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管理的创新探索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long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学校管理创新也势在必行,这是引领学生适应新高考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考改革促进高中教育、学校管理的改变,督促高中学校转变应试教育的方式,落实走班分层、选课制度,完成师资力量、信息化平台的提升,切实提高高中教育水平。本文分析并探讨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管理的创新策略,希望可以为高中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提供一些思路。
  一、新高考背景概述
  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新高考招生制度,进行了选科等诸多方面的改革,部分省市于2018年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模式拟启用“3 3”或“3 1 2”的模式,新的选科模式能够带来20种左右的组合,比传统的文理分科更能够满足高中生的喜好偏向和需求,也能够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伴随着新高考制度的逐渐落地,高中学校应该为迎接新高考,不断创新、探索做好准备。
  二、新高考带来的高中学校管理变化
  对于高中学校而言,新高考带来的最主要变化就是传统班级制度被打破。传统班级制度是文科或理科学生所学习的学科是一致的,一个班级的学生一起完成语文、数学、外语的学习,也一起完成政治、历史、地理或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学生不必拆分。但在新高考的模式下,这种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改变,高中的学校管理向大学的学校管理模式靠拢。即学科教师、学科班级所在的时间和位置不变,需要学习这门学科的学生进行流动,这就是走班。但高中学校管理模式的变化与大学的学校管理模式又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大学的选修课学生学习结束考核通过拿到学分就可以,但高中学生的学习以通过高考、升入理想学府为目标。高中学校需要对学生开展分层管理,为不同层次学生划分不同的学科班级,所学知识的深度不同,对不同能力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是分层教学。从高中学校的角度来看,分层教学的管理难度比较大,因为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变化。例如,有学生可以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所学课程内容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何划分学生的层次,仅靠定期的卷面考核吗?又如,走班分层教学管理模式下多久对学生进行一次分层考核比较合理?这些都是新高考背景下,让高中校长头疼的问题,这只是高考选科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因走班分层教学导致的师资力量需求扩大、教学空间资源扩大、学生对自身认识模糊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三、高中学校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创新探索的策略
  1. 资源需求增量
  走班是高中学校为了顺应新高考改革而做出的创新,这种创新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备、实验室、教材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学校现有的各项资源来计算,学生走班需要配备的教室、教师、信息化设备、理科实验室等明显不足,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必须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汇总和规划,并且还需要投入新的人力、物力。这些人力、物力只是基础,并不是决定学习管理结果的关键性因素。
  面对当前情况,作为校长就需要肩负起责任。首先,要了解学校目前具备的人力、物力有多少,哪些方面还有差距,避免资源被错误规划和使用。其次,要主动探索和实践走班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资源调动,不能消极等待、照搬既有制度。再次,还需要学校进行教师培养、学科综合创新、课程建设、学生可选学习内容等多个方面的调整。
  2. 学生选科的能力不足
  传统高考制度下,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偏好、学习能力在文科和理科之间选择即可,但新高考制度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再选择语文、数学、外语之外的三科。学生要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需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定位,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都十分困难。学生们可能会直接选择本校优势学科和名师,或选择自己心仪的学科,但这些都有可能造成选择结果与学生实际水平和偏好有较大差异。因此,学校要分配专业教师为学生做好生涯规划,避免让选科成为学生的盲区。
  学校配备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让学生获得专业和全面的指导,为学生的未来负责。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指导,一方面要依据学生入学成绩、入学后测试成绩、学生表现出的兴趣、能力等基础参数来为学生做规划;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并不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会选科,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就对未来没有合理规划。未来是学生自己的,但学校需要为学生做好科学、合理规划未来的指导,这是学校应当为学生负起的责任。
  3. 教师结构不合理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都会存在优势学科和普通学科、名师和普通教师的差别。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下,学生对于课程、教师没有选择的权利,这种问题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走班制度下,学生选科时大多数就会选择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名师,这就导致部分优秀教师超负荷工作,还有部分教师工作不饱和。
  应当如何改变教师结构上的不合理问题,是高中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想要进行充分调整,要么引进新的师资,对当前的教师队伍进行重新洗牌;要么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划定每名教师负责的学生数量,学生划分则通过测试分数等途径完成。从解决方式上来看,前者需要大量的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而且容易伤害教师的感情和工作热情,绝大多数学校负担不起大面积更换教师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对于省市重点高中来说,可能会有数量不少的优质教师可选择;但对于普通的非重点高中而言,能够吸引来的优质教师数量有限。后者可行性较大,但学生和家长方面的负面意见必然会比较大。究竟如何平衡这其中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调整。
