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共第十七届中共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抓住机遇,及时进行高校校园文化体制改革。试述让高校形成常态化、规模化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几点关键问题。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目的,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高校真正的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校园文化;文化自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42-02
文化发展在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它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显。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还不完全适应,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多极化导致全球文化碰撞及摩擦明显增多。所以出现了一些社会文化缺失、人民文明程度下降、道德失范、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深化文化改革,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已经刻不容缓。高校文化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
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飞速,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导致出现国民道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依旧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虽然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文化建设水平却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但是文化领域却被经济利益主宰,部分社会成员国民道德水平下降、社会公德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将有可能丢掉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积淀,丧失民族的灵魂。同时文化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设滞后也将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
2.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入侵及文化安全问题。全球化、多元化文化成为了现阶段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不可避免地被融入其中。外来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补充了中华民族文化,但是同时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挑战。文化霸权主义存在于现阶段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以文化安全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扬弃,在发扬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中华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3.传统文化观念淡漠文化建设迟缓,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不足,信仰缺失。社会日益功利化和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导致教育和受教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教育体制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及教师的功利思想较重,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文化保护的继承和发扬。中国自身民族文化缺少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缺失,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逐渐失传,历史文物保护措施不足,很多历史古迹被破坏,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被淡化,中华民族文化海外流失严重,这所有的一切都造成了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不足。
4.网络时代的发展迅速,社会文化变得浮躁。电子时代的迅速到来,不仅带来社会进步,而且也带来了传统的道德标准的失范。浮躁与喧嚣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道德修养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时代的道德危机日渐显现。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紧迫而且必要。
二、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中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而且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矛盾问题,所以我党已经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及时性和必要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才能有效保证文化繁荣发展。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及文化集中基地,成为了本次深化文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主要依靠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集中地在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将成为培养文化人才、加速文化发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培养品德好、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文化自觉性高、文化自信心强的“创新型文化人”。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及文化导向将直接影响全社会文化发展趋向,所以高校在此次文化改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高校文化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关键问题
1.领导重视、认真学习,充分解读,结合实际扎实开展。能否成功开展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的政治水平、政策理解、领导艺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全面加强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上下同心,共同努力。高等学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科学发展至关重要。高等学校的文化改革实践活动,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紧扣特点,理清思路,形成共识,通过扎实工作,取得成效。
2.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解的方向,让学生能够保持正解的人生观、世界观。当前,在人民群众中,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轻视劳动、拜金主义浓重,好逸恶劳[2]。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物质文明发展明显超过精神文明,人民群众的价值观缺少适当的理论引导,使得人们在金钱利益驱使和物质享受的诱惑下,冲破了自身道德标准底线。所以我们急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引领和主导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是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
3.确立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每个高校有各自的特色,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每个高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大学物质和时代特色的精神特征,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作用[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深刻认识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发的将文化融入生活中,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高校教育并不能只是教书,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文化是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我们应该开展一些弘扬中华文化的课程,让学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4.丰富第二课堂,鼓励社团文化,通过社团文化选拨优秀文化人才。建构社团文化是大学文化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4]。高校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单靠学校方面不可能重点培养,社团文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从兴趣、爱好出发定制化培养学生文化素养[5],完全可以适应高校的文化特点。所以社团文化必将成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社团这个平台上,激发自身潜能,发挥个性,培养能力,成为文化素养实践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发掘和重点培养社会文化人才。但是现阶段由于活动物资投入少,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备,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意识缺乏等原因,中国高校社团整体发展存在很多问题[6],我们也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着解决方法,让社团成为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平台。
5.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取舍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全球化文化趋势不可避免,中华民族文化需要弘扬,但是也不能全盘接受传统文化,盲目排斥外来文化[7]。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持着创新的精神进行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有选择性的学习,努力建立出体现时代特征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氛围。
6.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应该正视网络带给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8],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加强网络监管,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疏”、“堵”结合,占领网络这个特殊的思想舆论阵地,利用这个“虚拟社会的强大信息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创造性,走上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内涵,改进教育方式,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高校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及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具体的、复杂的过程,国家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文化人才基地建设,高校也应该培养大学生的也应该以服务社会文化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知识、科技方面优势,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太福.论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和社会的全面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76-80.
[2] 蒋红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9.
[3] 尤建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52-53.
[4] 李静论.大学生社团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特色发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54-56.
[5] 刘渝霞.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7):172-173.
[6] 许多文,孙媛,席博锋.论高校社团文化的建设与传承[J].中国电子商务,2011,(9):159.
