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荒古的月意象的文学艺术功能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月的意象照亮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个过程,月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然物象在被吸收进文学作品中成为月意象时含义发生变化,本文以《月出》篇为例探所一下这“最早的月下怀人诗”中月意象的文学艺术功能,并对其成因进行深层的解析。
  【关键词】:《月出》;月意象;文学艺术;功能;成因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意象伴随着神话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月华澄有象,诗思在无形”,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充满了中国人的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情感,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它是静思玄思式的中国智慧的神秘启示物。
  《月出》是《诗经》陈风中的一首: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大意是:清澈明亮的月亮升起,那个姑娘容貌真美丽。体态轻盈慢慢的步行,我时时想她心忧伤。洁白明亮的月亮升上天空,那个姑娘月下更娇艳。缓步轻盈身姿美,我时时想她心不安。清澈明亮的月亮升上天空,那个姑娘月下面姣好。她的身姿轻盈飘飘然,我日夜想她心烦躁。诗中出现了两个意象,一实一虚,高悬于天际的月亮,深藏在心底的佳人。这首诗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月下怀人诗”。此处诗人是借天上的明月来表达了对所恋佳人的相思之苦。循着此源头探析一下月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学范畴中所承担的艺术功能。
  一.借月喻人——月亮是女性原型的化身
  人类文化发祥与大自然密切相关,在与自然的接触中获得的智慧认知和心理认同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继承传递着。这些智慧和心理充满了人类生命的灵动和生活的缤纷。早期的巫术和图腾崇拜等都包含了人类文化心理的萌芽并对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拿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来说这种带有象征意味的文化就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象的大量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女性。月亮作为女性的象征发端于人类迷狂的生殖崇拜时期。月亮神话中有两个灵异的动物兔与蛙,兔与蛙是女性生殖崇拜的图腾,从而形成了女性生殖崇拜的集合形态。这种象征被早期的人们普遍接受并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痕迹,《礼记。礼器》谓:“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女性互为对应。《吕氏春秋。精通》云:“月也者,群阴之本也。”《说文》释月:“阙也,太阴之精”,月亮一直伴随着女性世界的温馨与忧伤出现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里。它联系着从女性生殖崇拜的远古到走出蛮荒迈进文明的社会。有人说: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基本特色其实又可以称之为一种女性情节。说的更形象一些,就是在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一种充满女性魅力的‘永恒的微笑’。
  这种早期的月亮为女性化身的文化认知心理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心理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月出》中诗人用月亮意象起兴引起后文对所恋美人的描写,在诗中月亮和佳人是并列的,月亮皎洁美好,佳人美丽娇艳。月亮是眼前景,佳人是心中情,心中的佳人外化为眼前的月亮,眼前的月亮幻化成佳人的娇容。将佳人的美好形象扩大比喻成人们普遍认同的月亮的美,以此来向人们传达自己心中的佳人的美丽,在人们在共同的对于美的标准界定的基础上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人所恋佳人的美好。
  二.撷月饰美——清辉衬所恋佳人的芳姿
  这首诗描写了皓月当空、清辉普照的月夜景色,勾勒出一种朦胧飘渺、空灵透彻的意境美,由皓月清辉构成的美似仙境的大幕已经展开,令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与神往。就在这时诗人让所思念的少女出现在这种景色之中,如仙女一般走进了读者的视野里,诗人对佳人的着墨是容貌美好体态轻盈步履缓缓,在诗人这样精心的刻画中美好的月亮与佳人的娇颜芳姿醉了读者的心。
  让我们把视线放到整首诗的角度,佳人出场的背景环境就是诗的开头的明月清辉的场景,月亮与周围环境便构成了一种审美意境。楚楚动人的倩影沐浴在月光的清辉中,中国古典审美传统不是无限制的接近审美对象,而是常常与审美对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谓“隔帘花叶有辉光”在空灵美好的月光的纱幕中更显出佳人那若隐若现、飘飘欲仙的艳丽动人之美,那佼人轻盈情态的曼妙身姿,娴雅神韵的妩媚的情态。这也正是月下佳人传统审美意象的生动表现。
  三.以月渡思——皓月寄苦恋相思的心意
  此诗被誉为“月下怀人的第一首诗”,是我国诗歌中以月寄托思念的诗歌源头。月亮这个物象在进入人们的文化心理领域前就一直高悬在人类的头顶上,“海上生明月,天涯更此时”月亮这种超空间的存在使得不管人们身在何处,头顶上的那轮明月始终是相同的,这个共同的物象进入了人們的文化心理成为了负载文化意蕴的意象,月亮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寻找情感的寄托。所以月这个意象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已经被当做了传递情感的媒介和寄托精神的归宿,出于这种文化心理的影响文人在情感表达时倾向于用月这个意向传达个人内心的情感。
  《月出》中诗人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将自己内心的相思爱恋之情全部倾诉而出,因为明亮的月亮一方面是代表了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家园的象征,把佳人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进行追求,寻求心意的归宿,所以当诗人心中有强烈的情感变动时面对已经进入人们文化审美心理的月亮就很容易引发诗人倾诉的意愿并想以此来获得情感寄托的心理安慰。另一方面头顶的那轮明月为两个人情思爱意的传递提供了媒介,所以《月出》中诗人可能就是因抬头望向天空的明月时想象着心上人也在另一个地方抬头望着这一轮明月,以月为媒想象着自己的思恋通过这个共同的中间物得到了传达,所以诗人苦苦的思恋之情通过文化领域内的月的意象得以表露。
  四.乘月返真——月夜促自然人性的流露
  月亮展示给人们的是澄碧晶莹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在古人的观念里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淮南子。天文训》云:“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静静的月光洗着大地、洗着宇宙、也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月出》作者在皓月朗照的夜晚,面对着清辉漫溢的朦胧景色心灵中的各种的杂念被涤荡的尘埃落尽后唯有自然人性的流露。孔子说:“食色性也”所以爱情或者说相思之情就是這种自然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月光的引发使诗人抛掉了一切的杂念唯剩下了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这样一个空灵洁净的夜晚内心的情感随着月光不断地生发散逸,似乎与洁白的月光融为了一体,美好的事物通过诗人的心灵获得了沟通。艺术的创作便在寂静的月色下悄然展开,于是在这种美好自然地心境中,诗人将心中的情感通过语言感发出来。整首诗读起来如泉涌水流,自然流畅,有极强的音乐美。
  月这个特别的意象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地拨响。人们的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再温婉怡人的月世界中有响斯应。作为月意象进入诗歌领域的发端《月出》中的月给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正是由于这首诗对于月亮所做的极成功的艺术化处理使中国人心灵中那轮艺术的明月永远是“月出皎兮”!
