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遗物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hh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走了,那个凄清的深秋,在我们极力挽留了五年之后走了。
  在最初的那几年,靠着那些遗物,维系我们和父亲的联系。在父亲还没有走之前,那杆猎枪似乎就成了“遗物”,忙于为父亲治病,家里人早就淡忘了它。没有淡忘的可能就是我,作为一个男孩子,天生对枪具有喜爱之性。况且,那支枪给我带来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那回忆里有不尽的美味,对于孩子,还有比美味更有诱惑的吗?那漂亮的野鸡,肥硕的野兔,还有祸害庄稼的獾子……多少次想过像父亲一样,扛着这猎枪,挎着大大的蛇皮袋,踏行在故乡雪后的原野上,威风八面,收获多多。父亲还没来得及把那杆猎枪放在我的肩头,就病倒了。父亲曾经看我的目光就像看那杆猎枪的目光一样,他希望他的儿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是一杆出色的猎枪,所向披靡,而这一切只是一个希望啊!父亲呢?一个出色的猎人,那杆枪对于他又意味着什么?在病痛中,在无助时,那杆枪是否给过他力量,还是给过他一点点杀生后的忏悔?那杆猎枪的消失似乎和一只鸟有关。猫头鹰,在乡人眼里,是一种不吉祥的鸟。不知什么原因,父亲猎获一只,并且带回家里。祖母她们很是忌讳,背地里议论纷纷。后来,一个人治病用,猫头鹰被带走了。但是,猫头鹰那凶巴巴的眼神留下了。许多年,我们都会回忆起那毫不友好的眼神,浑身都会起一层鸡皮疙瘩。
  后来,母亲似乎提起过那件事,母亲没有过多分析父亲的病是否和那只猫头鹰有关,母亲的故事有一些隐语在里面,让我们在成长的岁月中慢慢参透。在一次婚宴上,一只猫头鹰不请自来,落在了主人家屋里的晾衣竿上,人们慌作一团,不知如何应对。倒是新媳妇冷静从容,直面猫头鹰,侃侃有词:“猫头无事不进宅,今日进宅,不是有喜,就是发财……”猫头鹰听了此话,气绝身亡。母亲故事的真实性有待推敲,猫头鹰白天是不出来活动的,即使偶尔受惊吓,也断不能飞到人们集中喧闹的结婚现场。母亲的故事,无非想告诉我们正义战胜了邪恶。这是老套中国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往往都是圆满的结局。
  相片,父亲仅存的一张照片放在姑姑家,前几年,弟弟拿去翻版印了几张。但是,那几张翻版的照片远不及姑姑家那张真实有魅力。父亲刚刚在长春医大做完手术,一张小二寸照片,装不下父亲的微笑,看上去心情不错,那笑很灿烂,面部丰满,看不出是一个重病患者。那张发黄的照片,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父亲的距离,那微笑似乎是要向我们说些什么,那绝不像是离别。小时候,离开父亲以后,每每要去姑姑家,最大的诱惑就是那张照片,我们徒步十几里,为的就是看一看相片中的父亲。在那熟悉的眉宇间,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特别是当我们人到中年,熟悉父亲的人都说我们很像父亲的样子。我不知道儿子是否看过祖父的照片,在他的心里,祖父可能是抽象的概念,他会误认为是我从前的照片。这样想来,我们和父亲之间,决不仅仅是一张发黄的照片在维系。把儿子的照片和父亲的照片放在一起,冷眼人一下就会知道他们之间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那就是血脉。父亲的离去,只是一个形式,就存在而言,父亲真的离去了吗?他的生命在儿孙们的跋涉中不断延伸,那前方的路,我们无法看到尽头。
