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情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xc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那个肠胃生锈的年代,我和二姐如母亲饲养的两头猪崽儿,肚子像条大麻袋,再装多少吃食进去都感到饥饿。因此,二姐和我常为吃饱肚子而争执打闹。
  家里吃饭盛菜用的全是土陶碗,由于没有丰盛的菜上桌,一家人的碗七大八小也没几个,除了装菜的钵头汤碗碴儿、大碗外,每人只有一个碗。有时,我麻利地帮母亲拿碗、端菜、收碗,慌忙中,手里的碗“咣当”一声落地,母亲常骂我是个“乱脚龙”。
  摔破缺了边的碗,母亲用来盛干粮,当勺子舀米面、糠麸。大的月牙形碗渣,母亲收藏在墙角,用来打磨那些新的锄头把、镰刀把。碗摔烂一个少一个,可我天天要吃饭,不知是母亲有意惩罚我,还是家里困窘,无钱买新碗。吃饭时,母亲总是让我头上的二姐定量先吃,等二姐吃完后,再把碗洗干净,用同一个碗舀饭给我吃。我守望在二姐的旁边,看着“吧嗒、吧嗒”细嚼慢咽吃饭的二姐,总是催促二姐赶快吃,巴不得叫二姐直接倒进肚子。常常是二姐才刚端起碗,没吃几口,我就迫不及待对母亲大声喊:“二姐的饭吃完了,快点儿、快点儿,轮到我吃了。”二姐毫不示弱,反驳说:“饭还有半碗呢,催工不催吃。”
  母亲转过身来一看,的确如此,便劝我耐心等待。那时的我多么仇恨二姐啊!暗想是她抢占了我的饭碗,就像个缺牙没齿的老人,总嫌二姐吃得慢。
  后来,省吃俭用的母亲不知从哪儿买回一个小花洋碗,继续采取二姐和我共同使用的办法,早饭二姐先吃,我后吃,晚饭我先吃,二姐后吃,让我和二姐轮流用那个小花洋碗吃饭。轮到我吃饭时,我总是故意拖延时间,让等在一旁的二姐垂涎欲滴,迟迟不让她吃饭。有时,我明知饭快吃光了,可偏要留下一小撮儿在碗底,慢条斯理地一粒一粒数着吃。直到母亲看不过意朝我发火,催我迅速吃完饭,二姐才可以接过我手里的小花洋碗,自己洗刷,交由母亲分舀饭菜吃饭。肚饱眼不饱的我仍不愿走开,站在二姐身边,既监督母亲,也监督二姐,生怕母亲偏心,让二姐多吃多占。
  那天,未嫁进家的二嫂的父亲来“踩家”,母亲在灶房里忙前忙后,不仅杀鸡,还做了好几个香喷喷的菜。由于要待客,菜比平时多了几个,碗就不够用,爱面子的母亲怕我不懂规矩,就舀一碗饭,夹了三块鸡肉,让我先吃,吃饭时,不准我上桌。我“稀里哗啦”吃完后,就被母亲特意安排在屋外的院子里喂猪食,闷闷不乐的我总觉得母亲对自己不公平,为什么让二姐上桌,不准我上桌,便对那几头猪又打又骂,发无名火。母亲知道我的心思,只好又叫二姐来替我喂猪。像只馋猫的我跑到饭桌旁,看着“老亲爹”酒杯旁摆着我那个小花洋碗,专门盛肉下酒。我缠着母亲磨磨蹭蹭想啃鸡脚,母亲说小娃娃不能吃,吃了手摇写不好字;我想吃鸡肠子,母亲说小孩子吃了鸡肠子,连横竖都画不直;我想啃鸡头,母亲又说那是敬长老的。只见“老亲爹”和二哥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卜卦似的津津有味看鸡头。我想吃鸡冠,“老亲爹”却给了二姐,说姑娘吃了长大后才会绣花;我想吃鸡脑髓,母亲说娃娃吃了鸡脑髓会经常流鼻涕。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把她碗里的一块鸡翅分给了我,说我吃了长大以后会远走高飞。拿着那块鸡翅,我一下子就飞奔出家门,满村子边跑边啃,在小伙伴们眼前炫耀着。
  直到我九岁那年,我和二姐头上的三个哥哥,还有大姐,娶的娶、嫁的嫁,家庭成员如葱、姜、蒜一样蓬勃生长,枝繁叶茂的大家庭在婆媳妯娌的吵嚷声中摇撼,我和母亲与大哥一家,二姐和二哥一家,另立门户分家过日子。分家时,二姐和我都想要那个小花洋碗,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母亲的“裁判”下,那个小花洋碗归我所有。从此,我和二姐成了两头分槽的猪崽儿,不再共用那个小花洋碗轮流吃饭了。那个不知多少次被我端掉在地上的小花洋碗,搪瓷已经东一块、西一块掉了很多,乌黑的铁皮斑斑点点露了出来,虽然没有从前漂亮,却成了我吃饭的专用碗。可小花洋碗再好,吃不饱肚子仍是家常便饭的事。而二姐却比我懂事,二哥家有什么好吃的,总会悄悄留一点儿埋在饭下面,端着离开饭桌,跑到我面前私分一点儿给我尝个味道。
  就这样,我和二姐如母亲菜园里栽种的番茄、辣椒、南瓜、虹豆,朝夕相处,并肩长大。不知不觉二姐就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我十六岁正读初中时,二姐就嫁到猫街去了。第二年,二姐生下孩子,当了妈妈。母亲带着我去二姐家“送祝米”,我忍痛割爱,把那个小花洋碗当礼物送给了二姐,让孩子用它吃饭。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家的孩子满月时,二姐来“送祝米”,又把那个多年未见的小花洋碗,用红油漆涂抹过,有些旧,送给了我“掌上明珠”的姑娘。
  如今,二姐和我都过上了吃不愁、穿不愁,端着“金饭碗、银饭碗”的富足生活。遗憾的是,我和二姐几乎一年半载都难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凝视着桌上的一杯刚泡开的茶,看热气慢慢升起,又慢慢飘散开,最后化作一缕清香。  我又想起了你,想起了我们的……那慢慢的情谊。最好的,最珍贵的东西,皆是慢的。  从初识到如今,我们慢慢地,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走过将近十年的时光。那次漫不经心的相遇成了我心中最深的印记,两个不曾有交际的孩童,以相似的,慢悠悠的步伐,走在同条街道的两侧,眼光不经意有了交错,羞涩且带着怯意的笑脸默契地舒展在红红的圆脸上,两颗鲜
