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 许多教学环节值得深思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54202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 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对教育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一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组织原则的,只有符合教学原则的教学行为才能使教学得到优化,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学记》中就体现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这些原则在当今教学中依然实用,它包括教学相长的原则、“藏息相辅”(即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施教的原则、“相观而善”(即学友、教师、师生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吸取对方长处)的原则、长善救失(即发展学生的优点而补救其过失)的原则和启发诱导的原则。今天的教育与《学记》对比起来,教学的很多环节还值得我们深思。
  对假期学习的思考
  现代的教学都很“人性化”,每年都有寒暑假,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就很完美了呢?《学记》中提到了“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把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做到劳逸结合。这样看来,假期制度显得比较合理,其实不然。“时教必有正业”,现代教育做得很好,教师、学生、家长都做得比较到位,可“退息必有居学”就不尽然了。首先,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做到“退息必有居学”,而是彻底地解放,是疯狂地旅游、玩耍,哪里想到“念始终典于学”呢?其次,“退息必有居学”,指出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技艺,而现在学生的假期学习基本上都是补“正业”,不但不能提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厌烦。
  对奥数辅导的思考
  现代的教育呈现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课外辅导异军突起,这是好现象,反映了大家对学习的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可在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超前的课外辅导。超前意识是好的,可过于超前在教学中就违反了教学的规律。一个对于数学的认识还很浅薄的小孩,让他学习比“同龄数学”难好几十倍的奥数,这符合教学规律吗?可学生家长还不断地要求孩子学,老师也拼命地向学生灌,这样就慢慢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慢慢地开始厌恶数学。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做到适时、适当地施教,这是典型的“施之过早”,完全不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最后势必导致“教之所由废也”。
  对教学观摩课的思考
  现代的教学不是封闭的,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校内和校外都广泛开展“教学观摩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学记》里早有描述。教学观摩课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教学观摩课,老师们可以吸取你教学上的优点,也可以通过别人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大家相互改进,共同提高,尤其是优秀教师的一堂观摩课对新教师的成长是必需的。就教学观摩课来说,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那学生呢?其实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应该做到“相观而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之间的“相观而善”现在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只是简单地模仿,没有注意到自身的特点,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师生之间的“相观而善”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观摩课的学习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观摩课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老师,通过观摩学习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对“差生”教育的思考
  现代教育可以说是普及开来了,进入学校的学生层次也就高低不同,这样势必导致“优生”和“差生”的划分,“优生”和“差生”的区别就仅仅在于学习成绩的高低,“优生”高高在上,“差生”不被重视。任何人都想做“优生”,这就有一个“差生”的教育问题。对“差生”,有很多老师采取的是“放弃”,认为“朽木不可雕也”,没有做到“救失”,那就更谈不上“长善”了。一般认为“差生”什么都是不好的,有点特长就说是“不务正业”,有点过失就说是“不可救药”,这样对学生是一种侮辱,是一种不负责,对教师职业也是一种侮辱。有些教师试图改变“差生”的现状,可没有分析其“差”的根源,胡乱进行指导教育,收效可想而知。其实,“差生”更值得关注,更能体现教育的职责,对于“差生”要真正做到“长善救失”。
  对答案至上的思考
  现代社会什么都要求对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教学中就是“标准答案”与“错误答案”之分。那什么是“标准答案”呢?看这道题的“标准答案”:侄子在本市某名校读书,有这么一道题: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个大大的“×”。这就奇怪了,我想到的也是这两句。我好奇地问侄子:这个不对?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标准答案”,老师不给引导,学生能明白吗?而现在有了“标准答案”之后,许多老师根本就没有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而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对“一桶水、一杯水”
  的思考
