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个观念,认为党报主要做好党政新闻就可以了。如果要考虑到可读性,那就多做一些社会新闻。至于经济新闻,那是高端新闻,市井百姓看不懂也没有关系。
而事实上是,经济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经济新闻也必须可读。就是在菜市场内,也有大量关注股票、楼市等财经新闻和经济政策变化的读者。以《厦门日报》为例,其自费订阅率高达85%。如果不能让经济新闻“好看”起来,读者就会用“脚”投票,影响报纸的订阅和影响力。
党报长期担当着党、政府、人民“喉舌”的职能,用实践与摸索在众人心目中树立了主流媒体的形象。《厦门日报》等党报在改革中,提出了“都市型党报”的发展策略。在激烈的现代报业竞争中,经济新闻记者也必须牢记这一策略,让报道“及时、权威”,且“亲民、可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党报得到有效传播,有助于党报继续保持主流地位。
让经济新闻有党报的高度。有人说,党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戴着镣铐跳舞”。其实,党报也有很多与生俱来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政经新闻。由于党报的特殊性,记者只要敢于争取和接触,在做好案头工作的基础上,就可以把握采访重大政经新闻和采访重要财经人物的机会。而这也是提升党报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有益努力。
《厦门日报》经贸部记者采访了WTO总干事拉米等一系列重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及一批在厦门投资的跨国公司总裁,如柯达公司前董事长邓凯达、DELL公司董事长迈克·戴尔,以及ABB亚太总裁、林德中国总裁等,不少人物专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像帝国掌门人谢幕》是《厦门日报》的系列跨国公司总裁专访中的一篇。这是关于柯达公司前董事长邓凯达的一篇特写。邓凯达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35年奉献给柯达,也为柯达创造了在中国、在影像行业的辉煌,同时也因为判断失误而让这个百年巨人陷入“转身”困境, 这篇专访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外资投资中国近三十年的历程。
让经济新闻有党报的高度,还在于善于发现和敢于反映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例如,世界航运史上的“霸权”问题,至今依然存在。仅仅一个小小的“铅封费”,就能让中国每年流失几个三峡建设的资金。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厦门日报》第一个报道了中国首次由民间协会自发组织的针对世界航运巨头——马士基的维权抗争行为,并引起了全国性关注。
让经济新闻放软“身段”。在《厦门日报》的一次社区调查中,经贸部的记者走家串户得来的结果是:市民百姓对经济新闻的阅读爱好排名倒数!这给了记者们很大的触动——如果报道不能得到有效阅读,它在传播上的价值等于零。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厦门日报》经贸部的记者放下“身段”,力争达到“三性”。一个是深度性,即要放弃一般性、工作性、动态性的报道内容。要在地方性的报道上力求融入全国性的内容,通过微观透视宏观;而在全国性的报道上,力求融入地方性的内容,通过宏观透视微观。微观的好处就是,百姓感到有“贴近性”。第二个是独特性,要求记者无论是新闻事实还是新闻观点,无论是写作的角度还是写作的高度,都要既做到可替代他人,又不可被他人所替代。第三个是丰富性,即无论是新闻的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要丰富多彩。
让经济新闻“放软身段”,把握深度性、独特性、丰富性三者的高度统一,党报经济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有了根本的保证。近几年来,中国为防止经济过热而不断推出房产新政,银行调息频繁,这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为此,《厦门日报》经贸部的记者推出一系列民生话题新闻,从细微处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的变化。此外,经贸部记者尽量放下外经贸中的枯燥数字和政策概念,用百姓的视角来采写大家能读、爱读的新闻,例如《狗年到,揭秘检疫犬“私生活”》,就是一篇经济新闻领域的社会新闻。
坚持经济新闻的“本土性”策略。毫无疑问,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快捷性、互动性及延伸性,已对传统媒体构成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记者离不开网络。对于跑经济新闻的记者来说,每天上网是必备的“功课”,上网及时掌握政策变化和寻找新闻线索是必备的“功夫”。
