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医院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2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恶性伤害案件,在某网站的民意调查中对此事表示高兴的网名竟高达60%多,由此引发社会的更多的关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前医疗环境的反思,群众对医生和医院的形象认可已大不如前,医护人员对患者和家属也多少存在防备心理。倡导医院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是关系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医患以及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院人文;医德医风
  一、医院人文精神涵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内涵丰厚、源远流长,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文精神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表现,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就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是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现代医学技术设备日益精进,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但是,人并不是简单的个体,医学并不是仅仅依靠技术。现如今健康并非仅指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一个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从医院管理发展角度出发体现在“以员工为中心”的医院人文精神。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医院必须重视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的医护人员,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关怀、激励,才能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各项能力与积极性,为患者谋福利,为医院发展谋福利,为医学事业发展谋福利。
  二、医院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医疗市场竞争以及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医院人文精神的培育及人文关怀的实践不是令人满意。经济指标为先、学术腐败、态度冷漠、个人主义等导致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缺乏,从而引起医患关系紧张,产生医生与患者间的信任危机,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的呼唤,医院的发展,个人的提升,凸显了医院人文精神培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具体说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倡导医院人文精神,有助于改变医生形象下滑趋势,缓和医患紧张关系。一项央视所做的调查显示94%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生的声望较十年前下降了,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41%)和职业道德水平下降(40%)。过度技术化和过度趋利化是目前我国医疗人文关怀缺乏的两大突出表现。此外,研究表明医患纠纷只有20%是由于医疗技术引起。倡导医院人文精神,让广大医务工作者切实把病人利益放在心中,提供优质服务,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合理用药、控制费用,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建立双向的信任,必然会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二)倡导医院人文精神,有助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医院健康发展。2009年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包括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我国的医疗市场将会接受更加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国内竞争环境的双重考验。能否在竞争中获胜关键在于医院的管理,而医院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人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人文精神建设就摆在更加突出和全新的位置,人文精神的弘扬与构建将在增强医院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文精神的构建是现在医院管理者应该着重思考的课题。
  (三)倡导医院人文精神,有助于医务工作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从而进行自我修炼提升自己。医疗服务的主体是医务人员,客体是患者,载体是医院。三者间各自都存在着种种联系,是整个医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倡导医院人文精神不僅要以病人为中心,解除患者的生理病痛、心理困惑,还要重视以员工为中心,从内心深处促使医护人员产生自觉优质服务的动力。医院人文精神的主要推动者是广大医务人员,建立和谐、积极向上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准则,不仅能够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还能在职工中产生向心力、凝聚力、发展力,医院人文精神大力倡导能够提高医院文化的科学内涵,提升医务人员自觉献身医疗事业的决心。有了这一精神动力,各项医院管理工作自然提升一个台阶从而有助于医院发展。
  三、倡导医院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举措
  任何种类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建设都需要合适的土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从医院角度出发
  医院人文精神的构建必须以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为基本出发点,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构建的重点是人性化的诊疗过程,对健康和生命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构建的重点是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其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医院管理的效能。
  1、以病人为中心
  (1)转变诊疗模式,顾全病人身心
  医院已从简单的生理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医疗卫生服务必须从身体上的单方位诊疗转变到心理、社会、身体的全方位地研究及治疗。要把病人当作有尊严和感情的人而不是只看作是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对于看病不看人、不与病人沟通,不对病人关怀的医疗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医务工作者要切实从病人角度出发,时刻关心病人的感受,不仅要为病人解决病痛,更应该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医务人员要尽量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耐心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安慰。
  (2)破除经济指标,消灭商业意识   虽然现在是市场经济,但是医疗服务是治病救人的特殊行业,特别是公立医院,医患关系不应该被当作是交易关系。医院不應该把病人看作消费的主体,把治疗看成多赚钱的机会。医院要改变各个科室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考评模式才能从本质上转变对患者的态度。患者在医院就医过程中是被动消费,一切都在医生引导下进行,冷漠的商业意识会使医生开大处方大检查,同时是医疗腐败和“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之一,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焦点。
  (3)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跟踪反馈
  第一,要让患者在就医诊疗的全过程中时刻感受到尊重、关爱、公平与保护。第二,医院环境要设计合理,考虑到不同患者的不同需要,符合生理和心理需要,从细节处体现人性化。可以制定细致周到的便民措施,让病人感到热情、放心与方便。第三,在治疗检查过程中应该根据病人情况为病人选择最佳的方案、最优的价格。第四,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病人对所患疾病的知识有所了解,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让病人了解防治原理,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也有助于理解医生的做法。最后,加强院后跟踪随访活动,根据病人情况以电话、信函、网络、家访等形式,了解病人真实情况,指导病人进行家庭康复。
  2、以员工为主体
  (1)培养主人翁意识
  在医院管理的日常事务中,要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民主权力和医院事物的知情权利,能让医院职工全身心地融入医院这个集体,能让“共存共荣”的主人翁精神渗透到每个职工的日常工作中,提高医院的凝聚力、向心力,稳定专业人才队伍。
  (2)完善培训制度
  医生是终身学习的职业,提供完善的培训机制有助于医务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时俱进。培训不仅指专业技能上的培训,还应包括医学伦理、人文精神、沟通交流方面的培训。也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增进同事之间的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3)制定合理激励措施
  把工作责任、学习机会、晋升、成就感、荣誉感等激励因素融入员工的工作之中,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合理工资分配制度,使员工有所付出、就有所收获。制定公开公正的晋升途径,能者上,贤者胜,使员工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
  (4)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医院要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为员工创造“自我实现”条件,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渗透到医院管理中,使职工的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中得到体现,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二)从社会舆论角度出发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得消息的途径更为宽广,媒体的正确宣传引导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在有些媒体遗忘公正客观报道的初衷,哗众取宠,只报道医患纠纷凸显事件来吸引人眼球,对于许多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报道却少之又少。媒体具有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为了重塑医患信任,缓和医患矛盾,媒体应当对医务工作者先进事迹多进行报道,树立医务工作者正面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田小榕.以人文精神撬动医院管理[J].中国医院院长.2006(14):9.
