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聴”破文路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a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神秘地)老师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字”,想给同学们认认,不知哪位聪明的同学认识?(边说边投影出甲骨文的“雨”字。)
  生:异口同声“雨”!
  师:(惊讶)这么厉害?(板书“雨”字并追问)怎么知道的?
  生:很形象,像天下雨了一样,猜到的。
  师:是的,很形象,这就是我们汉字的奇妙之处。很多汉字一看外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没这么古老的汉字——繁体字,(板书“聴”)谁能认得是什么字?
  生(部分):“听”字。
  师:恭喜你们,答对了。(生笑,师板书“听”)那谁能说说,从字形上看,古人赋予“聴”字什么内涵呢?可以推测一下吗?
  生:要用“耳朵”听。(其他生笑)
  师:这是肯定的,所以左边是个大耳朵,对吧?还有吗?
  生:我想还应该与“心”有关吧?
  师:是吗?怎么说?
  生:它的下面有一个“心”字,可见,在古人看来,听什么,还要用“心”。
  师:你真聪明,我们平时听什么都用心了吗?我们上课可要用心哦。用上“心”也就是要……?
  生:要“想”。
  师:对,想(板书“想”),除了想,听还需要……?
  生:还需要带上眼睛吧?
  师:这怎么说?
  生:“聴”的右上是个横的“目”字,表示听还要“看”。
  师:同学们觉得他讲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板书“看”)我也觉得,古人认为要听好,应该是,除了注意用上耳朵外,还要注意用眼睛看和用心去想。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根据同学们的预习,文中除了写“听雨”之外,是否也写了“看”和“想”呢?
  (稍作停顿,等生反应。有部分学生自觉打开书本,有部分学生答“是”。)
  若是这样,那么,哪几段主要是写“听雨”的?哪一段主要是写“看雨”呢?“想”字又体现在哪里?(投影)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搜索关键词,思考投影上的问题。
  (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拿笔画出关键词,前后约三分钟。)
  哪位同学来说说,哪几段主要是写听雨?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生:第5-7段。从“听听那冷雨”、“韵律都清脆可听”、“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可以看出是写听雨的。
  师:讲得有理有据。除了这几段,还有别的语段也是写听雨的吗?
  生:9-11段,写“在日式的古屋听雨”。
  生:第8段过渡,其实也是写听雨。
  师:那侧重写“看雨”的是哪段?
  生:第3段。
  师:是吗?
  生:不是,这里主要是写“嗅雨”。
  师:真有眼力!有什么根据?
  生:“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还有“腥气”。
  师:看来文章除了通过视觉、听觉写冷雨外,还用上了嗅觉。(板书“嗅”)
  师:由“嗅雨”到“听雨”再到“看雨”,作者在结构上是有过渡语的。
  生:“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添添吧,那冷雨。”
  生:(迫不及待地)还有“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师:都找到了吗?在哪里?
  生:第3段开头和第5段开头。
  师:对,其实要理清文章的思路,要注意一下像这样典型的过渡语,这其实是作者给自己也是给读者安排的指路灯,可以指明文章的方向。但是老师有个问题,这样归纳,是否还有几段没有着落?
  生:开头两段和最后一段。
  师:是的,那么它们是由什么词连接的呢?
  生:“想”字。
  师:书上哪些信息明确告诉我们作者是在“想”?
  生:“想这样的台北”、“想整个中国”。
  师:请画出来。还有吗?
  生:“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得比较到位。都画出来了吗?
  师:那文章结尾段与“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相呼应的话语有吗?
  生:“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与它遥相呼应。
  师:讲得很好。这里有一对都表示想的词是——
  生:“想入非非”和“苦思冥想”。
  师:我这里还有个疑问,这个“想”字仅仅是连接文章的1、2段和最后1段吗?
  (学生陷入思考。)
  生:好像中间几段都有作者的联想。
  师:请具体说说。
  生:王禹偁的竹楼和米芾父子的画好像都是作者的联想。
  生:中间几段听雨都是作者的回忆,也都是联想。
  生:我觉得看雨和嗅雨也都是回忆,是作者联想。
  师:是这样吗?
