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 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对教育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一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组织原则的,只有符合教学原则的教学行为才能使教学得到优化,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学记》中就体现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这些原则在当今教学中依然实用,它包括教学相长的原则、“藏息相辅”(即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施教的原则、“相观而善”(即学友、教师、师生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吸取对方长处)的原则、长善救失(即发展学生的优点而补救其过失)的原则和启发诱导的原则。今天的教育与《学记》对比起来,教学的很多环节还值得我们深思。
对假期学习的思考
现代的教学都很“人性化”,每年都有寒暑假,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就很完美了呢?《学记》中提到了“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把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做到劳逸结合。这样看来,假期制度显得比较合理,其实不然。“时教必有正业”,现代教育做得很好,教师、学生、家长都做得比较到位,可“退息必有居学”就不尽然了。首先,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做到“退息必有居学”,而是彻底地解放,是疯狂地旅游、玩耍,哪里想到“念始终典于学”呢?其次,“退息必有居学”,指出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技艺,而现在学生的假期学习基本上都是补“正业”,不但不能提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厌烦。
对奥数辅导的思考
现代的教育呈现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课外辅导异军突起,这是好现象,反映了大家对学习的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可在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超前的课外辅导。超前意识是好的,可过于超前在教学中就违反了教学的规律。一个对于数学的认识还很浅薄的小孩,让他学习比“同龄数学”难好几十倍的奥数,这符合教学规律吗?可学生家长还不断地要求孩子学,老师也拼命地向学生灌,这样就慢慢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慢慢地开始厌恶数学。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做到适时、适当地施教,这是典型的“施之过早”,完全不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最后势必导致“教之所由废也”。
对教学观摩课的思考
现代的教学不是封闭的,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校内和校外都广泛开展“教学观摩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学记》里早有描述。教学观摩课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教学观摩课,老师们可以吸取你教学上的优点,也可以通过别人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大家相互改进,共同提高,尤其是优秀教师的一堂观摩课对新教师的成长是必需的。就教学观摩课来说,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那学生呢?其实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应该做到“相观而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之间的“相观而善”现在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只是简单地模仿,没有注意到自身的特点,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师生之间的“相观而善”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观摩课的学习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观摩课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老师,通过观摩学习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对“差生”教育的思考
现代教育可以说是普及开来了,进入学校的学生层次也就高低不同,这样势必导致“优生”和“差生”的划分,“优生”和“差生”的区别就仅仅在于学习成绩的高低,“优生”高高在上,“差生”不被重视。任何人都想做“优生”,这就有一个“差生”的教育问题。对“差生”,有很多老师采取的是“放弃”,认为“朽木不可雕也”,没有做到“救失”,那就更谈不上“长善”了。一般认为“差生”什么都是不好的,有点特长就说是“不务正业”,有点过失就说是“不可救药”,这样对学生是一种侮辱,是一种不负责,对教师职业也是一种侮辱。有些教师试图改变“差生”的现状,可没有分析其“差”的根源,胡乱进行指导教育,收效可想而知。其实,“差生”更值得关注,更能体现教育的职责,对于“差生”要真正做到“长善救失”。
对答案至上的思考
现代社会什么都要求对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教学中就是“标准答案”与“错误答案”之分。那什么是“标准答案”呢?看这道题的“标准答案”:侄子在本市某名校读书,有这么一道题: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个大大的“×”。这就奇怪了,我想到的也是这两句。我好奇地问侄子:这个不对?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标准答案”,老师不给引导,学生能明白吗?而现在有了“标准答案”之后,许多老师根本就没有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而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对“一桶水、一杯水”
的思考
现代教师的要求就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只要有一桶水就能够给学生一杯水。而在教学中,一桶水往往不够。因为课堂上生成的很有可能是你准备的一桶水之外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教师的知识应该是海洋,不断有活水的灌入。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汲取知识的营养,说给学生“一杯水”,那岂不是太少了?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不满足于教师给的一杯水,还要学会“自反”,自己在学习中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今天,我们要重读《学记》这一经典教育学著作,汲取其学习思想的精华,这样做的意义不止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还在于真正意识到这些优秀思想的重大而深远的现代启迪意义:微观上,对个体而言,可以坚定学习信念,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观上,对学校教育而言,可以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丰厚的文化渊薮;宏观上,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可以孕育起纯朴雅致的向学、善学、乐学民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教学过程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组织原则的,只有符合教学原则的教学行为才能使教学得到优化,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学记》中就体现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这些原则在当今教学中依然实用,它包括教学相长的原则、“藏息相辅”(即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施教的原则、“相观而善”(即学友、教师、师生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吸取对方长处)的原则、长善救失(即发展学生的优点而补救其过失)的原则和启发诱导的原则。今天的教育与《学记》对比起来,教学的很多环节还值得我们深思。
