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克威尔和他的杂志封面画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h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美国曾有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他诞生于1894年,在著名的国立美术学院接受正规训练后,选择了一条通俗艺术或者说是实用艺术的道路,终生几乎都在为杂志创作封面画,以至于在漫长的岁月里,被一些经典画家所不屑与排斥。令他欣慰的是,美国普通民众却格外喜欢他那极其鲜活生动的作品。在他离世前一年即1977年,美国总统甚至将国家最高荣誉的“自由奖章”,授予这位已届83岁高龄的艺术家。
  他,就是诺尔曼·罗克威尔。少年得志的他,19岁时便被聘为《少年生活》杂志的艺术指导。而让他一生大显身手、建树伟绩的则是,从22岁开始之后长达47年之久,为著名的《星期六晚邮报》双周刊画封面,他是首席封面画家。
  罗克威尔一生忠诚地秉持现实主义画风,他的几乎每一幅封面画,都是独立而精美的写实作品。这些作品生动细腻和富于情趣地表现美国小城镇和乡村的人们,那极其普通却多姿多彩的生活风貌,成为美国一个时代的社会与风土的形象化记录,为这个国家留下了堪足怀念与回味的记忆。
  罗克威尔的绘画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世俗性、平民性。他的笔下差不多清一色的都是“小人物”。他最擅长和最多描绘的“小人物”包括:穷艺术家、顽皮的乡村小孩儿、流浪汉、少男少女、苦力工、医生、杂耍演员、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孤独的老人……当然,罗克威尔在后期也曾为总统和其他名人画过肖像,但毕竟寥寥无几。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画那些平平凡凡的“小人物”。
  其中,少年儿童是罗克威尔最主要的创作题材,他正是从儿童画起家的,他留下的杂志封面作品,至少有一半是描绘儿童的。他以一颗纯真的爱心,塑造了在数量上几乎前无古人的各不相同的少年儿童形象。他把孩子们单纯、天真、淘气、好奇、可爱的天性与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罗克威尔还在大量作品中表现潦倒的流浪汉,显然,这是被社会遗弃的卑微的一群。罗克威尔却对他们表示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与理解,而这种同情与理解决非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式的怜悯。他的这类作品里当然有感伤与哀婉,但更多的是这些弱者那让人感动的朴实善良。罗克威尔努力唤醒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毫无疑问,罗克威尔是用色彩和线条塑造与刻画人物的大师。在他的时代,不止他一个人从事杂志封面画创作,以及为文学作品画插图,但罗克威尔几乎让他的所有同行相形见绌;即使那些经典画家也不得不从心底里称赞他技高一筹。《星期六晚邮报》创刊于18世纪,在它相当漫长的历史中,最灿烂辉煌的阶段之一,竟是罗克威尔被聘请为它创作封面画的47年,不因别的,就是他把人物画绝了,吸引和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二
  
  罗克威尔的封面画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具体特点呢?首先,就是他善于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神态与心理,让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可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典型的作品比如《镜子前的小姑娘》:一个初入花季的小姑娘独自端坐在一面大镜子前,双手托着下巴,凝视自己的倩影,一副若有所思的大人模样,她的膝上是摊开的女影星的照片,脚旁的地板上散放着一管开盖的口红与两把梳子,镜子旁还有一个倒卧的布娃娃。作品把一个尚未完全脱离稚气的小姑娘向往成熟、倾慕明星的心态,刻画得极其生动细腻和真实,这幅画本身就是一首美丽隽永的抒情诗。罗克威尔决不是单纯地孤零零地摹画人物,他经常把人物置于一个十分巧妙的趣味性场景之中,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戏剧小品的艺术效果。他有一幅《看守与犯人》的作品,画一个老迈的狱卒抱着长枪,腕上垂下一串钥匙,坐在一间狱室的门前,静静地倾听铁窗口年轻的犯人悠然吹奏口琴,老人的脚下伏着一只与他相伴值勤的警犬。作品表现了一种孤独,而这种孤独不是一般的孤独,铁窗里的琴声或许能给老人一点暖意?老人的倾听也许能给那年轻的犯人一丝慰藉?
