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兒时期是培养情绪能力的关键时期,从对情绪状态和过程的理解,对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以及对情绪引发结果的理解三个方面系统梳理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概况,分析情绪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幼儿情绪教育中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关 键 词] 幼儿;情绪理解;幼儿园教育;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206-02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模块中,不仅有身体方面的目标和建议,还有针对幼儿阶段心理方面的目标和建议。希望他们拥有安定愉快的情绪,能在不同年龄阶段(3~4、4~5、5~6)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及发展水平,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幼儿期获得良好的情绪能力必不可少,它不仅影响儿童其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会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儿童情绪能力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其中情绪理解是整个情绪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前期正是发展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时期,孩子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也可能来自亲子之间。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前阶段的儿童不能正确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推断自己和他人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以及情绪反应,更不会处理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和他人负面情绪之间的矛盾。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初环节,承担了对幼儿进行情绪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在深入了解幼儿情绪理解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培养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途径。
一、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
不同研究者基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对情绪理解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Nannis和Cowan在1987年提出,情绪理解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以及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知。Cassidy 和Parke(1992)则认为,情绪理解是儿童在理解情绪原因和结果的基础上,对自我和他人做出恰当情绪反应的能力。国内学者进一步研究指出,情绪理解是一种解释个体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的能力,为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反映个体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来看,情绪理解主要包括对情绪的觉察和识别,对情绪的解释以及对情绪的预测等内容。
(一)对情绪状态和过程的理解
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年龄越大,他们对情绪的理解越来越准确和复杂。整体发展呈非直线性增长趋势,且性别差异不显著。
人类可以通过识别与分析面部表情来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幼儿对面部表情的识别从3岁以后开始萌芽,4岁左右进入迅速发展期,5岁以后逐渐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Denham向2~4岁的儿童分别呈现象征高兴、伤心、生气和害怕四种表情的图片,要求他们完成命名表情和识别表情两个任务。结果显示,儿童在对表情的识别方面优于对表情的命名,且对高兴情绪的命名和识别均优于伤心、生气、害怕等消极情绪。国内学者也得出了相似结论:儿童最先能够较好地识别高兴表情,其次是愤怒、悲伤表情,最后是恐惧、惊奇、厌恶表情。
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则更为复杂,个体需要面对一种可以同时诱发两种不同的甚至互相矛盾的情绪反应的情境。在此类研究中,由于不同研究者对混合情绪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使用的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当前对幼儿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形成的具体时间尚未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比如有研究者认为5岁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混合情绪。但是当实验材料换成卡通人物时,发现5~6岁的幼儿却可以很好地描述卡通人物在特定情景下形成的冲突情绪。也有研究结果表明,7岁儿童只能识别同为积极情绪或同为消极情绪的同一性质的情绪。
还有一类研究重点关注幼儿在特定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中根据情绪线索推测或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即情绪情境识别。相关研究发现,3岁儿童已经具备识别引发情绪的情境的能力。此后,不同情绪情境识别能力形成的时间不尽相同,儿童对高兴情绪线索的识别和理解在4岁时便可实现,而对于悲伤、愤怒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线索的理解主要在2~5岁逐步发展起来。
(二)对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
情绪归因研究以幼儿对自己或他人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为主要内容,儿童在对情绪做出解释时,往往较多强调外因,较少强调内因,这种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4~5岁的儿童能正确判断大多数基本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如“她高兴是因为她吃到了最爱的糖果”或“他伤心是因为他想妈妈”。5~6岁的儿童已经能理解:受愿望和信念等内部心理状态的影响,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情境或事件时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此外,与积极情绪相比,儿童更能够稳定识别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
当然,在情节互相矛盾的情况下,幼儿无法很好地解释个体会有怎样的感受。例如,给儿童呈现这样一幅图片:一个表情高兴的小女孩拿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当要求儿童描述图片时,4岁和5岁的儿童主要依据情绪表达:小女孩很高兴,因为她喜欢布娃娃。年龄较大的儿童则更多地协调这两种线索:小女孩很高兴,因为她找回了丢失的布娃娃。究其原因,在包含复杂情绪线索的情境中,幼儿更倾向于关注其中较明显的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三)对情绪引发结果的理解
儿童在4岁之后才逐渐理解观念如何引发行为,并了解到内心状态如何引起情绪反应。他们意识到思维和情感是相互联系的,由此预测他人在特定的情绪表现后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幼儿在4岁时就能做出如下判断:当一个人生气时,他有可能动手打人;当一个人高兴时,更加有可能与别人一起分享他喜欢的东西;当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伤心经历时,可能会感到难过。此外,他们还会使用有效的方式,如拥抱来缓解他人的消极情绪。
总体来看,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受其认知水平发展的影响。学前早期,幼儿情绪理解更多依赖社会参照、外部表象等具体线索,只能对单一情绪做出反应。随着儿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逐渐可以理解更加复杂的情绪,甚至能正确判断由同一情境引发的一种以上的冲突情绪。
