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制宜地开发资源,传承民族文化,丰富语文课程。然而现实中,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能够真正落实此项标准的屈指可数,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更是举步维艰。本论文意在研究分析仫佬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仫佬族文化资源的现状,并试图探索出小学语文教学与当地仫佬族优秀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措施,期望能为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仫佬族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个性和灵魂,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民族的真善美、民族的性格。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有着诸多迷人的神话传说,别具特色的服饰建筑、节日习俗,令人骄傲的文化艺术。然而,当前急剧的时代变化正在淘洗仫佬族丰富醇厚、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后继乏人。仫佬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这对仫佬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仫佬族文化提出了现实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据统计,新课标中关于“民族文化”一词在不同场合就出现了8次,可见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中传承民族文化,已成为语文教学重要任务。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这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及我国各民族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仫佬族文化在本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学校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未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造成理论改革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现象。笔者向仫佬族人群较为集中的部分小学教师、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部分小学语文科任教师进行访谈,以期能够从多层面、多角度来了解仫佬族文化在本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
(一)調查的内容及对象概况
笔者于2013年9月——2013年11月走访仫佬族聚居地部分小学,对当地的学校领导、语文教师进行访问,发放问卷。其中发放教师问卷50份(涵盖不同年龄、性别、民族),收回50份,有效问卷48份。学生问卷300份(涵盖不同年龄、性别、民族),收回269份,有效问卷240份。在48位教师中有41人是仫佬族,5人是苗族,2人是壮族。仫佬族的教师占85.41%。在240名学生中有190名是仫佬族,41人是壮族,8人是汉族,1人是布依族。其中仫佬族学生占79.16%。
(二)教师有着正确的仫佬族文化传承态度但较少付诸实践
新课标指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仫佬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起利用仫佬族文化资源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并传承仫佬族文化的意识。调查显示,48位教师中,48人全部肯定了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占100%;有46人,占95.83%认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极为重要。表明教师在传承仫佬族文化上有着正确的态度。但访问中了解到教师通常在教学中“有时间”的情况下才会讲述仫佬族文化,实际上很少实行。学生在关于语文课程学习中是否涉及仫佬族文化的内容时,有20人,仅占8.33%表示“经常涉及”,而有108人,已占45%表示“不曾有过”。这些数据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仫佬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与实践间的差距,是目前仫佬族文化难以利用和传承的一大问题。
(三)教师应用仫佬族文化的能力不够强
要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做到得心应手地运用,首先就得充分了解这个民族的情况。在教师调查问卷中“您是否了解仫佬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6人,仅占12.50%选择了“了解”;选择了“不了解”达到9人占18.75%,超过了“了解”的12.5%。语言最能够深刻地反映民族特征,是维系民族内部关系和区分不同民族的最明显的标志。掌握民族语言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优势条件之一。令人欣喜的是仫佬族地区师生掌握仫佬语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在48名教师中,有35人占72.91%选择“会听会说”,表示能够用仫佬语交流;有11人占22.91%选择了“会听不会说”。240名学生中,有166人,占69.16%表示能够掌握仫佬语,既能说也会听;有30人,占12.50%表示会听不会说。但43.33%的学生反映教师没有在语文课堂上使用过仫佬语,有40.41%反应教师偶尔会使用。文化艺术方面也不太乐观,仫佬族拥有一个以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题材的作家群,这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资源。但在48名教师中,只有2人,仅占4.16%表示“经常翻阅”这些作品,而“没有阅读过”的就已经有37人,占77.08%。当地小学语文教师对仫佬族文化传播能力关切到学生对于仫佬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关乎学习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在学生调查中,“你渴望阅读仫佬族作家的作品吗?”有43.33%学生表示“非常期待”,37.08%表示“愿意尝试”,可见,学生对于了解仫佬族的文化艺术是满怀期待,而实际上只有17人,占7.08%的学生表示“阅读过”这些作品,有67.08%“没有阅读过”。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期待与现实的语文课程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
(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仫佬族文化资源的方式比较随意,效果不理想
