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观电影《雪人奇缘》的文化景观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full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一种新的电影范式——景观电影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雪人奇缘》作为一部上新的景观电影,同时具有好莱坞风格与中国氛围,是資本全球化及文化全球化的结果。影片既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中国当代城市的现代风貌及市井风情,随着场景的转换也展示了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这些中国“景观”,是中国文化日益走向世界的体现,在《雪人奇缘》中具体体现为传统的“归家文化”及不屈不挠、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雪人奇缘》 景观电影 文化景观 家文化 中国精神
  2019年国庆期间上映的景观电影《雪人奇缘》是一部中美合拍片,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讲述有关中国自然、社会、文化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故事,以其独特的视角来欣赏中国的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观,并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反响极大。从话语/图像二分理论来说,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景观电影。“所谓‘景观电影’,亦称‘奇观电影’,是通过画面的组接来传递具有视觉吸引力和快感的影像,强化视觉效果的冲击力。”景观电影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独树一帜,逐渐成为当代电影的“主要因素”和“牵引者”。《雪人奇缘》随着旅途展开而呈现的一系列中国城市和自然景观美轮美奂,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影片在中国元素的呈现方面具有转型意义,如果说以往中美合拍片是穿着中国元素的大衣在讲本国故事,那么《雪人奇缘》便是套着美国外壳推广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转型。因为它是一部新电影,目前学术界尚无研究。笔者将通过分析影片中呈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探讨《雪人奇缘》对中国元素、中国传统家文化以及传统精神的呈现。
  一、景观电影中的“文化景观”
  周宪在《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中谈到,“当今的景观电影是从话语模式向图像中心模式、从时间模式向空间模式、从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图像与叙事二者关系的完全剥离。景观是内在的叙事,两者不能形成二元对立的关系。景观叙事是在符号学和电影叙事学兴起后才被提出来的,又称图像叙事,“景观”“符号”以及“图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三者可互相解读。《雪人奇缘》中的景观文化是通过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传统文化符号展现出来的,中西方编剧在二度编码时将深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属性蕴涵其中。
  影片完成了从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到以珠穆朗玛峰为景观代表的自然空间的转变,一路上的祖国风光自然转换衔接,激发了西方观赏者的丰富想象,唤醒了中国观赏者的美好记忆。从“自然风景”到“如画风景”是一个“文化赋值”过程,是把空旷之地变成文化恒产的命名过程,影片选取黄山、千岛湖、乐山大佛等景观作为线路背景,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意义。其画面逼真动人,当你置身于繁华的城市中,跟随小艺的生活可以感受具有现代化和地域化的中国特色;当你置身于金色的油菜花田、辽阔的戈壁沙漠或神秘的珠穆朗玛峰,美丽风景总能瞬间抓住眼球。总之,这场浓墨重彩的冒险旅程,目的都是为了连接起中国的风景名胜,让全球观众了解并关注中国,从而献上一份美轮美奂的礼物。文化景观往往与文化符号密不可分,它不仅具有功能性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的符号内涵意义。景观文化中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气质是由文化景观所承载的,文化景观体现了深厚绵长的景观文化性。由于其人文因素的存在,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表层元素中的中国文化
  恩斯特·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始终参与创造符号的过程,每当创造出一个新的符号,人便会获得满足感,最终获得自由并实现自我价值。在符号中,既有感官物质,也有精神意义,二者不可分割。在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它们都是符号功能最集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常常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将其运用并诠释到现代电影艺术中,不仅可以满足国人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会在精神层面上找到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内很多电影已将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实践运用,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传统文化符号呈现出新的特点及意义,符号内涵也有了新的解读。《雪人奇缘》作为一部景观电影,影片有着极致的视听语言,从台词风格到故事情节,细节之处都可以见到浓浓的中国风,实现了视觉符号和意义的完美结合。