在这种情况下,《厦门日报》及时提出要改变新闻的原生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要把战略重点放在打响本地新闻上,即使是网络发现重大新闻线索也必须做本地“落地”。
在厦门,因为有一座厦门大学作为“智库”,还有“9·8”中国投资洽谈会这样的经济新闻富矿,记者挖掘原生态本土经济新闻的资源还是比较多的。
“月圆,人缺。9月23日清晨,萧索的秋风带走了中国“管理会计之父” 余绪缨,却带不走他的桃李芬芳,带不走他的‘余氏风骨’…… 他,是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更是一位有着古典浪漫情怀和学术风骨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女儿和弟子们深情怀念的时候说,他是个纯真的人。”这是《厦门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国“管理会计之父”——余绪缨》。这是经济新闻,也是社会新闻,总而言之,是原生态新闻,见报后得到相当的关注。
进入经济新闻的“策划时代”。就报业发展大局来说,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报人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平面媒体只是单一的角色,只要将稿件处理好即可。后来,提出了“两个轮子驱动”,既要抓办报,又要抓经营。而现在,则应当是“四个轮子”驱动了,即“办报、发行、广告、活动”一个都不能少。而就经济新闻采访和策划来说,我们也处于一个新的媒体时代,讲究策划和包装,需要团结协作。
近年来,除了每年的“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及台交会两项重大经贸活动,《厦门日报》与相关政府部门联手,陆续策划了“中国加入WTO五周年”、“欧盟成立五十周年、“中国制造在厦门”等经济新闻。
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周年为例,它给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到底带来了什么变化,“危”与“机”到底是怎么演变的,这是一项值得财经记者梳理的重要事件。此外,之前我们对欧盟的关注一直集中于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上面,对欧盟的认识并不全面。为此,《厦门日报》选择了一个小角度切入,采访一个在厦门工作的欧洲人,写出了《厦门与欧盟,五十年不解情缘》的整版报道,深度和可读性兼顾,反响良好。
这些策划活动,一方面提升了党报的社会地位、扩大了党报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经贸部记者的活动协调能力。
作者单位 厦门日报社
而事实上是,经济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经济新闻也必须可读。就是在菜市场内,也有大量关注股票、楼市等财经新闻和经济政策变化的读者。以《厦门日报》为例,其自费订阅率高达85%。如果不能让经济新闻“好看”起来,读者就会用“脚”投票,影响报纸的订阅和影响力。
党报长期担当着党、政府、人民“喉舌”的职能,用实践与摸索在众人心目中树立了主流媒体的形象。《厦门日报》等党报在改革中,提出了“都市型党报”的发展策略。在激烈的现代报业竞争中,经济新闻记者也必须牢记这一策略,让报道“及时、权威”,且“亲民、可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党报得到有效传播,有助于党报继续保持主流地位。
让经济新闻有党报的高度。有人说,党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戴着镣铐跳舞”。其实,党报也有很多与生俱来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政经新闻。由于党报的特殊性,记者只要敢于争取和接触,在做好案头工作的基础上,就可以把握采访重大政经新闻和采访重要财经人物的机会。而这也是提升党报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有益努力。
《厦门日报》经贸部记者采访了WTO总干事拉米等一系列重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及一批在厦门投资的跨国公司总裁,如柯达公司前董事长邓凯达、DELL公司董事长迈克·戴尔,以及ABB亚太总裁、林德中国总裁等,不少人物专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像帝国掌门人谢幕》是《厦门日报》的系列跨国公司总裁专访中的一篇。这是关于柯达公司前董事长邓凯达的一篇特写。邓凯达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35年奉献给柯达,也为柯达创造了在中国、在影像行业的辉煌,同时也因为判断失误而让这个百年巨人陷入“转身”困境, 这篇专访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外资投资中国近三十年的历程。
让经济新闻有党报的高度,还在于善于发现和敢于反映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例如,世界航运史上的“霸权”问题,至今依然存在。仅仅一个小小的“铅封费”,就能让中国每年流失几个三峡建设的资金。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厦门日报》第一个报道了中国首次由民间协会自发组织的针对世界航运巨头——马士基的维权抗争行为,并引起了全国性关注。