许多研究都指出课程是民族文化在教育中得以有效传承的核心因素。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当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仫佬族文化的方式是仫佬族文化得以应用、传承的关键。笔者对教师及学生问卷进行了统计:只有8.33%的教师表示经常在教学中跟学生交流仫佬族的风俗民情,偶尔提到仫佬族文化的高达85.41%。但只46.25%的学生反映在语文学习过中偶尔涉及仫佬族的文化内容,45.41%表示没有。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够强,传播文化的效果不理想。笔者对当地48名语文科任教师进行访问,对于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您曾以哪些途径向学生传播仫佬族文化?”,有不少教师表示通过图案片讲解、讲故事、利用多媒体展示,到博物馆、文化长廊去考察等途径,其中有12人,占25%通过讲故事的途径向学生讲诉仫佬族文化,但有8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仫佬族的传说故事等相关文化。教师的“传播”与学生的“接收”上有着较大的数据差距,这说明了教师在课堂中传播仫佬族文化效果不理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模块便于运用仫佬族文化资源。但数据显示当地的小学语文教师极少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文化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关于仫佬族的文化艺术作品,有43.33%学生表示“非常渴望阅读”,37.08%表示“愿意尝试”。但240名学生仅7.08%的学生表示“阅读过”,而“不曾阅读过”高达67.08%。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仫佬族文化艺术作品有阅读、了解期待,但调查显示,高达72.91%的教师从未尝试过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仫佬族文化资源。说明教师没能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错失了传播仫佬族文化的良机。关于习作教学,调查显示,有68.75%表示曾指导学生将仫佬族文化作为写作素材,但仅45.83%的教师表示在批阅的学生作文中有涉及仫佬族文化的材料。而学生问卷显示仅12.50%的学生写过与仫佬族文化相关的作文,这说明教师指导方式不够科学,效果不理想,没能充分利用特色民族资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48名教师中只有3人仅占6.25%表示组织学生开展过与仫佬族有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93.75%表示没有尝试过。而在240名学生中,有145人,占60.41%表示非常期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可见学生对此有着较高的热情,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福音,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仫佬族文化在本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一)调动传承仫佬族文化实施主体的各方面力量
首先,当地教师必须成为仫佬族文化的传播者。“远离基础教育一线的专家们无法掌握随时变化而又丰富多彩的具体语文教学情景,只有教师才具有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选择利用课程资源的仲裁权”。因此,当地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将仫佬族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加强教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有选择、讲方法地将乡土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第二、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传承仫佬族文化。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其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军。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仫佬族地区,浓郁的仫佬族文化资源也可以成為学生学习语文的知识、技能和培养情感态度的“教材”。第三、学校要有强烈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仫佬族地区,多彩醇厚的仫佬族文化就是很重要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强化资源开发意识,开展培训教师利用仫佬族文化资源的能力,联合学生、教师、家庭、社会各方力量鼓励、督促教师对仫佬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第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教育具有社会性特点,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教育振兴,人人有责。在仫佬族地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乡土文化和主流文化一起传授给学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孩子的家长。一些有影响力且关心教育的仫佬族社会人士可以为仫佬族文化代言,激发学生了解、接受、传承仫佬族文化的动力。仫佬族作家可以为学校捐赠书籍作品,经济宽裕的人士为学校完善教学设施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仫佬族文化的方式探寻
1.在阅读教学中应用仫佬族文化资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阅读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1]阅读教学包括教材文本阅读及课外阅读,基于小学语文各个版本的教材上都未曾出现过仫佬族文化这现实因素,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仫佬族文化资源,主要在课外阅读方面进行。新课标中对于学生每一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占据着重要地位。仫佬族艺术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历史悠久,丰富醇厚,许多书籍中都有相关的记载,以仫佬族文化为背景和题材的作家群不乏优秀作品,这为当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提供了条件。
引导学生阅读民族文化作品要坚持适量、激趣的原则,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广泛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阅读期待的指引下更好发展阅读能力。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提出阅读民俗文化作品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宜州地区小学使用的语文出版社S版的教材中,每一册语文教材中至少有一篇是关于中华传统故事的课文。只要教师树立开发意识,教材中许多可以鼓励学生延展阅读的切入点。如三年级上册第八章讲述中华民族传统的故事:《年的来历》、《炎帝创市》、《哪吒闹海》等。学生对于这一类作品饱有兴趣,教师可以在学习本章时推荐学生去阅读关于仫佬族的神话传说如:《凤凰山》、《鸳鸯石》、《山魈的传说》等。罗城地区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全套教材中也有不少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如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精读课“难忘的泼水节”,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调查了解民风民俗”等,教师适时向学生推荐关于仫佬族节日风俗的课外读物,如毛公宁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仫佬族风俗志)。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仫佬族文化的了解,扩大知识面,使阅读的效果达到最佳。
