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武前贤师源造化r——从南宋李迪《枫鹰雉鸡图》谈变体临摹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on521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体临摹是将传统语汇活用、转换,并在一定理法的范畴内创作出的富有个人构想的作品,是深化笔墨基础的过程,也是通过不断训练积累走向自我创作的过程.该文探讨变体临摹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通过对变体临摹的理论、要素、实践及实践中遗留问题的分析,得出对传统笔墨与自然理法研究双向深入的要求.
其他文献
《中山图》画如其名,长卷从右至左皆是连绵的山丘,没有溪流瀑布、亭台舟子、山涧小径,也没有意象证明画中的季节或天气,更没有“通山川之气”的云雾暗示气象的变化.《中山图》给人坐道入定般的沉寂宁静.元代绘画四时之景皆备,该文探究《中山图》隐藏的时间信息,从画跋、习俗、图像对比等方面确定画中时节,分析《中山图》与吴镇其他作品的区别,探寻时间在元代绘画中的意义.
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上的视知觉理论认为,艺术活动不是受神指示的秘密活动,它与人的生活相关,是一种生活的工具.被布雷东称为“最富于超现实特征”的米罗成熟创作时期的作品《我的褐色女郎的身体……》[1],被后人看作米罗自觉地解放潜意识的产物,是无意识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探索这幅作品背后的客观因素、现实概念和画家的原始本能,该文基于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解读画作图像的构成因素.
青藤画派之名出自画派“创立者”徐渭的别号,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花鸟画艺术流派之一.徐渭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青藤画派”一词似乎现已约定俗成,但对其深究溯源又“名不见经传”.该文围绕徐渭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想背景及其“生前事”“身后名”,讨论徐渭艺术与青藤画派何以成为一派,旨在阐述此画派的形成并非“开创者”个人有意为之,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合力而成.
卢西安·弗洛伊德是英国现实主义油画家,其艺术成就对于现当代艺术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不论是绘画还是为人处世,封闭、孤僻都是他的准则.长期远离世俗的生活,使弗洛伊德的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对艺术的投入,使其直至去世前都未停止艺术创作.
中国画学理论发端于先秦,零星散见,至晋时顾恺之开始有了相对完整的叙述.从某种角度说,顾恺之是连接上古的一个重要结点,人们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早期画学的基本形态.顾恺之继承了前代的画学思想并有所创新,其画学思想的核心是“形神论”,其中对于“神”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形”的关注较少.该文作者以“形”为基本视角考察顾恺之的“形神论”,并试图分析传神之形理论,以为人们理解六朝画学提供参考.
在文同的绘画作品中,竹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展现的是文人墨竹意蕴.文同、苏轼共同倡导的精神对后世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看,古人在咏物时,通常会认为其是有灵性的、高品质的,而且会将这样的情感融入作品.吟咏之物则能够跳脱时间的束缚,后人观之仍旧能够获得历久弥新之感.竹在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谦谦君子的形象,从古至今,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这种对竹的赞颂就是文人画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维也纳学者阿洛伊斯?李格尔和瑞士学者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是形式主义的两大学者,他们坚持的形式主义有效地分析了绘画的视觉效果和风格变化,阐明了艺术风格自发的、必然的历史演变过程.沃尔夫林阐述了两大对立概念——线性的与涂绘的,被称为“最伟大的装饰艺术家”.作为新艺术运动领军者的穆夏,其作品值得人们研究.该文作者运用形式主义分析法得出穆夏风格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单线勾勒,颜色平涂,交错出节奏和韵律;第二,有机的、自然的曲线,蕴含活力与生机;第三,华丽的、繁复的装饰,图样封闭与清晰.
该文分析钱纳利在孟加拉国时期创作的风格转变,其风景画作品的线条主要从直线变为曲线,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典主义,体现出怀旧、真实、直接的韵味.钱纳利突破了传统地志画缺乏艺术感的局限,从“以我观物”转变到“以物观物”,从偏爱人造光转向反映下午与黄昏的自然光,在创作技巧与观念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该文作者探究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绘画形式的风格演变,基于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提出的五对基本概念,对比分析丢勒和伦勃朗的肖像画,通过纯粹的肖像画立场阐述五对基本概念,以证在抛开题材与内容这一限定条件下,沃尔夫林形式风格的演变并非片面的特例,其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绘画形式的风格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观徐渭现存于世的绘画可发现,其花鸟画的成就最高.在徐渭花鸟画作品中,“四时花卉同绘一景”现象尤为频繁,但其很少被归为一类进行研究,因而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该文从此现象的特殊性、出现的原因两个方面入手开展研究,以分析“四时花卉同绘一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