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在振兴东北进程中的角色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a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官方媒体代表《人民日报》自2003年来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报道的内容和文本分析,考察它在有关东北经济报道中所建构的东北地区经济形象。主要发现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报道总体数量逐渐减少;报道侧重于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议题;经济发展是有关东北老工业基地报道的重中之重;报道态度总体上呈现中立积极的立场。通过分析官方媒体及其他大众媒介的相关报道,探讨新闻媒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的角色和影响。
  关键词:人民日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众媒介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073-02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大众媒介强大的生产力有时会将真实世界隔离出大众视野,网络信息与新闻报道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某时某地的多面相。东北地区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悖论的地域,曾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今却饱受经济颓靡的折磨。2003年8月3日,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方略。经过十余年发展,东北地区的经济状况在全国仍处于落后的位置。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座谈会,针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意见和建议,对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1]” 2016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文章称:“东北和一些资源型省份的经济依然比较困难,有外电称为两个世界。[2]”相对于政府话语的委婉表达,经济学者所使用的词汇要凶狠得多:断崖式下跌、全面衰退。2016年,辽宁省为全国唯一经济增速负增长地区,只有-2.5%。2017年的第一季度,东北三省的GDP增长速度仍然位列全国倒数五名之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未来是否可以实现尚不可知,但是通过大众媒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报道,我们可以从舆论关注的角度管窥其发展情况。
  二、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
  1.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中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的报道进行定量研究。由于在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并于同年10月下发该意见,因此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为自2003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所有涉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民日报》文章。以文章内容中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条件在“人民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样本510篇,其中有效样本为466篇。其中,标题中包含“振兴”且同时包含“东北”或“老工业基地”的样本为65篇。针对一个分析单位(即一篇正文包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报道),本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对报道进行分析:一是报道的外在信息,如报道的发布时间、报道的标题及体裁、报道的信息来源等;二是报道的具体内容,涉及到报道的主题及报道立场等。
  2.数据统计与分析
  (1)报道数量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报道数量进行分析,其在近13年内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2003年10月~2004年9月是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报道最多的一年,主要因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10月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当年的报道由于包含方针政策的普及和实施情况,因此涉及到该专题的报道较多。在之后的十余年(以当年10月至次年9月为一个时间单位),报道数量逐年下降。近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方略虽时常被重提,但其在官方媒体中的报道数量并未有明显增加,反映出官方媒体对此事件的重视度持续降低。
  (2)报道体裁分析
  从文章的种类(报道体裁)来看,大多数有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报道侧重于告知新闻信息,约占78%。社论、特写和深度报道分别约占6%、7%、7%,即深入分析的体裁只占20%,此外还有约2%的报道为图片新闻。由此可见,《人民日报》中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报道侧重于信息事实及政策的传递,而对于东北是否得到发展、发展的情况如何及其背后的原因、影响等关注甚少。
  (3)报道主题分析
  从报道的内容上看,《人民日报》中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报道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题: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科技文化、资源环境等。在各议题的报道数量上,有关经济的议题最多,约占报道总数的37%;政治方面的报道约占28%,排在第二位;社会民生的报道约占16%,排在第三位。此外,有关科技与文化的报道约占13%,有关资源与环境的报道约占5%,另有不足1%的军事主题报道。从媒体关注的领域来看,经济、政治、社会民生是该主题报道中的重中之重,究其原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是我国国家策略的重要部分,国家重点扶持东北的经济发展导致其经济方面报道数量较多。
  (4)信息來源分布
  《人民日报》中有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报道主要信息来源包括: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的采访(约53%);来自新华社的消息(约25%);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论述(约18%)。其他信息来源包括政府部门的公告(3%)以及来自其他地方媒体的转载(1%)。此外,《人民日报》在对东北振兴进行报到时,总体呈现出中立为主、正面肯定的态度。这一方面与此类报道侧重信息事实传递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政府对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态度有关。
  三、讨论与结论
  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初期,新闻界曾针对新闻传播之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这一论题展开过讨论,相关专家学者从媒体所能创造的舆论环境、经济发展对地方媒体的影响、新闻媒介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责任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3]。其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在主题为《新闻媒体在东北振兴中的责任》的发言中指出,媒体对于东北落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进程中,新闻媒体要振奋精神,要担负起社会守望者的责任。实观东北经济现状,结合官方媒体对东北经济报道的重视程度,可见新闻媒介在振兴东北经济方面并不如十几年前所设想那样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相反,唱衰东北经济、分析东北经济颓靡原因的深度报道屡见于媒介。如2016年3月23日网易新闻的评论频道推出的专题报道《救1万个国企也救不了东北经济》[4],该文回溯到20世纪初作为殖民地的东北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共和国长子”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及边缘革命时期的几次变化,探讨东北恶劣的经济发展环境,该文针对东北经济发展史的叙述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再如人民网财经频道的评论文章《一个游子对东北的反思:振兴东北先震东北人》[5]从东北的人际关系及东北人个性等方面讨论东北经济难以振兴的主观原因,该文对于东北地区人民性格的分析有失公允却收获了大量的网民支持。该评论文章所属人民网经济专题《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已近十年未更新新闻,在2003年、2004年的高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浪潮后,仅2007年更新短讯两篇,从此再无“雄风”可振。
  综合分析《人民日报》与其他大众媒体中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报道,基本可以看出,官方媒体始终坚持“帮助”东北进行工业振兴,并对东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鲜见对于东北经济负增长的负面评论。地方媒体及专家学者则倾向于直指东北经济颓靡现状,分析其经济发展再难起势的原因,但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大众媒介显然不能成为左右大众认知的唯一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普通大众对于事物的判断标准。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代表着主流意见和政府态度,其中的报道会影响大众对东北经济实际状况的认知。《人民日报》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报道数量逐年减少,并少见深度分析,多简讯报道和政策传达,使大众对东北实际的经济状况不能有客观的认知,也降低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民众和建设者们的发展热情。因此,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情况进行报道时,应该注意反映东北经济的真实情况,避免照搬政策性文件,避免在未经过量化分析的情况下主观臆断该地人事物状况,并应为大众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再现该地的真实风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19/c_1115970683.htm.
