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举子二流医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heng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话题】梦想 尊严 坚守 改变命运
  我总感觉,爸爸是另外一个时代的人,距离我们生活的现在非常遥远。
  不管哪个时代,好像人都要为着什么东西而活着,活得更好。
  我有两个姐姐,爸爸年纪特别大了。在我小时候,他常常给我讲起一个故事。
  当时爸爸还小,整个时代就像教科书上说的那样,贫穷而落后,爸爸作为家里的第十个孩子,年纪小,却又不得不面对着整个大家庭分家时的分崩离析。所有长大的孩子,独立成家,都想从这个家庭里分走一些什么。
  那时候爸爸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却不得不忍受着排挤。甚至一度家里人想把他抱走送人,因为多个男孩,就要多个人从家里分羹,最后在奶奶的坚持下,把孩子要了回来。家里穷,没钱给孩子买零食。爸爸为了能够吃上一个鸭舌、鸭掌,不得不在地上打滚,引起三哥的注意。三哥已经年长他许多,偶尔也会给他买些吃食。
  那日他和三哥在乡间小路上走着,爸爸看远处有人抬着滑竿。稚气而好奇的他,指着滑竿问:“那是什么?”
  三哥说:“那是医生。”
  爸爸:“那医生没有脚吗?为什么要抬着走?”


  三哥:“那是人家尊贵……”
  医生像是掌管着人生命的生死判官。那个旧时代,医生是一种尊贵的身份。要看病,得请医生到家里去,找滑竿抬着,病家还得帮忙提着药包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那画面印刻在了爸爸的脑海里。原来,那是医生。一边想着,一边动动残破鞋子里的脚趾,用衣袖横擦着鼻涕。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一流举子二流医。要么当官,要么做医生,这似乎是那个时代里,人们集体的梦想。就像后来,人们的梦想是做科学家、警察一样,再后来梦想就变成了有钱人。
  爸爸开始偷偷拿着家里的医书看,他甚至奇特地跟我说,梦里有个老师在教他医学上的东西。我从来都将信将疑,我试图给的解释是,他看书太过入迷以至于幻想了这样一个梦里的老师。那时很多人上課看连环画,都被老师收缴,唯独看爸爸在看医书,老师笑笑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了他。
  后来,爸爸真的做了医生。虽然辗转,没有逃脱那个时代的命运,去过兵工厂,“文革”受过伤,最终还是回到了医生的工作上。而这些年,他也确实凭借着自己的医术,为乡里,甚至更广地域的人带去了好消息,也着实改变了整个家里的状况。大抵小时候见到医生的那个画面,印刻在他的脑海里,那东西就是他坚持追逐、奔忙的目的吧。
  他把这个故事给我讲了很多很多遍,那时候还不知道“心灵鸡汤”的概念,但却觉得那是最早的从爸爸口中告诉我的关于梦想的故事——一流举子二流医。
  摘自盒饭君微信公众号(ID:hefanjun520)
  【素材分析】“一流举子二流医”是父亲那代人的梦想。为着获得像医生那样的地位与尊重,父亲醉心于看医学书,尽心于医生工作,尽管生活辗转,他也始终没有放弃医生工作,既服务于民众,解除他们的病苦,又着实改变家庭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为何父亲能坚守梦想?一是决心改变命运,二是渴望获得尊严,三是希望活得更好,更有意义。
  【速用名言】
  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古希腊思想家 苏格拉底
  2.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
  ——英国天文学家 阿·安·普罗克特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终身学习 恒心 努力  1939年,斯诺第二次访问延安,把他的著作《西行漫记》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当即回了一张便条,上面只有一句话:“三块肉喂你马吃”。斯诺一头雾水,待又读过一遍,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英语“Thank you very much”的中文音译。斯诺禁不住被毛泽东这一幽默“创举”逗得大笑起来,并在后边打了两个感叹号。  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学过英语,那是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前后
期刊