期刊
蚯蚓  蚯蚓多么温和,一生待在土里蠕动。它一辈子走过的路程也超不过100米,大地是蚯蚓的家。土,说起来是坚硬的东西,用铁锹挖一锹土,土上带着切痕。但蚯蚓能在土里行走,这又算一个柔软胜刚强的例子。有人说蚯蚓食土为生,如果这样就太好了,它永远不愁吃的东西。土虽多,蚯蚓却不见长胖,它懂得节制。或者,土吃起来很慢,蚯蚓沙沙地咀嚼,一天吃不了多少就饱了。  蚯蚓身体粉红,跟人的肉色接近。它的身体干净。这样的
期刊
我不知道34年以前的五月份,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没什么,我只知道,我的生命从那个时间延伸出来,从此就带着那个季节的烙印。五月,就是这样一种品性,是我内心一直想要成为的那一类女人。  这样的女人首先是温暖的,就像五月的天气。在现实的世界中,男人与女人所代表的内在品性有所不同,男人倾向于拥有征服世界的力量,拥有泾渭分明的果敢个性,而女人,需要有水的温柔,更需要水的温度。不管她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女儿
期刊
城市的喧嚣早被甩在身后,偶尔返家的心情急迫里带着轻松。甫进村头,天色将晚,炊烟袅袅,雾气升腾,月影在望。几家从外地赶回家过年的车辆,像归林的倦鸟行驶在洒满月色的路上。  放下行囊,在门边青石上小憩,阵阵寒意袭来,心中却备感温馨。那是对家的渴望,是对往昔的思怀,是历经沧桑又长久疏离的感慨。抚摸着青石平滑的纹路,品味着柴门边衰草的味道,不知不觉间想起了池边的垂柳、树颠的鸟巢以及春来吹奏的柳笛,夏来月下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到过一位伟人“画了一个圈”的南海之滨。我身后高楼林立,市声如潮,那是一座猛然崛起的新型城市,一个现代神话的全新版本。我面前烟波浩渺,舟船如蝗,栖息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目光越过一艘行进中的大海轮,再往远看,那便是阳光照耀下的澳门了。我恨不能马上跃入水中,一口气游到海的那边,那个与大陆连体的半岛———澳门。  后来,我又有两次机会南下,但均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不能与澳门谋面。然而,
期刊
那天早上起晚了,撩开帘子时瞧见窗外阳光甚好,忽然想起经常游玩的梅子湖,在这样晴朗的日子里,游一游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于是,打理一番后,步行二十多分钟就到达那里了。  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水的四面望去。但见群山原野生长着青翠欲滴的思茅松
期刊
摘 要:为解决现代家居生活和温室大棚种植过程中针对人为、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盆栽死亡的问题,设计一种可感知室内环境的自动式花架,使其能满足人们对于种植盆栽的需求,以及提高绿植的存活率。该设计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光强传感器和STC89C52单片机的结合,感知外部环境,结合负反馈调节的方法,使自动式花架上的盆栽始终处于稳态环境中。通过模拟试验法和文献研究法确定了各模块硬件型号,确保盆栽达到最理想
期刊
特殊材料铸就的军人  从南宁到桂西南边陲,360公里的行程,4个半小时的车程,虽说有些遥远,但那是一片用鲜血浸染过的土地。  步入龙邦口岸,已是下午2点,正是阳光普照,春光明媚。  满眼的绿水青山和一片平静祥和,使得当年的战火早已灰飞烟灭,很难想象,1979年2月17日凌晨5点,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战斗打响后,一侧的八姑岭山成了最激烈的战场。我军决定以龙邦口岸为突破口,以南北
期刊
影片《晚秋》的末了,汤唯饰演的安娜,获释后来到这个咖啡小店,静静地等待着勋的出现———这场西雅图之恋最终如何,坐在观众席上的人们也在心里温暖着,盼望勋从哪个角落钻出来。可是后来没有,灯亮起来了,结束。  真算得上一个很上乘的结尾。  出门时总会遇上很多同行者,无语而行,共同上一架飞机,共同挤一辆汽车,下了机,下了车,各奔东西。但是这一次有所不同,他行李简单,经过了几小时难挨的晚点,终于可以登机了。
期刊
这条河有一个很诱人的名字:玉龙喀什河。喀什,在维吾尔语言中,就寓意着玉石汇集的地方。每逢夏日,莽莽昆山在阳光的逼视下,积雪消融,冰川裂解,洪水一路奔突,玉砾与冰块共舞,经过千百万乃至上亿年的打磨,顽石也必然开窍,齐齐汇入玉龙喀什河。晶莹纯白的羊脂玉,一茬茬地脱颖而出……  河床宽阔,“踩”玉也成为玉龙喀什河独特的一景。  真正上好的羊脂玉,据说都藏在沙砾和流水之中,用肉眼是难以察觉的。你看这一拨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