对假期学习的思考
现代的教学都很“人性化”,每年都有寒暑假,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就很完美了呢?《学记》中提到了“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把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做到劳逸结合。这样看来,假期制度显得比较合理,其实不然。“时教必有正业”,现代教育做得很好,教师、学生、家长都做得比较到位,可“退息必有居学”就不尽然了。首先,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做到“退息必有居学”,而是彻底地解放,是疯狂地旅游、玩耍,哪里想到“念始终典于学”呢?其次,“退息必有居学”,指出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技艺,而现在学生的假期学习基本上都是补“正业”,不但不能提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厌烦。
对奥数辅导的思考
现代的教育呈现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课外辅导异军突起,这是好现象,反映了大家对学习的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可在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超前的课外辅导。超前意识是好的,可过于超前在教学中就违反了教学的规律。一个对于数学的认识还很浅薄的小孩,让他学习比“同龄数学”难好几十倍的奥数,这符合教学规律吗?可学生家长还不断地要求孩子学,老师也拼命地向学生灌,这样就慢慢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慢慢地开始厌恶数学。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做到适时、适当地施教,这是典型的“施之过早”,完全不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最后势必导致“教之所由废也”。
对教学观摩课的思考
现代的教学不是封闭的,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校内和校外都广泛开展“教学观摩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学记》里早有描述。教学观摩课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教学观摩课,老师们可以吸取你教学上的优点,也可以通过别人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大家相互改进,共同提高,尤其是优秀教师的一堂观摩课对新教师的成长是必需的。就教学观摩课来说,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那学生呢?其实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应该做到“相观而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之间的“相观而善”现在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只是简单地模仿,没有注意到自身的特点,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师生之间的“相观而善”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观摩课的学习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观摩课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老师,通过观摩学习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对“差生”教育的思考
现代教育可以说是普及开来了,进入学校的学生层次也就高低不同,这样势必导致“优生”和“差生”的划分,“优生”和“差生”的区别就仅仅在于学习成绩的高低,“优生”高高在上,“差生”不被重视。任何人都想做“优生”,这就有一个“差生”的教育问题。对“差生”,有很多老师采取的是“放弃”,认为“朽木不可雕也”,没有做到“救失”,那就更谈不上“长善”了。一般认为“差生”什么都是不好的,有点特长就说是“不务正业”,有点过失就说是“不可救药”,这样对学生是一种侮辱,是一种不负责,对教师职业也是一种侮辱。有些教师试图改变“差生”的现状,可没有分析其“差”的根源,胡乱进行指导教育,收效可想而知。其实,“差生”更值得关注,更能体现教育的职责,对于“差生”要真正做到“长善救失”。
对答案至上的思考
现代社会什么都要求对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教学中就是“标准答案”与“错误答案”之分。那什么是“标准答案”呢?看这道题的“标准答案”:侄子在本市某名校读书,有这么一道题: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个大大的“×”。这就奇怪了,我想到的也是这两句。我好奇地问侄子:这个不对?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标准答案”,老师不给引导,学生能明白吗?而现在有了“标准答案”之后,许多老师根本就没有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而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对“一桶水、一杯水”
的思考
现代教师的要求就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只要有一桶水就能够给学生一杯水。而在教学中,一桶水往往不够。因为课堂上生成的很有可能是你准备的一桶水之外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教师的知识应该是海洋,不断有活水的灌入。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汲取知识的营养,说给学生“一杯水”,那岂不是太少了?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不满足于教师给的一杯水,还要学会“自反”,自己在学习中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今天,我们要重读《学记》这一经典教育学著作,汲取其学习思想的精华,这样做的意义不止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还在于真正意识到这些优秀思想的重大而深远的现代启迪意义:微观上,对个体而言,可以坚定学习信念,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观上,对学校教育而言,可以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丰厚的文化渊薮;宏观上,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可以孕育起纯朴雅致的向学、善学、乐学民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