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六旬犹少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板桥是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曾在山东当过知县,因为刚正不阿而被罢官,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长期穷困潦倒,却能够历经三朝,享年73岁,这在当时实在算得上高寿。
  难得糊涂
  郑板桥曾题过很多著名的匾额,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
  他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既是郑板桥对两幅字的解释,也是他对自己心性修养和处世哲学的概括。
  郑板桥没有因为命运坎坷、官场失意和生活贫困而耿耿于怀,而是秉持着“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种大度,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把自己从不必要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内养外济
  郑板桥的旷世奇才被世人称道,这得益于他一生勤奋读书。他认为,读书能“用以养德行,寿考百岁期”。
  落笔养气,读书生神。读书时,身心沉浸于书卷中,摒弃杂念,抱元守一,虽未刻意以治病健身为目的,而潜移默化中已然启迪心智,慰藉心灵,进而能够达到调和阴阳、修身养性、健脑益智、祛病延年的功效。
  郑板桥读书还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读书须有取舍,否则便“如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他还告诫弟弟要善于读书,“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写字作画
  郑板桥自创的“六分半书”
  (亦称“板桥体”),常给人以乱石铺街、闪电裂空的意象,表现出他率真坦白的性情,历来为书法家们所称道。相传有一段时间,郑板桥痴迷于临摹诸家法帖,白天练,夜里练,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天夜里,他在梦中竟将夫人的背当作纸,用手指在上面比画起来。夫人被惊醒,责备他:“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你为何不用自体用我体?”郑板桥猛然醒悟,尽毁所有法帖,终于自创一体。
  写字作画是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一种艺术活动。全神贯注,摒除杂念,集中发挥大脑的思维创作能力;然后需要端正姿势,运用全身的力量,提肘悬腕,使全身肌肉得到锻炼,舒筋活络,从而起到健身的作用。
  游历山水
  郑板桥曾宣称:“板桥游历山水虽不多,亦不少”,“结交天下通人名士虽不多,亦不少”。他钟爱山水,经常在名山大川间游历。登上黄山时,他曾有“澡泉畅骨脉”“云海荡诗肺”的感慨。乾隆东巡时,郑板桥奉命担任书画史,卧泰山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在万千峰峦、远水平沙和名胜古迹间赋诗作画,实在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游历名山大川能开阔心胸,使人忘却忧愁。
  粗茶淡饭
  在江苏老家的厨房门上,郑板桥写了这样一副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道出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养生之道。
  郑板桥认为“面食较易消化,并能长力,于老年人最为合宜”,也可以“间食薄饼面条,以资换味而利脾”,主张饮食清淡,顺应时节,回归自然。正如他诗文中提到的:“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啖林中春笋秋梨,当得灵芝仙草”;“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稻穗黄,充饥肠;菜叶绿,做羹汤。味平淡,趣悠长”。
  郑板桥六十寿辰时,为自己写下了一副别有情趣的寿联。上联是:“常如做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下联是:“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寿联写得诙谐活泼,既言明了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对他养生之道的高度概括。
其他文献
从“被迫漂”到爱上“迁徙”  儿女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老人们来到陌生城市帮助照顾儿孙,这样的老漂族为数不少。谭阿姨就是这种“被迫”的老漂族,每天负责买菜做饭、接送孙女上学。老漂族来到陌生城市,一口方言的谭阿姨遭遇交流困难,她下决心:学普通话,不做无奈“宅女”。  为了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满口闽南话的谭阿姨请孙女做普通话老师,孙女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每天晚上,孙女做完作业就开始教她说普通话。