[7] 赵志浩.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
[8] 陈介忠.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3-44.[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校园文化;文化自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142-02
文化发展在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它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显。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还不完全适应,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多极化导致全球文化碰撞及摩擦明显增多。所以出现了一些社会文化缺失、人民文明程度下降、道德失范、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深化文化改革,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已经刻不容缓。高校文化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
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飞速,文化建设明显滞后,导致出现国民道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依旧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虽然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是文化建设水平却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但是文化领域却被经济利益主宰,部分社会成员国民道德水平下降、社会公德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将有可能丢掉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积淀,丧失民族的灵魂。同时文化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设滞后也将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
2.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入侵及文化安全问题。全球化、多元化文化成为了现阶段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不可避免地被融入其中。外来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补充了中华民族文化,但是同时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挑战。文化霸权主义存在于现阶段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以文化安全成为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扬弃,在发扬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中华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3.传统文化观念淡漠文化建设迟缓,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不足,信仰缺失。社会日益功利化和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导致教育和受教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教育体制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及教师的功利思想较重,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文化保护的继承和发扬。中国自身民族文化缺少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缺失,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逐渐失传,历史文物保护措施不足,很多历史古迹被破坏,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被淡化,中华民族文化海外流失严重,这所有的一切都造成了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不足。
4.网络时代的发展迅速,社会文化变得浮躁。电子时代的迅速到来,不仅带来社会进步,而且也带来了传统的道德标准的失范。浮躁与喧嚣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道德修养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时代的道德危机日渐显现。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紧迫而且必要。
二、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中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而且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矛盾问题,所以我党已经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及时性和必要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才能有效保证文化繁荣发展。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及文化集中基地,成为了本次深化文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主要依靠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集中地在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将成为培养文化人才、加速文化发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培养品德好、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文化自觉性高、文化自信心强的“创新型文化人”。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及文化导向将直接影响全社会文化发展趋向,所以高校在此次文化改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高校文化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关键问题
1.领导重视、认真学习,充分解读,结合实际扎实开展。能否成功开展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的政治水平、政策理解、领导艺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全面加强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上下同心,共同努力。高等学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科学发展至关重要。高等学校的文化改革实践活动,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紧扣特点,理清思路,形成共识,通过扎实工作,取得成效。
2.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解的方向,让学生能够保持正解的人生观、世界观。当前,在人民群众中,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轻视劳动、拜金主义浓重,好逸恶劳[2]。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物质文明发展明显超过精神文明,人民群众的价值观缺少适当的理论引导,使得人们在金钱利益驱使和物质享受的诱惑下,冲破了自身道德标准底线。所以我们急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引领和主导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是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
3.确立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每个高校有各自的特色,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每个高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大学物质和时代特色的精神特征,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凝聚作用[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深刻认识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发的将文化融入生活中,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高校教育并不能只是教书,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文化是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我们应该开展一些弘扬中华文化的课程,让学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4.丰富第二课堂,鼓励社团文化,通过社团文化选拨优秀文化人才。建构社团文化是大学文化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4]。高校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单靠学校方面不可能重点培养,社团文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从兴趣、爱好出发定制化培养学生文化素养[5],完全可以适应高校的文化特点。所以社团文化必将成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社团这个平台上,激发自身潜能,发挥个性,培养能力,成为文化素养实践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发掘和重点培养社会文化人才。但是现阶段由于活动物资投入少,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备,活动形式单一、创新意识缺乏等原因,中国高校社团整体发展存在很多问题[6],我们也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着解决方法,让社团成为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平台。
5.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取舍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全球化文化趋势不可避免,中华民族文化需要弘扬,但是也不能全盘接受传统文化,盲目排斥外来文化[7]。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持着创新的精神进行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有选择性的学习,努力建立出体现时代特征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氛围。
6.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应该正视网络带给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网络是一把“双刃剑”[8],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加强网络监管,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疏”、“堵”结合,占领网络这个特殊的思想舆论阵地,利用这个“虚拟社会的强大信息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创造性,走上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内涵,改进教育方式,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高校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及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具体的、复杂的过程,国家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文化人才基地建设,高校也应该培养大学生的也应该以服务社会文化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知识、科技方面优势,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太福.论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和社会的全面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76-80.
[2] 蒋红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9.
[3] 尤建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52-53.
[4] 李静论.大学生社团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特色发展[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54-56.
[5] 刘渝霞.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7):172-173.
[6] 许多文,孙媛,席博锋.论高校社团文化的建设与传承[J].中国电子商务,2011,(9):159.
[7] 赵志浩.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
[8] 陈介忠.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3-44.[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