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数学教学的两大主线之一,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相比,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它蕴含于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人们在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时,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具“亲和力”,也就是说,人的“数学智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关注数学思想方法,打造厚重课堂呢?
一、落实于目标中,把数学思想放在心上
《课标》(2011版)把“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列入课程总目标。但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内隐性与不易考查的特点,也导致许多数学老师忽视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教学,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吃力不讨好。这样的观念无疑是不对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纳入教学目标,并在教案中设计好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以贯穿于全课的教学,也可以在具体教学环节进行教学与渗透。我们可以像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把“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感悟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与不变思想”定为定为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也可以像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那样,在学生建立1毫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区分出厚度分别是1毫米、大于1毫米和小于1毫米的物品,在巩固和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同时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在练习环节,让学生准确读出数学书的宽和厚的长度,渗透“模糊到精确”的思想。
二、挖掘于教材中,把数学思想看在眼里
数学思想是隐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在数学学习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处于表层的数学知识,而注意不到处于深层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不但方法种类多,而且某些思想方法出现的频率较高。例如:数形结合思想、数学模型思想、归纳猜想思想、化归思想方法等。教学中,执教者需要独具慧眼,化隐为显,以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显示出来,使之明朗化,并通过数学知识教学过程达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目的。如一位老师执教《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时,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出隐藏在“借助小棒图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试商方法”这一教学目标背后所蕴含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还能通过自编教材,自发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教学。如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6的教学之后,有一位老师设计配套了实践活动课《抢扑克牌的学问》:提供一定数量的扑克牌,指定每次最多、最少抓几张牌,抓到最后一张牌者则获胜。该校本教材编排了3个问题:从6张牌入手,每人每次抓一张;到12张牌,每人每次只能抓1或2张;最后是14张牌,每人每次只能抓1或2张,分别怎样才能保证抓到最后一张牌。这3个问题由易到难,从直观操作发现规律到最后脱离直观直接利用规律列式解答,旨在让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策略优势,同时提炼逆推思想、优化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三、感知于引导中,把数学思想挂在嘴边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难于知识的理解和一般技能的掌握,它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学生对每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都是在反复理解和运用中形成的,所以要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成多次孕育、初步理解、简单应用三个阶段。也就是教学中,我们要循序渐进,反复强化,直至内化。我们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不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是在不同的年级,我们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说法可以不尽相同。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口算乘法》时,老师不一定要向学生明确呈现“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可以通过像“12×3用12+12+12计算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把我们没学过的乘法变成我们学过的加法”“计算我们没有学过的12×3,可以变成加法,也可以变成上节课学过的整十数乘一位数加一位数乘一位的积”“请来了图形工具,有形有数,是不是清楚多了”“对了,把它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特别快”这样浅显易懂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感知和体会“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但到了六年级学习《分数乘整数》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确指出可以利用“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来帮助学习新知。
四、运用于探究中,把数学思想融入教学中
数学知识教学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有着显著区别。数学知识教学是数学认识活动结果的教学,重在记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重在领会应用;离开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根据年级的不同,我们应该从扶到放,启发引导孩子们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数学知识。如笔者曾经尝试在不同年級引导学生运用“由数想形、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当老师的年龄与小明现在一样大时,小明才2岁。当小明长至老师现在的年龄时,老师就32岁了。请问老师和小明现在各几岁呢?