2.在写作教学中应用仫佬族文化资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作文教学的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仫佬族地区,仫佬族文化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融入仫佬族文化资源,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描绘美好的罗城人民的生活,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而利用仫佬族文化作为写作素材,恰恰体现了习作取材于生活的要求,对于降低写作难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都具有巨大的作用。贵州都匀第三小学的孙瑛就曾利用布依族节日和古歌文化在语文习作教学中,以节日为学习主题,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弄清这些节日的来源,古歌的内涵,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习作积累,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播布依族文化。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每一册安排8组课文,一到二年级的教材中在语文百花园里安排了30次的写话要求,三到六年级的教材中每一次语文百花园里都安排了64次的习作要求,其中不乏能够以乡土文化为素材的机会。作为教师,要研读教材,合理地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作文教学中去。例如,“讲人物故事”,仫佬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伐名人:一代廉吏于成龙、革命烈士韦一平、诗人包玉堂、地质工程师梁觉、作家鬼子等,这些人都都是他们脚下土地孕育出来的,都是学生所熟知的人物,既方便取材又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又如,“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仫佬族故乡的特色生活文化并预计二十年后的发展趋向,引发学生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还有“写一写民俗风俗”,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大多孩子会写教材上经常提及的傣族、壮族等民族的风俗,这既浪费了传播仫佬族文化的机会也违背了取材生活的习作要求。
3.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应用仫佬族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阵地,是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呈现的一个重要舞台。利用仫佬族文化作为语文教学资源,首先研读教材,寻找将仫佬族文化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切入点。经笔者统计,在罗城地区小学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的全套教材中,就以“展示台”、“策划活动”等作为命题,设计了多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其中至少有6次可以成为融入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如“介绍家乡”、“神话传说故事会”、“了解民族风俗”、“策划一次‘濃浓的乡情’活动”、“身边的艺术”、“保护文物”等。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在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与学生的生活最为贴近,并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活动性特点恰好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趣味性特点吻合。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用民族文化还需把好选材关,这样才能保证传承民族文化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双丰收。选材既要与开展的活动主题相符又要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的特点。例如,开展一次“身边的艺术”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搜寻仫佬族的手工作品艺术:传统的木雕工艺、织布彩绣,以及文化艺术:仫佬族的古条、山歌、诗词、戏曲,以仫佬族文化背景的作家群的作品等。选材上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开展一次收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故事和歌谣的内容都适合小学生去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或家长在学生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把关。教师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垦王山》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仫佬青年的英雄以牺牲自己,化作山峰为代价,拯救了仫佬族人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勇敢、大无畏的精神。而民谣中有些对于爱情和生活赤裸裸的描写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的材料就不应该应用到语文的教学中了。
当然,仫佬族文化资源在本民族地区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应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在多个模块的教学环节中,相互联系,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时,还可以为写作积累,可以为口语交奠基,阅读也是综合性学习中收集资料、查阅文献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为传承仫佬族文化提供契机。仫佬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进行灵活的应用,并在教学中反思,反思中实践。
三、结语
在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虽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方面还十分缺乏理论研究。笔者对于此项研究只能在理论上苛求严谨,文中所举得例子尽量设想得详细完善,加强可操作性。仫佬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应用路子还很漫长,需要一线的教师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这样我国的基础教育才能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岳增学,岳晓蕾.语文教育课程资源论[J].语文学刊,2007,5
[3]陈威.小学儿童心理学[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至六年级[S].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 2006