  (一)动画形象符号
  影片中亲切并符合中国文化色彩的动画形象符号主人公大毛,虽然软萌淘气像西方毛绒怪,但是自始至终都在追寻自己的家——珠穆朗玛峰,一个在中国常年覆盖冰雪的美丽世界。雪人大毛如同自己的家一样高大神秘但又稚嫩温柔,有着厚重的历史感。
  (二)生活习惯符号
  影片中熟悉有特色的民族习惯融合了浓郁的中国文化,人物的日常生活习惯符号如奶奶做的肉包子、街上的陕西特色凉皮、筷子样式的餐具、门上的倒福字、显眼的补习班、热闹的农村集市等中国文化符号,这些既客观存在,又象征着中国社会传统悠久的民族文化和飞速发展的时代特色。
  (三)艺术形式符号
  影片中特有的艺术形式也包含着中国色彩,如中国式的风景建筑、中国的音乐、绘画、家具摆设等。最吸引人的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一路美景,秀美的千岛湖、瑰丽的黄山、雄伟的乐山大佛、鲜亮的油菜花田以及冰雪覆盖的珠穆朗玛峰,这些风景符号不只是纯粹的物理现象,更有着深厚的文化现象,展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底蕴深厚,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再如徽派建筑风格浓郁的古镇和高楼林立的都市,这些具有人文属性的文化景观展现了中国小城镇和现代化的发展。
  (四)中国语言符号
  影片中生动的中国语言符号包孕着民族风味。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体现,《雪人奇缘》中文版配音可能带有些许中国式的塑料英语,但演员性格与人物角色高度契合,导演卡尔顿在英文版的街头加入了叫卖声和普通话,用准确的中国化语言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比如,奶奶和妈妈的发音都采用“nainai”“mama”,中国化的语言符号折射出了中国式家庭文化色彩。   影片中独特的中国景观文化正是由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和文化景观展现出来的,《雪人奇缘》的成功实践,为未来中国甚至全球景观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三、深层思想中的中国文化
  符号传播的过程是先从意义到符号,再由符号到意义的二次转换,这是一个编码和解码同时共存的系统。将意义象征附着在符号中的过程即是编码,再由感官体验对符号意义进行挖掘和解读的过程即是解码。目前火热的景观电影并不是视觉符号与意义的完全割裂,而是借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和快感享受的图像符号,让观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电影背后所包孕的文化内涵。《雪人奇缘》并不是简单的图像陈列,而是由制作团队将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编码成电影符号,再由观众通过各种感官进行感受,解码出具有中国色彩的象征意义。
  麻争旗在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中对“翻译二度编码论”做出了解释,翻译用来编码的意义最先由甲进行一次编码,再从甲所传递出来的符号中解码出新的意义。《雪人奇缘》在文化全球化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将中国文化翻译给世界,这种文化符号的二度编码会导致两个或多个文化元素的融合平衡从而产生文化意义,但前提是需要尊重被编码对象的本民族文化。当然,文化生产者即《雪人奇缘》团队为进一步打开全球市场并得到受众的认可,对中国民族传奇元素和中国景观进行二度编码并使之全球化的过程尊重并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影片最开始便以上海一处拥挤嘈杂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市井街道开场,马路两旁林立的屋市、拥挤的车流、往来的行人、热情的摊贩,即便是外国导演的作品,观众也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中国味儿。一些细节上的设计也足见导演匠心,街边的商贩汇集了新疆烤串、陕西凉皮等中国各地的特色,使观众能感受到都市风情与地方特色的融合;二维码支付方式、手机自拍、朋友圈点赞等当代中国市民的生活狀态也在影片中“写实”般地呈现。无论是中国景观还是中国人,抑或是中国式的文化与情感,都成功传递给观众们,即使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肤色。
  (一)“家文化”符号
  美国有自由至上精神,英国有绅士礼仪文化,日本有武士道精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当然,“家”在中国人心中始终有着不可磨灭额的印记,“家文化”更是作为一种精神符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强烈的生活最终幻想和归属感。真正环绕在普通大众周围的家文化具有独特而强大的民族特色,以其包容亲和、自由开放的姿态使中国文化具备巨大兼容性。影片中的“家”文化景观突出,雪人大毛离家越近魔法越强,隐喻着“家”对中国人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说小艺与扎拉博士之间的交际是现代都市人际关系网的一种体现,小艺一家人彼此的体谅与爱则代表了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与现代都市人情的陌生化相比,家人间的爱与温暖更牵动观众的心。