  父亲的照片决不仅仅是这一张,有打篮球的,骑自行车的……似乎不下几十张,四十多年前的生活中能留下如此多的照片,可见父亲极富有生活情趣,极热爱生活。搬家时母亲一张不落地放在身边。每张照片里都有母亲和父亲的故事,记录每个生活时期家里的变化,凝固了曾经生活中的欢笑。那些故事温暖着别离惨淡的岁月,即或,是母亲撑下去的力量。最初,我们也会偶尔拿出来看一看,父亲就那么静静地对我们笑。后来,那些照片离奇“失踪”了。母亲没有说过什么,也许那时我还小,她觉得不便对我说。或者是她觉得我是一个男孩儿,会因此记仇。姐姐悄悄地告诉我,那些照片被继父烧掉了。当然,继父烧掉照片理由很充足,他不想让家里多一个不相干的男人,况且,他和那个男人没有竞争的实力,让那些照片消失,那个不相干的男人就会消失。母亲对这件事是否和继父有过争吵不得而知,就母亲的脾气,骂继父狗血喷头是会有的。但是,母亲在我们面前对此事一直是沉默的,也许母亲认为继父是有道理的。母亲应该活在现实中,而不应该活在悲痛的怀想中。我们呢?对继父有过憎恨吗?没有,不是因为我们宽容,不是因为欠了继父抚养之恩。我们是觉得他可怜,没有自信的可怜,目光短视的可怜,缺少人情味的可怜……要是那些照片不被毁掉,父亲可能会更立体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对于我们的子孙,那可能是更为珍贵的财富。
  父亲的遗物中,给我们带来最痛苦回忆的是一个日记本。那个日记本似乎很奢侈,至少在那个年代是那样,不然,姐姐班主任不会看中那么一个小小的本子。开始,那个老师拿去看了几回,见姐姐不为所想,直接开口索要。姐姐当然不会给他,姐姐放那个本子在书包里,只是一种思念,只是一种珍藏。姐姐从不曾往上面写一个字。因此,姐姐和班主任结怨。姐姐坚信是这样,我们都说姐姐没有把学校的功课做好,才会招致班主任的责难。在一次劳动中,姐姐被分到了最长的一垄间苗,而大多数体强的男生分到的只是姐姐的三分之一。姐姐一怒之下,和班主任大吵了一架。姐姐例数他的种种找茬儿勾当,哭诉着那个日记本是父亲留给她的纪念,她是决不能送人的。班主任颜面扫地,姐姐的代价是辍学回家。
  当冯群超因为教师节没有收到学生的礼品大骂一节课,被网络搞得声名狼藉时,我又一次想起了当初在荒凉的原野,姐姐哭诉的往事。学生和老师吵架,自然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一个弱小的女子,如何面对那么多嘲笑的眼睛?不知姐姐的勇气来自哪里。一直以来,姐姐领着我在别人的白眼和呵斥中长大,骨子里长进敢于直面的特质。我躲在一边,没有一点儿勇气站出来,和姐姐一同面对。我的眼里是一个个扭曲的面孔,和旷野的荒凉;耳朵里是狼嚎一样的哄笑声,和人性坍塌的声音。姐姐像是一只愤怒的羔羊,奋力地用她那毫不锋利的犄角,刺向那个肮脏的世界。那是人性的荒凉,那更是人性的悲哀。如今,那日记本不知流落到何处?也许早就融进了泥土。关于它的故事,似乎也早就发黄。脆弱的纸张,承载不了岁月的重量。有时,我会怀疑那件事是否真的发生过,还是岁月在记忆中一次错误的移植?只有那些无法腐烂的记忆,活在忙忙碌碌的尘世间,低低诉说往事的真实。姐姐一生文化不高,作为教师的她,有过多少尴尬,有过多少心痛,只有她自己知道。几十年了,姐姐似乎没有提及过那不堪回首的往事,是她健忘?是她人性中多了几分包容?还是作为一名教师,她理解了当初老师的做法?   和日记本有关的记忆,是父亲的一封信。那是一个线装的本子,父亲的字体没有印象了,内容也有些模糊。但是,这件事很清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鲜活。那不过是和我们姐弟三人一次诀别,家长里短的不舍,给我们一些叮嘱,对母亲不尽的牵挂。那样简朴毫无文采的汉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血肉丰满的父亲。现在,是谁收起了那本日记,不得而知。几次搬家,它最有可能遗落在哪个角落?但是,它的存在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儿女们就是在那不多的文字中获取了前行的力量,一路走来,踏实勤勉。或者说,那模糊的文字早就长在了我们的血脉中,被儿女们不断补充,不断丰满。它成了我们体内不竭的营养,激励我们堂堂正正做人。
