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窄性小肠梗阻59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hong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绞窄性小肠梗阻形成原因、早期诊断和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2008年5月手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5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57例,死亡2例,术后并发腹腔脓肿3例,再次肠梗阻、吻合口瘘各1例,切口感染8例。结论:确诊或怀疑为绞窄肠梗阻,应在最短时间内尽早手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肠梗阻 绞窄性 外科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20
  
  我院1999年6月~2008年5月手术治疗机械性肠梗阻215例,其中粘连性小肠梗阻194例,发生绞窄坏死59例,占机械性肠梗阻27.4%,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59例,男39例,女20例;年龄14~79岁,平均50.7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10天,6小时内14例,24小时内22例,48小时以上23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46例,共63例次,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保守治疗史2例,阑尾炎史4例,右侧疝嵌顿史2例,伴有高血压病5例。本组中患者均有腹痛、腹胀,有恶心呕吐46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42例,发热25例,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15例,腹部压痛57例,肠鸣音亢进36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5例。白细胞计数>15×109/L 24例。腹部X线检查见多数气液面及肠胀气52例,B超检查发现肠梗阻征象27例。
  术中所见:梗阻多发生在回肠远端,距回盲部<100cm 33例,>100cm 26例,形成绞窄原因:粘连带压迫下发生肠管扭转31例,扭曲10例,内疝形成7例,成角畸形2例,单纯粘连带压迫6例,肠系膜血栓形成3例,合并肠管穿孔8例。
  手术方式:全部病例均行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止感染和中毒、通便灌肠等基础疗法。本组病例全部手术治疗,术式:粘连松解+坏死肠管切除端端合术46例,粘连松解+坏死肠管切除+剩余小肠排列术10例,粘连松解+坏死肠管切除+肠造口3例。
  
  结 果
  
  治愈57例,死亡2例,术后并发腹腔脓肿3例,吻合口瘘1例,再次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8例。
  