【适用话题】理性 真实 尊重历史 正视与逃避  孕育过康德与贝多芬的国度,为何会出现希特勒的极权统治与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这段历史带给当今德国人怎样的历史意识?回答这一问题的重任很大程度上由中小学历史教育承担。所以,要想知道当今德国人如何看待“二战”往事,最直接的方法也许是去听一听他们的历史课。  法兰克福歌德文理学校是德国一所普通中学,初高中历史教材中,“二战”历史占据全书约五分之一篇幅,其中“
期刊
【适用话题】简单的妙处 负责 公共安全 有效管理 方法直接  佐藤是日本大阪地铁站的负责人,最近他为地铁站里频发的小状况头痛不已。很多乘客喜欢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电梯上,甚至在上下地铁时,眼睛都不肯离开手机半刻。于是,走路时互相碰撞的事情就多了起来,有时恰好双方脾气不好或者心情不佳,纠纷就在所难免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让佐藤担心的是,上下地铁时,这些“低头族”如果不小心,很
期刊
【适用话题】朋友 自尊自爱实力与底蕴 真实与虚伪  “谬托知己”,指本与某人不熟或不认识,却对人谎称是自己的知心朋友。  当然,被谬托的对象都是名流大家,炫耀与他们的关系能给自己脸上增光。鲁迅就在《忆韦素园君》一文中很辛辣地讽刺道:“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  一般来说,名气越大,影响越广,被“谬托知己”的概率也就越大。民国时期,胡适红
期刊
【适用话题】尊师重教 重在行动 形式与内在  去年9月1日,当时身为教师的我被委派到日本大阪市池田区的一所小学做学术交流。那天一大早,我在办公桌前整理物品,在翻阅日历时,忽然意识到几天后就是教师节了。想到自己的节日将在异国度过,心中顿时涌起一丝兴奋和好奇。我随口问对桌的山本惠子老师,日本的教师节是幾月几日,如何庆祝。听我这么一问,山本惠子先是一脸的疑惑,然后告诉我日本没有教师节。  下班后,山本惠
期刊
【适用话题】名声 天才 理解 孤独 过度开发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天才之名都或多或少给林嘉文带来了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不是简单的直接压力,而是隐藏于内心深处。他因为灵光闪现被广泛关注,从此必须时刻背负天才之名,他不再习惯天才之名旁落,因此必须在尚未能担当重责的年纪,拼命努力去保住天才的名号。其中多少辛苦,唯有天才自知。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想这句话对林嘉文同样
期刊
【适用话题】真正的教养 换位思考 人性 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养”,按我们的一般经验,它与知识学养没有直接联系,其内涵是,经教育而形成的品德修养。它应该包括礼貌、规矩、习惯。教养的塑造,未必需要知识,可以是“家风”传统或自觉。但规矩礼貌,还不是“教养”的全部。“修养”者,需要“修”和“养”。好的教养,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的要求,通过实践,达到表里如一。正如去年有新闻,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
期刊
【适用话题】理想与现实 包容与关怀 脆弱与坚强 自我迷失  其实,林嘉文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希望离开的。  对一个特定的个体的深思熟虑之后所选择的离去,我们唯有遗憾,甚至不敢轻言理解。但是,即便如此,在不久前自杀的青年学者江绪林博士遗体告别仪式上,江绪林的挚友刘擎仍然表示:在一个有原子化个人倾向的社会中,包容和关怀是必要的却是不够的,友爱与团结也弥足珍贵。我们不仅需要专业同行的讨论群组,我们也需要寻
期刊
【适用话题】网络力量 舆论热点 文明标准 道德绑架  自媒体时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谁也无法预测下一个舆论热点将是什么。一个能被引发热议的公共话题,随时随地都可能被制造出来。即便许多人感觉某件事本身没有任何公共价值,可仍然会成为舆论场上的大事件。比如,这起讨论“女孩蹲着等地铁不懂得教养、不文明”一事。  想必,作为事件主角的两位女孩,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一时刻的一张照片能红遍网络,更不会想到自己的
期刊
【适用话题】悲天悯人 生命尊严 走出自我 热爱生活  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的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