  最后,能够回想起来父亲的遗物是一盒鞋油———金鸡牌鞋油。那时,家里没有一个人能够穿起皮鞋。那盒鞋油也似乎更像一个艺术品,放了好多年,想一想,当初它走进我家,一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父亲因为什么理由,买了一双皮鞋,那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和我们现在,谁家买了轿车没有什么两样。父亲好心情,母亲更是好心情。那是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一个标志。每天,母亲为父亲体面上班,把鞋擦得黑亮。每一次使用,用布蘸取那么一点点,幸福的黑色走遍鞋面的角角落落,落满灰尘的鞋子,焕然一新,再度绽放生活的光鲜。那盒鞋油用了一大半,剩下的为什么没有用?一定是父亲生病了,皮鞋不再伴着父亲一路征杀。那双还没有完全坏掉的皮鞋,和那杆老枪一样,静静地躺在屋里的某个角落,任灰尘慢慢将它淹没,风干、断裂、痛苦地蜷缩在世俗的视线外。于是,那小半盒鞋油留了下来。
  那是一个很精致的圆圆的金属盒子,底下的那一半有一个按钮,打开时转动按钮,上面的盒盖儿被顶开。盒里的鞋油失去了光泽,乌乌的,有了几处裂纹。那个盒子在我家好多年,盒盖儿上那个引吭高歌的雄鸡,已被磨损得面目不清。盒子侧旁的油漆乌亮,不失当年的风采。多数的时候,我们只是珍藏,开心时我们抚摸那凉凉滑滑的盒面,几分惬意在手上,在心里。多少个黄昏,静静地躲在一边,把那个乌亮的金属盒握在手里,放在胸前,想起远方的父亲,曾经的小村,炊烟中缥缈的家。那个幽默十足、热情豪爽的父亲给我们带来不尽的生活美味。不快时,会旋动按钮,往昔生活的快乐都储存在里面。每每打开盒盖儿,都会有淡淡的香味缓缓而出。那是往日时光的陈酿,那是亲情在以一种别样的方式静静诉说。那份快乐像阳光,照亮暗淡的日子。父亲会站在不远处,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笑。
  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作为男人,他留下了最珍贵的两个字———父亲。
  责任编辑:刘高亮
其他文献
这条河有一个很诱人的名字:玉龙喀什河。喀什,在维吾尔语言中,就寓意着玉石汇集的地方。每逢夏日,莽莽昆山在阳光的逼视下,积雪消融,冰川裂解,洪水一路奔突,玉砾与冰块共舞,经过千百万乃至上亿年的打磨,顽石也必然开窍,齐齐汇入玉龙喀什河。晶莹纯白的羊脂玉,一茬茬地脱颖而出……  河床宽阔,“踩”玉也成为玉龙喀什河独特的一景。  真正上好的羊脂玉,据说都藏在沙砾和流水之中,用肉眼是难以察觉的。你看这一拨又
期刊
在那个肠胃生锈的年代,我和二姐如母亲饲养的两头猪崽儿,肚子像条大麻袋,再装多少吃食进去都感到饥饿。因此,二姐和我常为吃饱肚子而争执打闹。  家里吃饭盛菜用的全是土陶碗,由于没有丰盛的菜上桌,一家人的碗七大八小也没几个,除了装菜的钵头汤碗碴儿、大碗外,每人只有一个碗。有时,我麻利地帮母亲拿碗、端菜、收碗,慌忙中,手里的碗“咣当”一声落地,母亲常骂我是个“乱脚龙”。  摔破缺了边的碗,母亲用来盛干粮,
期刊
真的走了。  德吾走了,他无声无息地走了。是永永远远不再打算回来的远行!这断然绝情的远行啊,把滚滚的惨痛、无尽的惆怅和无边的念想,遗给了爱他、疼他、怜他,并今生与他结了善缘的人们……  那是个怎样的冰凉的日子呀!血红的时光凝固在2010年7月25日———那个让人心战栗不已的厄时!  这天下午,天怪异地沉。将近傍晚时分,普天漆黑,滔滔的天水倾覆大地。天似乎立马要坍塌下来……我站在新瓯大厦九楼向窗外望
期刊
这是一篇搁置了四十年才写出来的文字。  我要写的同桌,是我在故乡三完小75级2班的一个女生,一切的故事都发生在四十年前。  今年国庆,我从成都回到达州。那个夜晚,我与从东莞回来度假的在洪兄等几个老同学机缘巧合地在达巴路口的烧烤摊上相聚了,大家围桌而坐,吃着烧烤,喝着啤酒,重逢的激情之焰被迅速点燃。我们组建起了新的群,群名被确定为“三完小75级2班”。  也就是那天夜晚,很感谢一位老同学打给成都的那
