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用、无用到无何有之乡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而文身,无所用之。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
  人们通常总是追求那些有用的东西,而逃避那些没有用的东西。庄子一反这种日常的见识,认为无用的东西未必无用,而有用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有用,甚至可能还是有害的。
  这段话大致翻译如下:宋国人到越国去卖帽子,可是越国人剪光头发,身刺花纹,帽子根本就没有用处。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称之为樗。它的木瘤盘结而不合绳墨,它的小枝弯曲而不合规矩。生长在路边,木匠连看都不看。你的言论就好像这棵树,空泛而没有用处,所以大家都不接受。”
  庄子说:“你没有看见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已经够聪明的了。它们静静地隐藏起来,等待着过往的猎物;东窜西跳,逃避着陷阱,然而最终仍免不了落入人类设的机关。牦牛可以说很大了,但是它连个老鼠都抓不住。而今你有大树,担心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寂的乡土,广漠的旷野,在它的旁边清静无为地踱步,逍遥地寝卧其下,不为刀斧所夭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它。没有可用之处,哪里还有什么祸害可言呢。”
  与一般的看法相反,庄子认为,无用的东西或许有大用。因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在一个地方有用,到另一个地方则可能无用;在可用的地方有用,在不可用的地方就无用。有用还是无用,全在自己是否会用。可见,有用与无用并不在事物自身,而在于人们对于事物的运用。你用的地方合适,它就有用;用的不合适,就可能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弄出笑话。并不是事物本身没有用处,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的用处。
  事物本身并没有有用与无用之分,它是否有用,取决于我们会不会用。在这个问题上充分表现出了人的思维或意识的现成性。人总是惯于以现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一旦这样,事物的性质就被固定、被僵化了,从而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可事实一再证明,人们当时以为有用的未必有用,或许还有大害;而以为无用的则未必没有用,甚至可能还有大用。而且,即使那些最有用的东西也有其无用武之地,而那些似乎最没有用的东西也有其所用之处。
  在无用处方有自由。庄子认为,人们认为无用的东西恰好有大用,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正是在这无用之处有着最高的用,即自由。
  相反,恰恰是在有用性中隐藏着危险。野猫和黄鼠狼很聪明,它们以为这种聪明是有用的,周旋于各种危险的境地,但这种聪明却使它们葬身于死地。人也如此,他往往只看见事物有用的一面,而看不到这用处后面的危害,结果适得其反。
  正因为无所可用,才自由自在,才终其天年。人之所争,都是有用之物,有用因而成为一切冲突的根源。于是,有用的东西反而带来了祸害,谁去争夺这样的东西,谁就容易为其所伤,以致丧命。即便是那些在争斗中胜利的人也不自由,他们时时会受到失败一方的威胁。
  无用,是庄子无为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无用才可以无为。从自己这方面讲,由于无用,自己也就没有有为的妄想;从外在方面看,因为无用,人家就不会来找你的麻烦。就像惠子的那棵大树那样,如果它笔直挺拔,恐怕早就被人锯断,做了家具,变成“有用”的东西了。
  因此,只有逃避所谓的“有用”,达到无用之境,才能够避免冲突,逃避伤害;只有取众人认为无用的东西,才能够获得自由,因为这时不会有人与你争夺。那么什么东西是最无用的东西呢?这就是无为。无为,便无所用;无所用,也就无所争;无所争,就无所困苦,无所困苦就自由自在。自由自在,难道不是最有用处的东西吗?有什么样的“用”能够和自由相比呢?
  真正的用处往往是无形的,而那些看得见的用处大多是短暂的,或者是表面上的。随着情况的变化,这样的“用”很可能变得无用,甚至还变得有害。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本来就有用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有用的。
  超越有用和无用的束缚。然而,执着于有用与无用,仍然不能达到彻底的自由,因为在这种状态中,人总要受制于有用与无用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后果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有时是由于有用而受到伤害,有时又因为无用而受伤害;有时无用是有用的,有时有用是无用的。由此看来,有用和无用是没有定准的。
  那么,怎样来超越有用与无用的分别呢?庄子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株大树枝叶茂盛。伐木者只立在旁边观看而不伐。庄子问其原因,他们回答说:“没有用处。”庄子因而得出结论:“这棵树因为没有用而得以终其天年吧。”
  庄子走出了山中,居住在一个相识的人家里。主人高兴,叫儿子杀鹅招待客人。儿子问:“一个能叫,一个不能叫,杀哪个?”主人说:“杀不能叫的那个。”第二天,学生问庄子:“昨天的山木由于无用而得以生存;而主人的鹅却因无用而死。您将站在哪个方面呢?”