让经济新闻放软“身段”。在《厦门日报》的一次社区调查中,经贸部的记者走家串户得来的结果是:市民百姓对经济新闻的阅读爱好排名倒数!这给了记者们很大的触动——如果报道不能得到有效阅读,它在传播上的价值等于零。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厦门日报》经贸部的记者放下“身段”,力争达到“三性”。一个是深度性,即要放弃一般性、工作性、动态性的报道内容。要在地方性的报道上力求融入全国性的内容,通过微观透视宏观;而在全国性的报道上,力求融入地方性的内容,通过宏观透视微观。微观的好处就是,百姓感到有“贴近性”。第二个是独特性,要求记者无论是新闻事实还是新闻观点,无论是写作的角度还是写作的高度,都要既做到可替代他人,又不可被他人所替代。第三个是丰富性,即无论是新闻的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要丰富多彩。
让经济新闻“放软身段”,把握深度性、独特性、丰富性三者的高度统一,党报经济新闻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有了根本的保证。近几年来,中国为防止经济过热而不断推出房产新政,银行调息频繁,这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为此,《厦门日报》经贸部的记者推出一系列民生话题新闻,从细微处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的变化。此外,经贸部记者尽量放下外经贸中的枯燥数字和政策概念,用百姓的视角来采写大家能读、爱读的新闻,例如《狗年到,揭秘检疫犬“私生活”》,就是一篇经济新闻领域的社会新闻。
坚持经济新闻的“本土性”策略。毫无疑问,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快捷性、互动性及延伸性,已对传统媒体构成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记者离不开网络。对于跑经济新闻的记者来说,每天上网是必备的“功课”,上网及时掌握政策变化和寻找新闻线索是必备的“功夫”。
在这种情况下,《厦门日报》及时提出要改变新闻的原生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要把战略重点放在打响本地新闻上,即使是网络发现重大新闻线索也必须做本地“落地”。
在厦门,因为有一座厦门大学作为“智库”,还有“9·8”中国投资洽谈会这样的经济新闻富矿,记者挖掘原生态本土经济新闻的资源还是比较多的。
“月圆,人缺。9月23日清晨,萧索的秋风带走了中国“管理会计之父” 余绪缨,却带不走他的桃李芬芳,带不走他的‘余氏风骨’…… 他,是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更是一位有着古典浪漫情怀和学术风骨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女儿和弟子们深情怀念的时候说,他是个纯真的人。”这是《厦门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国“管理会计之父”——余绪缨》。这是经济新闻,也是社会新闻,总而言之,是原生态新闻,见报后得到相当的关注。
进入经济新闻的“策划时代”。就报业发展大局来说,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报人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平面媒体只是单一的角色,只要将稿件处理好即可。后来,提出了“两个轮子驱动”,既要抓办报,又要抓经营。而现在,则应当是“四个轮子”驱动了,即“办报、发行、广告、活动”一个都不能少。而就经济新闻采访和策划来说,我们也处于一个新的媒体时代,讲究策划和包装,需要团结协作。
近年来,除了每年的“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及台交会两项重大经贸活动,《厦门日报》与相关政府部门联手,陆续策划了“中国加入WTO五周年”、“欧盟成立五十周年、“中国制造在厦门”等经济新闻。
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周年为例,它给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到底带来了什么变化,“危”与“机”到底是怎么演变的,这是一项值得财经记者梳理的重要事件。此外,之前我们对欧盟的关注一直集中于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上面,对欧盟的认识并不全面。为此,《厦门日报》选择了一个小角度切入,采访一个在厦门工作的欧洲人,写出了《厦门与欧盟,五十年不解情缘》的整版报道,深度和可读性兼顾,反响良好。
这些策划活动,一方面提升了党报的社会地位、扩大了党报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经贸部记者的活动协调能力。
作者单位 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