[5]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一至六年级[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仫佬族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个性和灵魂,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民族的真善美、民族的性格。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有着诸多迷人的神话传说,别具特色的服饰建筑、节日习俗,令人骄傲的文化艺术。然而,当前急剧的时代变化正在淘洗仫佬族丰富醇厚、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后继乏人。仫佬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这对仫佬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仫佬族文化提出了现实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据统计,新课标中关于“民族文化”一词在不同场合就出现了8次,可见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中传承民族文化,已成为语文教学重要任务。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传承民族文化。这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及我国各民族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仫佬族文化在本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学校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未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造成理论改革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现象。笔者向仫佬族人群较为集中的部分小学教师、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部分小学语文科任教师进行访谈,以期能够从多层面、多角度来了解仫佬族文化在本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
(一)調查的内容及对象概况
笔者于2013年9月——2013年11月走访仫佬族聚居地部分小学,对当地的学校领导、语文教师进行访问,发放问卷。其中发放教师问卷50份(涵盖不同年龄、性别、民族),收回50份,有效问卷48份。学生问卷300份(涵盖不同年龄、性别、民族),收回269份,有效问卷240份。在48位教师中有41人是仫佬族,5人是苗族,2人是壮族。仫佬族的教师占85.41%。在240名学生中有190名是仫佬族,41人是壮族,8人是汉族,1人是布依族。其中仫佬族学生占79.16%。
(二)教师有着正确的仫佬族文化传承态度但较少付诸实践
新课标指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仫佬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起利用仫佬族文化资源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并传承仫佬族文化的意识。调查显示,48位教师中,48人全部肯定了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占100%;有46人,占95.83%认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极为重要。表明教师在传承仫佬族文化上有着正确的态度。但访问中了解到教师通常在教学中“有时间”的情况下才会讲述仫佬族文化,实际上很少实行。学生在关于语文课程学习中是否涉及仫佬族文化的内容时,有20人,仅占8.33%表示“经常涉及”,而有108人,已占45%表示“不曾有过”。这些数据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仫佬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与实践间的差距,是目前仫佬族文化难以利用和传承的一大问题。
(三)教师应用仫佬族文化的能力不够强
要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做到得心应手地运用,首先就得充分了解这个民族的情况。在教师调查问卷中“您是否了解仫佬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6人,仅占12.50%选择了“了解”;选择了“不了解”达到9人占18.75%,超过了“了解”的12.5%。语言最能够深刻地反映民族特征,是维系民族内部关系和区分不同民族的最明显的标志。掌握民族语言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优势条件之一。令人欣喜的是仫佬族地区师生掌握仫佬语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在48名教师中,有35人占72.91%选择“会听会说”,表示能够用仫佬语交流;有11人占22.91%选择了“会听不会说”。240名学生中,有166人,占69.16%表示能够掌握仫佬语,既能说也会听;有30人,占12.50%表示会听不会说。但43.33%的学生反映教师没有在语文课堂上使用过仫佬语,有40.41%反应教师偶尔会使用。文化艺术方面也不太乐观,仫佬族拥有一个以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题材的作家群,这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资源。但在48名教师中,只有2人,仅占4.16%表示“经常翻阅”这些作品,而“没有阅读过”的就已经有37人,占77.08%。当地小学语文教师对仫佬族文化传播能力关切到学生对于仫佬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关乎学习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在学生调查中,“你渴望阅读仫佬族作家的作品吗?”有43.33%学生表示“非常期待”,37.08%表示“愿意尝试”,可见,学生对于了解仫佬族的文化艺术是满怀期待,而实际上只有17人,占7.08%的学生表示“阅读过”这些作品,有67.08%“没有阅读过”。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期待与现实的语文课程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
(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仫佬族文化资源的方式比较随意,效果不理想