  参考文献:
  [1]《诗经译注上下》,程俊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傅道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曲创作的一个高峰,绝对能称的上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名作。《西厢记》成功塑造了崔莺莺、张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红娘的形象也是相当饱满,令人过目不忘,她是崔张二人爱情成功的关键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她诙谐调皮、是非分明、机智聪慧,并且还具有反叛精神,红娘的人物形象在在戏曲史上也是光彩照人。  【
期刊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那天闲来无事,出外漫步,不觉已走到学校围墙的边缘。  春末午后,必定是一段惬意的时光。这时候我游荡至此,墙外的犬吠鸡鸣早已不住,阵阵清脆着我的耳膜。侧耳倾听,一阵阵风过草丛,其中又夹杂着数不清的鸟鸣和闻不尽得芬芳。眼界虽为颓墙所堵,但墙外那副炊烟袅娜,绿野葱葱的田间风光已经是呼之欲出。  于此,我再也耐不住了。可望着那堵两米来高的水泥墙,奈
期刊
(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  【摘要】:忆语体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因其独特性而旁斜独立,沦为夹缝中的文字,在文学史中鲜少为人关注,本文从叙事学的预叙角度分析其文本特征,发掘其预叙机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忆语体;预叙;谶言  清忆语体[1]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是指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文坛中出现的一批记录文人士大夫与其妻妾的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性散文
期刊
上海市三林中学  日子如秋天里的落叶,散乱地布满房间,数不清、望不尽。日历一页一页地被撕去,转眼,我已经十八岁。回望身后,我蓦然发现:时光在指尖悄悄流動,不经意间,母亲那曾经挺直的腰背也渐渐佝偻……  曾几何时,母亲的背影是那般高大挺拔,让小小的我无限敬仰。儿时,总爱和母亲一起去郊外踏青。那时,天空很蓝,云很白,温暖的春风总是在不经意间温暖了心灵。那时的记忆里,有花香,有鸟语,还有那如春风般浅浅的
期刊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摘要】:现在的乒乓球运动发展很快,尤其是通过器材的革新使得乒乓球各个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球的速度、力量、旋转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在男子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直拍横打”。乒乓球运动快攻型打法的一种。指直拍运动员使用球拍反面的覆盖物击球。特点是能增强拍面控制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前臂的力量。与传统的直拍快攻打法相比,这种打法的反手技术(如拉、抽、
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在小说中,风景的描写总是会或多或少地为中心主旨、人物塑造等服务。《南行记》亦是如此。在作者笔下,边地的风景与人物实现了最完美的融合。他用满含诗意色彩的笔触,为这片大地书写了一封经久不衰的悠扬情书。本文试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对《南行记》中主人公们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以此彰显边地人民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物;性格特点  引 言
期刊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摘要: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书写了知识分子陆焉识跌宕起伏的一生,语言精练,善用修辞。本文从修辞角度出发,以其中“欧米茄”一章为例,探讨严歌苓这篇小说在修辞话语构建中对修辞自觉化、熟知化和陌生化以及合理化的运用。  【关键词】:修辞;话语构建;自觉;陌生化;熟知化  修辞是文学作品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写作表现手法,文学作品创作无异于修辞世界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村上春树的《象的消失》原文拿到手上以后,我读了几遍。熟读之后,我有一种类似喝了一杯淡淡的药茶的感觉,淡淡的是因为文章故事波澜不惊,读完之后心境的起伏不大,说是药茶则是因为既有回味的感觉,又不似其他饮料一般味道浓烈,营造了一种能使人理性思考的氛围。  小说的整体結构很有特点,首先通过报纸的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展开进行追述。将大象的足迹、逃走路线等可能性一一
期刊
(上海市三林中学,上海 200000)  生命如一张素洁的白纸,因为一双手,便多了几许温暖的奉献、无穷的创造和无尽的感动和收获。  生命如歌,因一双手,变得悅耳动听;生命如酒,因一双手,酿就芬芳醇厚;生命如花,因一双手,筑就一枝独秀的美丽……总有那么一双手,让你驻足欣赏,感动不已,于生命的最深处铭记。  那双手是奉献的手。粗糙的手掌沾满白色的粉笔灰,诉说着大爱无疆。她是支月英,一位36年坚守在偏远
期刊
(湖南省宁乡县一中,湖南 宁乡 410601)  汉字,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亦是几千年来流传的载体,素有“零星可比炽日华,字若珠玑句无暇”之称,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都有着无法替代的重量。对于汉字,我总有着一种特殊的眷恋,一种骄傲、崇敬的情感,然而,对《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却引发另一轮争议,我个人认为,这是汉字文化推陈出新,创新不止的举措。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