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下,将思维导图这一行之有效的笔记方式和思维方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既是增强小学数学系统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又是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促使学生感受数学之趣进而激发学生数学求知热情的内在要求。为此,有必要找准思维导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契合点,并采取科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30-01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又名心智图,是一种从一个中心点出发进行发散性思考的有效方式[1]。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师改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联想和调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应用思维导图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技术,充分利用了图形和联想这两种方式来帮助使用者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思考过程。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因而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一个具体的数学概念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然后从这个数学概念出发,以思维导图的分支将关于这一数学概念的数学知识都整合起来,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理解同一个概念,从而达到先化整为零逐一突破、再化零为整深入理解的教学目的。在完成某一章节或某一阶段数学教学后,教师还可以将各个数学概念的思维导图整合成一张总的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关于本章节或本阶段所学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教师在开展复习课时,也可以先画出中心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各个分支上的内容,这样不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联想起与中心点上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加深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三角形”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方式”“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作为五个一级分支,表示与“三角形”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再对每一个一级分支进行延伸,比如由“三角形的特性”这个一级分支就可以延伸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至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四条二级分支。之后教师还可以以“基本图形”为中心点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与长方形、正方形等整合起来,在这张总的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应用思维导图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外,小学数学教学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综合数学应用能力,即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具体数学问题并得出相应解决方案的能力。应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解题思路,进而提高综合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题目的题设作为思维导图中心点,将“已知条件”、“解决这道题需使用的数学公式”、“求解题设需找出的数量关系”分别作为一级分支,然后再结合具体题目的具体内容,找出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以此帮助学生对于题目的整体结构有更好的把握,同时将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题目设问、不忽略题目中已知条件的良好解题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对于“小红比小明多35颗糖果,在小红和小明各拿出17颗糖果分给小志后,小红所拥有的糖果数是小明所拥有糖果数的2倍,请问小红和小明原来各有多少颗糖果?”这道题目,教师就可以将“小红和小明原来各有多少颗糖果?”这一题设作为思维导图中心点,然后在“已知条件”这个一级分支下增加两个二级分支,分别表示题目中的2个已知条件“小红原来比小明多35颗糖果”“小红和小明都拿出17颗糖果后,小红现有的糖果数是小明的2倍”,在“求解题设需找出的数量关系”在一级分支下增加一个二级分支,表示“小红、小明原有的糖果数=小红、小明现有糖果数+17”这一数量关系,然后完成求解:由于小红现有糖果数是小明现有糖果数的2倍,因此可以将小明现有糖果数看作单位“1”,将小红现有糖果数看作“2”,由于小红原有糖果数就比小明多35颗,因此两人各拿出17颗糖果后,小红仍比小明多35颗糖果,35颗糖果就是“1份”的数量,即小明现有糖果数为35颗,小红现有糖果数为35×2=70(颗),套用思维导图分析过程中得出的数量关系,小明原有糖果数即35+17=52(颗),小红原有糖果数即70+17=87(颗)。
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为此,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思维导图的中心点,并注重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发散思考能力,从而最大化实现思维导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琴.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7).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130-01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又名心智图,是一种从一个中心点出发进行发散性思考的有效方式[1]。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师改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联想和调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应用思维导图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技术,充分利用了图形和联想这两种方式来帮助使用者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思考过程。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因而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一个具体的数学概念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然后从这个数学概念出发,以思维导图的分支将关于这一数学概念的数学知识都整合起来,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理解同一个概念,从而达到先化整为零逐一突破、再化零为整深入理解的教学目的。在完成某一章节或某一阶段数学教学后,教师还可以将各个数学概念的思维导图整合成一张总的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关于本章节或本阶段所学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教师在开展复习课时,也可以先画出中心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各个分支上的内容,这样不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联想起与中心点上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加深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三角形”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方式”“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作为五个一级分支,表示与“三角形”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再对每一个一级分支进行延伸,比如由“三角形的特性”这个一级分支就可以延伸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至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四条二级分支。之后教师还可以以“基本图形”为中心点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与长方形、正方形等整合起来,在这张总的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应用思维导图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外,小学数学教学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综合数学应用能力,即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具体数学问题并得出相应解决方案的能力。应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解题思路,进而提高综合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题目的题设作为思维导图中心点,将“已知条件”、“解决这道题需使用的数学公式”、“求解题设需找出的数量关系”分别作为一级分支,然后再结合具体题目的具体内容,找出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以此帮助学生对于题目的整体结构有更好的把握,同时将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题目设问、不忽略题目中已知条件的良好解题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对于“小红比小明多35颗糖果,在小红和小明各拿出17颗糖果分给小志后,小红所拥有的糖果数是小明所拥有糖果数的2倍,请问小红和小明原来各有多少颗糖果?”这道题目,教师就可以将“小红和小明原来各有多少颗糖果?”这一题设作为思维导图中心点,然后在“已知条件”这个一级分支下增加两个二级分支,分别表示题目中的2个已知条件“小红原来比小明多35颗糖果”“小红和小明都拿出17颗糖果后,小红现有的糖果数是小明的2倍”,在“求解题设需找出的数量关系”在一级分支下增加一个二级分支,表示“小红、小明原有的糖果数=小红、小明现有糖果数+17”这一数量关系,然后完成求解:由于小红现有糖果数是小明现有糖果数的2倍,因此可以将小明现有糖果数看作单位“1”,将小红现有糖果数看作“2”,由于小红原有糖果数就比小明多35颗,因此两人各拿出17颗糖果后,小红仍比小明多35颗糖果,35颗糖果就是“1份”的数量,即小明现有糖果数为35颗,小红现有糖果数为35×2=70(颗),套用思维导图分析过程中得出的数量关系,小明原有糖果数即35+17=52(颗),小红原有糖果数即70+17=87(颗)。
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为此,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思维导图的中心点,并注重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发散思考能力,从而最大化实现思维导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琴.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