  幽默、夸张是罗克威尔所有作品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和鲜明风格。你读他的一幅幅作品,总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请看《不准游泳》:几个淘气的孩子下水游泳,突然发现“不准游泳”的警示牌,赶紧抱起衣服,提着裤子,狂奔离去,甚至他们的小狗,也随着小主人一起疯跑,生怕被管理人员发现,如被抓住也许会遭到处罚。画面生动渲染和充满一种十分紧张急迫的气氛,其幽默夸张的手法滑稽逗人。《选举的日子》更有意思,小夫妻俩坐在桌子两侧,各拿一张候选人的大幅照片争执不下,尤其那个男人张大嘴巴,读者几乎听得见他的高嗓门,仿佛在说:“我偏偏选他!”这时无人照管的孩子坐在地下大哭不止,一只小狗抬着头看着主人高声争吵。这显然是很喜剧化的。罗克威尔还喜欢画人们外出度假之后或野营归来的题材,表现人们候车时那疲惫不堪东倒西歪,甚至膝盖受伤敷着药纱的狼狈相,这当然是十分幽默夸张的。
  罗克威尔的时代是美国历史与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各种矛盾纷纭交织,人们有理想与希望,更有迷惘与消沉。作为艺术家的罗克威尔,则有意无意地在其作品中追求一种精神超脱与轻松,惯于营造一种柔美与温馨的氛围。这也迎合了一般民众的欣赏口味。他1926年的作品《落日》,从人物背后的角度,画男孩儿搂着女孩儿,头挨头地紧紧相依,坐在一条简陋的长条凳上观看硕大的落日,男孩儿裤子后面打着一大块补丁,女孩儿下垂的右手捏着一枝蒲公英,他们身后是眼睛朝着读者的小狗,地上还有一根钓鱼竿,一个破铁桶。作品似乎有象征意义,一对贫穷的少男少女欣赏西沉的夕阳,暂时忘却了世间的艰辛与苦涩。《礼物》则是表现爷爷从外面刚进家门,小孙子跑上前索要礼物,爷爷还来不及放下手中的雨伞与礼帽,便叉开两腿,张开双臂,让孩子掏兜,孩子把手伸进大衣一个口袋正摸索着,这时,一只可爱的小狗正从另一口袋探出脑袋来,祖孙亲情、家庭温馨被表达得真切生动。当然,罗克威尔过于渲染这种温馨,当时在美国也受到一些严肃艺术家的非议,认为这种“欢快超出了真实的生活”,但是罗克威尔说:“我描绘的是我所期待的生活。”
  
  三
  
  罗克威尔作为画家,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他十分熟悉那些经典作家的作品。他的父亲,一家纺织公司经理,一直爱好绘画与文学,他习惯于饭后大声朗读一段狄更斯的小说,这自然使罗克威尔很早就受到艺术与文学的熏陶。罗克威尔尤其熟读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等美国作家的作品。杰克·伦敦曾经为《星期六晚邮报》写稿,当然罗克威尔是迟些时候才到这里工作的。罗克威尔还曾为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插图。所以,这些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作者写实与幽默以及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对罗克威尔的美术创作有极大影响。
  罗克威尔走的是通俗道路,但对艺术的严肃程度决不亚于任何学院艺术家。他为马克·吐温的小说插图,有关人物的服装、道具,无不设法从马克·吐温的故乡搜集来参考。他生活过的地方无数朋友、邻居、异乡人曾充当他的模特儿。只要他确认某人可作为其作品的人物形象,他总要想方设法去说服对方。罗克威尔每年为《星期六晚邮报》画圣诞老人,而当年暑期就要交稿,他的儿子回忆说:“我们三兄弟想到那场景就心惊肉跳:几个穿着圣诞老人服装的模特儿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喝着冰茶。妈妈则满屋子寻找圣诞节需要的包装纸。”正是这严肃认真的精神,才使罗克威尔的艺术最终到达一个相当高度。
  可是,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家总是竭力贬低罗克威尔,说他作品“庸俗”,难登大雅之堂,很多年一些艺术博物馆根本不收藏他的作品。当时甚至引申出一个形容词“罗克威尔式”,用来嘲讽类似的人与事。对此,罗克威尔本人一笑置之,谦卑地也自称为“商业插图画家”,而不是艺术家。
  但是,美国广大民众和文艺界正直之士却赞许他的作品。美国一位评论家曾公正地说:“事实证明,谁也不会忘记他,人们不仅把他当作一位插图画家,而且是作为真正的艺术家来怀念的。这决不在于他那卓越的技巧,或通俗的审美观,而在于他所选择的那些生活题材。他——热情、精当、幽默、风趣的绘画,记录了美国历史上一段引以自豪的时代!”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夫人曾接受一家杂志采访,问及她“最喜欢的一幅画是什么?”回答便是罗克威尔的《镜子前的小姑娘》。
