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慢热现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109-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容易遇到学生思维堵塞,教学速度被迫降下来的现象,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慢热现象”。学生面对教学难题,常常会表现出无奈,思维出现暂时的空白,如果教师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然会遭遇教学挫折,教学效率上不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一、调整学习内容,采取迂回战术
所谓“慢热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遇到障碍,学生思维发生堵塞,面对数学难题,学生找不到突破口。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教师需要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对课堂教学“慢热现象”有较强的预判力。一旦发现“慢热现象”出现,教师就要及时调整学习内容,采用迂回战术,对教学难题进行层层剖析,帮助学生找到问难的突破口。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道例题:滑冰场每天最多可以接待380人,开业前三天爆满,中间三天总共接待780人,后面歇业了两天,再开业平均每天接待312人,开业前10天共接待多少人?因为涉及数字太多,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数字。当学生一筹莫展时,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是将滑冰场开业前10天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段处理,列出三个阶段的计算式子。前三天:380×3=1140(人);中三天:780(人);后面四天,歇业两天:312×(4-2)=624(人)。至此,学生彻底明白了。
这只是一道计算应用题,虽然比较绕,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畏难情绪,是因为数据太多,扰乱了学生的思路。教师将题目进行分解,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顺利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
二、改变思维方向,调整突破角度
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但由于思维宽度和深度不足,在遇到学习难题时,就会表现出急躁和无奈。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出手,帮助学生调整思维方向,寻找其他突破角度。数学难题之所以会难住学生,并非题目本身难度系数太大,而是学生的思维太过狭隘,缺少发散性思维,不能灵活运用,往往将思维引向“死胡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思维特征,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引导。
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方向与位置》时,笔者设计了这一道题:图书室在校门正北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西北40°方向200米处,教学楼在校门北偏东35°方向150米处,食堂在图书室正北方向50米处。如何在平面上确定图书室、体育馆、教学楼、食堂的坐标位置?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前面还比较顺利,但在标记食堂坐标位置时出现了问题,前面都以校门为参照物,以校门作为原点,当食堂参照物变成图书室后,学生不知如何操作了。此时,笔者调整了思维方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图书室在校门正北方150米,食堂在图书室正北方50米处,食堂在校门什么方向多少米处?点到这,学生豁然开朗。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疑惑,关键是出现了两个参照物即两个原点,画坐标时不知如何操作。教师让学生改变思考方向,最终还是归结为一个参照物一个原点,问题得以解决。学生思维较狭隘,不知道变通,教师要在关键节点上给予学生点拨,学生自然会想明白的。
三、调换激发方式,增强内驱动力
兴趣只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外部驱动力,要让学生真正愿意学,还需要内因发挥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遭遇学习难题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挫,攻破难关的决心就会动摇。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师的真诚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潜能,当学生感觉到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时,其内驱力会大大增加,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也会大大提升。
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笔者提出一道思考题:分数中,分母为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为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为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都不知道从何处切入,更没有主动回答的。教师鼓励道:“这肯定是要说明一个规律,从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从两位小数到三位小数,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有学生回答:“一位小数可以写成分母为10的分数,两位小数可以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回答不错,是这种关系,除了这层关系,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两个相邻小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
小学生克服困难不仅缺少方法更缺乏勇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升思维敏锐度,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慢热现象”,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教师不能轻视课堂教学中的“慢热现象”,它应该是一种“毒瘤”,如果不能及时消除,会对学生学习的信心造成损害,也会破坏良好的课堂环境。及时变向,可以有效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慢热现象”。
(责编 林 剑)
“慢热现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109-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容易遇到学生思维堵塞,教学速度被迫降下来的现象,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慢热现象”。学生面对教学难题,常常会表现出无奈,思维出现暂时的空白,如果教师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然会遭遇教学挫折,教学效率上不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一、调整学习内容,采取迂回战术
所谓“慢热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遇到障碍,学生思维发生堵塞,面对数学难题,学生找不到突破口。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教师需要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对课堂教学“慢热现象”有较强的预判力。一旦发现“慢热现象”出现,教师就要及时调整学习内容,采用迂回战术,对教学难题进行层层剖析,帮助学生找到问难的突破口。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道例题:滑冰场每天最多可以接待380人,开业前三天爆满,中间三天总共接待780人,后面歇业了两天,再开业平均每天接待312人,开业前10天共接待多少人?因为涉及数字太多,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数字。当学生一筹莫展时,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是将滑冰场开业前10天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段处理,列出三个阶段的计算式子。前三天:380×3=1140(人);中三天:780(人);后面四天,歇业两天:312×(4-2)=624(人)。至此,学生彻底明白了。
这只是一道计算应用题,虽然比较绕,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畏难情绪,是因为数据太多,扰乱了学生的思路。教师将题目进行分解,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顺利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
二、改变思维方向,调整突破角度
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但由于思维宽度和深度不足,在遇到学习难题时,就会表现出急躁和无奈。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出手,帮助学生调整思维方向,寻找其他突破角度。数学难题之所以会难住学生,并非题目本身难度系数太大,而是学生的思维太过狭隘,缺少发散性思维,不能灵活运用,往往将思维引向“死胡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思维特征,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引导。
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方向与位置》时,笔者设计了这一道题:图书室在校门正北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西北40°方向200米处,教学楼在校门北偏东35°方向150米处,食堂在图书室正北方向50米处。如何在平面上确定图书室、体育馆、教学楼、食堂的坐标位置?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前面还比较顺利,但在标记食堂坐标位置时出现了问题,前面都以校门为参照物,以校门作为原点,当食堂参照物变成图书室后,学生不知如何操作了。此时,笔者调整了思维方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图书室在校门正北方150米,食堂在图书室正北方50米处,食堂在校门什么方向多少米处?点到这,学生豁然开朗。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疑惑,关键是出现了两个参照物即两个原点,画坐标时不知如何操作。教师让学生改变思考方向,最终还是归结为一个参照物一个原点,问题得以解决。学生思维较狭隘,不知道变通,教师要在关键节点上给予学生点拨,学生自然会想明白的。
三、调换激发方式,增强内驱动力
兴趣只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外部驱动力,要让学生真正愿意学,还需要内因发挥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遭遇学习难题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挫,攻破难关的决心就会动摇。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师的真诚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度潜能,当学生感觉到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时,其内驱力会大大增加,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也会大大提升。
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笔者提出一道思考题:分数中,分母为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为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为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都不知道从何处切入,更没有主动回答的。教师鼓励道:“这肯定是要说明一个规律,从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从两位小数到三位小数,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有学生回答:“一位小数可以写成分母为10的分数,两位小数可以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回答不错,是这种关系,除了这层关系,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两个相邻小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
小学生克服困难不仅缺少方法更缺乏勇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升思维敏锐度,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慢热现象”,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教师不能轻视课堂教学中的“慢热现象”,它应该是一种“毒瘤”,如果不能及时消除,会对学生学习的信心造成损害,也会破坏良好的课堂环境。及时变向,可以有效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慢热现象”。
(责编 林 剑)