期刊
李继发今年已经70岁了,他还在骑着自行车,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子,去寻访那些过去的人和事。他说,不能让历史白白地流失掉了。  李继发本是山东济宁人,1974年来到威海荣成,做了一名语文老师。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他已经把自己当作半个荣成人。闲暇之余,李继发系统地梳理了荣成的历史文化,上至两千年前,下至民国时期,无一遗漏。他还将这些内容做了分类,像科举、吕剧、评剧、名吃、民俗等等。此外,他还给荣成的13
期刊
2001年元月6日,北京瑞雪纷飞。著名学者刘梦溪和他的作家夫人陈祖芬,假座(借某处地方的意思)东凯莱大酒店,组织了一场新世纪的聚会。  这天到场的有德高望重的北大教授季羡林,美国归来的学者李泽厚,国学大家汤一介,党史研究专家龚育之,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现代文学史家严家炎,出版家沈昌文等人。  酒会上有一个抽奖环节,这是陈祖芬女士精心设计的。她让每人抽一个签,签上有编好的号码,凭号码领奖。签上还有陈
期刊
2015年1月2日,在北京天通苑社区的家里,81岁的袁宝钧像往常一样,9点准时进入“机房”。他坐在一台老式电脑前,用放大镜仔细察看着手中已经褪色的老照片,然后娴熟地在电脑上对照片进行修补、复原。  15年来,袁宝钧义务为大家修复破损老照片4000张。在他眼中,修复老照片的意义在于凝固瞬间历史、延续情感、定格人物,因此,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情感医生”。  让老照片展新颜  20年前,袁宝钧退休后加入
期刊
72岁的王先生住在浙江,他经常出游,经验丰富,还曾牵头组织过一个28人的老年旅行团去美国。如今老年人的身体和经济条件都比以往要好,想要旅游可随时走出家门,走出国门。不过,王先生仍建议,老人们最好有一个自己的旅行计划表。  60岁前,趁体力好,出游难度可以大一点。先去距离最远、难度最大、对身体要求最高的地方。比如西藏、云南、稻城亚丁等风景美丽的高原地区,这时身体吃得消。再老一点儿,爬山就困难了,对缺
期刊
夫妻俩都是堂主  2014年年底,我去采访徐铮、李菁夫妇,徐铮递上一张让人眼睛发亮的名片。  名片正面是四个绿颜色大字———“三乐堂主”,夫妻俩的姓名、手机号码则并排印在下面。也就是说,两人都是堂主,不分正副。接下来是家庭地址、邮编等信息。名片的背面也别有洞天,上面印有两句话:快乐一生心态好,天天快乐乐乐乐!右下角是徐铮画的兰草与蝴蝶,蝴蝶身披红、黄、蓝、白、青五种颜色,绚丽多彩。  一字一句读过
期刊
刚搬到上海的时候,和一些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一起聚会,他们提醒我说,20年前我走进他们办公室,围巾长得拖地,一屁股坐下就开始说事情,什么寒暄的话也没有,当时他们都私下想,北方人怎么这么不懂事。  前几个星期在一个活动上面碰到演员黄磊,他叫我“晃姐”,我笑着说:“怎么不叫阿姨啦?”将近二十年前,我和一个纽约小哥们晚上10点到黄磊家,劝说他的父亲,让刚考上电影学院的儿子先去演个电影,再去学校报到。那年
期刊
早晨又遇到王大妈。六十多岁的她,每天出门必定衣着整洁,挽个利索的发髻,见到谁都是满面含笑。看到她这样悠闲,很多人会以为她的生活很安逸,其实不然。  王大妈的老伴两年前得了脑退化症,她的儿子不成器,每天不是赌博就是和媳妇吵架,从来没有养过二老,还总是恶语相加。王大妈为了攒钱给老伴看病,在小吃街摆了个摊子,每天从傍晚忙到半夜。  每天清早,王大妈都要推着老伴在楼下散步。我看见她一边走一边和老伴耳语着,
期刊
从三千多米高空跳下,很多年轻人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尝试了。可是一位八旬的中国老太太,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成功挑战了这项极限运动。这位老太太名叫闵德玉,今年81岁,现住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老太太的儿子熊建平,现定居澳大利亚,在墨尔本一家科研机构任职。  2014年春节前,熊建平接母亲到了墨尔本。他常常带母亲到外面游玩。平日里,母亲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喜欢尝试新事物。  2014年11月底的一个周末
期刊
每一天对这个世界而言都是同样的一天,但对某个人可能就是非常特殊的一天,今天对我就是如此。60年前的1955年3月22日,我出生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那么今天,我满一个甲子,踏入耳顺之年。  这一天我只想做一件事,看望我的接生婆———叶惠芳大夫。此事我筹措了许久,有点儿担心和忐忑,花甲之年毕竟是中国人的人生一个最重要的节点,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下半生新的起点。叶惠芳大夫高龄99岁,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