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美景 隐士真情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d5230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本篇是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所写的著名田园诗,在情趣盎然的田园美景深处,隐藏着一腔归耕田园的真情。
  诗的首联就说,老朋友已经备办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家作客,欣喜之情,溢于言外。颔联写农庄之景,近处绿树将村庄围住,远处有一抹青山斜隐,幽雅僻静,一派大好田园风光,念慕之情跳荡在字里行间。颈联写与老朋友之叙谈,两人打开窗户,面对场园,斟满美酒,放论农桑,宾主情投意洽,其乐何如。尾联续写这种情意未竟,有相约重阳之日,就着盛开的秋菊再度开怀畅饮。全诗紧扣题目,层次清晰,叙写自然,如话家常,词不动人而情趣动人。在赞美田园友情的同时,也寄托着归隐田园的情怀和感慨;既有“故人”的身影,更有“我”的形象,两者的情操,田园的情趣,都被质朴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但更为成功之处是诗人襟怀的真诚坦露。以艺术性而言,虽有写景,却字字见意,虽有对仗,却句句活泼,虽工隐合律,却自然如同古体,虽浅淡之至,却浓郁如同陈酒。正如清人黄生所云:“全诗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绩俱化矣。”(《唐诗摘抄》)越是平淡质朴,越是功夫老到。
  盂浩然生当开元盛世,何以终生不仕,要做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就一般情形而言,诗人不仕或归隐山林,大多是怀才不遇或仕途不顺、政见不能苟同于时,等等。即使像晋代的陶渊明这个田园诗人的鼻祖也是如此。但在本诗中诗人丝毫未涉时世,丝毫未见不仕的骚情,倒是相反,一味赞美友情,一味沉醉田园,显得悠然自在,志得意满。原因何在?这正是赏析本诗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李唐王朝发展到开元盛世,天下太平,闲适风流气息弥漫朝野,有才学品德的人,可以学而优则仕,也可以学而优则隐。隐居和仕进并不矛盾,甚至隐而出名可以致仕,仕而不遇也可归隐,致仕与归隐不一定与朝政构成对立。因之,归隐与致仕也可不一定成为褒贬人物的标志。另一方面,孟浩然也并非一个完全不求仕进只愿隐沦的诗人,他曾经在四十岁时到长安谋职,但以“当路无人”还归故里。后虽游历吴越,但终以在家乡襄阳度过他的天命之年而离开了尘世。所以他是一个不甘归隐而又不得不归隐终老的诗人。他自己也曾说过:“朱绂心虽重,沧洲趣每怀”(《留别王维》),时刻处在矛盾之中。他虽然隐居家乡,但不乏与达官显宦的交往,与著名诗人(如王维、李白、王昌龄等)的唱和,与隐者、道士、上人、法师谈玄说道,能够自得其乐,没有一般隐遁者难以排解的寂寞。像本诗中所述与“故人”的往还,更是他不可多得的一种慰藉,所惜这种交往和诗作还不是太多,但我们已从其中领悟到了诗人隐者兼名士的胸襟与风度,诗人亦因此而获得了时人与后世的崇高评价。李白《赠孟浩然》诗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人俨然是盛唐隐者的典型,李白的描述和赞扬是切合实际的,博得时人和后世的倾慕和景仰也是当之无愧的。盂浩然故世不久,王维曾把他的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称为“孟亭”,他的诗集在十年之内被两次编定,并奉送“秘府”保存,其诗被认为“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开启了山水田园诗的先河,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亦由此而定了下来。
其他文献
失意的年轻人向得道的高僧求教。高僧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年轻人如何从困惑与失意中振作起来,怎样面对挫折与逆境,打起精神,鼓足勇气,迎接困难,战胜磨难……倘若如此道来,即便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年轻人也未必就能心领神会,心悦诚服。那样,他也就不是什么高人了。妙就妙于尽在不言。佛说:“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是错。”说的就是一种无声的禅的意境。高僧似乎就在创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高境界。  其实,这又何尝不
期刊
这是一篇很奇妙的文章。初读,看到的是一个儿童与一棵风华正茂的大树的童话;再读,心开始收紧;读至最后,我几乎没有了读下去的勇气。这哪里是写一棵树的生命流程,它分明是为一种人生、为普天下的父母在细笔塑像啊!  文章的题目是《树的故事》,整篇也始终以“树”为依托,以童话的笔触铺展“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苹果树长满了苹果,小男孩欣欣然“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这里是小男孩生命的源
