,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抓好常规工作将是德育管理
期刊
从2002年起,高考加大了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考查力度,由客观判断转变为主观翻译,通过此项,考查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水平。2009年翻译题将增加分值,由9分增到10分,这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压力。为了能很好地完成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先来看看高考文言文翻译中几个常见的错误:  1.不明古义。古义不明,容易犯以今释古的错误。  2.囿于常义。文言词常常是多义的。有些义项,在古代是通常义,而现在则为冷僻义
期刊
第一步:熟读“满分作文”三百篇——摹考生佳作  一、学习文体样式  许多满分作文在结构上都有其优点。尤其是那些眉目清楚、层次清晰、样式清爽的作文,更是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精彩亮丽,中间充实丰富,结尾响亮有力”。  二、积累写作素材  文章的写作素材可以显示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和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例如,高考满分作文《远近焦距》,就选用很多诗句作为文章的素材
期刊
又一届高中新生跨入学校,执教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高一新生语文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听课效率不高,书写不规范,语文基础知识不及时落实,语法知识太差……这其中尤以语法知识薄弱最为突出。语法知识很重要,无论在语文学习中,还是在英语学习中,乃至在学生们以后的生活中,语法知识都紧密的跟随着我们,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由于语法知识薄弱,学生分析不来病句,推敲不来语言运用题中单复句转换等题,在作文中
期刊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是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一句话,也说明了人是有个性差异的。  提起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总是有许多话要说,而且前人也已经点出来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它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
期刊
谜语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宝库,将巧谜佳构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其文化素养,陶冶其品德情操,可谓一举多得。  笔者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尝试着将谜语引进课文,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或设疑激趣,或以情动人,方法不一而足
期刊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鸿门宴》结尾:“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课本上对此没有解释,相应配套的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却解释为:“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薛金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全解也将诛杀解释为“处死”,把诛杀作为一个词语来解释。这些解释显得有些肤浅。下面笔者从几点略陈管见。  我们可以先从当时的形势和刘邦的性格来推测。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二零六年十二月,是项羽在新丰鸿门
期刊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二节选了屈原的《离骚》,教材编者的主要目的可能是想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的确,不朽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折射出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无比崇高的人品人格,在诗人身上闪耀着我们后人应该永远继承和弘扬的伟大精神。  “屈原精神” 绵延了两千多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精神财富,无论何时何地,对我们永远都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期刊
“品德修养”是个严肃而又永恒且常考常新的话题,显性考查的命题有:全国卷I的“彩票代购”、江苏的“拒绝平庸”、江西的“孟子三乐”等文题都比较明显地考查了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认知能力。  还有更多隐性考查的命题,比如北京卷,似乎谈体育竞赛问题,其实就“生丙”的议论:“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即可从“品德修养”立意:“公平与道德缺一不可”或“竞争与诚信”等。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