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可从事开发设计、工程实施、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四方面的工作,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出发,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在软件技术方向和嵌入式技术方向,形成“2+X+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232”分方向课程体系,构建三位一体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监控体系正常运行,服务教学,促进教学。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定位,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人才培养过程,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相对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多的侧重于“技术”,实施“2+X+1”分方向培养模式以及相适应课程体系的转型;通过建设和改革,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在嵌入式技术、物联网行业、软件技术方面达到省内同类高校领先水平的特色专业。
构建“2+X+1”分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2.5+1.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2+X+1”分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过程划分成学科基础阶段、分方向培养阶段和实训实习阶段:
学科基础阶段:第一、二学年重点进行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根据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反馈信息,增设市场营销等相关营销管理类课程;
专业方向培养阶段:第三学年实施专业分方向培养,有“嵌入式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方向可供学生自由选择;
实训实习阶段:第四学年进行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校内实训10~12周,其他时间进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目前已与山东大学软件学院达成共识,在第八学期,我专业学生可参加他们组织的企业项目实训。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学“三个转变”: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类教育转变为淡化科学强化技术的应用型分方向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将单一规格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将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工程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二、教学模式改革
(一)构建“校企合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该模式既保留“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特点,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项目、实训场所和工程技术人才解决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师资队伍”合一,即专业课的教授由学校专职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承担,而且学期末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试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考试形式,可以采用具体项目的完成。
二是“教学环境”合一,即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中心环境,加上校外企业对应于本专业甚至本课程的岗位实习基地,教学环境不再单一,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三是“教学内容”合一,即学校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使整个课程体系架构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二)完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以赛带训,以训带练,以练带学,赛训结合”的计算机专业、赛训结合的技能训练模式以及“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完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同时也聘请行业专家一起和学生及教师参与评价环节,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与任务完成过程进行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依托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力争在校内实训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采用角色扮演法和模拟教学法。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在未来建成的实训工作室,对开设的实训课程进行的校内实训,采用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积极运用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同时,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探索采用实训工作室仿真教学和软件企业现场教学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接近实际工作,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评价体系改革
基于教学模式,完善多维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从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两方面进行多样的评价,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评价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毕业率、考研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
图1 多维评价体系
三、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开发设计、工程实施、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这四方面的工作岗位,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明确各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重点进行分方向培养课程的设置与优化。根据专业分方向培养目标,结合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针对IT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毕业生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构建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形成“232”的分方向课程体系。
图2 课程体系结构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构建“实验-实训-实战”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
在原有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以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的协调为主线,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验-实训-实战”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
加大实验学时,重视实践教学,狠抓学生的实战动手能力,以及项目参与能力。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训、企业项目培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将实验、实训、实战融为一体,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以便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
(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分模块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按照“基础、提高、综合”阶段递接的原则,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由三个教学模块组成,分别是以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为主体的实验模块;以课程设计、课程实训为主体的实训模块;以项目实施、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技能认证、专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主体的实战模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包含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及实习指导书。
(三)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顺利进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在开放型的实践教学平台上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在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师资等方面进行优化完善。
五、校内实验、实训环境建设
(一)扩建计算机实验(实训)中心
以服务课程体系改革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兼顾专业群的发展,五年内建成“嵌入式技术实训工作室”、“软件技术实训工作室”和具有“基于物联技术的智慧农业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的“物联网工程实训工作室”3个实训工作室,并重构软件技术实验室。
(二)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内涵建设
在“院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工作室,开展校内实验、实训环境建设调研工作,组织企业技术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秀友,王浩,孙刚,郭博,范建中.基于开放型平台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02-10.
[2] 范玲俐,焦锡岩.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2013-12-30.
作者简介:
赵淑芳,女,山东协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定位,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人才培养过程,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相对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多的侧重于“技术”,实施“2+X+1”分方向培养模式以及相适应课程体系的转型;通过建设和改革,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在嵌入式技术、物联网行业、软件技术方面达到省内同类高校领先水平的特色专业。
构建“2+X+1”分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2.5+1.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构建“2+X+1”分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过程划分成学科基础阶段、分方向培养阶段和实训实习阶段:
学科基础阶段:第一、二学年重点进行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根据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反馈信息,增设市场营销等相关营销管理类课程;
专业方向培养阶段:第三学年实施专业分方向培养,有“嵌入式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方向可供学生自由选择;
实训实习阶段:第四学年进行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校内实训10~12周,其他时间进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目前已与山东大学软件学院达成共识,在第八学期,我专业学生可参加他们组织的企业项目实训。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学“三个转变”: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类教育转变为淡化科学强化技术的应用型分方向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将单一规格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将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工程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二、教学模式改革
(一)构建“校企合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该模式既保留“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特点,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项目、实训场所和工程技术人才解决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师资队伍”合一,即专业课的教授由学校专职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承担,而且学期末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试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考试形式,可以采用具体项目的完成。
二是“教学环境”合一,即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中心环境,加上校外企业对应于本专业甚至本课程的岗位实习基地,教学环境不再单一,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三是“教学内容”合一,即学校根据企业岗位实际需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使整个课程体系架构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二)完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以赛带训,以训带练,以练带学,赛训结合”的计算机专业、赛训结合的技能训练模式以及“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完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同时也聘请行业专家一起和学生及教师参与评价环节,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与任务完成过程进行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依托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力争在校内实训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采用角色扮演法和模拟教学法。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在未来建成的实训工作室,对开设的实训课程进行的校内实训,采用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积极运用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同时,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探索采用实训工作室仿真教学和软件企业现场教学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接近实际工作,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评价体系改革
基于教学模式,完善多维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从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两方面进行多样的评价,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评价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毕业率、考研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
图1 多维评价体系
三、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开发设计、工程实施、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这四方面的工作岗位,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明确各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重点进行分方向培养课程的设置与优化。根据专业分方向培养目标,结合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针对IT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毕业生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构建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形成“232”的分方向课程体系。
图2 课程体系结构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构建“实验-实训-实战”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
在原有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以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的协调为主线,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验-实训-实战”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
加大实验学时,重视实践教学,狠抓学生的实战动手能力,以及项目参与能力。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训、企业项目培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将实验、实训、实战融为一体,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以便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
(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分模块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按照“基础、提高、综合”阶段递接的原则,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由三个教学模块组成,分别是以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为主体的实验模块;以课程设计、课程实训为主体的实训模块;以项目实施、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技能认证、专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主体的实战模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包含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及实习指导书。
(三)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顺利进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在开放型的实践教学平台上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在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师资等方面进行优化完善。
五、校内实验、实训环境建设
(一)扩建计算机实验(实训)中心
以服务课程体系改革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兼顾专业群的发展,五年内建成“嵌入式技术实训工作室”、“软件技术实训工作室”和具有“基于物联技术的智慧农业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的“物联网工程实训工作室”3个实训工作室,并重构软件技术实验室。
(二)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内涵建设
在“院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工作室,开展校内实验、实训环境建设调研工作,组织企业技术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秀友,王浩,孙刚,郭博,范建中.基于开放型平台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02-10.
[2] 范玲俐,焦锡岩.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2013-12-30.
作者简介:
赵淑芳,女,山东协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