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塔楼,作为青岛老城的一道风景,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沧桑。徐崇德《水中的塔楼》,带给我们的是一道关于塔楼的别样的风景。 其实徐崇德借助独特的视觉元素所解读的,不仅仅是塔楼作为一种美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他以整体组照的系列空间,引起了人们对塔楼的关注,从而让影像的魅力,延伸到了哲学的、社会学的层面,带来了有意味的结构形态。 回顾整个摄影史的影像历程,其中也不乏借助水中的倒影展开现实世界的纷繁世像,尤其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楼,作为青岛老城的一道风景,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沧桑。徐崇德《水中的塔楼》,带给我们的是一道关于塔楼的别样的风景。
其实徐崇德借助独特的视觉元素所解读的,不仅仅是塔楼作为一种美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他以整体组照的系列空间,引起了人们对塔楼的关注,从而让影像的魅力,延伸到了哲学的、社会学的层面,带来了有意味的结构形态。
回顾整个摄影史的影像历程,其中也不乏借助水中的倒影展开现实世界的纷繁世像,尤其是选择雨后的倒影书写城市的华丽词章,也是摄影师惯用的技巧。但是一路看去,精彩的作品时常跳出一两幅,而真正借助水中的倒影完整讲述一段跨越现实和历史的故事,并不多见。所以,徐崇德的实践也就弥足珍贵。他在不断地寻寻觅觅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同时又属于一个时代的视觉语言,借此深入到了塔楼背后的文化层面,展开了可以一直保持发展的探索空间,这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之处。于是,倒立的虚影,也就有了比生命实体更为宏大的价值。
所以,当徐崇德每一次俯身观望后带给我们的《水中的塔楼》,其实就是一次仰望天空的过程,是一次对历史烟云的抬首瞭望,带领我们在俯仰之间完成了一次宏大的时空超越,不是吗?
徐崇德的尝试就是从倒影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我相信,水中的塔楼也只是徐崇德对影像文化的一次尝试,这以后,还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让人迷恋……
其他文献
2015年3月27日至28日,德国蔡司与其摄影镜头业务上长久以来的合作伙伴香港石利洛公司,在北京的雁栖湖湖景酒店举办了“蔡司消费光学产品体验日”活动。主办方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媒体记者重温了蔡司的发展历程,同时全面介绍了蔡司消费光学业务的产品范围及相关活动,以下是蔡司集团的相关业务及产品介绍。 蔡司消费光学部门 蔡司消费光学业务部门是德国蔡司集团6个核心业务部门之一,其他业务部门还包括半
2006年10月我开始在网络上分享我从Google Reader得到的国外的艺术设计方面的资讯,主要的平台是百度空间和豆瓣网。因为当时百度空间提供的免费图片空间最大,速度也快,版式也算简单,我选择在那里开设了我的第一个博客。我还专门写了一篇“创刊词”,其中提到因为对纸的偏爱,我的目标就是要做一本自己的纸质杂志,所以这个博客是为纸质杂志做准备。一开始,博客的名字叫“underconstruction
绝大多数相机制造者和摄影者,都有着共同的愿望,就是获得一张清晰再清晰的照片。大家为此花费了许多智慧、心血和金钱。但我们又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明显是有意而为的焦点不实,画面模糊的虚的影像,同时,在虚的影像之下,其主题和表达也非惯常那般的明确。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基本观念就是“虚实相生”,所谓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里的虚与实,即有画面对景物描摹处理技法上的意义,也有表达上的主次之意。
蔡东东对拍摄的喜爱开始于1998年还在部队当兵的时候,那时他主要拍摄一些部队训练的场景。退伍后,他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做了一个以商业摄影为主的摄影工作室;一年后的2003年,他毅然转向职业艺术创作,其时探索了很多方向,但拍的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生活。2006年是他的转折年,基于长时间的思考和对于摄影理论及图像生产理论的阅读,他开始转向对于图像生产及起源方面的创作实践,他的《镜子》系列中的一张就是这方面的体
田野的影像是晦暗的或者说暖昧的,却是有魅力的,一种具有思想深度的感性魅力,就是:让意识进入未来。 影像停留于过去,停留于快门打开的那个瞬间,对影像的理解就是在意识中重返那个瞬间而从中看着镜头前的对象,但是重返过去,这是由于我们不能凭空面对未来,即面对未来的可能性必须有历史线索,否则无从选择。存在的意图是继续存在,空无的现时无法与未来进行对话和交易,所以必须带上历史赠与未来,重返是为了出发。比如,
海杰:你之前有一次在国外的驻留计划? 蔡东东:那是2011年在意大利都灵的UNIDEE艺术基金会的驻留项目,在那里生活了四个月。那个基金会是贫穷艺术的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托创办的。老头已经70多岁,依然创作力旺盛,经常和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驻留艺术家)待在一起。老头最近的一件作品是写了一本《第三天堂》的书,他说人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海杰:对你的认识影响大吗? 蔡东东:有影响。这
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中国的政治大事,也是对媒体记者的一个挑战,特别对参加报道的摄影记者,更是一场新闻摄影大赛。很多摄影记者参加“两会”报道几乎成了每年工作中的规定动作,在历届“两会”报道中,曾出现了不少精彩的新闻摄影作品,同时,每年“两会”的场所、会议程序都是相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出新,是给每位摄影记者出的一道难题。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共有8000名记者采访2015年“两会”,这其中
最初,一些影像进入了我的内心,经由视网膜一大脑一手指一系列生物反应,照片诞生了,如同摄影最原初的本职。 在这些照片中,事物皆缺乏指向性,司空见惯,或者意义未明。水体、植物、光、人迹、虚拟的画面、某片风景、某个事件、某张照片的局部、某个电视荧屏中的场景。没有“人的情感”,缺乏惯常意义上的“关怀”。 对这些影像的选择是无知觉的。但既然它们出现了,就必然与我心灵的某些形迹相合相生。且在某个极微的点或者
所谓“镜头的语言”大致说的是两个方面的事情:其一是说镜头的视角、光圈以及镜头特质所形成的影像效果,其二是拍摄者运用镜头的特质所体现出来影像风格。这一回咱们说一说这“其一”的事情。 视频镜头的理念 在135相机体系内,35mmf/1.4规格的镜头一直是一个高级的品种。我用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多个不同品牌的35mm f/1.4镜头,因为都是天价,只是从朋友那里借来感受一下子而已,直到去年的某一天
我使用“天空与梦想”、“最后的太阳”和“宇宙结构学”等题目,持续拍摄关于20世纪末的照片。对于已经过去的那个世纪的人们,我有一种瞬间的同感能力,那些人们滋养着关于苍天的梦想和怀旧情绪。 ——川田喜久治 相比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杉本博司等等,同为日本摄影家的川田喜久治(KikujiKawada)的名字并不为我们所熟知。在过去的2014年里,川田喜久治的作品却在世界范围里再次广泛引起关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