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单靠学校孤军作战,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要让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才能相互促进。本文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实现三结合的途径
1.抓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从社会大教育中优化出来的一个更积极向上、更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必须抓好这一中心环节。一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表明: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二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即从我国基本国情的实际出发,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理性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结合各种教育专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促进
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的效果。如我校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通过家访、电访、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情况;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在校园网上开辟“家长学校”栏目,向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
另一方面,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学校、班主任加强联系。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师的劳动,更应该加强同学校尤其是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经常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加强信息反馈。
3.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促进
学校有组织地与外部公众进行交流,既能增加学校获得外部公众支持的机会,也能减少学校遭受批评的次数,有助于获得社会的肯定和支持。因此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二、探索三结合的新思路
1.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三结合”教育的主阵地,目的性强、有计划、系统性强是学校教育的特性,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是“三结合”教育的重要一环。要进一步扎实做好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从提高素质的角度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开发一系列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多门类、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学校还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各单位、各团体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配合的重要性,以此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从而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学校。
3.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
(1)学校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使他们认识到“读书无用论”只是少数人的肤浅、片面的认识。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把“重智轻德型”转成“德才兼备型”。(2)向家长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育儿经验,并指导家长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和利用。(3)定期对家长进行新教材培训,指导家长怎样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辅导,怎样正确评价孩子的学习状况。
4.依靠社会资源,增强教育实效
依靠社会资源,让国防教育、环保教育、交通法规教育等走进校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增强教育实效。如学校开展的法律知识讲座可改变为模拟庭审,邀请法院工作人员现场指导,通过模拟庭审,让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知法,懂法,遵法,守法”。
5.让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开展更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采访先进单位和个人,走访革命老人;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制作、发明作品;收集家乡物产和动植物标本;组织读书活动,写出读书体会等。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努力做到学生校内校外有人管,离校不离教,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责任编辑黄晓)
一、实现三结合的途径
1.抓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从社会大教育中优化出来的一个更积极向上、更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必须抓好这一中心环节。一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表明: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二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即从我国基本国情的实际出发,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理性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结合各种教育专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促进
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的效果。如我校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通过家访、电访、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情况;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促使家庭教育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在校园网上开辟“家长学校”栏目,向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知识。
另一方面,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学校、班主任加强联系。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师的劳动,更应该加强同学校尤其是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经常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加强信息反馈。
3.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促进
学校有组织地与外部公众进行交流,既能增加学校获得外部公众支持的机会,也能减少学校遭受批评的次数,有助于获得社会的肯定和支持。因此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二、探索三结合的新思路
1.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三结合”教育的主阵地,目的性强、有计划、系统性强是学校教育的特性,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是“三结合”教育的重要一环。要进一步扎实做好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从提高素质的角度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开发一系列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多门类、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学校还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各单位、各团体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配合的重要性,以此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从而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学校。
3.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
(1)学校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使他们认识到“读书无用论”只是少数人的肤浅、片面的认识。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把“重智轻德型”转成“德才兼备型”。(2)向家长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育儿经验,并指导家长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和利用。(3)定期对家长进行新教材培训,指导家长怎样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辅导,怎样正确评价孩子的学习状况。
4.依靠社会资源,增强教育实效
依靠社会资源,让国防教育、环保教育、交通法规教育等走进校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增强教育实效。如学校开展的法律知识讲座可改变为模拟庭审,邀请法院工作人员现场指导,通过模拟庭审,让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知法,懂法,遵法,守法”。
5.让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开展更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采访先进单位和个人,走访革命老人;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制作、发明作品;收集家乡物产和动植物标本;组织读书活动,写出读书体会等。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努力做到学生校内校外有人管,离校不离教,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