许多研究都指出课程是民族文化在教育中得以有效传承的核心因素。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当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仫佬族文化的方式是仫佬族文化得以应用、传承的关键。笔者对教师及学生问卷进行了统计:只有8.33%的教师表示经常在教学中跟学生交流仫佬族的风俗民情,偶尔提到仫佬族文化的高达85.41%。但只46.25%的学生反映在语文学习过中偶尔涉及仫佬族的文化内容,45.41%表示没有。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够强,传播文化的效果不理想。笔者对当地48名语文科任教师进行访问,对于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您曾以哪些途径向学生传播仫佬族文化?”,有不少教师表示通过图案片讲解、讲故事、利用多媒体展示,到博物馆、文化长廊去考察等途径,其中有12人,占25%通过讲故事的途径向学生讲诉仫佬族文化,但有8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仫佬族的传说故事等相关文化。教师的“传播”与学生的“接收”上有着较大的数据差距,这说明了教师在课堂中传播仫佬族文化效果不理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模块便于运用仫佬族文化资源。但数据显示当地的小学语文教师极少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文化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关于仫佬族的文化艺术作品,有43.33%学生表示“非常渴望阅读”,37.08%表示“愿意尝试”。但240名学生仅7.08%的学生表示“阅读过”,而“不曾阅读过”高达67.08%。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仫佬族文化艺术作品有阅读、了解期待,但调查显示,高达72.91%的教师从未尝试过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仫佬族文化资源。说明教师没能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错失了传播仫佬族文化的良机。关于习作教学,调查显示,有68.75%表示曾指导学生将仫佬族文化作为写作素材,但仅45.83%的教师表示在批阅的学生作文中有涉及仫佬族文化的材料。而学生问卷显示仅12.50%的学生写过与仫佬族文化相关的作文,这说明教师指导方式不够科学,效果不理想,没能充分利用特色民族资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48名教师中只有3人仅占6.25%表示组织学生开展过与仫佬族有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93.75%表示没有尝试过。而在240名学生中,有145人,占60.41%表示非常期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可见学生对此有着较高的热情,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福音,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仫佬族文化在本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一)调动传承仫佬族文化实施主体的各方面力量
首先,当地教师必须成为仫佬族文化的传播者。“远离基础教育一线的专家们无法掌握随时变化而又丰富多彩的具体语文教学情景,只有教师才具有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选择利用课程资源的仲裁权”。因此,当地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将仫佬族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加强教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有选择、讲方法地将乡土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第二、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传承仫佬族文化。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其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军。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仫佬族地区,浓郁的仫佬族文化资源也可以成為学生学习语文的知识、技能和培养情感态度的“教材”。第三、学校要有强烈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意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仫佬族地区,多彩醇厚的仫佬族文化就是很重要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强化资源开发意识,开展培训教师利用仫佬族文化资源的能力,联合学生、教师、家庭、社会各方力量鼓励、督促教师对仫佬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第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教育具有社会性特点,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教育振兴,人人有责。在仫佬族地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乡土文化和主流文化一起传授给学生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孩子的家长。一些有影响力且关心教育的仫佬族社会人士可以为仫佬族文化代言,激发学生了解、接受、传承仫佬族文化的动力。仫佬族作家可以为学校捐赠书籍作品,经济宽裕的人士为学校完善教学设施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仫佬族文化的方式探寻
1.在阅读教学中应用仫佬族文化资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阅读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1]阅读教学包括教材文本阅读及课外阅读,基于小学语文各个版本的教材上都未曾出现过仫佬族文化这现实因素,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仫佬族文化资源,主要在课外阅读方面进行。新课标中对于学生每一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占据着重要地位。仫佬族艺术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历史悠久,丰富醇厚,许多书籍中都有相关的记载,以仫佬族文化为背景和题材的作家群不乏优秀作品,这为当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提供了条件。
引导学生阅读民族文化作品要坚持适量、激趣的原则,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广泛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阅读期待的指引下更好发展阅读能力。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提出阅读民俗文化作品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宜州地区小学使用的语文出版社S版的教材中,每一册语文教材中至少有一篇是关于中华传统故事的课文。只要教师树立开发意识,教材中许多可以鼓励学生延展阅读的切入点。如三年级上册第八章讲述中华民族传统的故事:《年的来历》、《炎帝创市》、《哪吒闹海》等。学生对于这一类作品饱有兴趣,教师可以在学习本章时推荐学生去阅读关于仫佬族的神话传说如:《凤凰山》、《鸳鸯石》、《山魈的传说》等。罗城地区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全套教材中也有不少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如二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精读课“难忘的泼水节”,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调查了解民风民俗”等,教师适时向学生推荐关于仫佬族节日风俗的课外读物,如毛公宁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仫佬族风俗志)。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仫佬族文化的了解,扩大知识面,使阅读的效果达到最佳。