  出人意料的是,罗克威尔在69岁高龄时离开了倾心合作约半个世纪的《星期六晚邮报》,而为《展望》杂志绘画。他试图改变他的艺术风格,更加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最后,他却莫名其妙地去图解“四大自由”之类的政治口号。然而在这方面他最终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经典之作。
其他文献
乳山金矿黄铁矿形态十分复杂,经统计共发现6种习性晶36种形态,{210}为优势晶习,其次为{100}、{311}和{111}。以石英-黄铁矿-菱铁矿组合为特征和以镜铁矿-多金属硫化物-方解石组合为特征的早、晚两个成矿期早
摘 要:近代日本著名小说家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主要描述了主人公谦作如何在“暗夜”般的人生中获得自我解脱的心路历程。作者把该“暗夜”设定为母亲的性过失和妻子的性过失,从妻子乖顺可调控的形象以及妻子身上的“母性”可以分析出设定妻子性过失的原因,以及两次性过失之间的联系,最后再结合自我解脱的小说主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暗夜行路》;女性过失;妻子形象;母性;自我解脱  作者简介:汪兰,女,上海中侨职
服装行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行业,百货商场更是日常生活直接接触的一个经济个体,服装制造商与百货公司形成的分销渠道,影响着服装制造商与百货公司的收益,也影响着广大消费者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效应)是近几年来比较活跃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随着网络和分布式应用的发展,信息资源愈来愈呈现出异构、海量、动态的分布特点,同时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构建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由于彼此缺乏有效的协作,数据之间的交换性和共
初见斯伯丁女士,是在2008年5月一个煦阳高照的下午。那天,外语学院院长陪着一位一袭白衣的美国女士来到会议室,据说她是依阿华州德瑞克大学英语系的教授,来为我院师生做一个
前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1891年1月14日出生于基辅一个犹太家庭。今年适逢他诞辰120周年。前些天与友人谈及有关外国人名的译法,忽然联想到爱伦堡。因为父亲曾写过一篇短文《译
当今社会,知识成为经济增长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创造是一个组织产生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方案的能力,是创造新知识代替旧知识的过程。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过程之一,知识创造过程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交互记忆系统(TMS)是一种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帮助团队成员进行知识管理,团队成员通过互相交流来加强和管理各成员记忆,有利于团队的知识创造,提高团队的绩效。质量管理实践是指组织为了改善产品质量、降低
摘 要: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一书中以主人公的记忆叙事构建起两次重要的情节突变,深刻揭示了记忆叙事的不可靠性。本文将运用克莫德虚构理论中的前置记忆与即时记忆分析巴恩斯如何巧妙驾驭上述两种记忆叙事,构建出出人意料却又与之前情节环环相扣的精彩突变,揭示主人公删改即时记忆的心理诱因。  关键词:《终结的感觉》;记忆叙事;情节突变  作者简介:兰岚(1980.5-),女,汉族,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
本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债权治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实践,应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银行作为贷款人对目标公司的治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