  《雪人奇缘》运用“家文化”符号,细腻刻画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式家庭,同时讲述了小艺送雪人回家和自己回归家庭的故事。影片为我们呈现的是两条归家旅途,表面看是小艺和鹏鹏、阿俊用善良和坚持将小雪怪送回了自己的家——珠穆朗玛峰,其实更重要的是雪人用自己的魔法帮助小艺完成父亲心愿最终获得成长回归亲情。父亲的去世、母亲和奶奶唠叨式的过度关心使小艺封闭自己,用忙碌打工来掩藏自己的情绪。妈妈和奶奶的表现是典型的中式家庭含蓄表达爱意的方式,小艺同样如此。妈妈的呵护、爸爸的小提琴,还有奶奶的包子,以一个又一个“家”符号传播中国文化,打动世界观众。虽然影片用冒险故事将中国式的家文化进行二度编码,但亲切包容的“东方式”家文化景观依然闪烁着中国文化的魅力,以极其温柔的方式唤起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共鸣感。
  (二)“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雪人奇缘》的主人公小艺和同伴在帮助雪人大毛回家的冒险旅途中处处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小艺从决定帮助雪人回家的那一刻就抱定永不放弃的信念,鹏鹏和阿俊在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真正成长的同时也与小艺互相协助,共同与邪恶的扎拉博士一行人做斗争。一路上的反派追击和艰难处境,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珠穆朗玛峰以及沿途的风景,这些特有的文化景观在这部景观电影中蕴含着团队合作共渡难关、充满“爱”的友情和不放弃的精神。
  影片最具特色的“鲤鱼”符号代表着中国式跃进的景观文化,象征了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小艺妈妈说过“鲤鱼是不屈不挠的象征,无论前路有多艰辛,它们永远不会放弃”。小艺看到逆流而上、坚持踏上回家之路的鲤鱼后想到了自己护送大毛回家的使命,和伙伴们坚定奔向前方。影片最后又以奇幻的想象力将“鲤鱼”这一独特的景观符号延伸,用雪做的鲤鱼护送他们奔向珠穆朗玛峰,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团结友爱的精神。在影片中同样象征自强不息意义的精神符号还有一种花,小艺用大毛修好的小提琴拉出美妙的音乐,使乐山大佛周围开满美丽的白花。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耐寒物种,学名叫“深山含笑”,也称为光叶白兰,在四川成都建有专门的基地,甚是壮观。这种花矜持含蓄、美丽庄重、纯洁高尚、坚强向上,生长快、材质好、适应强,冬季不凋。深山含笑开在小艺与伙伴护送大毛回家的途中,这一美丽的精神符号同样象征了他们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品格。
  结语
  《雪人奇缘》在全球四十六个国家和地区接连上映,好评如潮。影片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给全世界,将中国人的“归家情节”转换成动画故事,同时将暖心的情感抒发和顿悟式的人物成长融入其中,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景观电影”。美轮美奂的画面和温暖家庭的场景带给全世界观众美的享受以及超治愈的观影体验。东方梦工厂与美国梦工厂的首次携手合作,在电影中实现了对中国景观和中国文化的真实反映。实地考察和改变设计的结果造就了一部将好莱坞风格和中国氛围完美融合的动画电影,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这是紧跟时代脉搏的。
  景观电影是资本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双重结果,同时也是二者必备的载体。在波莉·汤因比看来,“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美国化的同义词”。她认为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等同于美国的文化、观念、产品、娱乐节目以及政治的全球传播。这一观点在全球化深入的今天显然需要重新考量,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能见度不断提升,可以说是文化全球化的又一支主要力量。景观电影扮演着推广全球化的角色,《雪人奇缘》作为一部成功的景观电影,运用中国景观符号将中国文化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雪人奇缘》一类的景观电影用创新与实践告诉我们,在电影文化发展中,好莱坞电影的制作不仅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而且要在二度编码过程中尊重并传播中国(被编码对象)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通过景观电影输出的中国景观文化在全球化下的世界市场中才能获得更大的关注度。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 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3).
  [3] 李长生.视觉现代性的褶曲——景观社会视觉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50.
  [4] 白惠元.英雄变革——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43.
  [5] 赖骞宇.景观文化传播中的符号运用[J].名作欣赏,2015(18).
  [6] 林辉,荣侠,陈晓刚.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J].安徽农业科学,2012(3).
  [7] 陈君,王华.中国当代艺术中传统文化符号的演绎[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8]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3(1).