  现代教师的要求就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只要有一桶水就能够给学生一杯水。而在教学中,一桶水往往不够。因为课堂上生成的很有可能是你准备的一桶水之外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教师的知识应该是海洋,不断有活水的灌入。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汲取知识的营养,说给学生“一杯水”,那岂不是太少了?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不满足于教师给的一杯水,还要学会“自反”,自己在学习中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今天,我们要重读《学记》这一经典教育学著作,汲取其学习思想的精华,这样做的意义不止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还在于真正意识到这些优秀思想的重大而深远的现代启迪意义:微观上,对个体而言,可以坚定学习信念,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观上,对学校教育而言,可以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丰厚的文化渊薮;宏观上,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可以孕育起纯朴雅致的向学、善学、乐学民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高考,是穷苦的母亲唯一能指望的路……  1  母亲有心事了,路走得慌慌张张的,不像平时的一路轻快。  每年六月,目不识丁的母亲总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染浸在高考这缸幽深的水里,时间久了,她就成了自然会在六月生长的忧郁着的浮萍。走在街上,她会很认真地盯着来来往往的考生和他们的父母。她看着他们紧张、焦虑又兴奋的脸,然后,她的脸上也会布满紧张、焦虑和兴奋。吃饭的时候,她会很认真地告诉我们今天在街上看到的高考
女儿在华南师大附中文科班就读,是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目前,她已通过“华约”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考核,获得优惠20分录取的资格。回顾来路,其中的滋味非亲历不能体会。  先解释一下即将与大家分享内容的题目吧:请留意“和孩子一起走高三”,而不是“陪孩子一起走高三”,我觉得“陪”比较被动,“协助”的意味浓,“和”则较主动,含“积极参与”之意。措辞上我选择“和”,因为在高考这个孩子人生十分关键的时期,家长不仅要
【缘起】  方向和距离是图形平移的两个要素,图形平移是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等的距离,本质上可归结为点的平移,主要特征是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第二学段的“平移”教学主要是在第一学段整体感受平移现象、直观认识平移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笔者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已能较好地辨别平移现象,但对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不到位,错误地将平移前后图形间的空格作为平移的距离。由此,笔者将
【摘 要】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并不难,困难点主要在于针对实际素材按对应的方法写出两个比进行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因此,“比例的意义”教学时,教师除了在学习方式上采用自主学习外,还可以对学习素材作改进和拓展。让学生针对更多的对比素材经历找比、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比例的意义;素材对比;找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
其实,很早几年前,我就将史铁生的很多本书买来,但是搁在书架上,几乎没有去读。这种距离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他的文字,而是,我在寻找或者说在等候一种与他相遇的极佳时机。我不急,可是他却走了。  有一次接女儿放学,她在后座上给我朗读史铁生的一篇文字,她舒缓的语调读着那些看似平静却张力无穷的文字,戛然而止时,从后视镜里我看到女儿脸颊上流下的泪珠。从那以后,内心时常想起他,也在想,哪一个夜晚,我要走进他的世界
做个不操心的妈妈吧    我和我妈妈有过这样一次交流:她总是很早就起来打扫房间,搞得自己相当辛苦,我说,妈妈,你白天不用上班,早上多睡会儿,想什么时候打扫房间都可以的啊。她说,我这不是为你们好啊。我说,不用的妈妈,地板早拖一个小时对我没任何好处。第一,以后你不许说“为你们好”;第二,以后你不许用辛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你享受生活,就更是一个好妈妈。她当时生气,但后来还是接受了。现在其他妈妈在和子女的
一、目标多样的“异”化教学  学校教研活动,鲁迅的《祝福》第三课时,两位教师同课异构。这篇小说,文本本身具备了很强的赏析性,无论是对“祝福”这一特殊环境的探讨,还是对主人公“祥林嫂”人物性格的分析,抑或是对小说情节——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追寻,还是对文本主题——“封建文化”的探究,我们发现,小说的“三要素一主题”都能独立成为一课甚至多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甲:教学目标——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放学时分,我去学校接女儿,顺便看看她上小学第一次值日卫生做得怎么样。走到她们年级,见别的班的孩子也在打扫卫生,而且扫地的孩子中混进了许多大人,他们正拿着扫帚扫地、擦窗户,个别胖家长累得额头都是汗。到了女儿班上,情况好一些,只有一位家长在替孩子扫地。只见女儿正在弯腰扫地,虽然扫得有些慢,可是很认真。  这时听到老师对家长说:“你们家长太宠爱孩子了,连扫地都亲自上阵,这是不对的。”有位阿姨不好意思地说
古往今来,除去革文化命的年代,人们谈到教师这一形象,总是怀着某种崇高、圣洁的感情,去讴歌赞美,去顶礼膜拜。尤其是近几年,“科教兴国、强国”的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的时候,教师似乎真的成为“阳光下最崇高 ”的职业了。细察千百年来“儒、士、师”等这一系列称谓的实际,了解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内涵,对在新时期正确评价乃至塑造教师这一形象不无裨益。沿着历史发展的足迹,领略不同时期教师的风采,也许会有助于我们
数与计算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进一步实施,面对理念的更新,教材的改版和变化,老师们在计算教学时,出现了很多教学的误区:重视“情景创设”而忽略了“计算味”;重视“算法的掌握”而忽略了“算理的教学”;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忽略了“优化”;重视“知识应用”而忽视了“计算技能熟练”;重视“知识的建构”而忽略了“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计算能力大幅度下降的现象。计算教学新授课侧重于算法和算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