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创新教学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0355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应时代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尝试将创新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一、挖掘赏识激励新亮点,融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赏识激励在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以心灵沟通激活内心需求,要求教师用多方面的赏识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战胜消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
   赏识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运用奖状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中学生物学生不重视的现象,我在每次考试后为学生颁发奖状,并且赋予奖状新的内涵,共设计了四个奖项:
   1、诺贝尔奖:优异的成绩是你的骄傲。奖给平时成绩和本次成绩均在前三名的同学。
   2、爱迪生奖: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奖于平时善于动脑,爱问问題的同学。
   3、进步奖:进步是自我超越。奖给本次考试中进步比较大的同学。
   4、小助手奖: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奖给认真负责的课代表和其他热心帮助老师的同学。
   奖状内容的丰富使更多的同学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越来越多的同学悄悄的改变了对生物学科的态度。此外,真心的赏识、热情的鼓励也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我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付出就有回报,我渐渐和学生成了亲密的朋友,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我喜欢生物课,因为我喜欢生物老师”。这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二、开发教学方式新思路,促进师生发展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已渐渐融入了老师日常教学中。能否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将授课内容划分成几种类型,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力争使每节课都有新的亮点,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例如:我将生物学科中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去准备教学内容,并在实践课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动物行为》就是一节实践课。课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都准备地非常充分;课上,学生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有的小组以讲解的形式,有的小组以课件的形式,有的小组以形象表演形式……学生们在轻松、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又如:对于有关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我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课,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验材料,或者动手制作模型。在讲《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时,我为学生们准备了红枣、小米,纸盒,保鲜膜等材料,让学生们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型。同学们很快完成了制作,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设想,如用一半心里美萝卜作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用胡萝卜块做细胞核,既形象又漂亮。学生在做中学,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提升了思维品质。
   不同教学方式的实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和领导的肯定。我也在创新中提升了教学水平,品味了成功的喜悦。
   三、设计学生作业新类型,实现知行合一
   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生学习终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各个角度,采用各个手段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开拓学生作业新类型,让学生亲自体验所学知识是有用的,重要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这方面的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我为学生布置了各种类型的作业。例如;在学完《人类的生殖和发育》后,请同学们回家采访自己的妈妈,写一篇关于自己诞生的小故事,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懂得感恩父母,珍爱生命。又如,了解了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鼓励学生发出倡议书,号召大家抵制垃圾食品,为生命保驾护航。学以致用使学生更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为学生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完成的各种作业也为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成为推动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在不断创新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创新不像水中月、镜中花那样遥不可及,它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一个不同解决方法,它只是一瞬间闪现的一个思想火花……只要你成为教学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捕捉到创新的灵感,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说的,教育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进步的动力,创新是教育的责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青年教师应勇担责任,敢于突破,善于创新。
其他文献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这样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插图中常隐含有某些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其观察力。    如:生物第二册彩
期刊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下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物教师,也认真学习和探究了“问题教学法”,并且把它带进了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我觉得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可
期刊
【摘要】 在新课改下,高中教育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摆在首位具有非常必要的,本文探讨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从多个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让高中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关键词】 素质教育;互动教学;师生角色互换;自制教具;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在物理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是在整个学习
期刊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燃烧条件探究、爆炸实验、指示剂遇酸和碱会变色等。除了实验,我想再也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能引起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们喜欢看实验,喜欢做实验,上课前看到老师拿有实验仪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
期刊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教育信息现代化的要求,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物理课堂引入了新的境界。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技术不是万能的法宝,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
期刊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設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一、结合学习目标创设情景   学习情景是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自己做一些教具我感觉学生学习的更有兴趣,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我们生物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上必须开拓创新;在业务上要必须功底深厚;所以我经常自己做一些教具,在课堂上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高中生物很多知识都很抽象,为了向学生说清楚讲明白,我们应该要付出更多。减数分裂就是高一下学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和有丝分裂作比较,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学
期刊
多年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被动学习且学习压力较大,主体意识交差。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识和参与
期刊
【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规律的得出和概念的形成有赖于实验,对于比较抽象的实验单靠观察和想象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如电、磁场方面的知识,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等,这些知识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现有的条件又无法去完成相关的实验,就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上对基础知识的教育仅限于课本上文字,让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概念得来的过程太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在学生还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