  [2] 龚雯,许志峰,吴秋余.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N].人民日报,2016-05-09(2).
  [3] 经济要振兴 媒介要先行——《新闻传播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J].新闻传播,2004(9):10.
  [4] 网易.救1万个国企也救不了东北经济[EB/OL].http://view. 163.com/16/0323/18/BIS6A704000159OQ.html.
  [5] 人民网.一个游子对东北的反思:振兴东北先震东北人[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45/2101374.html.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编者按: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主持经验的老牌主持人,他始终恪守着一名传媒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其主持成熟、稳重而又不失活泼风趣,有着阳光般的微笑和温和的神态,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盛宴。谈吐优雅,沉着冷静,幽默风趣,活泼搞笑……这是观众对他的评价。不同的节目主持带给观众是别样的精彩和不一样的画风,独特的主持风格成为了他的一张名片,也因此获得了更多观众的一致肯定。他有明确的价值和目标追求,
期刊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王思北)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26日分组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网络安全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引发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关注与热议。  报告提出,网络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网络安全法是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一部新制定的法律实施不满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微信公众号在不同程度上建构着用户文化生活的新情境。在这个情境中,由专业心理学家创立的心理学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异军突起,主要以一个传播者的姿态,向受众科普心理学知识,引导受众认识自己认知世界,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本文将心理学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作为案例,对该公众号自2016年1月到2017年4月发布的文章进行梳理,选取其中阅读量为1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消费了社会诚信资源,导致信任危机,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专业碰瓷”的刻板印象。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
期刊
摘 要:新媒体及其传播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公民新闻”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却对新闻伦理问题产生了威胁,在新闻专业主义和自由多元之间产生了较量。以里约奥运热点事件为例,从“公民记者”在里约奥运会中的表现,参与的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论述了“公民记者”在重视新闻伦理的基础上,做好新闻生产与传播,从而促进新闻舆论环境的良好发展。
期刊
摘 要:网络舆论衍生于互联网,网络舆论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其产生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本文以“4·1”沪县太伏中学事件为例,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传播这一角度来研究,并探讨从传播主体、意见领袖、传播媒介、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来促进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非理性;传播;沪县太伏中学事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038-02
期刊
摘 要:“校园欺凌”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因其普遍存在于校园,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大多涉及未成年人,话题极具敏感性。因而媒体报道的内容、角度和方式至关重要。本文选取2006至2016年《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关于“校园欺凌”的报道,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总结其报道特征,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校园欺凌;南方都市报;新京报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 要:全媒体时代,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边缘化的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其陷入“全民化”的陷阱。并且诗歌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良莠不齐,以娱乐与吸引受众消费的诗歌作品更是屡见不鲜。本文以“为你读诗”的微信公众号为例,揭露和批判其存在的商业化、娱乐化与庸俗化现象。以此警醒社交网络中参与诗歌互动的用户,促使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好实现
期刊
摘 要:自媒体是指通过信息手段向不同人群传递媒介信息。为广大受众搭建发表言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话题或者设置议题。因为自媒体本身所具有开放性、自主化、平民化、私人性、交互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人都能在手机终端上成为自媒体的传播者。其中,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通过智能手机使用自媒体已经成为了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本研究主要选取了宁夏银川市的四所高职院校,
期刊
摘 要:运用媒介框架理论,通过对《新疆日报》2017年两会期间的特刊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描绘出本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图景。研究发现,其“两会”报道侧重与新疆有关的议题,多以平民化视角,呈现出一幅民生的报道图景,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主流纸媒对重大政治事件的传播效果,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信息的传播。  关键词:媒介框架理论;“两会”;新疆日报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