二、幼儿情绪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情商”概念的提出,幼儿情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是情绪教育在幼儿园的有效开展却面临诸多困境。
1.幼儿情绪教育在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中落实不到位。虽然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经常强调情绪教育的重要性,但具体到执行层面,情绪教育多隐匿于其他学习领域或者完全被忽略。在幼儿情绪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常常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等问题。
2.受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双重影响,幼儿情绪教育特别是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对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师专业知识匮乏,自身情绪素养不高。
3.缺乏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适宜环境。国内幼儿园普遍班额较大,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到每一个幼儿,容易忽视儿童的情绪情感需要。有时甚至使用命令性语言或大声呵斥,压制了幼儿的正常情绪,特别是紧张、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
三、幼儿情绪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培养策略
1.改变情绪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设置专门的情绪教育课程,使其不再附属于其他领域。或者打破分科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幼儿园课程设置,使用跨学科融合课程教学或主题式教学进行情绪教育。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丰富幼儿情绪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情绪素养,从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方面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情绪榜样。同时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共情、平等、信任的态度与幼儿对话,成为幼儿的倾诉对象,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当然,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儿童情感需要的前提下,教师要鼓励幼儿不要封闭真实情感,允许消极情绪的存在,让情绪自然流露。
3.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情绪发展规律制定由易到难的教学目标及实施方案。小班幼儿的情绪教育应该以“掌握基本情绪知识(如快乐、生气、害怕等)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为目标,比如“妈妈答應带我去游乐园了,我很高兴”。而中班和大班幼儿的情绪教育应该以“了解情绪的来源、表现以及由这种情绪引发的结果”为目标。
4.以实践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为主培养幼儿情绪理解能力。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空洞说教无法让幼儿感知情绪,更谈不上理解情绪,所以要利用绘画、情绪主题绘本(包括阅读、改编等形式)、音乐活动(包括歌唱、律动、自由舞动、音乐欣赏、乐器演奏等形式)、游戏活动、戏剧教育活动及一些融合艺术形式进行教学,提升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欢,赵玉红.学龄期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特点概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徐琴美,何洁.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2).
[4]王振宏,田博,石长地,等.3-6岁幼儿面部表情识别与标签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10(2).
[5]李大维,韩闯.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6]崔佳琦.幼儿教师对3-6岁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吉林:长春师范大学,2019.
◎编辑 武生智
[关 键 词] 幼儿;情绪理解;幼儿园教育;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206-02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模块中,不仅有身体方面的目标和建议,还有针对幼儿阶段心理方面的目标和建议。希望他们拥有安定愉快的情绪,能在不同年龄阶段(3~4、4~5、5~6)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及发展水平,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幼儿期获得良好的情绪能力必不可少,它不仅影响儿童其他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会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儿童情绪能力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其中情绪理解是整个情绪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前期正是发展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时期,孩子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也可能来自亲子之间。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前阶段的儿童不能正确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推断自己和他人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以及情绪反应,更不会处理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和他人负面情绪之间的矛盾。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初环节,承担了对幼儿进行情绪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在深入了解幼儿情绪理解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培养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途径。
一、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
不同研究者基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对情绪理解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Nannis和Cowan在1987年提出,情绪理解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以及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知。Cassidy 和Parke(1992)则认为,情绪理解是儿童在理解情绪原因和结果的基础上,对自我和他人做出恰当情绪反应的能力。国内学者进一步研究指出,情绪理解是一种解释个体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的能力,为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反映个体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来看,情绪理解主要包括对情绪的觉察和识别,对情绪的解释以及对情绪的预测等内容。
(一)对情绪状态和过程的理解
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年龄越大,他们对情绪的理解越来越准确和复杂。整体发展呈非直线性增长趋势,且性别差异不显著。
人类可以通过识别与分析面部表情来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幼儿对面部表情的识别从3岁以后开始萌芽,4岁左右进入迅速发展期,5岁以后逐渐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Denham向2~4岁的儿童分别呈现象征高兴、伤心、生气和害怕四种表情的图片,要求他们完成命名表情和识别表情两个任务。结果显示,儿童在对表情的识别方面优于对表情的命名,且对高兴情绪的命名和识别均优于伤心、生气、害怕等消极情绪。国内学者也得出了相似结论:儿童最先能够较好地识别高兴表情,其次是愤怒、悲伤表情,最后是恐惧、惊奇、厌恶表情。