  作 者: 薛雨欣,陕西理工大学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以及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刘亮程在《逃跑的马》中以朴素而富有诗性的语言对马、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意志进行深刻的审视和反思,在生存的急切 “逃跑”中,他发现人类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所面临的心灵焦虑问题。针对精神上的焦灼与空虚,他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在“人”和“马”生命的对照中感悟自然生物原始的生命欲望及生命关联,思考生命的内在意识,在慢节奏的自我审视下,刘亮程以其独特的生命意识和生活节奏消解现代生存的焦虑。  关键词:诗性
期刊
摘 要:章太炎的诗作大量引经学入诗,其诗歌创作理论主张褒情性、贬学问入诗,引经学入诗是以学问入诗的一种方式。章太炎虽不主张以学问入诗,却大量引“经学”入诗的原因,与其扎实的经学功底、革命家的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关键词:诗歌创作 情性 文学经学化  一、“褒情性、贬学问”的诗学观  目前学界大致认同章太炎诗歌主张“情性”的观点,对其是否提倡“以学问入诗”则有不同看法。细察章太炎的诗学观,
期刊
摘 要:指称论是一种普遍的语言观,它将语词代表的对象当作语言的意义,这种观点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是很成问题的,他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另一种观点:习得语言的目的不在于指称某物,而在于使用它。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指称论 奥古斯丁  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其对实指定义的批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指称论是回答“语词如何指涉对象”的一种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语词和其所指对象一一对应,前者依赖后
期刊
摘 要:《雷雨》的张力来源于其多元性解读。这不仅是一个反封建的階级故事,而且是一个将复仇、爱情、人性和命运杂糅在一起的大悲剧。本文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发现文字背后的人物的真相,探索人性的复杂,在对文本深层结构进行解读的同时,赋予人物悲悯的反思。  关键词:《雷雨》 矛盾 深层结构 人性 悲悯  《雷雨》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缠绕进读者内心深处而无解。好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人性和生命中的
期刊
摘 要:郭卿诗歌的语言有意淡化女性特征,少了些姹紫嫣红;像山涧的清泉,既有形,又有声;既不激越,又不迟缓;既来自大地,又升华到一定高度;既有逼真的现场感,又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她的语言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言浅意深,外冷内热,自然流畅,端庄典雅,现实不乏浪漫,质朴蕴含神奇,柔弱透出坚韧。  关键词:怀乡 家园 道德 灵魂 精神 归宿  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在《一夜肖邦》中写下这样痛彻心扉的诗句:“这已经
期刊
摘 要:《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前半部分叙述主人公苏菲与她的哲学课程,后半部分写另一主人公席德阅读其父亲手稿“苏菲的世界”。哲学课程、苏菲的故事与席德的故事形成了小说的三重虚构的框架,体现出元小说的文本特征。其中哲学课程所讲的哲学与哲学史不仅是小说的主要内容,而且统领着小说情节与人物命运,构成这部小说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 元小说 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
期刊
摘 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望月怀人之作流传千年,经久不衰。本文拟采用许渊冲教授所提出的“三化论”对其所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探究,旨在为我国古典诗词翻译和赏析提供借鉴和参照。经分析发现,译者因时制宜采用浅化、等化、深化的翻译策略,使所译诗词充分再现原作的情意和神韵。  关键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许渊冲 三化论  一、引言  在中国翻译界,“化”被看作翻
期刊
摘 要:神猴哈奴曼是印度梵文史诗《罗摩衍那》中重要的艺术形象,它勇敢机敏、本领高强、助人为乐,在印度文学、宗教和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史诗和宗教的流传,哈奴曼的形象以各种形式走向经典化的过程。中国的孙悟空和泰国的大圣佛祖都有哈奴曼的影子,又都被人化、被世俗化,总之被异化、最后被经典化。  关键词:哈奴曼 艺术形象 经典化  印度梵文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个重要的艺术形象,随着史诗和宗
期刊
摘 要:及物性是表达韩礼德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以及物性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六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中外译者及物性过程选择的异同,进而总结中外译者翻译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国内外译者都尽可能还原原诗的及物性过程,中外译者各有千秋。国内译者则更注重在翻译过程中传递原诗内涵,而国外译者由于背景知识的缺乏而造成诗歌内涵的部分流失。总之,译文与原诗之间及物性过程的
期刊
摘 要:身处图像时代,中国人努力在“形而下”的感性生存和“形而上”的价值意义这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并潇洒实现了这样的综合。中西文化不断碰撞,“潇洒”的精神也在输出,但是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潇洒”的单词,究其原因,“潇洒”是中国人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反映,是中国人对人的精神自由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特有反思。  关键词:潇洒 出世 入世  我们已处于一个图像时代,人类的感性欲望和感性生存得到重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