  无论从教师、学生还是学校方面,新高考政策带来的变化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应对。对于高中的校长而言,要从当下开始思考,做好准备,坐等试点学校成果或教育管理部门政策并不能让管理工作变简单,学校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工程。
  (作者单位:湖南省道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
其他文献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笔者尝试以不同学科教师联合组建学习小组,以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为项目
中国正在积极地谋求低碳化转型,政府承诺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并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强度控制是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制度,而电气化又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研究电气化与碳强度的关系对政策设计和制定碳强度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气化与碳强度关系的现有研究,本文提出了碳排放强度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先上升后下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假设。本文以中国1997—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对象进行假设检验,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验证空间效应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电
教师负担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目标、教育工作和教育责任所带来的压力的一种体验,以及为此付出的体力、脑力和情绪消耗。教师负担具有双重属性,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感受。根据个体互动涉及的范围来看,教师负担的来源主要有“个人源”“人际源”“组织源”和“社会源”四种类型。基于此,关于教师减负,国家应在宏观层面给予支持,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师个人需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此外,还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师教学,让教师安心从教,回归教育的本真。
研究在功能模型理论的基础上,确定问卷架构,编写条目,建立条目库。经过专家评审、师生访谈、预测形成初始问卷。方便抽取754名中学生预测,对初始问卷进行条目分析。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364名中学生正式施测,按照编号的奇偶数将样本分为两组,奇数组作探索性因子分析,偶数组作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选取其中130人于2周后重测。结果:拒绝上学行为评估问卷(SRBES)有57个条目,包括课业拒绝、教师回避、校内痛苦、集体活动排斥、同学疏离、父母对抗、考试厌恶、离家恐惧、游戏沉迷9个因子,累积解释总方差的65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失范是指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表现的不符合教学设计规范的现象。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置关键,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系统思考、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把握重点、熟悉学情。教师唯有做好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的一些失范现象,并对解决失范现象做了一定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把握不准  教师在实际教
幼儿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体化的过程.深圳市梅林一村幼儿园尝试开展新的教研方式—以综合主题活动为导向的支架式研训.基于综合主题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做中学,加深教师对综合主题活动的认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适宜幼儿接受的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和教师专业成长中.
裴斯泰洛齐曾说过:“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1]教育究其目的和过程而言都是指向全人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分工系统之下,知识不断分化为各个学科体系,学校教育主体也逐步演化为各自为政的学科教学。虽然分科课程在系统知识传递上优势明显,但是不可避免地用学科视角将儿童生活硬行拆解,教育的功利性色彩与智育为上的趋势越发厚重。当下学科育人的呼声振聋发聩
音乐课程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内在艺术素养,包括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这些素养的形成呼唤指向学生内在素养的深度学习,在创意实践和艺术表现等外在活动过程中,由表及里、
本研究利用北京理工大学最新研发的环境经济系统多主体模型,实现了对中国不同部门CO2排放的中短期高精度模拟,研究在后疫情重建阶段中国财政刺激政策以及行业减排路径对碳排
本文利用2011—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区域环境污染指标以衡量区域环境治理绩效,进而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三种公众环境参与方式(即投诉上访、献言建策和自媒体舆论)对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期为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提出建议。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环境参与对提升区域环境治理绩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自媒体舆论对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直接影响最大。同时,我国公众主要是通过参与并监督政府环境行政规制提升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在参与地方政府环境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