这个问题里的已有的两个数量之间关系较隐蔽,很多同学无从下手。不管是三年级还是六年级的同学都很难明晰其中的数量关系。四、五年级分别是解读信息的基础上,出示不完整的示意图(四年级出示小明和老师现在年龄所在的位置,五年级2岁和32岁所在的位置)请生把示意图补充完整,六年级直接提示画示意图帮助分析。有了线段图的帮助,孩子们便能轻松发现,原来32与2的差,对应着3个年龄差,则年龄差=(32-2)÷3=10(岁)小明和老师的年龄分别是:2+10=12(岁)和12+10=22(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既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又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使学生深切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自动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粉丝”。
总之,实施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时,我们只有遵循“化隐为显”、“循序渐进”、“学生参与”这三个原则,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领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数学思想方法》 顾泠沅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一、落实于目标中,把数学思想放在心上
《课标》(2011版)把“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列入课程总目标。但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内隐性与不易考查的特点,也导致许多数学老师忽视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教学,甚至有的老师认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吃力不讨好。这样的观念无疑是不对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纳入教学目标,并在教案中设计好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以贯穿于全课的教学,也可以在具体教学环节进行教学与渗透。我们可以像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把“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感悟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与不变思想”定为定为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贯穿教学始终;也可以像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那样,在学生建立1毫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对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区分出厚度分别是1毫米、大于1毫米和小于1毫米的物品,在巩固和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同时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在练习环节,让学生准确读出数学书的宽和厚的长度,渗透“模糊到精确”的思想。
二、挖掘于教材中,把数学思想看在眼里
数学思想是隐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在数学学习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处于表层的数学知识,而注意不到处于深层的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不但方法种类多,而且某些思想方法出现的频率较高。例如:数形结合思想、数学模型思想、归纳猜想思想、化归思想方法等。教学中,执教者需要独具慧眼,化隐为显,以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显示出来,使之明朗化,并通过数学知识教学过程达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目的。如一位老师执教《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时,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出隐藏在“借助小棒图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试商方法”这一教学目标背后所蕴含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还能通过自编教材,自发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教学。如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6的教学之后,有一位老师设计配套了实践活动课《抢扑克牌的学问》:提供一定数量的扑克牌,指定每次最多、最少抓几张牌,抓到最后一张牌者则获胜。该校本教材编排了3个问题:从6张牌入手,每人每次抓一张;到12张牌,每人每次只能抓1或2张;最后是14张牌,每人每次只能抓1或2张,分别怎样才能保证抓到最后一张牌。这3个问题由易到难,从直观操作发现规律到最后脱离直观直接利用规律列式解答,旨在让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策略优势,同时提炼逆推思想、优化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三、感知于引导中,把数学思想挂在嘴边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难于知识的理解和一般技能的掌握,它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学生对每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都是在反复理解和运用中形成的,所以要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成多次孕育、初步理解、简单应用三个阶段。也就是教学中,我们要循序渐进,反复强化,直至内化。我们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不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是在不同的年级,我们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说法可以不尽相同。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口算乘法》时,老师不一定要向学生明确呈现“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可以通过像“12×3用12+12+12计算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把我们没学过的乘法变成我们学过的加法”“计算我们没有学过的12×3,可以变成加法,也可以变成上节课学过的整十数乘一位数加一位数乘一位的积”“请来了图形工具,有形有数,是不是清楚多了”“对了,把它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特别快”这样浅显易懂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感知和体会“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但到了六年级学习《分数乘整数》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确指出可以利用“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来帮助学习新知。
四、运用于探究中,把数学思想融入教学中
数学知识教学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有着显著区别。数学知识教学是数学认识活动结果的教学,重在记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重在领会应用;离开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根据年级的不同,我们应该从扶到放,启发引导孩子们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数学知识。如笔者曾经尝试在不同年級引导学生运用“由数想形、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当老师的年龄与小明现在一样大时,小明才2岁。当小明长至老师现在的年龄时,老师就32岁了。请问老师和小明现在各几岁呢?
这个问题里的已有的两个数量之间关系较隐蔽,很多同学无从下手。不管是三年级还是六年级的同学都很难明晰其中的数量关系。四、五年级分别是解读信息的基础上,出示不完整的示意图(四年级出示小明和老师现在年龄所在的位置,五年级2岁和32岁所在的位置)请生把示意图补充完整,六年级直接提示画示意图帮助分析。有了线段图的帮助,孩子们便能轻松发现,原来32与2的差,对应着3个年龄差,则年龄差=(32-2)÷3=10(岁)小明和老师的年龄分别是:2+10=12(岁)和12+10=22(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既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又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使学生深切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自动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粉丝”。
总之,实施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时,我们只有遵循“化隐为显”、“循序渐进”、“学生参与”这三个原则,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领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数学思想方法》 顾泠沅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