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则更为复杂,个体需要面对一种可以同时诱发两种不同的甚至互相矛盾的情绪反应的情境。在此类研究中,由于不同研究者对混合情绪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使用的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当前对幼儿混合情绪理解能力形成的具体时间尚未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比如有研究者认为5岁儿童还不能完全理解混合情绪。但是当实验材料换成卡通人物时,发现5~6岁的幼儿却可以很好地描述卡通人物在特定情景下形成的冲突情绪。也有研究结果表明,7岁儿童只能识别同为积极情绪或同为消极情绪的同一性质的情绪。
还有一类研究重点关注幼儿在特定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中根据情绪线索推测或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即情绪情境识别。相关研究发现,3岁儿童已经具备识别引发情绪的情境的能力。此后,不同情绪情境识别能力形成的时间不尽相同,儿童对高兴情绪线索的识别和理解在4岁时便可实现,而对于悲伤、愤怒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线索的理解主要在2~5岁逐步发展起来。
(二)对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
情绪归因研究以幼儿对自己或他人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为主要内容,儿童在对情绪做出解释时,往往较多强调外因,较少强调内因,这种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4~5岁的儿童能正确判断大多数基本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如“她高兴是因为她吃到了最爱的糖果”或“他伤心是因为他想妈妈”。5~6岁的儿童已经能理解:受愿望和信念等内部心理状态的影响,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的情境或事件时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此外,与积极情绪相比,儿童更能够稳定识别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
当然,在情节互相矛盾的情况下,幼儿无法很好地解释个体会有怎样的感受。例如,给儿童呈现这样一幅图片:一个表情高兴的小女孩拿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当要求儿童描述图片时,4岁和5岁的儿童主要依据情绪表达:小女孩很高兴,因为她喜欢布娃娃。年龄较大的儿童则更多地协调这两种线索:小女孩很高兴,因为她找回了丢失的布娃娃。究其原因,在包含复杂情绪线索的情境中,幼儿更倾向于关注其中较明显的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三)对情绪引发结果的理解
儿童在4岁之后才逐渐理解观念如何引发行为,并了解到内心状态如何引起情绪反应。他们意识到思维和情感是相互联系的,由此预测他人在特定的情绪表现后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幼儿在4岁时就能做出如下判断:当一个人生气时,他有可能动手打人;当一个人高兴时,更加有可能与别人一起分享他喜欢的东西;当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伤心经历时,可能会感到难过。此外,他们还会使用有效的方式,如拥抱来缓解他人的消极情绪。
总体来看,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受其认知水平发展的影响。学前早期,幼儿情绪理解更多依赖社会参照、外部表象等具体线索,只能对单一情绪做出反应。随着儿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逐渐可以理解更加复杂的情绪,甚至能正确判断由同一情境引发的一种以上的冲突情绪。
二、幼儿情绪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情商”概念的提出,幼儿情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是情绪教育在幼儿园的有效开展却面临诸多困境。
1.幼儿情绪教育在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中落实不到位。虽然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经常强调情绪教育的重要性,但具体到执行层面,情绪教育多隐匿于其他学习领域或者完全被忽略。在幼儿情绪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常常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等问题。
2.受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双重影响,幼儿情绪教育特别是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对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师专业知识匮乏,自身情绪素养不高。
3.缺乏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适宜环境。国内幼儿园普遍班额较大,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到每一个幼儿,容易忽视儿童的情绪情感需要。有时甚至使用命令性语言或大声呵斥,压制了幼儿的正常情绪,特别是紧张、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
三、幼儿情绪理解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培养策略
1.改变情绪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设置专门的情绪教育课程,使其不再附属于其他领域。或者打破分科知识占据主导地位的幼儿园课程设置,使用跨学科融合课程教学或主题式教学进行情绪教育。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丰富幼儿情绪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情绪素养,从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方面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情绪榜样。同时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共情、平等、信任的态度与幼儿对话,成为幼儿的倾诉对象,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当然,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儿童情感需要的前提下,教师要鼓励幼儿不要封闭真实情感,允许消极情绪的存在,让情绪自然流露。
3.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情绪发展规律制定由易到难的教学目标及实施方案。小班幼儿的情绪教育应该以“掌握基本情绪知识(如快乐、生气、害怕等)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为目标,比如“妈妈答應带我去游乐园了,我很高兴”。而中班和大班幼儿的情绪教育应该以“了解情绪的来源、表现以及由这种情绪引发的结果”为目标。
4.以实践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为主培养幼儿情绪理解能力。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空洞说教无法让幼儿感知情绪,更谈不上理解情绪,所以要利用绘画、情绪主题绘本(包括阅读、改编等形式)、音乐活动(包括歌唱、律动、自由舞动、音乐欣赏、乐器演奏等形式)、游戏活动、戏剧教育活动及一些融合艺术形式进行教学,提升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欢,赵玉红.学龄期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特点概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徐琴美,何洁.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2).
[4]王振宏,田博,石长地,等.3-6岁幼儿面部表情识别与标签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10(2).
[5]李大维,韩闯.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6]崔佳琦.幼儿教师对3-6岁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吉林:长春师范大学,2019.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