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初中语文;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5—0096—01
一、让课堂充满悬念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一些学生受环境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上很多家长在外打工,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的觉得读书无用,使许多农村孩子阅读不广,知识面狭窄,语文词语匮乏。许多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特别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是少有。大多留守学生懒惰成性,不喜欢动脑动手和动口。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带有明显的不满情绪,对作业要么互相照抄,要么偷工减料。再加上心理因素不过硬,有的自暴自弃,有的郁郁寡欢。再加上个别教师听之任之,课堂上不变革,按多年的老一套进行教学,照本宣科,方法呆板。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学生越学越厌学,更别谈什么兴趣了。因此,首先要使课堂有趣,充满悬念。
二、必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也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民俗性,这些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情感读物,把握情感因素,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激励,也必然会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的养成大有裨益。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挖掘并展示出课文所表现的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精神美、心灵美,就可以用它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如屈原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气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初读课文时,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无法体味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例如学习散文《泪珠与珍珠》时,我设计一个富有诱导性和激励性的开场白: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大家很熟悉吧!影片唯美的风格、伤感而复杂的人物关系给看过电视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个类似的美丽吧!
三、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要重视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的语文知识,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基础性的,所以,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予以重视是我们的份内之事,而且还要把分散在每一课的知识点放在单元知识的背景中来突显,我们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紧密结合,这样建构的知识就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石缝间的生命》,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这就需要我们将初中时学过的《白杨礼赞》略加回忆,让学生复习一下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鉴赏新课文。还有,引导学生鉴赏王昌龄的绝句《出塞》,要学生讨论“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所用的互文修辞手法的创新价值,就必须先使学生掌握互文的有关知识,形成相关的认知结构。
四、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教与学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应改变传统的听话就是好学生、教师的话就是真理的观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是教师的退隐,反而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5—0096—01
一、让课堂充满悬念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一些学生受环境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上很多家长在外打工,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的觉得读书无用,使许多农村孩子阅读不广,知识面狭窄,语文词语匮乏。许多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特别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是少有。大多留守学生懒惰成性,不喜欢动脑动手和动口。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带有明显的不满情绪,对作业要么互相照抄,要么偷工减料。再加上心理因素不过硬,有的自暴自弃,有的郁郁寡欢。再加上个别教师听之任之,课堂上不变革,按多年的老一套进行教学,照本宣科,方法呆板。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学生越学越厌学,更别谈什么兴趣了。因此,首先要使课堂有趣,充满悬念。
二、必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也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民俗性,这些都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情感读物,把握情感因素,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激励,也必然会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的养成大有裨益。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挖掘并展示出课文所表现的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精神美、心灵美,就可以用它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感情。如屈原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气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初读课文时,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无法体味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例如学习散文《泪珠与珍珠》时,我设计一个富有诱导性和激励性的开场白: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大家很熟悉吧!影片唯美的风格、伤感而复杂的人物关系给看过电视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个类似的美丽吧!
三、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要重视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的语文知识,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基础性的,所以,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予以重视是我们的份内之事,而且还要把分散在每一课的知识点放在单元知识的背景中来突显,我们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紧密结合,这样建构的知识就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石缝间的生命》,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这就需要我们将初中时学过的《白杨礼赞》略加回忆,让学生复习一下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鉴赏新课文。还有,引导学生鉴赏王昌龄的绝句《出塞》,要学生讨论“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所用的互文修辞手法的创新价值,就必须先使学生掌握互文的有关知识,形成相关的认知结构。
四、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师生教与学关系上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应改变传统的听话就是好学生、教师的话就是真理的观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是教师的退隐,反而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