期刊
《人在表现最好的时候》是一篇千字文,是一篇小小说,却是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人的颂歌。  “我”的情感是正义的:“我”为《天鹅湖》而号哭,“我”为罗杰·巴斯特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而哽咽,“我”为“男人或女人表现得最好的时候而感动”;“我”的想法是正义的:一辆车正准备进入停车位时,另一辆从后面蛇形赶上抢占了,“这可不怎么光明正大”;“我”的行动更是正义的:尽管我们要到朋友家里去,“我”妻子已先—步到了朋友
期刊
写愁之作历来颇多:或直抒胸臆,或融愁于景,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陵春》写愁,自铸新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寓居浙江金华。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整首词含蓄蕴藉,于“短幅中藏无限曲折”(清朝黄氏《蓼园词评》),耐人寻味。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初看不过是咏风吹花落而已,然而细细想来,“风住”两
期刊
犹大是耶稣的门徒,是他出卖了耶稣,导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他自己则被永远钉在了基督徒心中的历史耻辱柱上,备受基督徒的唾弃。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描画了犹大神色惶惶、心怀鬼胎的模样,因其是第十三位出场,致使“十三”也成了西方人习惯中的不吉利数字。  《犹大的面孔》虚拟了一位大画家画壁画,寻找圣婴和犹大的模特儿的故事,将神的故事赋予了人的内涵。小说构思精巧,寓意深刻。令人惊奇的是圣婴和犹大的
期刊
要想了解大自然,就要和人类十分亲近,那时大自然将成为一面镜子,因为人类的心灵里包含着整个大自然。  大自然——这就是为全人类的经济提供的材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走向真理之路的镜子。只要好好思索一下自己的道路,然后根据自己切身的体会去看大自然,那么必然会在那儿看到你个人思想、感情的感受。  看起来这似乎是多么简单——两滴雨点在电线上互相追逐,一滴雨珠耽搁了一下,另一滴赶上了它,于是两滴水合为一滴,一起
期刊
老舍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但生长于这座古老的都城,对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而且他一生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也是以北京的生活为基本素材的。他对旧北京的不朽描述,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泰斗。如今人们已经公认,老舍本人便是这座古城在文学上的一个象征。然而尽管这位大文学家为北京留下了那么多精彩之极的描述,可是当真让他拿起笔来写一写他本人与北京的这种缘份的时候,他却四顾茫然
期刊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都企望一帆风顺功成名就,但在奋斗的征途中大大小小的挫折往往不可避免,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尝十之八九。”从少年时代的升学,到青年时代的恋爱,从走上社会的谋职,到一展抱负的创业,从一场考试到一场球赛,从一次竞选到一次谈判……时时处处都会有竞争中的失利者、失意者。这种“失利”和“失意”,人们往往把它称做“失败”。在许多人那里,伴随失败的往往是失落、消沉、麻木、空虚、悲观失望,一
期刊
小浪在前,大浪在后,大浪拥小浪,后浪推前浪,滚滚向前直抵彼岸。  月挂柳梢头,雄鸡破晓时,萨哈森林小桥流水处的一户人家喜气洋洋,儿子哼着小曲拉风箱,母亲淌着大汗烙糖饼。这可不是个寻常的日子,娘儿俩要过鞑靼海峡去哈巴罗夫斯克,去采购儿子结婚用的钻戒、礼服和伏特加。一位寡妇人家,含辛茹苦28年,把儿子培养成铁塔似的一条大汉,响当当的越洋跨海的巨轮上的大副。如今,儿子要娶媳妇,这喜事儿可不能有半点马虎。
期刊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陆游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风》,人们已经耳熟能详,而他所挚爱的前妻唐琬的这首、《钗头凤》却鲜为人知。在这首词里,词人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展示了自己被休弃后极其复杂的情感世界。  这首词创作的背景是这样的:陆游娶表妹唐琬为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