  庄子说,他将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但这只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因为,执著于有用与无用之间,仍然是一种固执一端的做法,一个人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奔跑,“故未免乎累”,还没有达到大道的境界,当然难免被拖累,处境被动。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有用与无用的拖累呢?庄子主张,只有超越有用与无用的区分与判断,顺应自然,“与时俱化”,随时应变,才能够摆脱这种拖累。所谓“与时俱化”,就是要顺应自然,不执著于有用与无用的分别,也不追求这种区分,根本不在意荣誉还是诋毁,为龙也可以,为蛇也可以,该进取就进取,该退却就退却。这样,人就不会受到外物的控制,相反可以控制外物,不会受到名利的牵累。
  随顺自然,与时俱化,从理论上来讲,当然是最佳的状态,但实际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其困难在于:我们究竟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呢?从概念上我们当然知道这样做是最理想的境界:人应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可问题在于我们难以知道什么是“应该”。这里的关键是要进行判断,一旦进行判断就不免受到判断者自身局限的限制,这个判断里一定包含着判断者视野上的局限,从而使他的判断难以“与时俱化”,难以知道这个合适的“时机”。
  庄子的本意是要人们不要走极端,而是要居中。普通人总是执著于一端,他的判断总指向有利于自我的方向,但这个所谓的“有利”却未必是有利的,很可能是有害的。其原因在于人们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即所谓当时对“我”有利的方面,但等时过境迁以后却不一定仍然有利。这就需要我们用居中的态度自觉地制约自己,从而超越两级性的判断。
  与时俱化也还是有所牵累,因而不能真正自由,因此必须超越有用与无用的执着,如此,也就去除了束缚心灵的枷锁,进入了庄子所说的无何有之乡,从而达到了自由。在这种非功利状态中,心灵便无所牵挂,一颗无所牵挂的心灵怎么可能不自由呢?
  责任编辑 王海珍
其他文献
王忠禹主任会见英国贸工大臣9月5日,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同志在钓鱼台会见了英国贸工大臣伊恩·兰一行,双方探讨了有关合作培训问题。双方首先肯定了中英开展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
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一九九六年第一季度产品质量抽查结果本刊记者刘嘉呈近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了1996年第1季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第1季度国家监督抽查了1475家企业生产、经销
’97第八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将于今年5月2日至5月5日在上海世界贸易商城举行。上海是一座美丽的世界著名大都市。我们已连续四年在上海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国际自行车展,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历史名城开封市实施“文化+”战略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吉炳伟表示,在河南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过程中,开封要
这里的“市场”,不是市场经济所指的大市场,而是近年来各地大力投资、竞相修建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及其它小市场。市场“空壳”,是说有些市场虽然有牌子、有房子、有“地盘”
国家经贸委将开展1996年全国经贸委系统调查研究成果评选活动为加强全国经贸委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推动调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领导决策与指导工作服务,为企业深化改
摘要 尼采认为生命就是权力意志,而孩子这一意象表现了自由意志,是认识主体自身,进而肯定生命。孩子陶醉于游戏,作为超越的象征,孩子要不断地去完善自我。尼采努力求取创造,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他通过孩子来肯定人生,肯定生命,以此表现权力意志的体现和具体行动,使孩子陶醉于游戏的审美化人生。这对超人的超越,是孩子意象所具有的,是权力意志肯定生命的热烈颂赞。  关键词:自由意志 审美化人生 尼采 权力意志  中
国家经贸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经贸法制工作的若干意见》本刊讯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经贸法制工作,国家经贸委最
江西省经贸委“二五”普法见成效涂冬莲江西省经贸委坚持"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经济"的工作方针,顺利完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的"二五"普法工作,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