  讨 论
  
  粘连部位及原因:绞窄性肠梗阻多由肠粘连带压迫或压迫下肠管发生部分扭转、扭曲、成角等因素致小肠缺血坏死,粘连多发生右下腹腔,分析原因可能有:①回盲部淋巴组织丰富是炎症的好发部位。②阑尾炎、末端回肠炎是右下腹腔常见疾病。③右侧疝多见于左侧,疝内物多半是回盲部、回肠远端,特别是嵌顿所致肠浆膜粗糙、撕裂出血处易形成粘连。④左侧肠系膜窦呈三角形下端与盆腔相通,而右侧肠系膜窦呈四边形,四周几乎是封闭的,腹腔炎性渗液渗血易存于窦内而不扩散。⑤剖腹探查切口常取右下腹,肠管易与切口下腹膜粘连。
  肠梗阻发生绞窄的原因:①粘连是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单纯粘连带压迫引起肠绞窄发生较少且需时间较长,大部分是在粘连带压迫下的肠管发生扭曲、扭转、内疝形成或成角畸形等因素存在下导致肠管坏死。②发病后距手术时间过长,本组病例中单纯粘连带压迫发生绞窄6例,其中4例从发病到就诊超过6天,最长达10天。肠管长时间受粘连带压迫发生肠膨胀、肠壁变薄、肠内压力不断升高,压力达到一定程度而使肠壁血运障碍致肠坏死。③曾因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术中松解粘连后做了部分小肠排列,术后可因暴饮暴食,肠管内容物积聚过多或水肿,改变肠袢重力,如遇剧烈运动,突然改变体位,使排列小肠以系膜为轴心作顺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形成绞窄,本组有2例,故小肠部分排列不宜采用。④老年人腹肌薄弱,机体反应性差,个别病例有腹膜炎存在而腹膜刺激征不明显,容易误诊。其次老年人多伴有动脉硬化,肠系膜在索带压迫下系膜血管易形成血栓,本组5例老年人伴有严重高血压病。
  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提高绞窄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与及时手术。目前对绞窄性肠梗阻诊断无特异性的指标,但仍以病史、临床表现、X线、B超、CT、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为依据,有下列情况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①发病急剧、疼痛严重,阵发性疼痛基础上仍有持续性疼痛。②病情进展迅速或伴有早期休克征兆。③有腹膜刺激症。④不对称性腹胀或有明显压痛性包块。⑤呕吐物或肛门排泄物带有血迹。⑥WBC>15×109/L,中性粒细胞80%以上。⑦腹穿液为血性。⑧B超、CT提示有孤立胀大肠袢或假肿瘤阴影。对粘连性肠梗阻住院观察的病人连续动态观察腹部X线,观察肠管气液面及肠管扩张程度。如肠管液平面增多,肠管扩张逐渐加重或出现孤立胀大肠袢且固定,应立即终止观察,尽快手术治疗。该方法简单、经济,易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能较客观反映病情变化。立争在肠坏死之前解除梗阻,减少毒素吸收,防止病情恶化。对有休克表现患者应行短暂术前准备,在保证输液通畅的情况下边抗休克边手术,争取时间挽救生命。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分析总结各类不同病因引起的尿毒症患者的肾脏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超声意义。方法:使用ALOKASSD-1400型B型超声诊断仪,常规应用3.5MHz频率探头常规扫查,总结100例尿毒症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正常组40例进行对比。结果:痛风性肾病、高血压性肾病、肾小球肾炎三种肾功能衰竭的肾脏大小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痛风性肾病肾功能衰竭伴并发症最多。结论:肾脏超声可以提供慢性肾功能衰竭的
期刊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而ICU中患者病情具有危重、复杂、变化快以及多样化的特点,更加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我们十分注意危重患者的特殊性,加强了对危重患者的健康教育,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满意率由2002年的88%上升至96%,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    明确目的,提高认识。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康复。
期刊
关键词 围产儿死亡 死因 死亡率    为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特对新罗区1998~2003年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确定我区围产保健的重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资料与方法    对象:1998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新罗区18家医疗保健单位上报的围产儿资料。  具有新罗区户口,在医院和家庭出生的妊娠满28周至产后7天的围产儿。  方法和质控:根据每月各医疗保健单位上报
期刊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来自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性病疫情年度汇总表,报告病种为《性病管理办法》规定报告的8种性病;人口资料来自东阳市统计局。  分析方法: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流行趋势:2002~2006年东阳市累计报告性病29676例,年均发病率为748.46/10万,2002~2006年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13.40/10万、532.63/10万、868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08    糖尿病是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长期共同作用,引起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及全身多器官受损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国际和国内均提倡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胰岛分泌功能的恢复。但是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给患者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1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98年1月~2006年12月来我院妇产科门诊要求终止妊娠的未产孕妇,自愿服药流产者620例,均为健康妇女;年龄25岁50例;停经33~49天,其中停经33~40天180例,40~49天440例。确诊为宫内妊娠。  用药方法:米非司酮第1天早8点服50mg,晚8点服25mg,第2天
期刊
摘 要 目的:使COPD呼吸衰竭患者缩短PIC窗。方法:应用改制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在机械通气状态下行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结果:30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改制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呼吸机机械通气状态下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0.2%甲硝唑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采用改制的双腔支气管导管在机械通气状态下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0.2%甲硝唑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COPD呼吸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
期刊
关键词 烦躁 激动 ICU 原因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16    烦躁激动是ICU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处理不当会使重症患者的病情恶化。我们总结了ICU内病人烦躁激动的原因,探讨了相应的处理措施。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预防、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患者烦躁激动的发生,从而全面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住院时间。    临床表现    患者坐卧不安、情绪激动
期刊
关键词 慢性咳嗽 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15    资料与方法    2005~2007年本院收治慢性咳嗽患者116例,其中男65例,女51例;年龄15~82岁(平均46.5岁)。均以咳嗽为惟一临床症状,多为干咳、少痰或无痰,无咯血,无胸痛,连续或反复咳嗽2个月~2年,已排除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疾病。116例均行血常规、痰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干扰素+病毒唑)34例与对照组(单用干扰素)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病毒应答率、生化应答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1.2%,生化应答率为88.3%,病毒应答率为61.8%;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0%、70%、43.4%。经检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