  [3]王宜静.新医改条件下医院人文精神构建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9(8):69-70.
  [4]吴向红.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江苏卫生保健.2012(1):33-34.
其他文献
【摘要】《共产党宣言》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及贯穿其中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追求人民幸福和自由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危机和社会主义运动带给我们经验教训。建国以来,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坚持宣言的科学精髓,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思考。追求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永远在实现的路上。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实践;求真务实;启示意义  一、美好的主义、向往的理想
期刊
【摘要】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一词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美国的医疗和社会服务文献中。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失业率上升、贫穷的扩大,产生了许多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流浪乞讨人员、艾滋病感染人群、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需要保护的儿童等,其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元化的服务,包括经济支持、住宅、医疗服务、就业培训和安置以及适当的社会支持等。但这些服务提供和输送,往往是缺乏联系、零散且分散
期刊
【摘要】我国当前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实用效率不高,缴存金额地域差异明显。这些问题制约了公积金保障作用的发挥,对此,应加强用户信用管理,构建灵活的风险防控机制,完善住房公积金的保障作用,关注低收入地区和群体。进而建立完善的公积金制度体系,使之服务于社会居民保障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制度  一、引言  住房公积金制度自建立至今
期刊
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而经济下行带来的金融风险却不容低估。随着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稳健,财政稳增长告一段落,未来经济增长还需供给侧改革挑大梁,通过减税、放松管制和保护产权等见效长远的供给侧改革改善市场预期。不可否认,政府在加强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中收到了一定效果,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比如中央政府加大下放投资核准权限。不过,如果从整体的市场化改革来看,以下放投资审批权限为主的改革还
期刊
从专业的角度看,儿童时期的损害大多可以通过康复进行程度上的改善。儿童时期被认为是残疾康复的黄金时期,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儿童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快速生长阶段,这个时期的有效干预对其以后的正常生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于残疾儿童而言,康复在某种意义上比治疗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残疾儿童康复保障现状  近年来,国家逐渐开始重视残疾人康复问题。《河北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法律权威性不高,公民对法律缺乏神圣体验。这固然与历史、文化的因素密切相关,但法律仪式对公民法律权威感的提高、法律信仰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近来的贾灵敏案件为例,探讨法律仪式的必要性以及其对于提高法律信仰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法律仪式;法律信仰;公开  一、法律仪式的定义  “仪式”在我们的汉语词典中一般指举行典礼的仪式。从文明的发展史上看,最早的仪式是与自然、图腾以及对于
期刊
【摘要】武汉市在被评选为文明城市后,各个方面也得到极大的进步。市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城市环境得到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改善。市民文明素质逐渐得到提高,行为逐渐规范化。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市民文明素质依旧存在问题,它涉及市民思想、社会环境、政府建设三者的联动影响。  【关键词】市民素质;文明城市  在武汉市被评选为文明城市后,本社会实践组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武汉三镇市民为对象,对相关情况
期刊
【摘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心绘制的宏伟蓝图。当前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大量的社会矛盾和违法犯罪现象爆发式增长。政法部门要主动顺应社会新变化,积极推动参与,着力改变社会治安问题由
期刊
【摘要】近30多年来,计划生育一直是关系中国民生的基本国策。2015年10月26至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本文选取德国两家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德媒对中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报道基调、角度和特点,以此思考中国媒体日后应对此类报道时如何更加及时准确地做出回应,减少国家间不必要的误解,加
期刊
【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本文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引入群众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在分析群众文化需求和群众文化供给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就如何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供求关系进行了论述,以期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实践能力和占有水平,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文化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  【关键词】群文;供给;需求;关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