  生:是的,文章开头,作者告诉我们走在台北细雨霏霏的街上,然后就进入了回忆,一直到文章最后,作者告诉我们他坐在“雨窗子里”、“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所以文章中间部分其实都体现了一个“想”字。
  (掌声响起)
  师:太精彩了,这么复杂的结构也逃不出同学们的火眼金睛。确实,本文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我们通过“看”、“听”、“嗅”以及“想”四个字,将复杂的头绪梳理出来了。老师这里按照这个思路,拟了一个文章的结构提纲,供同学们参考。
  投影出示课文结构提纲如下:
  
其他文献
议论文写作训练的三策略为:将现当代名家经典议论文拿来做范文;从古代议论文中汲取精华;定期精准筛选、补充时政热点问题素材。我校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高一新生在阅读方面的积淀普遍不够丰厚,阅读、写作水平普遍较低。一方面是受城乡区域差异、民族差异、家长教育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从小不读书积累知识;另一方面本地学校初中阶段教学中,作文教学只是练练中考要求的记叙文,到了初三,为了中考,相当一部分学生更是不敢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也体现出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作文是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所写的作文内容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作文内容能够体现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实现对内在思想的传达,充分展示出艺术美感。每位学生都具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具有独特的生活经历,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形成的价值观也是独特的,所以不同学生所写出的作文内容也应该
激励教育在小学尤其重要,本文以小学语文课文《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为例,科学地探究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直接来源,而且,小学语文教师不光仅仅影响着小学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学生的思想形成和精神面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应用激励教学来辅助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小学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异彩纷呈,“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和“空虚”的症结依然存在。课堂教师上演“独角戏”,台下学生们在呆呆地听,思想也处于麻木状态。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出了问题。教师课堂上呈现的内容大都偏向知识的展现,而忽视呈现方式、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推进
语言是最大众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词语会跟着消亡或增加,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大众,因为语言的实质是人民大众约定俗成的结果。一些词语的消亡,肯定有其消亡的原因;一些词语的出现,肯定有其出现的理由。任何部门和个人出面品头评足,我觉得都不合时宜;横加阻止,更不会有好结果,只能落个“螳臂当车”的尴尬。比如时下涌现出来的许多网络语言,谁又能说一个“不”字?说了又能怎样
一次偶然翻阅校史资料,我得知有三颗小行星与厦门大学有关:  一颗叫“陈嘉庚星”,编号2963;一颗叫“余青松星”,编号3797;还有一颗叫作“陈景润星”,编号为7681。  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  早期发现的小行星,大多用神话故事中的神仙命名,后来许多国家和城市的名字纷纷进入小行星世界,  还有许多小行星用古代和现代著名科学家、文艺家等知名人士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一针见血地道破季氏的野心:“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中的地指出“僭越”是天下大乱的根源。通过分析探讨,学生对孔子“礼治”的治国主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是任何美好追求的基石。君、臣、父、子的封建纲常要严格维护。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11月1日,与长岛在苏州沧浪亭  只有落叶,只有被树枝折断的幽静,  身后太湖石溅起的  沧浪,拍打着北宋的岸。  但元气还在。如果俯身,不用说卑微,  仿佛不再有焦虑承担着彼此。  ——迷恋,宿命,不完美地活着。  而它们的神秘,支撑,穿堂之风,  昼夜,像更高处的瓦当,  渴望雨雪,被还原,或破碎。  是否到了时候?生死之门虚掩着离别,  时光隐退,沧浪还在,  就在这里,只愿成为虚无——  
面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许多考生都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诗歌鉴赏题并非深不可测、难以捉摸,只要我们细心阅读、依“法”办“诗”,就一定能够将看似难不可摧的古诗题攻克。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角度鉴赏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我们不妨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研习古诗,努力把自己打造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把握古诗词鉴赏的五大要素    (一)掌握古诗词基
陶冶是语文教学的特性。语文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的心灵的代码。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人、建设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还原语文的生命本质,用充满生命气息和人性光彩的生命语文去陶冶人、唤醒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求得安身立命之本;同时也需要享受文化,陶冶性灵,滋养情感,在精神的世界里实现生命的超越。雅斯贝尔斯说:“陶冶作为某一时代世界和宗教的历史现实性之语言是充满生命力的,同时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