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高等职业院校扶持政策的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a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众多高职院校“以生养校”办学模式难以为继的现实,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以期通过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办学经费来源等方式推动高职院校的改革,为高等职业教育赢得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办学的外部共性环境,提出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些政策扶持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政策扶持
  作者简介:李丽娇(1965-),女,福建晋江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辛志杰(1966-),男,福建惠安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17-02
  根据某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08年报考普通高校的考生达到历史最高的32.7万人,2009年减少为30.5万人,2010年为29.2万人,2011年为26.7万人,2012年为25.8万人。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我国适龄人口出生率下降。在招生计划不变的前提下,各地高考录取率进一步提高,甚至达到90%以上。“生源持续减少”与“录取分数下滑”的“双降”使中国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新洗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支数量基本稳定的高职院校队伍是我国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
  一、发展定位
  据统计,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入职后能直接进入岗位工作的比例不超过10%,与发达国家的50%相距甚远。其根源在于教学与生产现场严重脱节,难以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从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层面上看,专业设置脱离社会人才需求、僵化的教材、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师生产技能低、生产性实训环节少等现象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相互促进。各级政府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发展定位的指导,结合社会和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自身优势等因素,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科学合理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培育学校的职业特色,把高职院校建成区域性的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
  高职院校成为区域性的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可以更多地结合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提高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能力;通过为行业、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取证等工作可以增加教师接触生产现场的机会,培养师生的动手能力,密切学校与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联系;把高职院校建设成为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可以引导企业进入校园,共享学校人力、设备、场地等资源,建立技术孵化基地,促进技术开发,增加师生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机会,推动师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品质。
  通过以上措施,还可以拓宽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增加学校的收入。部分地方政府规定,企业组织员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职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企业可获得每人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的财政培训经费补贴。相关措施的落实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办学转型。
  二、管理和运行机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然而现实情况是,参与各方存在较多的错位与缺失,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校企合作,通常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政府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体现在:招生自主权;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自主权;教学自主权;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开展对境外科技文化交流的自主权;进行内部机构设置、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和调整津贴、工资分配的自主权;财产管理和使用的自主权等。
  减少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依法落实办学自主权是众多高职院校反映的热点问题。
  2.提升行业指导地位与企业办学积极性
  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由行业、企业人员及学校教师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下设分专业指导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增加其对职业教育活动的指导能力,赋予并提高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决策的话语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政府应出台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带头举办职业教育院校的措施,在用地、项目安排、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税收、人员身份等方面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彻底改变“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共同锻造“世界工厂”所需的技术人才队伍。美国斯坦福大学引入高科技企业反哺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对办好工科类、管理类高职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建立质量和效率优先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应确保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提高生均拨款水平;针对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上实行分类支持和分类管理;本科高校应退出高职层次教育;设立高职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紧缺和艰苦专业建设,支持办学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支持“技术孵化”基地建设和科研工作,支持高职院校走出国门,推进对外合作办学,培养国家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4.创新由顾客导向和需求驱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对于生存困难的院校,鼓励通过委托管理、企业收购、资产重组、联合办学、并校办学等形式实现资源优化重组;借鉴台湾职业教育模式,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推行中职生免试入学、注册入学制度,对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高职本科、高职硕士甚至博士生教育,畅通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吸引更多的考生选择职业教育;支持高职院校在工业园区、开发区或大中型企业举办分校、教学点和培训中心,送教上门。
  三、优化高职院校发展的社会环境
  1.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
  “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是广大职业院校生存的根基。相关法律规定,就业准入是指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劳动预备制度是国家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培训就业制度。我国规定,从1999年起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
  “人口红利”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景象掩盖了众多企业的用工不规范行为,政府部门也给予了最大的包容,带来的后果是:“世界工厂”的产品虽然遍布全世界,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沦落为发达国家的“打工仔”,“山寨”品横行成为国际笑谈;“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安全生产严责下仍矿难不断;“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等建筑质量乱象横行。除了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督缺失等原因,从劳动用工的角度可以解释为:没有“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这些底线,社会整体从业人员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低下,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安全质量无可靠保障。长久以往将严重动摇社会发展的基础,造成难以预料的灾难,各级政府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已迫在眉睫。
  2.规范政府、中介机构参与职业资格鉴定市场的行为
  与“就业准入”制度配套的是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鉴定及取证。职业资格鉴定等级证书衡量的是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需要严格的培训和鉴定考核过程。当前,众多机构参与其中,形成了利益链条和捞钱工具。参与者中,除了职业院校外,还有政府主管部门的下属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和企业等。一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搭台唱戏”强势介入;一些中介机构找几个退休教师,搭一个“草头班子”就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并发证。尽管年年有检查,但只重经济效益、不重视培训和鉴定过程及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出现了18岁获得高级技师、考试和体检“枪手”等令人难以容忍的乱象。
  没有专业师资、设施和场地等硬件作为平台,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的质量是值得怀疑的。政府部门应对当前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市场进行清理整顿,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成为“行业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
  3.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跟踪等进行评估并公布,正确引导学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和专业的选择。
  四、结语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在当前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还承担着中华文化的传承、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只有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优化高职院校发展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就业质量,数量众多的高职院校才能更加融入社会,主动服务于社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摇篮。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学”作为师范院校的必修课和特色课,是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教法陈旧、考评简单、教学效果甚微等问题,尝试探索“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构建学习共同体,以此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和谐共存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改革;学习共同体  作者简介:左媛媛(1988-),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
期刊
摘要:“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是生物科学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实验教学目标与项目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引入合作性、探究式、开放式教学)等方面为突破口,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开展“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以期为同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基因工程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简介:王忠华(1972-),男,浙江
期刊
摘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抽象难懂,实践性强,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有很高的要求。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探讨此课程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式;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李
期刊
摘要:“理论力学”课程概念多、理论严谨、逻辑性强,是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尝试性地对课程框架进行了探讨,从力学基本量出发,提炼出课程中关于移动和转动的两条主线。并且讨论了这两条主线在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中的分与合情况,这使课程的框架和条理性比较清晰,易于学生理解,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理论力学;移动;转动;框架  作者简介:胡玮军(1967-),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
期刊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以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魏传华(1978-),男,山东嘉祥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
期刊
摘要:社会实践教学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阐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应然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就如何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策略规范与设计。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作者简介:贾亚君(1976-),女,浙江金华人,浙江财经学院
期刊
摘要:美国终身教师制度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实施中存在相关细则设定不尽合理、未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操作易流于形式、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美国终身教授制度对我国教师聘任制度的启示主要有评审的目的应注重教师的发展;对教授的考核应综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避免过分追求单一的科研成果;注重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  关键词:美国;教授终身制;教师聘任制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针对长沙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明确毕业设计重要地位的基础上,以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通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管理三方面的措施来提高长沙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许第发(1979-),男,湖北松滋人,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系,讲师;李荣喜(1966-),女,湖南常德
期刊
摘要: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才多样化的今天,社会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完善职业能力素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素养;新思考  作者简介:张蕊(198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护理学院,讲师;李晓雷(1979-),女,辽宁
期刊
摘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根据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以及学生就业特点,结合学校开展的名师主讲课程建设,探讨“计算机通信网络”课程的建设思路与目标,并对具体建设措施分别从教学体系、实践改革、教学模式、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力争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名师充分发挥其指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名师主讲;课程建设;计算机通信网络  作者简介:吴韶波(1970-),女,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