期刊
如风的岁月拂遍了额头的青丝,鬓角华发早生,鱼尾纹也肆无忌惮地爬上了眉梢。“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如同钟表上慢慢移动的时针,在丝毫感觉不到移动之际,自己一下子就被塞进了不惑的年轮。日子的年轮让我与纯真无邪的少年时代,与激情如火的青春岁月渐行渐远,而滞留在生命里的每一份记忆,且吟且行,在悠远漫漫的尘世路上默然成卷。  俗话说得好:“万事可望,难忘者铭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我非
期刊
初登泰山,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9月1日这天,我坐上上山的公交车,沿着盘山的水泥道一路攀升,满目青翠,郁郁葱葱,置身在林海之中,新鲜的空气带着山野的清香挤进车内,使我兴奋不已。  大约过了半小时,我乘坐的公交车到达中天门的停车场,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既新奇又陌生。高处云雾缭绕,峰峦半露半掩,电缆车在空中穿行;低处绿海茫茫,松柏叠翠。举目平视,众多游客竟无一人与我相识,男女老幼面带笑容踏着石板,登上
期刊
久居山里没有见过海的人们,时常会把森林里的涛声同大海的涛声相比。也时常会因为能够听到松涛声而自豪,山里人想象中的大海不过是一潭水中溅起的几道波纹罢了。而山中的波涛那才叫壮观,一浪胜过一浪的绿色波涛总会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读冰心老人的散文《说几句爱海的话》时心里总有些不服气,老人家是在海边长大的,所以对海有所偏爱。要不也不会只说爱海的话,不去赞美大山。  今年七月,我们这些在大山里生活工作的防火
期刊
我在乡村生长二十年,读书进城四十年。六十岁退休后,我又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乡村。  四十年的岁月,给我的乡村带来了巨变,已变得面目全非,变得几近难辨。那个在我心中珍藏了几十年的乡村何在?  那个水盈山黛、屋宇古朴、民风清淳、田园稻香、阡陌相连、鸡鸣犬应、绿合村寨、拱桥小镇、石板老街、叮当铁铺、纸扇伞店、狮灯茶戏、牛屋水车、茶亭牌坊的乡村何在?  当我行进在乡村,一条条水泥路像树的枝、网的目,向乡村各
期刊
去年5月间,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我有幸陪同全国知名作家们走进闽南石狮蚶江古寨,数百年来,一直摆放在古渡头的那座石亭,是为“分巡兴泉道曾樱政绩突击,抗倭奇功,后皇恩浩荡,‘再借’巡视海道”一事而立。亭中“再借亭”三个大字和记叙的碑文,由明末书法大家张瑞图书写,一时引起作家们的极大兴趣。  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白毫庵主。生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死于崇祯十四年(16
期刊
二十年一觉模具梦!不知不觉在塑料模具这个行业打滚了二十年,其间的梦泪、血汗、苦痛、离合、风雨、云烟,常令我这个老朽思接千载,感慨良多!  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国有企业做工程师时,一茶一报,日子过得滋润油滑。可是有一天,一位刚从东莞打工回来的老师傅对我说:“小鬼,这里不适合你混!你应该到更需要你的地方去。塑料模具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百废待举,你到珠三角去吧,为中国模具的发展出一把力!”  经过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