2.在写作教学中应用仫佬族文化资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作文教学的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仫佬族地区,仫佬族文化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融入仫佬族文化资源,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描绘美好的罗城人民的生活,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而利用仫佬族文化作为写作素材,恰恰体现了习作取材于生活的要求,对于降低写作难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都具有巨大的作用。贵州都匀第三小学的孙瑛就曾利用布依族节日和古歌文化在语文习作教学中,以节日为学习主题,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弄清这些节日的来源,古歌的内涵,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习作积累,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播布依族文化。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每一册安排8组课文,一到二年级的教材中在语文百花园里安排了30次的写话要求,三到六年级的教材中每一次语文百花园里都安排了64次的习作要求,其中不乏能够以乡土文化为素材的机会。作为教师,要研读教材,合理地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作文教学中去。例如,“讲人物故事”,仫佬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伐名人:一代廉吏于成龙、革命烈士韦一平、诗人包玉堂、地质工程师梁觉、作家鬼子等,这些人都都是他们脚下土地孕育出来的,都是学生所熟知的人物,既方便取材又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又如,“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仫佬族故乡的特色生活文化并预计二十年后的发展趋向,引发学生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还有“写一写民俗风俗”,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大多孩子会写教材上经常提及的傣族、壮族等民族的风俗,这既浪费了传播仫佬族文化的机会也违背了取材生活的习作要求。
3.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应用仫佬族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阵地,是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呈现的一个重要舞台。利用仫佬族文化作为语文教学资源,首先研读教材,寻找将仫佬族文化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切入点。经笔者统计,在罗城地区小学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的全套教材中,就以“展示台”、“策划活动”等作为命题,设计了多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其中至少有6次可以成为融入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如“介绍家乡”、“神话传说故事会”、“了解民族风俗”、“策划一次‘濃浓的乡情’活动”、“身边的艺术”、“保护文物”等。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在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与学生的生活最为贴近,并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活动性特点恰好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趣味性特点吻合。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用民族文化还需把好选材关,这样才能保证传承民族文化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双丰收。选材既要与开展的活动主题相符又要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的特点。例如,开展一次“身边的艺术”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搜寻仫佬族的手工作品艺术:传统的木雕工艺、织布彩绣,以及文化艺术:仫佬族的古条、山歌、诗词、戏曲,以仫佬族文化背景的作家群的作品等。选材上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开展一次收集民间故事或民间歌谣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故事和歌谣的内容都适合小学生去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或家长在学生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把关。教师要有敏锐的判断能力,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垦王山》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仫佬青年的英雄以牺牲自己,化作山峰为代价,拯救了仫佬族人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勇敢、大无畏的精神。而民谣中有些对于爱情和生活赤裸裸的描写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的材料就不应该应用到语文的教学中了。
当然,仫佬族文化资源在本民族地区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应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在多个模块的教学环节中,相互联系,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时,还可以为写作积累,可以为口语交奠基,阅读也是综合性学习中收集资料、查阅文献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为传承仫佬族文化提供契机。仫佬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进行灵活的应用,并在教学中反思,反思中实践。
三、结语
在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虽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方面还十分缺乏理论研究。笔者对于此项研究只能在理论上苛求严谨,文中所举得例子尽量设想得详细完善,加强可操作性。仫佬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应用路子还很漫长,需要一线的教师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这样我国的基础教育才能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岳增学,岳晓蕾.语文教育课程资源论[J].语文学刊,2007,5
[3]陈威.小学儿童心理学[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至六年级[S].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 2006
[5]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一至六年级[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